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25    下一期
    中国山地生物多样性
    新疆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
    李利平, 尹林克, 唐志尧
    2011 (1):  1-9. 
    摘要 ( 2239 )   PDF(749KB) ( 1552 )  
    新疆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有野生维管束植物3 637种、鸟类425种和哺乳动物154种。在广泛收集这些植物和动物分布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新疆动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图,分析这些物种丰富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得到物种丰富度分布的热点地区。新疆动植物丰富度北疆高于南疆,西部高于东部;阿尔泰山、天山西部和准噶尔西部山地是物种丰富度分布的热点地区。维管束植物、盐生植物、短命植物、特有植物和重点保护植物的丰富度之间、鸟类和哺乳动物与维管束植物的丰富度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不同类群物种丰富度分布的热点地区不完全重叠:维管束植物丰富度的热点地区位于阿尔泰山西部、准噶尔西部山地和天山中西部;鸟类丰富度的热点地区可以延伸到天山西部南坡及天山东部的部分地区;哺乳动物的热点分布区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和天山西部。目前已建成的保护区涵盖了大部分的物种丰富度热点地区,但是沙湾-玛纳斯地区为保护空缺,需加强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2006年新疆植被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季节差异
    赵霞, 谭琨, 方精云
    2011 (1):  10-16. 
    摘要 ( 2116 )   PDF(845KB) ( 1149 )  
    利用1982-2006年NOAA/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结合植被、地形和气候等资料,研究新疆植被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季节差异。结果表明:过去的25年,占新疆植被面积27%的地区生长季(4~10月)NDVI显著增加(P<0.05),其中近一半地区年增加速率大于0.003,而显著减少地区的面积仅占4%。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1世纪初植被覆盖度较高地区(生长季NDVI > 0.3)的面积增加了5%,同时植被覆盖度较低区域(生长季NDVI<0.1)的面积下降了5%。不同季节的NDVI年变化趋势表明,秋季NDVI上升趋势极显著(P<0.01),并且增加速率最快(0.57%/a)。另外,不同植被类型NDVI的季节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草地和荒漠植被在春夏秋三季都显著增加;农作物在夏、秋两季增加显著且夏季增加速率最大(1%/a);森林NDVI仅在秋季呈显著增加趋势。因此,生长季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新疆植被活动增强的主要原因,而温度上升和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以及农业活动的加强可能是其主要的驱动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5年来新疆森林的动态变化
    石雷
    2011 (1):  17-24. 
    摘要 ( 1709 )   PDF(792KB) ( 1245 )  
    新疆森林主要有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特殊灌木林4种类型,面积约为全疆植被面积的2%,但新疆森林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具有不同的NDVI变化特征,利用GIMMS NDVI数据集首先对新疆植被进行专家分类,然后分析近25年来新疆森林面积、蓄积量和密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可能原因。结果发现:近25年来,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增加5.83×105 hm2和4.02×107 m3,森林密度以0.019%的相对年变化率增长,说明新疆森林整体向良性方向发展。虽然,近25年来阔叶林密度呈下降趋势(相对密度变化率为-0.62%),但是,造林面积增加导致的蓄积量增加大于阔叶林密度减少造成的蓄积量减少,因此阔叶林蓄积量整体增加。可见,在新疆干旱气候区实施林业工程,对保护当地的生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野生维管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水热解释
    李利平, 努尔巴依·阿布都沙力克, 王少鹏, 王志恒, 唐志尧
    2011 (1):  25-30. 
    摘要 ( 1932 )   PDF(529KB) ( 1374 )  
    新疆地处中国干旱区,地形气候复杂,生境类型丰富多样,为研究极端条件下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利用新疆维管束植物丰富度数据和对应的气候数据,分析水热因子对新疆维管束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年降水量和年实际蒸散量的增加单调递增,随年平均气温和年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增加呈单峰型变化。在盆地和山地,物种丰富度随年降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在山地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格局,在盆地中则仅呈现单调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的水分亏缺水平,物种丰富度与年降水量的关系不一致,随着水分亏缺的增大,物种丰富度随年降水增加的速率减小;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在较低的水分亏缺时单调递增,在较高的水分亏缺时单调递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山地针叶林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李利平, 刘怿宁, 唐志尧, 郭兆迪, 方精云
    2011 (1):  31-39. 
    摘要 ( 2966 )   PDF(747KB) ( 1904 )  
    通过对阿尔泰山、天山北坡、天山南坡和昆仑山11个点120个针叶林样方的调查,研究了新疆山地针叶林群落结构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山北坡针叶林树高、胸径、总胸高断面积以及蓄积量最高,其次是阿尔泰山,而天山南坡和昆仑山较低;4个地区的立木密度无显著差异。在不同森林类型中,昆仑柏类林的胸径、树高、总胸高断面积以及蓄积量都低于其他类型。新疆山地针叶林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平均胸径和总胸高断面积随海拔升高显著下降,随年降水的升高显著升高,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显著下降。新疆针叶林群落结构主要受年降水、坡向和湿润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山地针叶林植物物种组成与丰富度研究
    李利平, 安尼瓦尔·买买提, 郭兆迪, 海鹰, 唐志尧
    2011 (1):  40-46. 
    摘要 ( 2064 )   PDF(453KB) ( 1205 )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北坡、天山南坡和昆仑山西部11个地点122个样方的调查,发现阿尔泰山针叶林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丰富度显著高于天山南坡和昆仑山;天山南坡和昆仑山物种组成相似,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物种组成相似。全疆针叶林物种丰富度随年平均气温和海拔的增加显著下降,随纬度的升高显著升高。在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增加均没有显著变化趋势;在阿尔泰山和昆仑山,物种丰富度随总胸高断面积的增加显著减小。通过GLM(general linear model)分析发现,对新疆植物物种丰富度影响最大的是坡向。北疆除了坡向外,林型和乔木的总胸高断面积也显著影响物种丰富度,而南疆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受坡位、年降水量和总胸高断面积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山地针叶林乔木胸径-树高关系分析
    李利平, 安尼瓦尔·买买提, 王襄平
    2011 (1):  47-53. 
    摘要 ( 2585 )   PDF(466KB) ( 1956 )  
    树木的生长包括了径向生长和垂直生长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受到树木本身的控制,同时也受森林立地条件的影响。通过分析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南北坡以及昆仑山区11个地点120个样方的胸径-树高关系。结果表明:昆仑山的尖削度(taper)显著大于其余3地,其潜在最大树高(potential height, H*)显著小于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随着海拔的升高,针叶林尖削度显著上升,潜在最大树高显著下降;随年降水的增加,尖削度显著减小,而潜在最大树高显著增加。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分析表明,尖削度和潜在最大树高受年降水、坡向和林型等因素影响较大,而受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小,说明新疆山区针叶林胸径-树高关系主要受水分的影响,即水分是生产力的限制因素。胸径-树高与气候的关系具有区域分异,在北疆,尖削度受坡向、坡位和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而受年降水的影响较小;在南疆,尖削度主要受年降水和坡向的影响,其次是年平均气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南北坡植物种-面积关系
    乔秀娟, 唐志尧, 安尼瓦尔·买买提, 方精云
    2011 (1):  54-59. 
    摘要 ( 1764 )   PDF(445KB) ( 1127 )  
    通过对天山南北坡25个样地的物种-面积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① 所有样地种-面积关系斜率的平均值为0.21±0.0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② 草甸、草原和荒漠的种-面积关系的斜率分别为0.14±0.02,0.13±0.01和0.28±0.02。草甸和草原的种-面积关系斜率无显著差别,但两者显著低于荒漠的种-面积关系斜率;③ 天山南北坡种-面积关系斜率与水分和能量因素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全气候模型解释率为80.42%,其中水分因子的影响最大,为负相关,解释率为69.88%;与物种丰富度对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④ 天山南北坡种-面积关系截距与能量因子、水分因子和气候稳定性因子均显著相关,全气候模型解释率为91.9%,水分影响最大,为66.22%,正相关;与物种丰富度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水分因子是影响天山南北坡植物种-面积关系的主要因子,物种丰富度也对其存在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伊犁地区野果林的群落特征及保护
    李利平, 海鹰, 安尼瓦尔·买买提, 唐志尧, 方精云
    2011 (1):  60-66. 
    摘要 ( 2371 )   PDF(443KB) ( 1402 )  
    新疆伊犁地区是我国野果林分布的主要地段。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共获得67个野果林群落样方,分析了新疆伊犁地区野果林的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野果林林下物种丰富,共记录维管束植物46科141属207种。群落分类将野果林划分为野核桃林、野苹果林、野杏林和野生樱桃李林4种类型。野杏林和野生樱桃李林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野核桃林和野苹果林;野苹果林的乔木密度显著高于野杏林;野核桃林的平均树高显著高于野生樱桃李林;4种林型的乔木平均胸径无显著差异。野果林下维管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显著降低趋势,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立木密度与海拔关系不显著。群落排序表明,野核桃林主要分布在温度较高的区域,野苹果林主要分布在温度较低的区域,野杏林广泛分布于伊犁山地,而野生樱桃李林仅分布于水分条件优越的霍城县部分山区。目前,伊犁地区野果林受人为破坏严重,需加强保护,建议进行种质资源收集甚至迁地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中国干旱区浅层地下水的形成、分布与运移
    张鸿义, 曾凡江, 安海棠
    2011 (1):  67-73. 
    摘要 ( 1894 )   PDF(763KB) ( 1670 )  
    地球陆地浅层地下水的形成过程是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过程。主要依赖山区河流出山口径流维系生存和发展的中国干旱区,浅层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完全不同于我国东部湿润区和青藏高寒区。研究表明:中国干旱区山地地下水以降水(雪冰融水)入渗补给为主,且最终转变为地表水补给河流,并参与平原盆地浅层地下水的形成过程;而盆地平原浅层地下水以出山口后的地表径流大量入渗为主。地下水和地表水都源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的影响,在干旱区盆地平原地下水与地表水表现出多次相互转换的过程,为地下水的利用提供了便利,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季节性河道渗漏野外试验研究
    武桂芝, 郑西来, 林国庆, 郝鹏
    2011 (1):  74-78. 
    摘要 ( 1593 )   PDF(404KB) ( 977 )  
    为研究季节性河流大沽河河道的渗漏规律,以包气带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在大沽河上、中游建立有代表性的试验场,进行野外现场入渗试验,研究不同包气带岩性下河道的入渗能力。结果表明:干涸河道入渗过程可分为非稳定入渗和稳定入渗两个阶段;包气带的水理性质影响着河床的入渗规律,大沽河河道上游的入渗率比中游的入渗率大,上游和中游南沙梁村试验场的稳定入渗率分别为0.028 cm/s和0.023 cm/s;非稳定入渗过程为1.5~2.0 h,其入渗量占总渗漏量的比例较小,并随时间逐渐减少,用稳定入渗率计算大沽河行洪期河道的渗漏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膜下滴灌水量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再分布的影响
    苏里坦, 阿不都·沙拉木, 宋郁东
    2011 (1):  79-84. 
    摘要 ( 1854 )   PDF(496KB) ( 1218 )  
    通过对2009年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再分布决定了土壤盐分的分布特征,土壤平均含水率在棉花全生育期内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棉花生长阶段,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土壤盐分峰值位置呈现下移的趋势。当灌水量从3 000 m3/hm2增加到4 800 m3/hm2时,盐分峰值位置向垂直方向从35 cm下移至65 cm。滴灌结束之后,土壤盐分峰值的下移顺序为:处理Ⅳ>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这表明灌水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的脱盐。在时间尺度上,灌溉结束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盐分呈现从深层到地表和从膜下到膜间的双向迁移趋势。在土壤盐分平衡方面,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棉花根层(0~40 cm)土壤发生脱盐,其脱盐率分别为2.5%,7.7%,9.7%和15.8%。与0~40 cm土层的盐分分布相比,在0~100 cm土层中,4种灌水量处理下土壤平均含盐量反而呈增加的趋势,处理Ⅰ,Ⅱ,Ⅲ,Ⅳ的土壤水电导率分别增加了0.4 dS/m,0.3 dS/m,0.3 dS/m和0.1 dS/m,积盐率分别为9.3%,6.8%,6.7%和2.6%。说明棉花在其整个生育期内,尽管膜下滴灌对浅层(根层)土壤有脱盐作用,但对于0~100 cm的土层仍有积盐作用。因此,在干旱区粉砂壤土中淋洗土壤盐分较适宜的滴灌水量为4 800 m3/h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中游地区土壤湿度特征分析
    李润春, 张秀芝, 王丽华, 吕心艳, 高源
    2011 (1):  85-91. 
    摘要 ( 1618 )   PDF(779KB) ( 1207 )  
    利用1981-2002年黄河中游地区(32°~42°N,100°~116°E)土壤湿度资料,分析该地区土壤湿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土壤湿度水平分布大致呈中部干,西南和东南湿的分布趋势;该地区的中南部土壤湿度垂直分布具有独特性,随季节而变,初春至5月底土壤湿度迅速下降,表层下降最快,且达到最干的时间比50~100 cm层早3旬,垂直分布表现为上干下湿;雨季开始表层土壤湿度迅速上升,垂直分布反转为上湿下干。黄河中游地区土壤湿度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1981-1996年存在5~6年的变化周期;中南部1991年前后发生突变,1991年以前土壤较湿,年际变幅大,之后较干,年际变幅小。中南部是土壤湿度变化差异最明显的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信息熵的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灰色预测
    王晓娇, 陈英, 齐鹏, 张仁陟
    2011 (1):  92-97. 
    摘要 ( 1745 )   PDF(414KB) ( 1241 )  
    基于Shannon信息熵理论,分析了2003-2007年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变化,对影响信息熵值大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初步探讨,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对2008-2015年该市信息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 影响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演变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其中牧草地与信息熵变化关联最大;② 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单调递增趋势,增幅逐渐变缓,说明该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结构向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与植物生理
    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海鹰, 姚建保, 兵布加甫, 迪里木拉提·玉苏甫, 曾雅娟
    2011 (1):  98-103. 
    摘要 ( 1577 )   PDF(360KB) ( 1150 )  
    经调查,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81科517属1 680种(含亚种、变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14属23种,裸子植物3科3属9种,被子植物69科500属1 648种。对其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 北温带分布及变型和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变型的比例最大,这是由于该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和植物区系的温带属性所决定的。在其他分布区类型中,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和中亚分布及其变型次之,再次为温带亚洲分布和热带分布,东亚分布与其变型及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的比例最小。说明该地区植物区系与旧世界温带及地中海—西亚—中亚交流最多,其次与温带亚洲和热带有一定的交流,而与东亚和北美洲的交流最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无叶豆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张道远, 刘会良, 王建成, 施翔, 刘燕
    2011 (1):  104-110. 
    摘要 ( 1579 )   PDF(376KB) ( 1453 )  
    特殊生态系统下稀有物种的重要性及保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是分布在流动-半流动沙丘上的稀有物种,对维护沙丘稳定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准噶尔无叶豆群落结构、种群生态、生殖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结构及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介绍了生存现状和有关的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并从不同侧面阐明了该物种受胁机制以及进一步加剧受胁状态的内、外在因素,提出了保护策略和具体措施。以期为荒漠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育提供借鉴,并对沙丘生态系统保护从个例分析的视角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午岭林区天然油松林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崔长美, 王孝安, 郭华, 李伟
    2011 (1):  111-117. 
    摘要 ( 1591 )   PDF(479KB) ( 1054 )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黄土高原重要的乡土树种,在修复与保护当地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样方法调查黄土高原子午岭马栏林区天然油松林的种群结构,采用编制静态生命表及绘制存活曲线的方法,分析天然油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油松种群结构呈反"J"型分布,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高度结构呈规则的倒金字塔形,集中分布在Ⅱ~Ⅲ,Ⅴ~Ⅶ 5个高度级上,占总数的76.4%,个体数随着冠幅的增加而减少,其中冠幅小于6 m2的个体占总数的85.5%。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比冠幅更密切,冠幅与胸径的相关性比树高更密切。据生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幼苗幼树的生存状态较为稳定,死亡率较低,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Ⅱ和Ⅲ型之间。根据天然油松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规律,对马栏林区天然油松林实施合理的人工抚育和保护措施,可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护林下草本植物层片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张佳, 李生宇, 靳正忠, 雷加强
    2011 (1):  118-125. 
    摘要 ( 1818 )   PDF(442KB) ( 1081 )  
    沿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自北向南设置了10个调查样地,对草本植物的多度、盖度、丰富度进行调查,记录和测定各样地内地下水的埋深、电导率、矿化度,土壤电导率、灌木平均冠幅、灌木层郁闭度等环境因子。分析各样地物种多样性、样地间相似性的差异,以及草本植物层片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下草本植物层片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埋深、水质)、表层土壤电导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电导率、0~10 cm土壤电导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63和0.69,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电导率、0~10 cm土壤电导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61和0.6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持续干旱下天山野生杏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累积特性
    海利力·库尔班, 王蕾, 阿卜杜许库尔·牙合甫, 萨拉木·艾尼瓦尔
    2011 (1):  126-132. 
    摘要 ( 1720 )   PDF(503KB) ( 1051 )  
    以新疆伊犁地区的4类野生杏(野生甜仁杏1号、野生甜仁杏2号,野生苦仁杏1号、野生苦仁杏2号)为材料,研究其在干旱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特性。对二年生天山野杏苗进行持续80 d的田间自然干旱处理过程中,每隔20 d取样分析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及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Na+,K+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以及脯氨酸(Pro)等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表明:浇水后第20 d,15~20 cm土层SRWC下降到轻度胁迫(54%)时,除野生甜仁杏2号LRWC之外,其余3种类型均维持在80%以上的水平。这时除野生苦仁杏1号K+含量有所下降外,其余3种类型K+含量均开始上升。到第60~80 d SRWC降至中度和极度干旱(47%~18%)时,所有4种类型野生杏均积累Na+为渗透调节物质。而对有机渗透调节物质而言,野生杏受轻度至中度干旱胁迫时积累可溶性蛋白质,此时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能力可能与其抗旱性有关,当胁迫进一步加重时,以可溶性糖为渗透调节物质。最终受极度干旱胁迫时Pro含量剧增,低LRWC者其Pro含量高,而且其含量为微克级,远低于其他渗透调节物质。因此认为,Pro不参与野生杏干旱胁迫时的渗透调节,Pro含量的剧增是植物合成蛋白质的速率低于其降解速率以及细胞受损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针禾属(Stipagrostis Nees)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
    韩彩霞, 张浩, 李邦, 王绍明
    2011 (1):  133-138. 
    摘要 ( 2095 )   PDF(514KB) ( 1351 )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新疆荒漠中针禾属植物大颖针禾(Stipagrostis grandiglumis)和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叶片进行微观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大颖针禾和羽毛针禾的叶都具有典型的适应干旱及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2种针禾叶片表面均具有角质层,但厚度不同;两者上表皮均密生刺毛,表皮细胞外切向壁较厚,径向壁较薄,而且表皮细胞特征及气孔类型、叶脉形状及维管束数目等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这些显微形态差异为探讨该属的系统演化关系及属下分类提供了叶解剖学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颜淑云, 周志宇, 邹丽娜, 秦彧
    2011 (1):  139-145. 
    摘要 ( 1842 )   PDF(510KB) ( 1640 )  
    为揭示紫穗槐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态特性和适应性,以盆栽当年生紫穗槐幼苗为材料,通过人为控制土壤含水量,研究干旱胁迫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逐渐下降,水分饱和亏缺(WSD)、水分利用效率(WU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K含量、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则显著上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逐渐增大,而叶绿素a/叶绿素b无显著变化。这些生理指标反映出幼苗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变化,是其抵御逆境的一种积极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与气候灾害
    河西走廊中部近53年降水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刘洪兰, 白虎志, 张俊国
    2011 (1):  146-150. 
    摘要 ( 1717 )   PDF(346KB) ( 1187 )  
    利用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6个气象站1957-2009年的降水资料,分析近53年降水量年际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各月变化。在分析降水量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利用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河西走廊中部降水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53年该地区降水量以4.75 mm/10 a的速度在递增,20世纪80-90年代前期降水量出现下降,90年代后期又开始缓慢增加,意味着该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未来15年降水量呈缓慢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09年陕西省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
    姜创业, 蔡新玲, 吴素良, 康岚, 惠英
    2011 (1):  151-157. 
    摘要 ( 1644 )   PDF(535KB) ( 1028 )  
    利用陕西省1961-2009年7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极端强降水阈值在18.7~39.5 mm/d,由南向北呈阶梯状递减。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在5~9月,7~9月最集中。陕西省极端强降水事件以持续1 d为主。持续2 d的极端降水主要分布在陕南中南部,3 d及以上的极端降水为偶然事件。49年来,陕西省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的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夏季呈增加趋势。EOF分解表明,极端强降水事件有2个主要的空间分布型,第1型(EOF1)为全区一致的偏多(少)型,相似年份有11年,此型存在准22年、准8年的周期变化;第2型(EOF2)为东南与西北相反变化型,相似年份有9年,此型存在12~14年以及2~3年的周期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39年喀什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杨霞, 蔡梅, 赵逸舟, 张云惠, 罗昂, 江远安
    2011 (1):  158-162. 
    摘要 ( 2197 )   PDF(463KB) ( 1345 )  
    利用喀什1970-2008年日照时数、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等资料,对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及其可能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际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20世纪70年代喀什年日照时数变化不大,80年代异常偏少,90年代略偏少,2000-2008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喀什年日照时数存在准28年变化周期,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浮尘日数显著减少是造成喀什年日照时数、春季和夏季日照时数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沙尘暴、扬沙不是影响喀什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不同类型沙丘浅层地温观测
    贾效禄, 杨青, 霍文
    2011 (1):  163-167. 
    摘要 ( 2060 )   PDF(389KB) ( 1022 )  
    2009年8月3~10日,通过对塔中地区流动沙丘和人工固定沙丘的地温测量,获得了不同深度的地温数据:① 夏季无论人工固定沙丘,还是流动沙丘表面地温的日较差都很大,日较差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变小,特别在沙丘20 cm深度处,地温的日较差较小;② 人工固定沙丘在相同深度的温度要比流动沙丘低;③ 在夏季地温和气温差值较大,出现了一年中最大值;④ 无论固定沙丘还是流动沙丘,风速对其表层温度的影响都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兰布和沙漠湖泊变化与气候关系
    任昱, 高永, 虞毅, 张景波, 姜靖宇, 邢铁鹏
    2011 (1):  168-174. 
    摘要 ( 1946 )   PDF(598KB) ( 1375 )  
    基于卫星和气候数据,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湖泊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巴资源卫星2000-2008年长时间序列的影像数据,通过最佳波段组合和时相的选取,用一景同期TM图像作为辅助数据,进行高精度几何配准和镶嵌以及边缘信息提取等处理,绘制湖面变化解译图。为避免个别年份湖面变化出现的偶然性,采用几个相邻年份湖面求取平均值的方法统计近年湖面面积。对研究区20年气象资料的距平值曲线拟合,进行典型湖泊与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湖泊面积与年平均气温和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平均降雨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相对湿度相关程度较低。湖泊面积越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越强,此研究揭示了湖泊与气候变化的动态关系,反映遥感方法在沙漠湖泊水域,尤其是内蒙古西部沙漠湖泊变化检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元1400年以来陇中地区干旱灾害特征
    成爱芳, 赵景波
    2011 (1):  175-180. 
    摘要 ( 1688 )   PDF(445KB) ( 1177 )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甘肃陇中公元1400-1999年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气候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公元1400-1999年共发生旱灾280次,平均每2.14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45.4%,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32.1%,特大旱灾和轻度旱灾发生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次数的10%和12.5%。旱灾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1480年代之前,为旱灾持续增加的高发阶段;第2阶段在1490-1700年代,旱灾持续减少,是旱灾低发阶段;第3阶段在1710年代之后,旱灾波动增加,是旱灾高发阶段。旱灾在季节上以夏旱次数最多,其次为春旱和多季节连旱。旱灾严重程度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南到东北增强的特点。在15-17世纪,陇中气温冷暖波动性较强,旱灾发生频次变化较大;在18-19世纪,随着气温的持续走低,旱灾发生频次有不断增大的趋势。20世纪暖期,旱灾发生频次居近600年之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路水害及预警模型
    李晓霞, 王勇, 关向宁, 王有生, 全建瑞
    2011 (1):  181-186. 
    摘要 ( 1480 )   PDF(453KB) ( 1048 )  
    利用兰州铁路局2002-2007年辖区内的水害资料及同期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兰州铁路局铁路水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发现:兰州铁路局水害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路段、不同类型、不同量级的降水引发的铁路水害是不同的。同时,还分段建立了铁路水害预警模型,以期为铁路防洪预报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