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气候及其灾害
    塔中紫外辐射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何清, 金莉莉, 杨兴华, 艾力.买买提明
    2011 (6):  901-912. 
    摘要 ( 1741 )   PDF(6581KB) ( 1066 )  
    分析200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紫外辐射特征和影响因子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依据有关要素拟合出紫外辐射的估算方程。结果表明:紫外辐射年总量达到305.64 MJ/(m2•a),7月最大,12月最小,全年瞬时强度峰值在6月,为67.11 W/m2。紫外辐射的变化与总辐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且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夏季大,冬季小,春、秋季居中。紫外辐射受云量和沙尘影响很大。与晴天相比,阴天紫外辐射减少31.68%,沙尘暴天气减少41.91%。单纯从年变化和日变化来看,紫外辐射与气温、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或早晚小中午大。与气温相比,地表温度与紫外辐射的相关性在夏季最好。水汽没有直接吸收紫外辐射,紫外辐射与比湿除了在冬季有较弱的相关性外,其余季节均无相关性。各季节紫外辐射与能见度无相关性。用总辐射、气温、地表温度、能见度、云量、比湿这些要素分季节建立了估算紫外辐射的方程。做逐步回归时,各季节进入方程的因子不同。对各拟合方程式进行稳定性和可信性检验,其拟合效果较好,方程比较稳定,比较可信,可用来估算紫外辐射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岳普湖绿洲近39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古丽巴哈.扎依提,迪丽努尔.阿吉
    2011 (6):  913-920. 
    摘要 ( 2288 )   PDF(3395KB) ( 1158 )  
    利用岳普湖县气象站1971-2009年气温、降水、日照和风速等观测资料,分析岳普湖绿洲近39年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39年来岳普湖绿洲气候趋于变暖,气温平均上升倾向率为0.21 ℃/10 a,年内除夏季气温呈降低趋势外,春、秋、冬季气温均呈上升态势。近39年来,岳普湖绿洲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平均减少倾向率为-1.62 mm/10 a,年内春、秋两季降水量略呈增加趋势。日照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加倾向率为20.25 h /10 a。平均风速总体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平均下降倾向率为0.4 m/(s•10 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421-1950年青海东部农业区旱灾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胡健, 赵景波
    2011 (6):  921-927. 
    摘要 ( 1615 )   PDF(1760KB) ( 1049 )  
    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1421-1950年青海东部农业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以及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421-1950年青海东部农业区共发生旱灾152次,平均3.5年发生1次。其中,轻旱64次,中旱63次,重旱20次,特旱5次,分别占旱灾总数的42.11%,41.45%,13.16%和3.29%。旱灾发生有5个高频阶段和3个低频阶段,1481-1499年、1711-1721年、1758-1780年、1861-1900年和1921-1940年是旱灾发生频率较高时段,平均1.55年发生1次旱灾;1421-1480年、1541-1600年和1781-1830年是旱灾发生频率较低的时段,平均8.1年发生1次旱灾,且均处于气候相对温暖期。小波分析显示,青海东部农业区的旱灾等级存在50~58年、25~32年、10~15年的年代际较长周期和3~5年的年际短周期。青海东部农业区旱灾的发生是气候变化、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因子起决定性作用,农垦开荒和战争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对旱灾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沙尘暴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凌红波, 徐海量, 张青青
    2011 (6):  928-935. 
    摘要 ( 1651 )   PDF(1672KB) ( 1003 )  
    利用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3个气象站1959-2007年的气象资料,借助小波分析、混沌理论R/S 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沙尘暴频数的趋势、周期、混沌特性以及气候因子对沙尘暴的影响。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沙尘暴频数呈减少趋势,并集中于春、夏两季;该流域绿洲沙尘暴频数存在明显的4年和17年周期性变化;根据R/S 分析,流域沙尘暴频数在未来的15年仍保持减少趋势;1959-2007年,流域内沙尘暴、蒸发量和大风日数减少趋势明显,且关联显著,而气温、降水量与最大日降水量表现为升高和增加走势,且关联性较差;流域绿洲沙尘暴频数与NAO指数在夏季存在显著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气候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武健伟, 李锦荣, 孙涛, 李锋, 周湘山
    2011 (6):  928-935. 
    摘要 ( 1531 )   PDF(1405KB) ( 903 )  
    根据锡林郭勒地区1971-2000年气象数据资料,在沙尘暴时空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地区沙尘暴气候因子致灾危险性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锡林郭勒地区春季为沙尘暴高发期,占全年的77.28%。沙尘暴年际变化呈递减趋势,空间上由西向东逐渐递减,多发区位于荒漠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沙尘暴的形成发展与气候影响因子有关,但在不同阶段各站点受气候因子影响各不相同。气候因子致灾危险性总体上呈西南和东北较高、中间区域较低的趋势,危险性最高级位于苏尼特右旗、朱日和、二连浩特和乌拉盖,最低值位于那仁宝力格、太仆寺旗和多伦。除乌拉盖外,气候因子危险性分布与沙尘暴发生频率分布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秦岭南北旱涝灾害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宋春英, 延军平, 张立伟
    2011 (6):  944-949. 
    摘要 ( 1649 )   PDF(1232KB) ( 989 )  
    根据1961-2009年秦岭南北57个站点的月降水资料,采用区域旱涝指标和[WTBX]Z[WTBZ]指数,运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岭南北旱涝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关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倾向率大于陕南,气温突变年均为1996年。② 近49年来,关中地区暖干化及春旱、夏涝的趋势较陕南显著。气温突变后秦岭南北重旱频次所占比例均增大,偏涝比例均减小。关中旱涝存在明显的3~4年和22~27年的变化周期,陕南存在3~4年和24~30年的旱涝周期,这种变化周期与厄尔尼诺和太阳活动周期相对应。③ 秦岭南北年大旱频次,陕南大于关中。大涝频次分布规律性不强,中心点零星分布。冬季旱涝频次呈纬向分布,春、夏季和秋季呈经向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坑δ18O剖面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李亚举, 张明军, 李忠勤, 王圣杰, 王飞腾
    2011 (6):  950-956. 
    摘要 ( 1989 )   PDF(1101KB) ( 917 )  
    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采集了16组雪坑样品。利用雪坑中δ18O资料,分析干季和湿季冰川雪坑δ18O剖面特征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δ18O变化主要集中在雪坑上部,在距底部附加冰130 cm以下变化不大,且维持在较高值。其中,干季雪层剖面上部基本反映了积累期温度的变化,湿季不同雪层之间的同位素差异变小,峰值削弱,反映了同位素分馏在干湿季的不同作用,体现了同位素后沉积作用的富集与均质化效应的季节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间沙丘活化带发展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
    刘羽, 王秀红, 张雪芹, 张百平
    2011 (6):  957-966. 
    摘要 ( 1972 )   PDF(2896KB) ( 800 )  
    基于1989,1999年和2007年TM/ETM+影像,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视角分析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间沙丘活化带的发展过程,并探讨沙丘活化带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① 1989-2007年,研究区沙地和耕地面积增加,草地、盐碱地和沼泽地面积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沙地斑块质心向西北偏移,即腾格里沙漠西北缘向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推进,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间沙丘活化带合并趋势显著。② 气候暖干是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前提,国家政策措施对沙漠化防治和草地恢复起到一定作用,但人口增长和超载过牧加剧了沙丘活化带的合并。建议在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间沙丘活化带继续加强政策调控与生态工程建设,以及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监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渭河流域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李景宜
    2011 (6):  967-973. 
    摘要 ( 1976 )   PDF(1315KB) ( 1006 )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陕西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和对研究区环境现状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得到如下结论:① 水资源紧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发是研究区主要环境问题。② 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是制定以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为基础,以流域综合管理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流域综合管理规划,通过实施洪水资源化、降低潼关高程、依法进行水污染治理、加强流域水土保持等措施,实现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轻洪灾损失、改善流域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西安市南郊为例
    周忠学, 仇立慧
    2011 (6):  974-979. 
    摘要 ( 1750 )   PDF(1533KB) ( 1460 )  
    城市化空间格局控制着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以西安市南郊为样区,应用GIS和RS技术方法,通过对城市化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实证研究了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得出:① 西安市南郊城市化水平具有明显的圈层空间格局,即离城市建成区越远,城市化水平越低;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离城市核心区越远,生态服务功能就越强,建成区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密度的低值区;③ 综合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值之间存在比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即城市化必然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总功能的下降,但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不同,对废物处理功能、食物生产功能、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等具有比较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原材料生产功能和娱乐文化功能等的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董雯, 杨宇, 张小雷, 陶江, 王彬武
    2011 (6):  980-985. 
    摘要 ( 1446 )   PDF(1195KB) ( 992 )  
    以1990年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的扩展采用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等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主成分法对城镇用地扩展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中的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变化在增长规模上与其他用地相比很小,但其变化幅度却是最明显的。受南部山地的限制,北部平原区成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受到经济收益的影响,人口增加是造成这种变化最直接的驱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技术进步和各项投入的增加是促进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变化的直接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油污染对土壤吸附水中二溴甲烷的影响
    沈亚琴, 苏玉红
    2011 (6):  986-989. 
    摘要 ( 1851 )   PDF(853KB) ( 1688 )  
    通过分析水中二溴甲烷在原油开采区土壤中的吸附作用, 探讨其在土壤中的吸附机理及原油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二溴甲烷在原土及原油污染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线性方程, 土壤有机相(包括土壤有机质和原油单独相)的分配作用在吸附机制中占主导地位。当原油含量较低时, 水中二溴甲烷在油污土壤中的吸附系数值小于未污染土壤, 原油污染增大了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 而水中二溴甲烷在高原油含量污染土壤中的吸附系数远大于未污染土壤, 原油污染减弱了二溴甲烷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水流域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朱永华, 任立良, 夏军, 吕海深, 余钟波, 方秀琴
    2011 (6):  990-997. 
    摘要 ( 1866 )   PDF(815KB) ( 1010 )  
    在缺水流域,水资源是流域环境质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控因子,因此在缺水流域研究与水相关的生态承载力(简称生态承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献资料分析,针对缺水地区,在阐述流域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承载力研究面临的3个挑战:① 需要从量化体系到流域应用来完善其研究理论与方法;② 需要与流域的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国家需求服务;③ 需要全面考虑与水相关的环境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水污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滦河流域径流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
    王刚, 严登华, 黄站峰, 金鑫, 朴树明
    2011 (6):  998-1004. 
    摘要 ( 1801 )   PDF(1808KB) ( 1032 )  
    根据滦河主要代表站三道河子、潘家口水库、滦县1956-2008年天然径流资料,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功率谱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滦河径流的历史演变规律。同时,选用代表气象站1957-2008年气象资料以及1985-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径流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滦河径流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上游减少达到显著水平;汛期径流减少趋势不明显,而汛前及汛后径流减少有增强趋势,说明干旱、洪涝等水文过程发生频率加大;滦河径流在1959年发生一次减少突变,第二次减少突变发生在1996年,20世纪80年代末径流有所增加,1998年后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滦河径流存在16年变化周期,中、下游径流还存在9~10年和2~3年较显著周期,上游径流存在64年长显著周期。降水与蒸发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地表覆被变化也对径流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
    黄土高原子午岭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幼苗动态生命表及生存分析
    郭华, 王孝安, 王世雄, 范玮熠
    2011 (6):  1005-1010. 
    摘要 ( 1708 )   PDF(1329KB) ( 1035 )  
    在子午岭马栏林区3种生境(辽东栎林、油松林、灌草丛)中通过野外播种,建立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幼苗同生群,根据3年观测数据,编制动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生存率函数曲线、死亡率函数曲线及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辽东栎幼苗同生群在不同生境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辽东栎幼苗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但在幼苗生长的不同阶段有明显波动。在辽东栎林和油松林中,辽东栎幼苗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灌草丛中幼苗生存率。郁闭森林生境中,辽东栎当年生幼苗存活率较高,幼苗死亡高峰期出现在出苗后的第3年春季;灌草丛生境中,幼苗出苗后2个月内死亡率很高,第3年春季再次出现高死亡率。第3年的春旱是辽东栎幼苗生存的瓶颈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鲁木齐城市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尹林克, 南伟疆, 严成, 王蕾, 姜逢清, 昝勤
    2011 (6):  1011-1019. 
    摘要 ( 3952 )   PDF(807KB) ( 1392 )  
    根据人为干扰程度、群落功能以及优势建群种,将乌鲁木齐市城市植被划分为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3个植被类、13个植被组和125个植被型。自然植被类划分为7个植被组82个植被型;半自然植被类划分为4个植被组33个植被型;人工植被类划分为2个植被组10个植被型。乌鲁木齐自然植被类谱系完整,旱生和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及多年生草本优势明显。半自然植被类由于人类活动的扰动,植物群落物种数量较自然植被明显增多,乔灌木比例加大,上层乔灌木种类大部分为人工栽培种,草本组多为原生和外来的野生植物种,部分物种呈斑块状分布并沿灌溉带呈线状分布,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人工植被类中园林绿地破碎度较高,呈点、块、条状散布于城市中心,覆盖率低,种群间和群落间关联度小。其中,以防护林绿地为主,群落中引入归化种和外来种的比例过高;受市场经济影响,农业植被组以粮食、蔬菜和油料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伊犁四爪陆龟保护区植物组成及其结构分析
    贾风勤, 李紫薇, 金希堂, 张维
    2011 (6):  1020-1024. 
    摘要 ( 1839 )   PDF(1107KB) ( 935 )  
    为了解珍稀物种四爪陆龟(Testudo horsfieldi)[WTBZ]栖息地植被情况,于2009年4月和9月在新疆伊犁四爪陆龟保护区,采用典型取样法进行2次常规群落学调查。结果表明:在保护区所设的40个样方中,共有65种植物,隶属22科56属。其中,十字花科植物种类最多,占16.9%,菊科占15.4%,藜科和豆科各占10.8%。保护区内的植物可分为5个株生长型、4个根生长型、5个生活型、3个水分生态类型。按四爪陆龟的食性分为4个食性型。在株生长型谱中,以直立型种类比率最大,占52.3%;分枝型和丛生型分别为24.6%和9.2%。根生长型谱以直根型种类比率最大,占76.9%;根茎型占13.9%。生活型谱以一年生植物最多,占50.8%,地面芽占 26.1%;水分生态类型结构以中生型种类最多,占55.4%。四爪陆龟食物组成类型中,喜食性植物占21.5%。四爪陆龟保护区植物具有温带荒漠一年生植物气候特征和四爪陆龟喜食植物种类较少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根冠比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黄德青, 于兰, 张耀生, 赵新全
    2011 (6):  1025-1030. 
    摘要 ( 2373 )   PDF(1208KB) ( 1233 )  
    利用祁连山北坡5类天然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5类草地的根冠比(R/S)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5类草地生物量为山地草甸>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山地荒漠草原,除高寒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的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类之间差异显著(P<0.05);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的R/S分别为9.3,8.7,5.1,7.0和7.1;5类草地R/S的季节变化均呈反抛物线型,但变化不尽相同;高寒草原的月R/S随上月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的月R/S随上月潜在蒸散量的增加也呈显著降低趋势,而山地草甸和山地荒漠草原的月R/S与前期的水热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煤烟气脱硫镁渣对沙冬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凌, 李彦, 尹林克, 陈昌和, 王雷涛, 刘艳丽
    2011 (6):  1031-1037. 
    摘要 ( 1825 )   PDF(1209KB) ( 922 )  
    采用室内光照培养法(光温自动控制的光照培养箱),研究沙质土壤中施加燃煤烟气脱硫镁渣(以下简称脱硫镁渣)对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镁渣对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和幼苗根系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施用脱硫镁渣对幼苗的单株鲜/干重、总生物量及茎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在种子萌发到幼苗建成的整个过程中,当脱硫镁渣施用量在5~15 g/kg时,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出土率显著降低,幼苗生物量显著提高;脱硫镁渣施用量小于5 g/kg时,对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无显著影响;施用量大于15 g/kg,单株干重、鲜重、生物量和幼苗茎生长均极显著增加,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出苗率极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腾格里沙漠南缘3种优势植物种子出苗对土壤类型和沙埋的响应
    樊宝丽, 马全林, 张德魁, 安婧荣
    2011 (6):  1038-1044. 
    摘要 ( 2037 )   PDF(1934KB) ( 1122 )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分别是腾格里沙漠南缘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3个优势物种,2009年5~6月在大田盆栽条件下,设计了2种土壤类型和 0 cm,1 cm,2 cm,3 cm,4 cm,6 cm,8 cm 共7个沙埋深度处理,研究土壤类型和沙埋对这3种植物种子出苗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沙土条件下,沙米0 cm埋深出苗率最低、出苗速度最慢;1~2 cm的浅层埋深下,沙米、沙蒿和油蒿的幼苗出苗速度最快、出苗率也最高。出苗时间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延长,出苗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沙壤土条件下,3个物种的出苗率及出苗速度都较沙土条件中的同等埋深条件下有所降低,同时,沙米和油蒿的最佳埋深由 2 cm降低到 1 cm,表明沙土比沙壤土更利于植物的出苗。沙土条件下,沙米在 0~6 cm 各个埋深处理下都有较高的出苗率,生态适应性较沙蒿和油蒿更广,所以能够成为流动沙丘的优势物种;沙壤土条件下,沙米在各个埋深处理下开始出苗所需时间均最长,同时,沙米的幼苗死亡率也很高,但沙蒿和油蒿的幼苗死亡率很低,因此逐渐取代了沙米,成为固定、半固定沙丘上的主要物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与微生物
    重引入普氏野马、蒙古野驴和鹅喉羚的秋季营养生态位
    黄艳, 初红军, 兰文旭, 时坤, 陶永善, 邵长亮
    2011 (6):  1045-1050. 
    摘要 ( 2109 )   PDF(732KB) ( 992 )  
    2009年秋季在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乔木西拜,系统采集了重引入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蒙古野驴(E.  hemionus)和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的新鲜粪便,运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三者的秋季食性及其食物生态位。结果显示:普氏野马、鹅喉羚和蒙古野驴采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似,但在食谱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针茅属植物是3个物种的主要采食种类,在食谱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3.63%,49.00%和44.65%。普氏野马、鹅喉羚和蒙古野驴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634,0.619和0.539。普氏野马和鹅喉羚,普氏野马和蒙古野驴,鹅喉羚和蒙古野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980,0.986和0.962,3个物种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为0.477,三者之间存在很高的食物资源利用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氏野马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刘刚, 胡德夫, 赵莎莎
    2011 (6):  1051-1056. 
    摘要 ( 2140 )   PDF(637KB) ( 966 )  
    从染色体、血型和血液蛋白(酶)、线粒体DNA、微卫星DNA和MHC等遗传标记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 EPR)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交衰退依然存在,EPR的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而且EPR与家马[WTBX](Equus caballus,[WTBZ]ECA)的亲缘关系尚有争论。历史上的瓶颈效应和近交已经严重影响到EPR种群的生存力,有必要搞清中国区EPR的遗传学数据,这既有利于国际间EPR的基因交流,也能为中国区EPR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生境柽柳灌丛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王雪峰, 苏永中, 刘文杰, 杨荣, 杨晓
    2011 (6):  1057-1063. 
    摘要 ( 1928 )   PDF(1542KB) ( 1344 )  
    对干旱区固定沙丘(SD)、河岸湿地(RW)和盐碱湿地(SW)3种不同生境柽柳灌丛冠幅内(UC)和冠幅外(IS)土壤线虫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共鉴定分离得到土壤线虫20属1 245条。研究表明:3种生境柽柳灌丛线虫总数均表现为[WTBX]UC>IS,[WTBZ]不同生境柽柳灌丛冠幅内线虫总数表现为:SD>RW>SW,冠幅外线虫总数SD>RW>SW;对线虫营养类群和主要功能团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冠幅内外土壤线虫以食细菌线虫为主,2种湿地生境冠幅内外以植物寄生线虫为主,cp-2的食细菌线虫(Ba2)功能团对食细菌线虫(BF)总数起决定作用,土壤中的水溶性盐分对Ba-2功能团线虫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而cp-3的植物寄生线虫(H3)在植物寄生线虫(PP)中为主要功能团,H3功能团线虫与EC相关性不显著,说明该功能团对土壤水溶性盐分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的分析,能够从土壤生物学角度揭示干旱区不同生境柽柳灌丛土壤微环境的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铜绿假单胞杆菌KatB基因烟草获得及其抗逆性鉴定
    喻娜, 程晨, 孙辉, 徐登献, 祝建波
    2011 (6):  1064-1070. 
    摘要 ( 1407 )   PDF(3293KB) ( 931 )  
    以NC 89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KatB基因植株,利用PCR和RT-PCR对转化烟草进行鉴定,最后通过水分胁迫、盐胁迫、过氧化氢胁迫进行抗逆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在缺水条件下的第13 d,300 mmol/L的NaCl胁迫条件下第20 d和0.3mmol/L的H2O2胁迫条件下第33 d,转KatB基因烟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伤害率、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AD)、光系统Ⅱ(PSII)相对量子产率各种生理指标都显著优于野生型(WT)烟草,转KatB基因烟草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逆性,说明KatB基因在抗逆基因工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