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土壤及土壤改良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类型沙丘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符超峰, 赵景波
    2011 (3):  377-383. 
    摘要 ( 1980 )   PDF(467KB) ( 1238 )  
    通过对横山县境内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实地考察,根据植被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将沙丘分为裸露流动沙丘、灌木覆盖沙丘、乔木覆盖沙丘,分别在各类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实施4 m深度钻孔取样,并进行含水量测试和粒度分析,研究沙地土壤含水量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垂直方向0~4m深度的沙地、灌木和乔木覆盖沙丘平均含水量变化为:丘间洼地>迎风坡>背风坡,而裸露流动沙丘平均含水量变化为:丘间洼地>背风坡>迎风坡;不同类型沙丘在各地貌部位不同层段含水量变化差异明显,变化趋势不统一。沙丘的地貌部位相同,地表的植被类型和覆盖度差异是影响沙地土壤含水量的重要因素,测试结果显示,迎风坡含水量为:灌木覆盖沙丘>乔木覆盖沙丘>裸露流动沙丘;背风坡含水量为:灌木覆盖沙丘>裸露流动沙丘>乔木覆盖沙丘;丘间洼地含水量为:灌木覆盖沙丘>乔木覆盖沙丘>裸露流动沙丘。灌木覆盖沙丘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水分含量在不同层位波动较大,裸露流动沙丘和乔木覆盖沙丘含水量波动差异较小。沙丘上生长的灌木和乔木明显地改变了沙丘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灌木比乔木对沙丘含水量及其垂向变化的影响更显著。灌木对地表大气中的粉尘有较强的拦截能力,灌木沙丘平均的粉砂和黏土含量高,灌木的覆盖有利于沙地的土壤化进程和保持沙地水分,在沙地绿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灌木植物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种化学改良剂对盐渍化土壤作用机制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张江辉, 白云岗, 张胜江, 曹伟
    2011 (3):  384-388. 
    摘要 ( 1645 )   PDF(391KB) ( 1197 )  
    通过对膜下滴灌棉田施加旱地龙和禾康两种土壤改良剂,研究两种不同化学改良剂对改良盐碱地的应用效果及对棉花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为盐碱地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滴灌棉田施用旱地龙和禾康后,土体含盐量呈下降趋势,脱盐率分别为30.3%和17.7%,而对照区脱盐率仅为10.4%;借助钠吸附比概念对土壤阳离子组成进行分析,旱地龙减少土壤中有害离子最多,对照次之,禾康最小;同时施加改良剂可增加棉花产量,每公顷分别增产21.1%和17.8%,净增收2 491.5元和1 371.0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陇东黄土高原地表粗糙度对耕作土壤径流的影响
    牛伊宁, 南志标, 沈禹颖
    2011 (3):  389-393. 
    摘要 ( 1917 )   PDF(330KB) ( 1273 )  
    用人工模拟降雨器,对陇东黄土高原不同地表粗糙度(RR)条件下翻耕土壤的径流和蓄水能力进行研究。以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为试验点,设3个处理:轻度(LR,RR=7.6 mm),中度(MR,RR=10.1 mm)和重度(HR,RR=21.0 mm)处理。结果表明:在66 mm/h的降雨强度下,降雨开始的20 min内,LR处理的径流量(3.5 mm)是降雨量的16%,而HR处理的径流量(0.9 mm)只有4%。降雨持续40 min时,LR的径流量(33.0 mm)达到降雨量的25%,与MR处理的径流量(34.8 mm)相近,是降雨量的21%,但HR的径流量只有8%(40.5 mm),它的蓄水量分别是LR和MR处理蓄水量的1.23倍和1.16倍。3个处理最后或稳定径流速度相近(LR, 35 mm/h;MR, 38 mm/h; HR, 33 mm/h),说明较大的地表粗糙度可以减少或延缓降雨前期的径流损失,增加蓄水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北神木矿区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及意义
    石占飞, 王力, 王建国
    2011 (3):  394-400. 
    摘要 ( 1928 )   PDF(415KB) ( 1413 )  
    土壤由母质风化而成,土壤的颗粒组成继承了母质的许多特征,分形特征便是其中之一。土壤颗粒分形特征不仅影响土壤的水力状况和肥力特征,而且与土壤侵蚀和退化状况直接相关。利用MS 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神木矿区凉水井煤矿、四道沟煤矿和红碱淖原生态保护区3个样区60个土样的粒径分布状况,运用土壤体积分形模型计算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D),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D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区内D值在 1.95~2.68之间,平均D值为2.42。3个样区平均D值关系为:四道沟煤矿(2.47)>原生态区(2.43)>凉水井煤矿(2.33)。D值与黏粒和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D值与土壤pH、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此外,地表主要植被类型对D值的影响表现为:长芒草地>柠条地>沙打旺地>茵陈蒿地>乔木林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盐渍土研究中的应用
    崔永琴, 马剑英, 孙伟, 刘小宁, 王绍明
    2011 (3):  401-407. 
    摘要 ( 2226 )   PDF(421KB) ( 1536 )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盐渍土研究与改良中的应用状况,指出稳定同位素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可指示土壤盐渍化动态,并为研究盐渍土形成机制提供新方法,同时可作为筛选耐盐植物品种的指标。最后,展望了从单因素影响转向多因素综合影响来考虑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盐渍土研究与改良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技术方法结合使用并进行对比,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盐渍土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H对吉林西部低平原湖泊底泥氟释放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璇, 梁秀娟, 周宇博, 金成基, 肖霄
    2011 (3):  408-412. 
    摘要 ( 1649 )   PDF(372KB) ( 1225 )  
    针对吉林西部低平原底泥中氟含量较高的花敖泡、道字泡、大布苏泡进行实验,通过底泥中氟长期释放实验(28 d)和不同pH对底泥氟释放影响的研究,得出高氟湖库底泥氟的释放量为37.31~223.03 mg/kg;碱性环境下底泥氟向水中迁移的速率在1.88~22.53 mg/(kg·d);酸性环境中释放的速率0.71~5.41 mg/(kg·d);含氟矿物的溶解作用、铁铝氧化物的专性吸附作用及含氟黏土矿物与OH-的置换作用是底泥氟在碱性条件下向水体迁移且迁移速率较大的主要原因;游离铁铝的络合-解离作用是底泥氟释放量和释放速率随着pH的降低、酸度的增强略有增大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及其利用
    干旱区生态治理及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以新疆塔里木河下游为例
    唐晓岚, 杜瑶
    2011 (3):  413-420. 
    摘要 ( 1837 )   PDF(666KB) ( 1551 )  
    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通过对当前生态恶化、水资源的减少,以及绿色廊道景观格局变化的成因分析,提出自然的河水漫溢是造成下游"绿色走廊"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主要原因。根据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下游生态需水的范围进行界定,提出生态治理的机制模式,营造绿色基础设施,并把其构思运用于空间格局的规划中,通过人工湿地构建一个既有网络中心,又有连接环节的水网络系统。以人工湿地为载体,集河流廊道、生态网络、景观地貌、户外活动为一体的绿色基础设施,采取一定的工程和自然措施加以维护,使得原始的植被自然发生变为人为干预与自然发生综合作用的结果,达到恢复生态系统的必要功能,以实现其自我维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随机-确定模型的渠井结合灌区用水优化配置
    贺屹, 祝田多娃
    2011 (3):  421-426. 
    摘要 ( 1446 )   PDF(542KB) ( 1053 )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渠井结合灌区。由于该灌区地下水的掠夺式开发利用,使得地下水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造成许多环境地质问题。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优化配置灌溉水资源,是该渠井结合灌区和谐发展的关键。该研究以Visual Modflow软件为平台,并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RBF-ANN),建立了灌区地下水随机-确定动态预测模型,在对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模型模拟计算,对灌区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该灌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灌溉水资源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河陕西"二华"段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赖坤容, 姜军, 刘秀花, 周维博
    2011 (3):  427-432. 
    摘要 ( 1706 )   PDF(630KB) ( 1086 )  
    渭河流经陕西华阴、华县(二华)段,通过对"二华"地区浅层地下水取样分析,系统研究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空间变化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二华"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秦岭山前地下水的补给,靠近渭河沿岸地区,接受渭河的侧向补给。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从HCO3·SO4-Ca·Mg经SO4·HCO3-Na·Ca过渡到SO4·Cl-Na型;其矿化度、硬度逐渐升高,在地下水漏斗处达到最大值;Cl-,Mg2+和Na+高盐分离子逐渐累积,水质总体向咸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克苏地区库玛拉克河流域融雪洪水分型及成因
    傅华, 贾丽红, 肖继东, 李聪, 冯志敏
    2011 (3):  433-437. 
    摘要 ( 2409 )   PDF(426KB) ( 1578 )  
    利用EOS/MODIS卫星资料和气象水文台站观测资料,对2002-2008年库玛拉克河流域融雪期的洪水成因、积雪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混合型和融雪型洪水的天气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库玛拉克河7月中旬至8月中旬洪水的主要成因是高温融雪;② 夏季0 ℃层高度的变化可作为融雪型洪水预测的较好指标;③ 盛夏库玛拉克河流域以融雪型洪水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ODIS的和田河夏季漫流监测分析
    左敏, 陈洪武, 王蕾, 冯志敏, 王海雷
    2011 (3):  438-443. 
    摘要 ( 1470 )   PDF(511KB) ( 1338 )  
    在ENVI中采用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以及ArcGIS的定位、量测、图层叠加,对和田河中下游夏季漫流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① 和田河中下游漫流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② 中游绿洲边缘和其他河段相比漫流较少,94.4%的监测日期内漫流面积均在35 km2以下,45%的监测日期里没有漫流痕迹。两河交汇处科什米什至古河道与和田河的交汇处,45%的监测日期内漫流面积均在35 km2以上,只有2004年8月5日和2008年7月29日的监测面积为0。古河道与和田河的交汇点至肖塔水文站漫流最严重,大部分监测日期都在 70 km2以上,最大的达到111 km2。③ 全流域共有漫流点10处,其中和田河主河道段左侧有4处,1个新增水域漫滩,右侧出现4处,1个新增水域漫滩;喀拉喀什河左侧出现1处。漫流主要发生于主河道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谷区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研究
    马兴华, 何长英, 李威, 金家琼
    2011 (3):  444-448. 
    摘要 ( 1852 )   PDF(475KB) ( 1504 )  
    河谷区采用现场坑灌和井灌试验,通过测定回灌量衰减和渗透系数的变化来分析回灌效果。坑灌回灌量中期衰减24%,后期衰减40%,在整个回灌过程中区域水位上升1.1~1.3 m,实际形成水丘规模很小,反映出试验层水平渗透能力强。井灌初期回灌量衰减33%,在后期基本稳定,但总趋势仍在衰减,含水层渗透系数以主孔为中心,由远到近渗透系数逐步减小。试验表明:回灌量和渗透系数在前期迅速减小,之后逐渐减缓直到相对稳定,这一过程具有普遍性。在回灌过程中回灌水中的悬浮物颗粒填充孔隙引起机械堵塞。对坑灌而言,泥皮对其影响更为直接,回灌量随泥皮厚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河谷区实施大规模人工回灌工程应以坑灌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托木尔峰冰川径流中悬移质粒度特征
    高文华, 李忠勤, 张明军
    2011 (3):  449-454. 
    摘要 ( 1688 )   PDF(441KB) ( 1043 )  
    利用2008年8月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的考察资料,应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该冰川区径流中悬移质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川径流中悬移质以细颗粒物质为主,且各个粒度组分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粒度组成中约68%的颗粒物粒径小于63 μm,32%的颗粒物粒径大于63 μm,粒径小于4 μm颗粒物占1.34%,粒度分布为双峰模式。悬移质各个粒度与含沙量的关系不同,随含沙量的增加,沙粒的贡献量逐渐增大,粉粒和黏粒的贡献量逐渐减小。河流中的悬移质随径流量的增加变化不显著,这种较弱的相关性也表明冰川径流中悬移质主要受泥沙补给来源的控制,雪冰融水的增加能增大河流中沙粒物质的含量,而降水事件的发生能增加河流中粉沙物质的含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吴淼, 张小云, 王丽贤, 陈曦, 张捷斌, 包安明
    2011 (3):  455-462. 
    摘要 ( 3191 )   PDF(566KB) ( 2267 )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多条大型跨境河流均发源于境内。但由于吉尔吉斯斯坦山地面积占优势的国土地貌特点,其淡水资源大多以开发难度较大的高山冰川、湖水和深层地下水的形式存在,河川径流占全部水资源量的比重较低。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方面,河川径流量的大小与海拔呈正相关;湖泊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山地;冰川的分布主要表现为随海拔和坡向的不同而产生空间的不均衡性。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该国水能资源丰富,建有多座大型水库;在社会经济领域用水中,除市政生活用水较多取自地下水外,农业和工业用水主要来自地表水源,其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绝大部分,是影响全国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水利用效率不高以及跨境河流的水分配等原因,吉尔吉斯斯坦也存在着灌溉用水相对紧张的情况。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该国部分水体还出现了面积缩小(水位下降)、污染等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与气候
    蒸散发观测研究进展及绿洲蒸散研究展望
    赵文智, 吉喜斌, 刘鹄
    2011 (3):  463-470. 
    摘要 ( 3268 )   PDF(372KB) ( 2761 )  
    蒸散发是绿洲水文循环中最重要的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之一,开展绿洲蒸散发研究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从叶面、个体、田间到景观尺度,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蒸散发观测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荒漠绿洲的特点及研究现状,指出应加强: ① 涡度相关技术在异质性强的绿洲的应用技术研究;② 如何分割蒸散发中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以及时空动态、驱动机制和调控机理;③ 瞬时蒸散量与累计蒸散量的估算问题;④ 田块、灌区、绿洲等不同尺度观测模拟与对比验证等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河中游临泽地区夏季露水的生成
    余绍文, 孙自永, 周爱国, 段丽军
    2011 (3):  471-477. 
    摘要 ( 2014 )   PDF(597KB) ( 1235 )  
    对于降雨稀少的内陆干旱区,露水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黑河中游的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于2008年6~9月利用人造面板法对露水进行了连续90 d的观测,发现:① 只有当露水收集板的温度低于露点时,露水才能生成;② 观测期间河岸带共生成露水52次,总生成量为4.26 mm,绿洲内共生成34次,总生成量为1.52 mm,戈壁共生成13次,总生成量为0.64 mm;③ 从旱季进入雨季,露水生成强度逐渐增大,雨季后期露水生成强度达到最大,此后又逐渐减小;④ 降雨有利于露水的生成,河岸带和绿洲内的露水生成受降雨影响显著,而只有当单次降水量达到一定阈值时戈壁才有露水生成;空气相对湿度、天气晴朗程度和风速也影响露水的生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羊河流域地表0 cm温度的长期变化
    刘明春, 李玲萍
    2011 (3):  478-484. 
    摘要 ( 1609 )   PDF(630KB) ( 1016 )  
    利用1961-2007年石羊河流域当地气象站的逐月平均地面0 cm温度资料,研究近 47年石羊河流域年平均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47年来,流域地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60-70 年代地温呈降低趋势,80年代中期开始升温,90年代和2001-2005年初地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流域地温下游上升速度最快,其次是中游,上游上升速度最慢。流域年平均地温60-80年代春、夏、冬季均呈下降趋势,80年代秋季、90年代和2001-2005年四季都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地温的升高主要是冬季和春季增温的贡献;年平均地温7月达到最高,1月最低;年平均地温在时间序列上存在明显6~7年、9~10年周期反映和2~3年的短周期;石羊河流域地温在1989年为一明显的增温突变,随后开始迅速升温。石羊河流域年平均地温异常偏暖以及显著偏暖与本地干旱指数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0年中国天山日照时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辛宏, 张明军, 李瑞雪, 高文华
    2011 (3):  485-491. 
    摘要 ( 2311 )   PDF(608KB) ( 1276 )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天山24个站1960-2009年逐月日照时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IDW插值法分析日照时数变化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近50年天山山区年日照时数表现为极显著的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2.9 h/10 a,其中春季略有增加,冬季减少最为明显,夏、秋季均为缓慢的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天山年日照时数为正距平,仅春季日照偏少;70年代均为正距平,以秋季最为明显;80年代春、冬季日照充足,夏、秋季日照偏少,年日照时数为负距平;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年日照时数均为负距平,尤其以90年代的冬季最为明显;2000-2009年秋、冬季日照偏少,春、夏季日照偏多,日照时数有所增加。20世纪60年代年日照时数出现了异常偏多年份,90年代发生了异常偏少年份。年日照时数的变化与降水量和云量的多少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0年来秦岭南北气候分异研究
    宋佃星, 延军平, 马莉
    2011 (3):  492-498. 
    摘要 ( 2787 )   PDF(687KB) ( 1276 )  
    全球变化就区域性而言,重点集中在脆弱生态区和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如海岸线、水分条件充足的堤度带及山地。秦岭南北的气候变迁是全球气候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近50年来,秦岭南北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但在突变时间与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秦岭北部在1989年发生突变,升温幅度为0.03 ℃/a,夏冬两季升温幅度大;秦岭南部在1992年发生突变,升温幅度为0.01 ℃/a,同样夏冬两季升温幅度大。降水量秦岭南北呈减少趋势,北部与南部降水量减少幅度分别为1.36 mm/a和2.66 mm/a,北部夏秋季减少幅度大,南部春秋季减少幅度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贺晋云, 张明军, 王鹏, 辛宏, 黄小燕
    2011 (3):  499-508. 
    摘要 ( 2410 )   PDF(462KB) ( 1962 )  
    通过对1990年以来新疆气候变化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将新疆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应对措施及预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结果表明:整体上,新疆的气候正在向暖湿化方向转变,这一变化事实导致了该区域水热的重新配置,对水资源和农业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鲁木齐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变化的环境响应
    赵克明, 李霞, 杨静
    2011 (3):  509-513. 
    摘要 ( 2059 )   PDF(409KB) ( 1189 )  
    应用Holzworth干绝热曲线法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利用逐步逼近法和乌鲁木齐市气象站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时间变化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月均值的年变化呈单周期型,即1月最低(389 m),6月最高(2 071 m);4~9月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在2 000 m以上的出现频率超过50%,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则是500 m以下出现频率最大。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指数与最大混合层厚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最大混合层厚度是影响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逐日PM10浓度与对应最大混合层厚度存在指数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远距离台风影响下的陕西大暴雨分析
    李明, 高维英, 杜继稳, 侯建忠
    2011 (3):  514-523. 
    摘要 ( 1684 )   PDF(1615KB) ( 1102 )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陕西发生的3次与台风有关的大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动力、热力、水汽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次过程中国大陆中东部存在高压系统,使西风槽或高原槽进入河套移动缓慢;台风主要作用是外围东风气流为河套输送大量水汽或使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大暴雨位于850 hPa锋生中心或锋生轴线附近;高空急流轴的走向对大暴雨落区有重要作用;在地面锋区上中β尺度"Ω"系统能量比轴的暖湿气流端易激发中尺度对流云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资源及环境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以甘肃省为例
    赵雪雁, 刘霜, 赵海莉
    2011 (3):  524-531. 
    摘要 ( 1515 )   PDF(461KB) ( 995 )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在诸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中,生态足迹模型以其计算简单、结果明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为了弥补传统生态足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不足,将能值分析理论与生态足迹方法结合,对甘肃省2000-2008年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价。发现:① 2000-2008年甘肃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维持在55.5~63 hm2,且有逐年下降趋势;② 生态足迹以年均10.6%的速度快速上升;③ 生态赤字以年均10.6%的速度快速增长;④ 能源资源的持续高消费是造成生态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正蓝旗草地的区域生态足迹分析
    海全胜, 阿拉腾图娅, 宁小莉, 包萨出荣贵
    2011 (3):  532-536. 
    摘要 ( 1673 )   PDF(433KB) ( 1114 )  
    以往国内外关于草地生态足迹的研究都采用牛肉来换算,这种方法对过度荒漠化草原地区来说不太适合。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引用固定转换因子计算生态承载力。应用生态足迹法、"RS"技术及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调整通用产量因子,弥补固定转换因子本身的不足,提高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适合度。在此基础上,开展乡(苏木)尺度生态足迹定量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各区域生态足迹需求已超出草地生态承载力范围,这表明当地资源利用程度及现有的发展模式已对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成了威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喀喇昆仑山十字花科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许晓敏, 马真, 陶锦, 阎平
    2011 (3):  537-541. 
    摘要 ( 2704 )   PDF(366KB) ( 1384 )  
    中国喀喇昆仑山十字花科植物共有32属66种1变种,其中单种属20属20种,寡种属9属22种,多种属3属24种,单种属与寡种属共占90.63%,在属级水平上占优势,三者在种级水平上差异不大。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达69.69%,其次为一年生植物,占28.79%;其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和6个变型,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占首位,达33.33%,区系温带性质比较明显;与邻近地区相比,该区与中国帕米尔高原十字花科植物属、种相比,相似性系数最高,分别为71.64%和52.62%,与东喜马拉雅、阿富汗的属相比相似性系数次之,分别为 45.82%和26.87%,属间联系较密切,但种的相似性系数较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浑善达克沙地榆种子扩散及成苗影响因素分析
    王雪, 胡春元, 李钢铁, 左合君
    2011 (3):  542-547. 
    摘要 ( 1756 )   PDF(402KB) ( 1192 )  
    以浑善达克沙地榆为研究对象,以种子扩散规律及成苗率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平沙地、沙丘迎风坡、丘间草地、稀疏灌木地、灌木地5种不同地表类型下沙地榆种子数量。分析种子分布数量与母树距离、地表状况、植被种类、盖度和高度及成苗率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证明:影响种子分布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母树的距离,其他因子对沙地榆种子分布没有显著影响。影响种子萌发成苗的主要因子是6~8月的降水量以及由此导致的沙层含水率,其他因子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季节鹅喉羚昼间活动节律特征
    夏参军, 徐文轩, 杨维康, 乔建芳, 刘伟
    2011 (3):  548-554. 
    摘要 ( 2006 )   PDF(527KB) ( 1293 )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观察了鹅喉羚的昼间活动节律。共观察鹅喉羚有效个体1 917只,采集行为数据319.5 h,将鹅喉羚的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种类型。结果表明:采食是各季节鹅喉羚最主要的活动类型,每天有2~3个采食高峰,一般出现在晨昏和正午,不同季节采食高峰持续时间各异;休息高峰期通常出现在采食高峰之后,其全天的活动具有明显的采食—休息—采食的活动节律。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分析白昼不同时段和季节间行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春季移动和"其他"行为,秋季雌性警戒和"其他"、雄性警戒行为,冬季雌性"其他" 行为,雄性移动、休息和"其他"行为时间在不同时间段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行为在不同时段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行为表现出显著的季节间差异(p<0.05)。食物资源量、环境温度和生理周期均影响鹅喉羚的活动节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几种裂腹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探讨
    杨天燕, 孟玮, 海萨, 张人铭, 郭焱
    2011 (3):  555-561. 
    摘要 ( 2018 )   PDF(422KB) ( 1401 )  
    通过PCR扩增获得了分布于新疆的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4属7种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712 bp序列。结果表明:Cyt b基因片段的T,C,A和G碱基组成平均为30.1%,27.4%,25.6%和16.9%,共出现201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62个,序列变异度为22.8%,转换/颠换为15.03,且碱基替代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NJ和MP系统树以及基于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构建ML系统树结果均显示,同为原始等级裂腹鱼类的扁吻鱼和裂腹鱼属鱼类亲缘关系较近,而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斑重唇鱼和新疆裸重唇鱼亲缘关系较近。依据分子进化速率推测两个类群间发生分歧的时间约在上新世晚期到中新世间,伴随青藏高原隆起这一地质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鸟类新纪录——北鹨 (Anthus gustavi Swinhoe,1863)
    丁鹏, 陈莹, 马鸣, 袁国映
    2011 (3):  562-563. 
    摘要 ( 2918 )   PDF(311KB) ( 1244 )  
    2010年9月14~26日,对新疆罗布泊进行综合考察时,在哈密雅满苏镇磁海矿区附近的施工驻地发现了1只北鹨(Anthus gustavi Swinhoe,1863),并拍摄到十几张照片。经过仔细观察与图片鉴定,确定为新疆鸟类新纪录。同时,对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栖息地、生态习性以及亚种分类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