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水资源及其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是新疆盐渍化耕地改良的重要途径
    樊自立, 乔木, 徐海量, 张青青, 李和平, 张鹏, 周生斌, 卢磊
    2011 (5):  737-743. 
    摘要 ( 2553 )   PDF(1917KB) ( 1722 )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土壤积盐严重,根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2005年遥感影像解译和实际调查,新疆现有耕地面积5.05×106 hm2,其中盐渍化耕地面1.62×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07%,占新疆中低产田60%以上,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盐渍化耕地大多分布在地下水较高的地区,如冲积扇扇缘地下水溢出带、大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中下部及淡水湖湖滨平原,这里地下水矿化度不高,含水层富水性好,有些还具有承压或自流水分布,是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地段。在这些地方开发地下水既能增加灌溉用水量,解决春旱和灌溉高峰期缺水问题,又能降低地下水位,使耕地实现稳定脱盐,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祁连山西段水文水资源及其特征
    陈广庭, 曾凡江
    2011 (5):  744-749. 
    摘要 ( 2172 )   PDF(1596KB) ( 1514 )  
    祁连山西段河流水系包括疏勒河流域和苏干湖流域,有时归并为疏勒河流域。疏勒河靠近欧亚大陆“旱极”,降雨稀少,平原地区降雨量仅50 mm,山区降雨量随高度增加,最大可达170 mm左右。虽然雪线较高,因山体高大,西段祁连山冰川发育,雪冰融水在河川径流中占比重最大。随着气候向暖湿转型,降雨有增加趋势,雪冰融化速度加快,河流出山流量随之增多。但对山前绿洲的过度开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演化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只能从合理调配水资源和建设节水型社会逐步缓解矛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新垦绿洲地下水动态
    卢磊, 赵振勇, 蒙敏, 乔木, 周生斌
    2011 (5):  750-755. 
    摘要 ( 1983 )   PDF(2292KB) ( 1142 )  
    根据观测井地下水实测数据,对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1997-2009年,该区地下水位呈持续上升趋势,农业综合开发区地下水位上升与灌溉期有着直接的关系;② 空间分布呈现沿开发区主干道(蓝天大道)两翼,地下水位向西北缘和东北缘逐渐抬升,形成水位抬升中心,并且随着抬升中心数量增多、面积扩大而连成一片;③ 降雨量和气温对开发区地下水埋深影响不大,灌溉量增加和灌溉水回归是导致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控制地下水位上升,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促进新垦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定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天山西部匹里青河的洪水及其成因
    王姣妍, 谢蕾
    2011 (5):  756-760. 
    摘要 ( 1699 )   PDF(1616KB) ( 978 )  
    匹里青河位于天山西部,地处西来水汽输送通道,流域山体高大、支沟发育、坡陡流急,山洪灾害频发,其主要洪水类型为混合型洪水和暴雨洪水。50多年实测洪水资料表明,随着系列的增加,该河年最大洪峰流量模比系数、变差系数、偏态系数均呈波动性增加趋势,说明其洪水发生频次及量级均有增大趋势。通过对该站同期气温、降水、泥沙分析,冬季流域内深厚的积雪为匹里青河洪水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储备。4~7月的强降雨天气与同期热力条件是引发匹里青河洪水灾害的主要动力因素。流域上游(山区)过度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坏是导致匹里青河山洪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0年来石家庄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演化特征
    胡君春, 郭纯青, 曾成
    2011 (5):  761-767. 
    摘要 ( 3143 )   PDF(3154KB) ( 1104 )  
    从水文循环系统理论出发,采用演绎与归纳方法,分析近50年来石家庄市的大气降水、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的演化特征及正负反馈作用,系统研究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过去与现状,并结合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化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出水文循环与水资源和水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探讨了复杂环境下石家庄市未来水资源的水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杨融雪漏斗现象及生态作用
    杨晓东, 吕光辉, 常顺利
    2011 (5):  768-774. 
    摘要 ( 3101 )   PDF(1774KB) ( 1143 )  
    杜加依林春季积雪融化时,存在以胡杨根部为中心的融雪漏斗。通过调查比较胡杨林冠和融雪漏斗的形状相关性,测定漏斗区与林隙地表区温度的不同,分析漏斗区与林隙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和总盐的差异。结果表明:胡杨林冠下由于主干的存在,使林冠下土壤能得到较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并且林冠下枯落物的富集作用和胡杨的“肥岛”效应,使林冠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总盐含量高于林隙土壤,影响了土壤的保温能力和融雪速率,从而造成春季土壤消融时林冠下土壤温度较高,并形成以植株根部为基点按距离梯度分布的融雪漏斗。融雪漏斗形成后,胡杨林冠下的雪融水向植株根部汇集,并沿着融雪漏斗下渗到根部土壤,改变了冬雪融水在个体尺度上的空间分配格局,为春季胡杨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可利用水量。融雪漏斗的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部分荒漠植物的共生或伴生现象,例如在杜加依林内,胡杨的融雪漏斗诱导了部分早春短命植物在胡杨林冠下水分分配得到改善的区域呈紧缩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与生态
    不同林型立地土壤水分性状及其持水能力的比较
    刘青柏, 刘明国, 王玉涛, 唐敬超
    2011 (5):  775-779. 
    摘要 ( 1901 )   PDF(516KB) ( 1092 )  
    对辽宁省北票县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油松纯林及无林地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土壤孔隙状况、机械组成、持水性能、渗透性能和储水量均明显优于无林地和2种纯林。刺槐和油松纯林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无林地,刺槐和油松纯林的各项指标处于相近水平。综合评价表明:在持水能力方面,以上3种林型中,刺槐-油松混交林是该地区最优的林分类型。同时建立了混交林土壤饱和导水率主要影响因子的线性回归方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种梭梭出苗对生境土壤基质互换与沙埋深度的响应
    李惠, 李彦, 范连连
    2011 (5):  780-788. 
    摘要 ( 1841 )   PDF(3275KB) ( 1011 )  
    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两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境土壤基质互换种植和盆栽控制沙埋深度方法,对其萌发出苗和幼苗建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丘间低地土壤pH、电导率和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沙丘顶部,其中电导率(可溶盐含量)相差达5倍;土壤含水量差别不显著。在萌发定居过程中,沙丘顶部幼苗密度白梭梭大于梭梭,而丘间低地则相反;基质互换种植白梭梭和梭梭幼苗的总密度均是原始生境比互换生境高,显示出明显的微生境差异,说明白梭梭对养分贫瘠的沙丘顶部适应性、定居能力比梭梭强;对于盐分含量较高的丘间低地,梭梭的适应性、定居能力则比白梭梭强。两种植物出苗率都随沙埋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在同一沙埋深度下,白梭梭幼苗死亡率明显低于梭梭,梭梭在0~3 cm深度有出苗现象,最佳沙埋深度为 0.5 cm;白梭梭在0~5 cm深度有出苗现象,最佳沙埋深度为0~3 cm。此外,两种梭梭开始出苗所需时间受沙埋影响显著,沙埋越深,出苗所需时间越长,相同处理下,白梭梭开始出苗所需时间均比梭梭长,但其绝对高度生长率、生物量、根冠比、株高以及主根长度都明显高于梭梭,说明白梭梭耐沙埋能力、在沙生环境下生长能力均比梭梭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锡林郭勒盟草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曹立国, 刘普幸, 张克新, 王洪岩
    2011 (5):  789-794. 
    摘要 ( 1613 )   PDF(1884KB) ( 1269 )  
    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958-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利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模型,结合ArcGIS中的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该地区51年来草地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分别建立气温、降水量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研究区草地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51年来,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气候总体趋于暖干化。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的季节生产潜力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水分条件是草地气候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降水量与草地生产潜力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8,达到了0.01的置信度水平。用气温、降水、气候生产潜力在SPSS下建立的回归模型为:Y=169.606+7.053t+1.142(R=0.978,P<0.01),表明年平均温度每升高/降低1 ℃,草地的年生产力就会增加/减少7.05 g/m2,年降水量每增加/减少1 mm,草地的年生产力就会增加/减少1.14 g/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源磷及腐植酸施用方式对灰漠土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王斌, 朱靖蓉, 许咏梅, 刘骅, 杨涛, 马兴旺
    2011 (5):  795-799. 
    摘要 ( 1401 )   PDF(1019KB) ( 1199 )  
    通过室内培养方法,研究外源磷不同用量及腐植酸施用方式对灰漠土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外源磷用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先增大后减小,土壤固磷率先增后减再增大,有效磷含量在土壤中有一个极大值平衡点;腐植酸及外源磷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较大,单施腐植酸或单施外源磷均可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且效果显著;腐植酸与外源磷的合理搭配施用,使土壤有效磷含量大于单施外源磷和单施腐植酸的方式;在腐植酸与外源磷施用过程中,先施外源磷再施腐植酸,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速度最快、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土壤生物结皮对植物种子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王蕊, 朱清科, 赵磊磊, 常存, 马浩
    2011 (5):  800-807. 
    摘要 ( 1891 )   PDF(2288KB) ( 1166 )  
    为了解生物土壤结皮对植物种子萌发出苗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于2009年7~8月在陕西省吴起县进行野外调查,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杜梨(Pyrus betulaefolia)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研究生物结皮与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完整结皮、破碎结皮和覆土处理对这4种种子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结皮盖度和厚度的增加,植被盖度和数量显著减少(P<0.01),植被种类有增加的趋势(P>0.05);植物种子类型和结皮类型显著影响种子的出苗率和出苗过程(P<0.01),但两者的交互效应对出苗率影响较小(P>0.05),而对出苗过程影响显著(P<0.01);破碎结皮下的出苗率较完整结皮下的高,与覆土下的种子出苗率无显著差异,是否减慢出苗速率因植物种子类型而异;破碎结皮增加了植物的生物量,覆土条件下的植物根冠比最大,完整结皮是否影响植物的生物量和根冠比因植物种子类型而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张侃侃, 卜崇峰, 高国雄
    2011 (5):  808-812. 
    摘要 ( 1854 )   PDF(1200KB) ( 1321 )  
    利用圆盘入渗仪测量6种处理(无生物结皮、生物结皮、长芒草、长芒草+生物结皮、柠条、柠条+生物结皮)下水分的入渗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无论有、无植被,生物结皮的存在都会阻碍水分的入渗,无生物结皮的稳定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大于有生物结皮;植被的存在,加剧了生物结皮的阻水性。② Kostiakov模型对无结皮、长芒草处理拟合效果好;Philip模型对无结皮、长芒草、柠条、柠条+长芒草处理拟合效果好;Horton模型对6种处理的水分入渗特征模拟效果较好,Horton模型适合描述黄土高原的水分入渗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与植物地理
    2种沙蒿根围AM真菌时空分异
    山宝琴, 贺学礼
    2011 (5):  813-819. 
    摘要 ( 1946 )   PDF(1490KB) ( 951 )  
    为阐明荒漠生境中沙生植物根围AM真菌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沙地设立样地,于2007年4月、7月、10月在密集型克隆植物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和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根围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50 cm 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并以非克隆植物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对照,系统研究了2种沙蒿根围AM真菌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种沙蒿根系都能形成菌丝、泡囊、丛枝等典型共生结构,黑沙蒿菌丝定殖率达90.72%,白沙蒿达89.63%。黑沙蒿和白沙蒿根围孢子密度最大在0~10 cm土层,并随土层加深显著递减。AM真菌孢子密度在7月最大,而丛枝定殖率相反。黑沙蒿根围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磷、有机质、温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3种宿主植物相比较,非克隆植物猪毛蒿根围孢子密度最大,但菌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和丛枝定殖率显著较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旱生藓类植物——厚肋流苏藓(Crossidium crassinerve
    刘永英, 卜崇峰, 孟杰, 李敏, 赵建成
    2011 (5):  820-825. 
    摘要 ( 1875 )   PDF(1158KB) ( 1020 )  
    首次记录了厚肋流苏藓〔Crossidium crassinerve (De Not.) Jur.〕及流苏藓属(Crossidium)在陕西省的分布,详尽描述了该种的形态结构,对叶片绿色丝体细胞、蒴齿、基膜、孢子、生殖苞、假根等重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从茎、叶结构、绿色丝体、群落、繁殖方式等方面分析了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讨论了厚肋流苏藓在固沙、保水和植被演替等方面的生态学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台山旅游活动对山地草甸β多样性的影响
    牛莉芹, 程占红
    2011 (5):  826-831. 
    摘要 ( 1582 )   PDF(1316KB) ( 1060 )  
    用5种β多样性指数,研究了五台山旅游活动对草甸植物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草甸群落的β多样性主要受到旅游干扰和种间竞争的共同影响,在不同群落类型之间β多样性的变化幅度较大,而在同一群落类型之间β多样性的变化幅度较小;② 随着距离差的增加,5种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均说明距离差越大,群落之间的共有种越少,相异程度越大;③ 5种β多样性指数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测算,其结果具有一致性。其中,Bray-Curtis指数的测度结果更为准确和详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根系生态适应特征
    清华, 杨劼, 张璞进, 陈育, 张雷, 赵利清, 宋炳煜
    2011 (5):  832-838. 
    摘要 ( 1918 )   PDF(1173KB) ( 1062 )  
    珍稀濒危灌木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是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其群落是荒漠植被的主要类型之一。采用全根挖掘法研究西鄂尔多斯半日花的根系形态特征, 调查群落内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效降雨后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半日花根系分布深度在100 cm左右,根幅为冠幅的30倍以上,根冠比为2~3;其根系生物量和根长密度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分别占根系总量和总根长密度的94.53%和90.61%;细根(直径<1 mm)、小根(直径为1~2 mm)、中根(直径为2~5 mm)的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加深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10~20 cm土层最高;细根的生物量和根长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各粒级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与石块含量的正相关性最高;土壤水分与土壤各粒径含量也没有显著正相关性,但与石块含量的正相关性最高。研究表明,半日花根系的形态特征是半日花长期适应干旱、砾石质生境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高原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个体层次对干旱的生态适应性
    张璞进, 杨劼, 赵利清
    2011 (5):  839-848. 
    摘要 ( 2490 )   PDF(5208KB) ( 1305 )  
    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群落是草原与荒漠过渡带上的一个地带性植物群落类型,分布面积大,是牧草地重要的环境保护屏障。通过野外观察,对藏锦鸡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形态特征以及沙堆内外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采集藏锦鸡儿的根和茎的样品,在室内分析根和茎的劈裂现象。结果显示:研究区藏锦鸡儿个体平均长57 cm,宽44 cm,高22 cm;沙堆平均长77 cm,宽52 cm,高16 cm,体积0.071 m3。藏锦鸡儿分枝密集,次级分枝数约为上级分枝数的2~3倍;在沙堆内各级枝条约2/3枯死,枝条长度在8~10 cm。沙堆表面枝条无明显节间,每100 cm2内约含18个小枝。根冠比在0.35~0.53之间,根系为双层根系类型,小根和细根在20~60 cm土层所占比例最高,土壤水分在20~60 cm土层也最高。藏锦鸡儿形成的沙堆对地上部分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沙堆内生有不定根;根和茎具有劈裂现象,表明藏锦鸡儿对干旱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半干旱地区蓼科4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孙延霞, 张明理
    2011 (5):  849-853. 
    摘要 ( 1842 )   PDF(583KB) ( 1060 )  
    提取蓼科木蓼属(Atraphaxis)、沙拐枣属(Calligonum)、翅果蓼属(Parapteropyrum)和双翅果蓼属(Pteropyrum)蓼科4属植物的总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叶绿体基因片段atpB-rbcL。atpB-rbcL基因间区长约900 bp,已被广泛应用于属间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运用PAUP和Bayesian软件,通过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4属中沙拐枣属和双翅果蓼属存在最近亲缘关系;而特产于中国西藏的翅果蓼属和其他3属关系较远;另外,沙拐枣属下4个组中基翅组、刺果组和翅果组聚于一小进化枝下,与泡果组相区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植物特有种的地理分布规律
    程芸, 袁磊
    2011 (5):  854-859. 
    摘要 ( 4341 )   PDF(918KB) ( 1914 )  
    通过对新疆82个区划单位的植物特有种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植物特有种约271种,隶属38科119属。受气候影响,植物特有种的区域分布水热条件较优越的山地丘陵区显著多于荒漠平原区;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及帕米尔高原的山谷为新疆植物特有种的集中分布区;塔里木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平原区因自然环境条件严酷,特有种分布较少;准噶尔盆地具有特殊的气候条件和植物区系起源,特有种植物分布相对较多,共118种,占总种数的43.5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及预报方法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河流域的响应
    刘吉峰, 王金花, 焦敏辉, 张荣刚
    2011 (5):  860-865. 
    摘要 ( 1968 )   PDF(1500KB) ( 1099 )  
    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最近几十年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发生了明显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流域气温明显升高,且以冬季增温为主,流域北部增温尤其显著;20世纪90年代,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减少;进入21世纪,降水略有增加。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是黄河流域径流锐减的重要原因。根据气候模式预测结果, 2050年黄河流域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可能略有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需要制定适应性对策,以减少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省强降水日数变化特征
    杨文峰, 郭大梅
    2011 (5):  866-870. 
    摘要 ( 1325 )   PDF(1298KB) ( 938 )  
    选取陕西省分布比较均匀的78个站点,1961-2004年日降水资料,通过对强降水数量进行界定,得到强降水日数,采用4次多项式、最大商谱分析、MannKendall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强降水日数变率大,易发生旱涝;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陕西省强降水日数有增加趋势;在信度α=0.1的水平下,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强降水日数发生了由偏多向偏少的突变;强降水日数自北向南依次增加,有2个大值中心,一个在宜君附近,另一个在镇巴附近;关中年一日最大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每10年增加1.5 mm,强降水的强度在增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次持续性区域雾霾天气的综合分析
    赵桂香, 杜莉, 卫丽萍, 贺耀武, 李莹, 朱煜
    2011 (5):  871-878. 
    摘要 ( 2011 )   PDF(1881KB) ( 1342 )  
    利用1994年11月发生在山西省的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实况资料,计算了多种物理量,并从环流形势、形成条件和维持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 500 hPa锋区偏北,中纬度环流较平,低空850 hPa持续有暖平流向山西地区输送,是大范围霾天气持续的重要天气背景;而500 hPa阻塞形势的稳定维持,地面回流稳定,是导致大范围雾天气持续出现的主要背景。② 850 hPa以下相对湿度的变化,是判断雾霾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而逆温层的持续存在,是雾霾天气持续的重要原因;湿度差异和逆温强度差异可作为判断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指标。③ 涡度平流整层为负,但在1 000~925 hPa出现弱的逆转,是大范围霾天气持续的动力因子;近地层为负的涡度平流,而925 hPa以上为正的涡度平流,或整层为正的涡度平流,是大范围雾持续的动力结构。④ 总温度平流诊断表明,霾出现前,有暖干空气向山西地区输送;而雾出现前,有暖湿平流或弱冷湿平流向山西地区输送,且霾的总温度平流较雾大,但各分量的贡献不同。⑤ 雾霾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有较大差异,出现前后气象要素特征差异明显,可为雾霾天气的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西部地区气温资料的统计降尺度研究
    钞振华
    2011 (5):  879-884. 
    摘要 ( 1935 )   PDF(2569KB) ( 1208 )  
    利用再分析资料,通过降尺度方法可以获取陆面过程模型以及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所需要的气温、风场、比湿、辐射、降水等高质量驱动数据。通过气温资料的降尺度分析,以ERA-40再分析资料作为背景场,使用地统计学方法建立中国西部气温观测场的观测误差协方差,使用IV方法估计背景误差协方差,利用最优插值法生成了中国西部地区2000年空间分辨率为0.125°×0.125°的逐日气温资料,并分析了该气温分析场的精度。结果表明:统计降尺度方法建立的逐日气温分析场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西部地区的气温变化,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区域精度较高;而在青藏高原区,其质量相对较低,仍受到地形和站点分布的影响,但相比再分析资料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西走廊东部低温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
    丁文魁, 杨晓玲, 杨金虎, 周文霞
    2011 (5):  885-890. 
    摘要 ( 2323 )   PDF(1399KB) ( 1148 )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1960-2009年5个气象站低温(日最低气温≤-20 ℃)资料,系统分析该区低温的时空分布、强度、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低温天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海拔较高的山区和北部沙漠边缘低温日数明显多于绿洲平原区。随着气候变暖,年代、年低温日数明显减少,强度减弱。低温天气主要发生在1月、2月、12月。低温天气具有持续性特征,持续2 d以上的低温次数占总次数的41.4%~64.4%,强低温大多出现在低温持续时段内。同时,运用2003-2007年1月、2月、11月、12月逐日20时ECMWF格点场资料,采用Press准则进行因子初选,逐步回归预报方法进行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1月、2月、11月、12月最低气温预报方程,采用CSC双评分准则确定了最低气温预报全局最优的显著性方程,预报方程通过了[WTBX]α=0.01[WTBZ]显著性水平检验。预报方程回代拟合率为70.7%~76.5%,预报准确率为63.5%~68.9%,为低温的业务预报提供了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采用最大靠近原则确定低温预报临界值和低温预报的级别。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合预报方法在新疆大降水中的试验
    贾丽红, 汤浩, 王江, 张云惠
    2011 (5):  891-895. 
    摘要 ( 1775 )   PDF(1956KB) ( 1435 )  
    采用多模式多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集合预报方法,以GRAPES和WRF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为基础,分别使用2个模式提供的多种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和积云参数化方案,通过敏感试验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了8个集合成员的集合预报系统。使用该系统对新疆2007年和2008年以降水为主的27场天气过程进行模拟试验,采用Ts评分和BS评分方法,对集合预报的24 h降水预报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集合预报对新疆偏大的降水过程评分比较高;平均集合预报和控制预报都比实况降水偏大,但集合预报比控制预报的偏大程度要小,与实况更接近;集合预报降水在24 h内预报效果明显,在30 h内的降水有着比较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计量模型研究
    魏疆, 王国华, 任泉, 刘志辉
    2011 (5):  896-900. 
    摘要 ( 2620 )   PDF(517KB) ( 1915 )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月耗煤量、逆温层厚度及平均风速与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月浓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耗煤量和逆温层厚度是导致大气污染物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且采暖期逆温层厚度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远大于燃煤排放造成的影响。对污染物月浓度与气象因子及耗煤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Y=a+b1X1+b2X2+b3X3,得出逆温层厚度对不同污染物的浓度影响存在差异,其中逆温层厚度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较风速更显著。风速在非采暖期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作用大于采暖期,对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差异较大,关系较离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