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论坛
    人类活动对亚洲中部水环境安全的威胁
    胡汝骥, 陈曦, 姜逢清, 王亚俊,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阿不都米吉提·阿布力克木
    2011 (2):  189-197. 
    摘要 ( 1636 )   PDF(628KB) ( 1589 )  
    主要依赖河流出山口的径流量维系山地-绿洲-荒漠间脆弱生态平衡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其水分循环过程完全不同于湿润区。平原区不产生径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源于山区,一个流域就是一个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依赖的生态功能单元,其中河流是纽带,连接山区径流形成区与平原径流散失区或消耗区,以水分循环为主体,并与生物、生态系统紧密相联系,构成一个独特而又完整的內陆水分循环体系。自然要素的变化,特别是人类的参与或介入,改变了水分循环的规律,对亚洲中部干旱区水和环境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威胁。用多年的观测数据来讨论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维系和保持干旱区水环境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及土壤水分
    保墒灌溉对夏玉米地土壤水分迁移转化的影响
    贺军奇, 员学锋, 卫新东, 汪有科
    2011 (2):  198-204. 
    摘要 ( 1523 )   PDF(588KB) ( 1081 )  
    设置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PAM化学保水剂3种保墒处理,研究不同保墒灌溉下夏玉米地土壤水分沿剖面变化规律与夏玉米整个生育期耗水规律的异同。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溉或非灌溉条件下,各保墒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在0~150cm均高于相同条件下的对照,且各保墒灌溉对土壤储水量的提高,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试验结果还表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PAM处理在拔节前的耗水量分别较对照平均降低了27.92mm,24.54mm和2.07mm,降幅分别为58.4%,51.33%和4.33%。抽雄期至灌浆期,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耗水量较对照增加11.88~20.90mm;秸秆覆盖增加12.93~18.14mm,而PAM处理则增加2.00~4.39mm。灌浆期至成熟期虽然与抽雄期至灌浆期的耗水规律一致,但是由于不同处理受降雨的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差异不是很大,因此土壤耗水量起伏变化较小。同时得出,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不同处理耗水量大小关系依次为:CK>PAM处理>秸秆覆盖处理>地膜覆盖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水分和氮素对春小麦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孙小妹, 张涛, 陈年来, 张凯
    2011 (2):  205-214. 
    摘要 ( 1455 )   PDF(686KB) ( 1294 )  
    植物的抗逆性与其清除活性氧(ROS)的能力相关,提高抗氧化代谢水平是增强植物胁迫耐性的有效途径。以抗旱性不同的3个品种为材料,研究土壤水分和氮素水平及其耦合效应对春小麦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探讨水、氮对春小麦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规律及抗氧化系统与抗旱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春小麦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膜质过氧化程度加重,同时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升高,以减缓氧化伤害。高氮高水条件下,春小麦叶片细胞膜的氧化损伤最小;高氮低水处理下,抗氧化系统的活性最强,施氮能提高春小麦叶片抗氧化系统的活性。3个供试品种中,宁春4号对水分胁迫最敏感,和尚头和宁春4号对氮敏感;和尚头耐旱性及抗氧化能力最强,旱地品种定西35号次之,宁春4号耐旱性最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种保水措施影响下的风沙土水盐及地温特征
    孙旭伟, 李生宇, 靳正忠, 徐新文, 安桂香
    2011 (2):  215-221. 
    摘要 ( 1548 )   PDF(527KB) ( 1142 )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不同保水措施(覆膜、覆沙、喷施Guilspare)和裸地(对照)土壤水分、盐分分布及耕作层温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采取保水措施能够抑制土壤蒸发,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同时,还能起到抑制土壤盐分表聚的作用,明显地改变了风沙土水盐空间分布,降低表层盐分被淋溶至林木根系层的概率。保水措施对剖面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覆膜处理下5~20cm土壤温度最高,其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深度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对地温日变幅的影响随土层深度变化而变化。5cm土层地温日变幅为:覆沙>覆膜>抑制剂>裸地;5~20cm土层地温日变幅为:覆膜>覆沙>抑制剂>裸地。覆膜处理下垂直剖面地温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p<0.01),抑制剂显著的高于对照(p<0.05),覆沙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微地形和土地覆被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以玛纳斯河流域绿洲为例
    唐杨,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刘东伟, 米热班·阿不里米提
    2011 (2):  222-228. 
    摘要 ( 1339 )   PDF(535KB) ( 1046 )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0~70cm土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层土壤水分均符合正态分布。从变异系数看,均属于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介于0.293~0.371,其中表层水分变异程度最高,达到0.371;0~10cm,10~20cm,20~30cm和30~50cm的土壤水分半方差模型为指数模型,50~70cm层为高斯模型,拟合效果均较好,但块金效应明显,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中度相关性,各层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在40.2~489km。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各层土壤水分的分布格局相似,表现为条带状和斑块状分布,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和农业种植的影响较大。由相关分析可知,相对高程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并对表层土壤水分影响显著。在不同坡度等级下,各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通过比较农田与盐碱地的土壤水分变化,发现2种土地的土壤水分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长型。0~30cm层农田水分大于盐碱地,而30cm以下则相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沙江干热河谷银合欢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方海东, 魏雅丽, 刘刚才, 杨艳鲜, 潘志贤, 纪中华
    2011 (2):  229-234. 
    摘要 ( 1862 )   PDF(429KB) ( 939 )  
    通过干热河谷银合欢人工林对土壤改良效应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银合欢林具有很好的土壤改良效应,土壤有机质明显高于CK,在0~20cm,20~40cm和40~60cm的土层中,比CK分别高52.61%,51.09%和43.52%,土壤有机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pH在0~20cm,20~40cm和40~60cm的土层中,比CK分别低8.28%,2.41%和2.19%。全N含量上层土壤明显高于下层,水解N比CK高43.7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水解N呈现下降趋势,并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全P含量比CK高0.05mg/kg,相差不是很明显。有效P含量与CK相差不是很明显,在不同土层深度有效P含量的变化非常一致。全K含量比CK高0.98mg/kg,银合欢的生长对土壤全K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速效K含量平均为136.79mg/kg,变化幅度较大,比CK高69.45mg/kg,银合欢的生长对土壤速效K含量的影响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物量的土壤水分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张丹, 苏涛, 王鹏新
    2011 (2):  235-241. 
    摘要 ( 1947 )   PDF(367KB) ( 1452 )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农作物产量预报的基本参数,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和空间分布,能有效反映作物当前的生长状况,以及研究区域的干旱情况。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具有实时、动态、大面积的优势。随着土壤水分动力学的发展,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较少依赖于非遥感数据的模型,实现土壤水分的大面积监测,是监测土壤水分的一个研究方向。首先综述了土壤含水量对作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其次重点介绍了几个主要动力学模型,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土壤含水量和作物生物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遥感数据提出了动力学模型改进的建议,探讨土壤水分动力学的发展趋势,以期推动基于生物量反演土壤水分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与气候资源
    1960-2009年巴丹吉林沙漠南北缘气候变化分析
    马宁, 王乃昂, 李卓仑, 陈秀莲, 朱金峰, 董春雨
    2011 (2):  242-250. 
    摘要 ( 2207 )   PDF(665KB) ( 1155 )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额济纳旗、拐子湖和南缘的阿拉善右旗、雅布赖4个气象站,1960-2009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系数分析和5年滑动平均方法,分析近50年来沙漠南北缘气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近50年来,巴丹吉林沙漠南北缘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升温速率为0.27~0.48℃/10a,高于同期全国和西北地区东部平均升温速率。北缘的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和升温趋势均大于南缘。南北缘各季节年均气温显著升高,各站均表现为冬季升温速率最大,但各季节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有差异。巴丹吉林沙漠南北缘各站年降水量波动很大。近50年来,北缘年降水量略有减少,南缘略有增加。各站点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亦不明显,且不同站点变化特征不同。沙漠南北缘湿润度很低,属极干旱等级。近50年来,北缘年平均湿润度略有下降,南缘则略有上升,但湿润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中部白杨沟天然林区森林小气候观测与分析
    马鸿儒, 吉春容, 李新建, 邹陈, 袁玉江
    2011 (2):  251-254. 
    摘要 ( 1429 )   PDF(374KB) ( 994 )  
    运用自动气象站对天山中部白杨沟天然林区森林内外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分析晴-多云、阴雨天森林的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季节林冠层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林内均低于林外,平均最高温度林内比林外低2.04℃,平均最低温度林外比林内高1.95℃。冠层相对湿度的平均值较林外高出3.63%,4月相对湿度最大。天山中部白杨沟天然林区森林的防风效果在不同季节均十分显著,各季节平均风速降幅在0.94m/s以上,冬季的防风效果最好。在春、夏季,林内外土壤温度差值明显增大,且自上而下逐步降低,在秋、冬季节差值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AMSR-E数据的青海省雪深遥感监测模型及其精度评价
    于惠, 张学通, 王玮, 冯琦胜, 梁天刚
    2011 (2):  255-261. 
    摘要 ( 1989 )   PDF(435KB) ( 1209 )  
    基于2002-2008年10至翌年3月6个积雪季的AMSR-E被动微波亮温数据,以青海省为研究区,结合该区43个气象台站实测雪深等气象数据,系统分析雪深模型建立的影响因子,提出研究区样本筛选的方法。对18GHz和36GHz波段的水平、垂直极化方式的亮温差和实测雪深值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青海省基于AMSR-E亮温数据的雪深反演模型,其回归公式为SD=0.44(Tb18v-Tb36v)+2.03,相关系数达0.65。精度分析结果表明,80%的验证样本反演的雪深和台站实测雪深之间的绝对误差在2cm(包括2cm)以内,92%的样本绝对误差在3cm以内。当雪深小于等于8cm时,模型反演精度较高,特别是雪深在6~8cm时,其平均误差仅为0.83cm,RMSE值为1.77cm。当雪深大于8cm时,反演雪深值的误差较大。利用AMSR-E数据反演得到的结果基本能反映青海省雪深变化趋势,但在局部地区反演精度较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0年陕北地区的气候变化
    王德丽, 殷淑燕, 王海燕, 孟丹丹
    2011 (2):  262-267. 
    摘要 ( 2358 )   PDF(567KB) ( 1415 )  
    通过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陕北地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多尺度和跃变(突变)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陕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有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296℃/10a,年平均气温在1994-1995年发生了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陕北地区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2.455mm/10a,年降水量在1974-1975年和2000年都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Morlet小波分析表明,陕北年平均气温存在25年的强显著周期,此外还有4年、5~10年不等的小尺度周期变化;陕北年降水存在24年、7年、5年和3年的显著周期,且大周期尺度比小周期尺度更为显著。陕北气候暖干化的原因主要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因子,此外,城市化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0年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气候变化
    古丽扎提·哈布肯, 赵景波
    2011 (2):  268-274. 
    摘要 ( 3014 )   PDF(521KB) ( 1448 )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6个气象代表站点1961-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最低气温和年降水量等资料,研究近50年以来阿勒泰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气候明显变暖,年平均气温上升率0.49℃/10a。2000-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较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1.76℃。2007年年平均气温达到历史最高点5.87℃。阿勒泰地区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上升率为10.0mm/10a。冬季降水量呈明显的阶梯型年代际增加趋势,上升率为15mm/10a。2000-2008年平均降水量达到年代最高值。阿勒泰地区气温上升率较新疆其他地区高的原因是,在最高纬度区对全球变暖的敏感性强。气候变暖引起的海洋气团活动加强和本地区区域小循环增强是造成该地区降水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露点温度计算的探讨
    张志富, 希爽
    2011 (2):  275-281. 
    摘要 ( 4821 )   PDF(638KB) ( 4080 )  
    利用目前常用的几种纯水平液面和冰面饱和水汽压计算公式,进行露点温度计算的对比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20~50℃,各公式计算饱和水汽压结果相差较小,冰面水汽压离散度相对较大,具有描述饱和水汽压的能力。通过假设空气饱和的理想试验发现,利用饱和水汽压公式反算露点温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管是通过液面饱和水汽压公式还是冰面饱和水汽压公式,在0℃以上的计算大部分公式都能保持较小的误差,在0℃以下计算得到的露点温度与真实的露点温度差值随温度的降低迅速增大。同时,假设空气相对湿度为50%时的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样一旦湿球温度计结冰,需要进行溶冰操作时,那么湿球温度很小的误差,将对露点温度的计算造成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灾害
    新疆北部一次持续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刘惠云, 崔彩霞, 李如琦
    2011 (2):  282-287. 
    摘要 ( 1652 )   PDF(711KB) ( 997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6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月4~7日新疆北部持续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及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中高纬阻塞高压维持时间长、切断低压稳定提供了降雪"持续性"的环流背景。切断低压不断分裂短波并西退再东移是造成降雪的影响系统;降雪区大到暴量的强降雪时段,850hPa上维持10~16m/s的西北风与8~10m/s东南风的强辐合线,700hPa上为风速辐合区,500~200hPa逐渐转为风速的辐散区。形成对流层低层强辐合、中高层强辐散及整层强的上升运动;水汽输送主要为西南路径,也有一定量西北方的水汽来源。在55°N附近有一支自东向西再自北和西北向南再向东南的水汽输送带,这支水汽输送带上最大的水汽通量占西南方向水汽量的近1/4,多方水汽的输送是新疆北部出现历史罕见强暴雪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西走廊明清时期旱灾与干旱气候事件初步研究
    郁科科, 赵景波, 罗大成
    2011 (2):  288-293. 
    摘要 ( 2043 )   PDF(404KB) ( 1165 )  
    通过对河西走廊明清时期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干旱灾害等级、时间、空间特征、成因以及气候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明清时期542年中共发生旱灾83次,平均6.5年发生1次。该地区旱灾可分为4个等级,轻度旱灾、中度旱灾、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分别发生13次、44次、19次和7次,发生频率依次为16%,53%,23%和8%。河西走廊明清时期旱灾在时间上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晚期为旱灾高频期,早期和中期为低频期,从早期到晚期旱灾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旱灾在空间上存在自东向西递减的显著差异,这主要是人类过度、不合理开发水资源的结果。该地区明清时期旱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开发河西绿洲加剧了旱灾的发生。河西走廊公元1763-1771年连续发生的旱灾确定为一次干旱气候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省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代立芹, 李春强, 魏瑞江, 姚树然, 郭淑静
    2011 (2):  294-300. 
    摘要 ( 1650 )   PDF(454KB) ( 1309 )  
    利用河北省1981-2007年冬小麦产量资料和冬麦区23个农业气象站点冬小麦全生育期观测资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冬前各生育期、北部麦区起身期、中南部抽穗-开花期平均气温下降,其他发育期平均气温升高;各发育期平均日照时数减少;降水总量冬前增加,冬后减少。冬小麦冬前生育期延后,冬后生育期提前;播种-分蘖期和抽穗-成熟期延长,其他发育期缩短,实际生长天数变化不大。不同生育期内气象要素对冬小麦发育进程和产量影响不同:气温是影响发育进程的主要气象因子,各发育期内均有较大影响;降水对返青后发育进程影响较大;日照主要影响灌浆成熟期。北部麦区气象产量主要受冬前分蘖期、越冬期、起身-拔节期的气温,开花-成熟期的气温和日照,拔节-抽穗期的降水量影响;中南部麦区气象产量主要受全生育期降水量(以返青-抽穗期最为突出)、开花-成熟期的气温和日照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2009年新疆雷电灾情分析
    保尔汗江·买买提
    2011 (2):  301-305. 
    摘要 ( 1923 )   PDF(393KB) ( 872 )  
    对2000-2009年气象部门收集的雷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新疆雷电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损财物与受伤害人员情况等。资料包括97次雷灾事件,其中30次雷灾造成了31人死亡,15人受伤。新疆雷灾发生在3~9月,夏季占78%以上,6月最高。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雷灾主要发生在11:00~24:00时,17:00~18:00时为峰值。雷灾致人员伤亡的雷击地点,发生在户外的最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周原地区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程度研究
    牛晓露, 庞奖励, 黄春长, 查小春, 丁敏, 李艳华, 王丽娟
    2011 (2):  306-312. 
    摘要 ( 1898 )   PDF(507KB) ( 1240 )  
    通过对周原LC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化学风化程度和元素迁移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古土壤S0的CIA和Rb/Sr值高于黄土L0,Na/K比低于黄土L0,指示其风化程度强于黄土L0,形成时期气候比黄土堆积时期温暖湿润;黄土风化成壤过程中,Si,K和Fe相对富集,而Ca,Na,Mg和Ti则迁移淋失,呈现Ca>Na>Mg>Ti>Al>Si>K>Fe的迁移序列;全新世剖面化学风化程度处于脱Na和Ca阶段或早期去K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资源与环境
    1983-2003年浑善达克沙地中部沙丘植被在放牧条件下的比较
    彭羽, 薛达元, 牛书丽, 刘美珍, 李永庚, 蒋高明
    2011 (2):  313-320. 
    摘要 ( 1635 )   PDF(382KB) ( 868 )  
    为了研究长期放牧条件下植被的变化,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分析了1983-2003年浑善达克沙地中部的沙丘植被在放牧条件下的变化。期间,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盖度在第1个10年缓慢下降,而第2个10年则加速下降,在沙丘阳坡形成了以适口性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稀疏植被,阴坡以木本树木为主。且表现为木本植物的降低速度比草本植物慢。1983年,沙丘阳坡植物以褐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展枝唐松草(Thalictrum squarro-sum)、叉分蓼(Polygonum davaricatum)为主;阴坡植物以白榆(Ulmus pumila)、圆叶桦(Betula rotundifoli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为主。而到了2003年,沙丘阳坡植被主要为褐沙蒿、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虫实(Corispermum heptapotamicum);阴坡植被主要为稠李(Prunus padus)、柴桦(Betula fruticosa)、耧斗叶绣线菊(Spiraeaaquilegifolia)等。分析表明,20年间植被变化主要是由放牧造成的,气候变化并非主因。20年来,牛羊数量剧增,超过了草原承载力,而气温和降水则没有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隙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优势种更新的影响
    李峰, 王孝安
    2011 (2):  321-327. 
    摘要 ( 1675 )   PDF(420KB) ( 1015 )  
    林隙对森林的结构和动态具有重要的影响。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主要群落类型中,对优势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不同大小林隙内的幼苗和幼树进行统计计算,并与林冠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优势种存在不同的更新策略,即辽东栎主要通过高萌发量来维持其种群的更新,而油松则是通过降低幼苗到幼树过程中的死亡率来维持其种群的更新;林隙面积在20~40m2时油松的自然更新情况最好,而辽东栎在不同大小林隙中的自然更新情况较为复杂;适当的林隙干扰总体上促进了该地区优势种的自然更新,林隙对其更新的促进机制各异;在林隙干扰下,辽东栎和油松在各自占优势群落(辽东栎林和油松林)中的优势地位均没有被对方取代的趋势,所以辽东栎林和油松林会作为该地区的顶级群落和亚顶级群落而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碱土微生物功能群季节动态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牛世全, 杨婷婷, 李君锋, 达文燕, 杨建文
    2011 (2):  328-334. 
    摘要 ( 2532 )   PDF(442KB) ( 1804 )  
    选取河西走廊东端永登县6种盐碱土壤类型,对各样地微生物功能群的季节动态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盐碱环境中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夏季出现峰值,真菌数量在秋季和冬季出现峰值;不同微生物功能群基本上只有一个峰值且峰值出现的季节不同,与碳循环相关的纤维素分解菌功能群的峰值出现在冬季,与氮循环相关的微生物功能群一般在夏季或秋季出现峰值;②硝化细菌数量和反硝化细菌数量是影响土壤理化因子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磷是影响微生物量的主导因子;③用土壤理化因子对各种微生物功能群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可得到理想的方程;④可以将有机质、pH和有效磷含量作为该地区土壤肥力特性的重要因子来考虑,微生物量对土壤肥力特性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密花柽柳的两季开花结实及其生态意义
    严成, 魏岩, 王磊
    2011 (2):  335-340. 
    摘要 ( 1838 )   PDF(378KB) ( 1310 )  
    对分布于新疆荒漠地区的密花柽柳开花物候、传粉及结实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密花柽柳一年有2个独立的花期——春花期和夏花期;春花花期短,仅为11d,为集中开花模式;夏花花期长,为69d,但每天开花数量比春花期少,为持续开花模式。②春花和夏花都有自交亲和性,套袋实验表明,春花和夏花都能进行风媒传粉和虫媒传粉。③夏花期访花昆虫种类比春花期多,主要为小茧蜂和甲虫类昆虫,而春花期的主要访花昆虫为蜜蜂和食蚜蝇。④自然状况下春花期的结实率高于夏花期,春花期和夏花期果实的成熟期短,分别为12d和7d,能够快速产生种子,形成持续开花和持续散布种子的格局。密花柽柳特殊的两季开花结实特性作为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对于诠释荒漠地区植物特殊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近20年来乌鲁木齐河下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
    张浩, 赵智杰, 谢金开
    2011 (2):  341-348. 
    摘要 ( 1762 )   PDF(482KB) ( 1323 )  
    利用TM卫星遥感数据,通过GIS方法,根据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乌鲁木齐河下游地区1989-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89-2007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5×109元/a增长至2.40×109元/a,而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从1989-1999年的1.71%减少到1999-2007年的0.47%;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及草地恢复,是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的最主要原因;研究区水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最大,农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显示了其土地利用结构逐步合理化,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森林和水域面积比例,严格控制耕地和草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陕西省近50年地貌灾害的时空分布
    史兴民, 陈玲侠, 张瑞
    2011 (2):  349-354. 
    摘要 ( 1849 )   PDF(579KB) ( 1206 )  
    通过对陕西省1951-2000年地貌灾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地貌灾害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主。地貌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6~10月的降雨时期,在1981年以后灾害发生次数呈迅速增加趋势。地貌灾害在空间上分异明显,其中关中平原主要灾害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相对较少;陕北黄土高原是滑坡和崩塌的发育区,尤其是榆林市和延安市,这类地貌灾害危害较重;陕南秦巴山区是全省地貌灾害的重灾区,并且灾害类型多样,尤其是安康市。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陕西省各县区地貌灾害危险程度,得出陕西省共有高危险区7个、较高危险区27个、中等危险区31个、较低危险区33个、低危险区9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策勒河流域地貌形态及其对生态格局的影响
    吴玉伟, 杨发相, 花婷
    2011 (2):  355-362. 
    摘要 ( 1886 )   PDF(601KB) ( 1237 )  
    策勒河发源于昆仑山中段北坡,自南向北流入塔里木盆地,流域为干旱区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格局。利用GIS软件对策勒河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00~3500m的中海拔地区地貌形态类型多样,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58.05%;地形坡度≤15°的平缓、微缓、缓坡地区占70.31%;流域内东北和东两个坡向的面积占优势,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15.40%和14.19%;流域切割深度最小值为0m,最大值281m,大于20m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28.68%;流域内切割密度最小值为0,最大为7.81km/km2,大于1km/km2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42.74%。该流域生态格局的特点表现在山地从高到低植被的分带变化上,利用ArcGIS平台对植被类型图进行归类处理,并与高程数据叠加分析得到策勒河流域生态格局的垂直带谱。研究结果丰富了地貌及生态地貌学研究的内容,为流域环境保护、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能矿资源型产业发展及其区域效应研究
    杜宏茹, 李雪梅, 王长建
    2011 (2):  363-369. 
    摘要 ( 1464 )   PDF(466KB) ( 939 )  
    依托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能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新疆区域开发的核心动力之一。对1995-2008年新疆能矿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影响效应的研究发现:①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加工业在全国工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黑色金属的采选、加工业在全国区际地位也有所提升,而煤炭采选业等优势资源产业尚未得到很好发挥。②能矿资源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尤其是2000年以来,能矿资源产业对新疆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均处于40%以上,上升趋势明显加快,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较强。③新疆能矿产业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且与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工业废弃物产生量呈线性增长趋势。加强对新疆能矿资源企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调控,是改善能矿资源产业发展环境效应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功能特征关联分析——以天水市为例
    郑凤娟, 杨东, 潘竟虎, 郭盼盼, 刘强, 刘洪敏
    2011 (2):  370-375. 
    摘要 ( 1899 )   PDF(388KB) ( 1087 )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土地利用研究的核心问题。基于天水市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景观格局两方面,选取土地利用结构集中化指数、总体组合类型、区位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对各县区及不同地类的空间格局与功能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2005年土地组合类型以耕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的组合为主;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最高的是清水县,为0.082;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大部分具有区位意义;多样性最高的是张家川县,为2.352,优势度最高的是麦积区,为1.604,均匀度最高的是张家川县,为0.742;多样性、均匀度指数与组合类型数呈同向关联,与优势度呈反向关联;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呈同向关联,经济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区位指数的关联度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