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25 上一期    下一期
    荒漠化及其治理
    呼伦贝尔沙质草地植被的沙漠化演变规律及其机制
    赵哈林, 周瑞莲, 王进, 赵学勇, 张铜会
    2011 (4):  565-571.    
    摘要 ( 1762 )   PDF(322KB) ( 1134 )  
    为了了解呼伦贝尔沙地植被的沙漠化演变规律及其机制,于2009年在呼伦贝尔沙地陈巴尔虎旗设置样地,调查不同类型沙地植被差异和变化特征,分析植被变化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① 随着沙漠化的发展,草地的植被盖度、高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量急剧下降,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植物密度呈波动式下降;② 沙漠化过程中,受损最严重的是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产量,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对于沙漠化的响应较为迟缓或具有滞后效应;③ 沙漠化过程中,多年生优良牧草在群落中的作用下降,一年生杂类草在群落中的作用增强,草地由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向一年生禾本科、藜科杂类草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④ 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粗化、松散度的增加、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降低是导致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变化对植被退化也有一定影响,但土壤容重和土壤pH的变化对植被退化的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3-2008年甘肃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魏怀东, 周兰萍, 徐先英, 李亚, 丁峰, 常兆丰, 杨自辉
    2011 (4):  572-579.    
    摘要 ( 1792 )   PDF(514KB) ( 1637 )  
    通过对2003年和2008年2期覆盖民勤的TM影像解译,对民勤绿洲及其外围20 km范围内8 355.20 km2土地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土地占到监测区的80%以上。荒漠化类型分为风蚀和盐渍荒漠化2种,呈带状分布在绿洲外围或镶嵌于绿洲内部。2003年监测区内共有荒漠化土地 671 333.08 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80.35%;2008年监测区内共有荒漠化土地670 396.13 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 80.24%。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936.95 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0.11%,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了0.49 hm2,盐渍荒漠化土地减少了936.45 hm2。从荒漠化程度看,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了4 347.15 hm2,中度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 582.21 hm2,轻度荒漠化土地减少了172.00 hm2。减少面积主要分布在绿洲、绿洲外围0~2 km和4~6 km范围内,其中绿洲外围0~2 km范围内减少幅度最大,其次是绿洲,绿洲外围4~6 km范围内减幅最小;增加面积主要分布在绿洲外围2~4 km和6~20 km范围内,且增幅较小。2003年和2008年民勤的荒漠化指数分别为 2.256 5和2.249 3,荒漠化指数处于中度和重度之间,且偏向中度,荒漠化指数略有下降,整体的荒漠化发展得到了初步遏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输沙风能及地貌学意义
    郭洪旭, 王雪芹, 蒋进, 赵新军, 胡永锋
    2011 (4):  580-585.    
    摘要 ( 1958 )   PDF(536KB) ( 1365 )  
    根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2个气象台站2003-2006年气象资料,分析起沙风况和输沙势,并对其地貌学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沙漠中部全年起沙风出现频率为0.25%,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南部起沙风出现频率为0.11%,以西北风和西南风为主。沙漠中部和南部均属于低风能环境,中部地区的总输沙势(DP)为66.7 VU,合成输沙势(RDP)为25.7 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97.0°,方向变率指数为0.56;南部地区总输沙势(DP)为29.8 VU,合成输沙势(RDP)为16.3 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08.4°,方向变率指数为0.65。沙漠中部4~10月输沙势占全年总输沙势的90%以上,其中7月的输沙势占全年的20%以上;沙漠南部输沙势主要集中于4~8月,约占全年的85%。沙漠中部受东北风和西北风的影响,与之相应的地面沙垄长而直,基本沿合成输沙方向延伸;沙漠南部受天山山脉的影响,主导风向转为西北和西南风,与之相应的地面沙垄开始向东偏转,并出现了副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干旱黄土区沟间地浅沟分布特征
    赵维军, 许智超, 张岩, 朱岩, 朱清科
    2011 (4):  586-591.    
    摘要 ( 2156 )   PDF(469KB) ( 1351 )  
    浅沟侵蚀是半干旱黄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重要方式。基于陕北吴起县2004年SPOT影像,提取各小流域的浅沟分布,并结合吴起县境内35个小流域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沟缘线以上土地利用、坡度与浅沟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浅沟密度依次为:丘陵区旱地<林地<草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浅沟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上浅沟密度与平均坡度呈显著正相关,浅沟主要分布在25°~35°的坡度段上。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及其利用
    额济纳盆地地下水时空变化特征
    席海洋, 冯起, 司建华, 包银花, 王林帮
    2011 (4):  592-601.    
    摘要 ( 1492 )   PDF(661KB) ( 1156 )  
    依据1988-2006年地下水位长期观测资料和近年来在额济纳盆地开展的地下水位调查资料,结合地质统计学方法,分析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时空变化,探讨地下水埋深的地统计变化特征和异质性,并用地统计模型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异质性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整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且河流下段区域的下降幅度高于上段;近年来,随着河道输水量的增加,潜水水位开始回升,而深层承压水水位仍持续下降,且潜水水位年内波动幅度较深层承压水水位大。在空间变化上,地下水埋深从南到北先增加后减小,从西向东逐渐减小,地下水位高程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从西向东呈"U"字型;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在整体上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而在4个不同方向上具有较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额济纳盆地地下水埋深的变程为0.406°(经、纬度单位,约为33.7 km),在此变程范围内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博弈分析
    李小燕, 张捷斌
    2011 (4):  602-608.    
    摘要 ( 1809 )   PDF(392KB) ( 1327 )  
    塔里木河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内陆河,随着流域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人工绿洲面积的不断扩大,过度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造成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激化。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水资源矛盾冲突更加剧了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流域各利益主体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博弈的结果。通过建立博弈模型,透视流域现状初始水权不完善阶段下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建立流域用水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针对塔里木河流域现状用水制度的缺陷,从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激励约束机制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引导流域各地区用水由非合作博弈转向合作博弈,缓解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冲突,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其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河干流关中段水污染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量的关系
    王泰然, 孙根年, 刘顺艳
    2011 (4):  609-615.    
    摘要 ( 1944 )   PDF(468KB) ( 1322 )  
    立足于环境容量的分区分时控制,依据2000-2004年水质监测资料,对渭河关中段4种主要污染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河川径流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离子、BOD浓度沿河流断面呈上升趋势,而DO呈下降趋势,其中,天江人渡、沙王渡和树园3个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离子、BOD浓度最高,属于严重污染断面;② 高锰酸盐指数在各个断面上年际变化相对较小,而BOD在临近市区河段变化较为剧烈,呈逐年上升趋势;③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离子分别与河流径流量呈负指数相关,且相关性显著;④ 径流量相对于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离子浓度变化存在一个极值,当径流量大于这个极值时,河流能够保持足够的自洁能力;反之,河流会进一步污染。该研究成果可为实现渭河流域内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董莉丽, 郑粉莉
    2011 (4):  616-621.    
    摘要 ( 1578 )   PDF(310KB) ( 946 )  
    土壤质量是支撑地球生物圈和进行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年限的样地8块,测定土壤微生物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微生物商)、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碱解氮、销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土壤酶活性(转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土壤物理性质(黏粒、物理性黏粒、团聚体分形维数、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等19个土壤属性。基于因子分析和隶属度函数,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研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指数(SQI)变化介于0.09~0.73之间,其中,农地土壤质量指数最小,SQI为0.09,31年刺槐地SQI最高,其值为0.73。同一植被类型下,SQI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恢复年限下,刺槐林地的SQI大于油松林。表明植被重建和农地撂荒会提高土壤质量,而粗放的农业耕作会降低土壤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洲农田不同深度土壤粒径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以策勒绿洲为例
    桂东伟, 雷加强, 曾凡江, 穆桂金, 潘燕芳, 李开封
    2011 (4):  622-629.    
    摘要 ( 1789 )   PDF(421KB) ( 1088 )  
    绿洲土壤环境变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维护绿洲稳定、绿洲化进程的合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根据农田为绿洲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特点,通过其不同深度土壤粒径分布(PSD)物理特性的探讨,描述绿洲农田PSD的差异性,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绿洲范围内取样点0~20 cm,20~40 cm,40~60 cm和80~100 cm深度PSD数据,利用分形理论对PSD进行描述,通过PSD分维值的计算比较、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取样点间各深度PSD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农田利用年限及空间位置差异性是PSD分异的主要原因。在60 cm深度范围内,农田利用年限是PSD分异的主导因素,尤其对0~20 cm深度PSD影响显著;而随着深度增加其影响逐渐减弱,80~100 cm深度则已无重要影响。因此,在绿洲及绿洲化进程中,保障农田的可持续性耕作将对PSD及土壤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Biolog-ECO技术不同退耕年限苜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
    董立国, 蒋齐, 蔡进军, 张源润, 许浩, 李生宝
    2011 (4):  630-637.    
    摘要 ( 2414 )   PDF(656KB) ( 1640 )  
    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和坡耕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① 在0~15 cm土层,平均吸光值总体变化趋势为生长旺盛苜蓿地显著优于极度退化苜蓿地、退化苜蓿地和坡耕地,坡耕地最差;在15~30 cm土层,平均吸光值总体变化趋势为极度退化苜蓿地平均吸光值最大,即活性最强,退化苜蓿地最低。② 0~15 cm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丰富度指数总体趋势,苜蓿地高于坡耕地,坡耕地最低;15~30 cm坡耕地和极度退化苜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接近,并且优于生长旺盛阶段苜蓿地和退化苜蓿地,退化苜蓿地最低。③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PCA分析,0~15 cm和15~30 cm坡耕地和极度退化苜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相似性,可以划分为一组,生长旺盛苜蓿地和退化苜蓿地各为一组。不同年限苜蓿地和坡耕地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状况不同。④ 总体得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顺序:生长旺盛期>极度退化苜蓿地>坡耕地>退化苜蓿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及生物资源
    中国喀喇昆仑山龙胆科植物研究
    黄雪姣, 徐海燕, 冯元忠, 阎平
    2011 (4):  638-642.    
    摘要 ( 1690 )   PDF(321KB) ( 1534 )  
    结合标本及实地考察,对喀喇昆仑山龙胆科植物进行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龙胆科植物有6属19种1变种,其中本区新记录种1种:铺散肋柱花Lomatogonium thomsonii;新疆新记录种3种:短蕊龙胆Gentiana ludlowii、圆齿褶龙胆Gentiana crenulato-truncata、华北獐牙菜Swertia wolfangiana。本区龙胆科多种属仅龙胆属Gentiana 1属7种,寡种属有5属12种;与中国帕米尔高原龙胆科植物联系最紧密,属、种相似性系数分别达到 85.7%和53.3%;其次与阿富汗和青藏高原联系比较紧密,其属、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42.9%,6.1%和37.5%,7.2%,而与东喜马拉雅联系较少,相似性系数仅为14.3%,且无共有种。本区龙胆科植物地理成分以北温带分布区类型为主,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83.3%和63.2%,区系温带性质明显;生活型以一年生植物为主,有5属17种,占总种数的89.5%,地面芽植物仅1属2种,占总种数的1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锡林郭勒荒漠草地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岳秀贤, 刘果厚, 刘慧娟, 扈顺
    2011 (4):  643-648.    
    摘要 ( 1577 )   PDF(380KB) ( 1512 )  
    通过对锡林郭勒荒漠草地种子植物的组成特征、区系地理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有种子植物55科180属348种,被子植物占优势。科属组成分析表明,区系优势现象较明显,优势科、大属和较大属均以温带分布占优势;属种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温带分布属、种占优势,热带分布的属、种所占比例很小,表明温带属性是该地区植物区系的基本属性,并受泛热带植物区系的影响。不同地区植物区系相似性系数比较研究表明,与阿拉善荒漠区关系最为密切,草地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荒漠化特征。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特有现象不明显,区系起源新老兼备,以新生进化成分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拟水、盐胁迫对沙棘幼苗PSII活力影响的对比研究
    李利, 吕湘芳, 潘响亮, 李宏, 陈宝军
    2011 (4):  649-654.    
    摘要 ( 1854 )   PDF(452KB) ( 934 )  
    通过PEG-6000和NaCl模拟试验,研究了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沙棘幼苗叶片光系统II(PSII)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胁迫抑制了PSII受体侧的电子传递,减少进入电子传递链的能量流,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但对单位面积反应中心密度影响不大。不同的胁迫对沙棘叶片PSII活力的影响程度不同:在NaCl胁迫下,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ABS/RC)、捕获的能量(TRo/RC)和进入电子传递链的能量(ETo/RC)均高于PEG胁迫,但是由于分配进入电子传递链的能量比率(Ψo=ETo/TRoφE0=ETo/ABS)下降的更剧烈,导致效能指数PIABS的显著降低,使得盐分胁迫比水分胁迫更强烈地抑制了PSII的活力,这显示了盐离子的毒害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锁阳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董松林, 陈年来, 张勇, 李彩霞, 高海宁
    2011 (4):  655-659.    
    摘要 ( 1737 )   PDF(411KB) ( 1233 )  
    为了解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寄生生长特性,使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对其种子进行萌发诱导处理,观察萌发情况。结果表明:锁阳种子较小,成熟的种胚发育不完全,萌发前后处于球形原胚阶段。试验结果证明,锁阳种子萌发的启动,需有来自寄主根中的某种萌发刺激信号;外源赤霉素(GA3)及乙烯溶液对种子休眠的破除具有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林净化空气功能研究
    周月明, 常顺利, 张毓涛, 师庆东
    2011 (4):  660-664.    
    摘要 ( 2414 )   PDF(402KB) ( 1044 )  
    通过对天山北坡森林中降尘量、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的动态监测,以及对不同海拔梯度树叶中硫含量的测定,分析天山雪岭云杉对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吸附、过滤作用,以此来评价天山北坡森林的空气净化功能。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6~7月,郁闭度0.8的林地降尘量最多可达14.04 g/(m2·30 d),较对照空旷地滞尘量增加4.88 g/(m2·30 d),增加了34.8%,其净化降尘量价值为2.17元/(m2·30 d)。② 在雪岭云杉林空气中可多阻留总悬浮颗粒物0.052 mg/m3,林内较林外净化总悬浮颗粒物最多可增加70.3%。③ 同一时期,不同海拔梯度树叶中硫含量表现为相关性不显著性。在伤害阈值范围内,树叶硫含量会随大气中S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海拔梯度 2 300 m左右树叶中的硫含量最大,为1.44 mg/g,单株雪岭云杉净化SO2的价值为2.16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寄生单肠四钩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赵江山, 焦丽, 汪博良, 古丽加玛·买买提, 岳城
    2011 (4):  665-668.    
    摘要 ( 1778 )   PDF(359KB) ( 893 )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对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鳃部寄生的单肠四钩虫(Tetraonchus monenteron)的种群生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染率、感染强度在不同的宿主体长组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平均感染率为45.4%,而平均感染强度为11.8±6.05,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大,单肠四钩虫的感染率逐渐减小,而感染强度却逐渐增大;平均丰度和方差均比则随宿主体长的增大而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方差均比(S/X)在不同的宿主体长组中均大于1 ,表明单肠四钩虫在宿主白斑狗鱼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着平均丰度的增加而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及气候资源
    21世纪青藏高原气候时空变化评估
    程志刚, 刘晓东, 范广洲, 白爱娟, 王炳赟
    2011 (4):  669-676.    
    摘要 ( 2181 )   PDF(680KB) ( 1220 )  
    在对比分析IPCC第4次评估报告所采用的23个气候模式输出、ERA40再分析气温资料和GPCP降水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选取的11个模式输出资料,以集合平均的方法,结合动力降尺度数据,分析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时空分布。11个模式集合结果表明:相对于2008年而言,21世纪中期青藏高原年均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为1.98 ℃和0.06 mm/d,而21世纪末,增温幅度达到3.93 ℃,年平均降水率变幅为0.24 mm/d。动力降尺度资料分析显示,未来100年高原气候总体预估增温趋势明显,有显著变湿的趋势,但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且模拟的不确定性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北地区冬季地面风速特征及其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关系
    陈娟, 李栋梁, 王慧, 陈练
    2011 (4):  677-687.    
    摘要 ( 1914 )   PDF(1197KB) ( 1405 )  
    利用EOF、气候突变检测及相关统计方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近37年(1970-2006)冬季地面风速的时空异常,并对近25年(1982-2006)西北干旱区春、夏季地表感热的时空异常变化及其与前期冬季风速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西北地区冬季风速下降趋势显著,20世纪70年代冬季地面风速普遍较大,80年代风速减小,90年代风速普遍较小,2000-2006年风速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冬季风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变化基本一致,冬季风速变化与春、夏季地表感热变化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显著的区域在天山、且末、哈顺戈壁至库姆塔格沙漠和内蒙古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天山地区日照时数的气候特征
    赵勇, 崔彩霞, 李扬
    2011 (4):  688-693.    
    摘要 ( 3116 )   PDF(613KB) ( 1306 )  
    基于1961-2008年新疆天山地区23站日照时数的逐日资料,使用一元线性方程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天山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日照时数的气候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② 区域平均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尤其在冬季和夏季。③ 四季除春季外日照时数均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气候突变,冬季在1987年,夏季在1978年,秋季在1980年左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冬、夏、秋三个季节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显著。④ 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的较快减少与近20年来污染加重及云量增多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3月我国沙尘天气的若干特征
    薛占金, 秦作栋, 孟宪文, 范晓辉
    2011 (4):  694-698.    
    摘要 ( 1388 )   PDF(505KB) ( 1279 )  
    沙尘天气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和空气质量带来不利影响。2010年3月我国共出现了6次沙尘天气过程,次数比近10年同期(4.2次)偏多,其中强沙尘暴天气过程1次、沙尘暴天气过程3次、扬沙天气过程2次,具有发生时段集中、首发时间偏晚、影响范围广泛等特征。分析表明:在气候变化和沙尘源地等地理背景之下,气温回升、降水偏少、冷空气势力强、蒙古气旋强烈发展等气象条件是2010年3月我国沙尘天气偏多、偏晚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陕西春季层状云增雨卫星观测分析
    刘贵华, 余兴, 贾玲, 岳治国, 戴进
    2011 (4):  699-704.    
    摘要 ( 1354 )   PDF(1403KB) ( 1038 )  
    通过对2009年2月7~8日陕西层状云降水过程的分析,用MODIS极轨卫星资料反演云系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① 2月7日白天云顶温度-10 ℃,云滴有效半径(Re)为10 μm左右,云体较厚,含有丰富过冷水,冰晶或大滴不足;② 夜间在有高云参与的情况下,产生了较好的降水;③ 持续稳定的中低层状云系存在较好的增雨作业机会。用FY2C静止卫星跟踪云系的演变发现:云系维持时间达30 h,7日白天到夜间云层增厚,Re稳定,降水少,这类云的自然降水过程较弱,具有较好的增雨作业潜力。综合分析得到适宜过冷层状云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的初步卫星判据为:云厚达2 km以上,云顶温度-10~-20 ℃,云顶Re小于15 μm。为卫星在人工增雨的条件选择上提供了新的应用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ODIS数据的云检测及其在新疆的应用
    张旭, 崔彩霞, 毛炜峄, 杨志华, 陈爱京
    2011 (4):  705-709.    
    摘要 ( 1665 )   PDF(755KB) ( 1070 )  
    基于遥感手段,以云的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特性为依据,借鉴国内外多种云检测方法,利用MODIS 1,6,26通道资料,以指数法和光谱阈值相结合的多光谱云检测算法,对新疆山区2009年的MODIS资料进行云检测处理。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2009年全疆平均云覆盖日数为82 d,其中山区平均云覆盖日数101 d,平原地区平均云覆盖日数为69 d,云覆盖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鲁木齐市区大气氮素干沉降的输入性分析
    张伟, 刘学军, 胡玉昆, 李凯辉, 沈健林, 骆晓声, 宋韦
    2011 (4):  710-716.    
    摘要 ( 1727 )   PDF(497KB) ( 1053 )  
    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在乌鲁木齐市及城郊,通过大气颗粒物采样器、气体被动采样器对大气氮素干沉降进行连续性监测。结果表明:除NH3浓度值ISFR(土肥所)高于XIEG(生地所)外,其他活性氮成分的浓度XIEG均大于ISFR。NO2-N, NH3-N(气态), PNO3--N, PNH4+-N(气溶胶态)和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 μm以下的颗粒物)在监测点XIEG的平均浓度为4.31,4.49, 2.52, 11.84, 224.66 μg/m3,在ISFR的监测值为2.32, 4.63, 2.34, 7.59和188.16 μg/m3。根据每月平均浓度值的变化讨论了不同活性氮的时空变异,基于浓度和所引用文献中的沉降速率,得出XIEG大气氮素干沉降的通量为28.68 kg/(hm2·a),ISFR 通量为21.60 kg/(hm2·a)。如此高通量中铵态氮占到65.69%(XIEG)和69.44%(ISFR),8~11月以NH3为主,12~3月则主要是气溶胶态NH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鲁木齐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杨静, 武疆艳, 李霞, 彭成海, 王中伟
    2011 (4):  717-723.    
    摘要 ( 1702 )   PDF(463KB) ( 1510 )  
    基于2005年12月11~20日乌鲁木齐每日6次的低空1.5 km的加密气象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大气边界层的风、温、混合层高度、逆温等特征。观测期内5 d是重污染,其他时间为轻微污染,重点分析由轻微污染向重污染演变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观测期平均混合层高度274 m;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明显多于接地逆温,且以逆温底高度小于100 m的频率最高;轻微污染时,傍晚没有出现接地逆温;重污染时段的风速小于轻微污染时段,且气温垂直分布恰好满足了阴雾天气形成的温度条件。冬季大气边界层内整层风速同步减小、近地面主导风向不稳定、地面气温不断升高、烟囱排烟高度以下形成不稳定层结是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原因,接地逆温的再形成并稳定维持,使重污染得以长时间持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不同碳氮施肥组合对新疆滴灌棉田冠层CO2浓度、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尹飞虎, 高志建, 谢宗铭, 陈冠文, 李晓兰
    2011 (4):  724-728.    
    摘要 ( 3295 )   PDF(337KB) ( 1236 )  
    基于棉田膜下滴灌技术的管网设施,开展了随水滴施高水溶性碳素肥料,以提高棉田冠层CO2浓度及其效应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碳氮施肥组合处理,对棉花冠层CO2浓度、光合速率及产量构成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水滴施高水溶性碳素肥料(水不溶物<1%)能有效提高棉田冠层CO2浓度;在不同的碳氮施肥处理中,盛花期冠层CO2浓度随碳肥用量增加呈升高趋势。在水分充足、氮肥亏缺条件下, C300+N113.55处理的棉株光合速率相对较高,C600+N0处理光合速率最低;在籽棉产量方面,C300+N113.55处理最高,C600+N0处理最低,且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30年塔里木河流域植棉业的时空演化过程
    张新焕, 王昌燕, 唐宏, 肖艳秋
    2011 (4):  729-736.    
    摘要 ( 2534 )   PDF(636KB) ( 1366 )  
    基于1949-2007年棉花发展统计数据,应用发展度与适宜度评价方法,分析塔里木河流域植棉业的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表明:① 1949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植棉业历经缓慢发展、快速发展、控制发展3个阶段;② 主产棉区呈现西退、东扩、北进的趋势,植棉县市的植棉业发展趋势分为优势持续、优势后发、优势衰退、优势微弱、不占优势5种演化类型;③ 塔里木河干流区的重点植棉区与植棉适宜空间较为协调,干流北部不宜植棉区与南部次宜植棉区棉田面积盲目扩大;④ 优势增长型的主产棉区完全位于适宜植棉区之内,优势后发型的主产棉区在适宜植棉区、次宜植棉区甚至不宜植棉区均有分布,优势衰退型、优势微弱型以及不占优势型主要位于次宜植棉区与不宜植棉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