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气候及气候变化
    近50 a中国降水变化的准周期性特征及未来的变化趋势
    王澄海,李健,李小兰,许晓光
    2012 (1):  1-10. 
    摘要 ( 2794 )   PDF(5650KB) ( 1611 )  
    通过分区分析了1961-2006年近50 a中国降水周期分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对未来20 a(2006-2026年)降水的可能变化趋势做了预测。结果表明:就年际变化而言,大部分气候区的降水年际变化存在着显著的周期变化,并以高频(准3~4 a)变化为主,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过去的50 a,各气候区的降水呈现出下降趋势。周期叠加外推的结果表明,未来20 a,除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的降水会出现少许的增多外,其余各气候区的降水量会出现弱的减少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2010年内蒙古冬季低温特征及成因分析
    陈廷芝,古月,尤莉,丁晓华
    2012 (1):  11-16. 
    摘要 ( 1558 )   PDF(1432KB) ( 1034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2009/2010年内蒙古冬季低温的特征。并通过对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北极涛动指数和EI Nino年内蒙古冬季气温的分析,探讨此次低温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冬季低温是内蒙古自1986年以来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冬季低温。强降温的同时,还伴随着强降雪和大风沙尘天气。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偏强、850 hPa内蒙古北侧偏北气流偏强、500 hPa位势高度场偏低、东亚大槽位置偏西偏强以及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是造成此次低温的主要原因。此次低温还与北极涛动指数负异常和EI Nino事件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克苏河流域公众气候变化感知及适应措施选择的差异分析
    邓茂芝,王英巍,毛炜峄,刘寿东
    2012 (1):  17-26. 
    摘要 ( 2156 )   PDF(2152KB) ( 1021 )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结合科学监测数据,分析阿克苏河流域公众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及适应对策选择倾向,并比较了流域内不同地区、职业及学历居民的感知差异与对策选择差异。结果表明:① 阿克苏河流域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气候已发生变化,且变化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后,居民在气候变化感知中所体现的地区差异较明显。② 阿克苏河流域多数居民认为,当地“山区雪冰融化加速”、“自然灾害增多”、“播种期提前”,不同属性居民对其感知差异不明显;对于“河流水量变化”,居民的感知存在不确定性,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③ 农业系统自身调整型措施、基础设施建设型措施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型措施易被居民接受。④ 阿克苏地区不同流域、职业及学历的居民在适应对策选择中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中游居民、非农业者以及中高等学历者的应对措施倾向较为积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安市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周正朝, 胡娜娜, 周华
    2012 (1):  27-34. 
    摘要 ( 2270 )   PDF(3109KB) ( 1337 )  
    利用西安市1961-2009年的月平均气温与降水资料,对西安市气候特征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及春、秋、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3 ℃/10 a,0.54 ℃/10 a,0.23 ℃/10 a和0.42 ℃/10 a,春、冬季升温明显。1月平均气温总趋势上升,升温率为0.23 ℃/10 a,20世纪80年代开始7月升温明显。年降水量有减少倾向,春、秋季降水明显减少,其中春季减少率为-14.8 mm/10 a,而夏季降水明显增加,增长率为21.8 mm/10 a,冬季降水小幅度增加。80年代及2001-2009年汛期年均降水较多。春、夏、秋季气温与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全年及冬季气温与降水相关规律不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北部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
    赵勇,黄丹青,杨青
    2012 (1):  35-40. 
    摘要 ( 1808 )   PDF(2799KB) ( 1166 )  
    基于新疆北部1961-2007年4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雨、中雨和大雨的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均呈增加和增强的趋势,大雨日数和强度变化显著,尤其在2000年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湿时期(1987-2007年)相对干时期(1961-1986年),新疆北部汛期的总降水量均是增多的,北疆西北部降水量的增多主要是由于小雨和中雨的增加所致,而天山山区及其北麓,伊犁河谷地区降水量的增多是由大雨增加主导。极端干旱事件呈减少趋势,尤其在近10 a处在低发期,极端湿润事件呈增多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省干旱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
    张金龙,刘学锋,于长文
    2012 (1):  41-46. 
    摘要 ( 1932 )   PDF(2440KB) ( 1167 )  
    选取河北省有连续观测资料的72个观测站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利用干旱综合指数方法计算1970-2009年的每日干旱综合指数。应用干旱综合指数(Ci)对河北省干旱过程进行监测与诊断,分析河北省气候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地都有干旱发生,中南部为干旱多发区;各地区均是4月和5月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秋季干旱发生的频率也很高;过去40 a中,河北省年干旱日数、生长季干旱日数总体上没有显著增加或减少;从四季来看,春季干旱日数存在明显的减少趋势,夏、秋季有增加的趋势,冬季的变化趋势相对较小。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轮记录的酒泉近240 a来6~9月气温变化
    陈峰,袁玉江,魏文寿,范子昂,喻树龙,张瑞波,张同,尚华明
    2012 (1):  47-54. 
    摘要 ( 1581 )   PDF(2017KB) ( 946 )  
    利用采自祁连山西部肃南大火烧沟的树轮样本,研制出树轮宽度年表和密度年表。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大火烧沟的树轮晚材宽度、早材宽度与酒泉6~9月平均最高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可较好地重建酒泉地区近240 a来6~9月平均最高气温,交叉检验表明重建结果是稳定可靠的。1768-2007年,酒泉6~9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6.62 ℃。以过去240 a重建温度的平均值为基准,暖期有: 1786-1836年、1851-1885年、1924-1933年、1959-1967年、1988-2007年;冷期有: 1768-1785年、1837-1850年、1886-1923年、1934-1958年、1968-1987年。温度重建序列具有36.6 a,11.3 a,6.1 a,4.8 a,3.4 a,3.0 a,2.6 a和2.4 a的周期变化,并在1804年、1824年、1852年、1886年、1906年、1934年、1971年和1985年发生了突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onte-carlo与NNBR模型结合在年降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曲武, 卢文喜, 王喜华, 陈继红
    2012 (1):  55-58. 
    摘要 ( 1671 )   PDF(777KB) ( 924 )  
    以内蒙古五原气象站近40 a的降水资料为例,从降水发生的随机性、统计规律性和统计相似性入手,将蒙特卡罗方法(Monte-carlo)和最近邻抽样回归模型(NNBR)结合,对降水量进行预报。Monte-carlo方法的预报结果虽能很好地体现研究区降水发生的随机性和统计的规律性,但却不能准确反映出降水序列之间的排列顺序,使预报序列具有多解性。利用NNBR模型对Monte-carlo的预报序列依据最相似理论重新排列,确定预报序列中各个成员之间的排列次序,从而实现预报序列不仅能体现出研究区内降水序列的统计规律性和相似性,同时也能反映出单一个体出现的随机性。通过检验证明模型具有合理性和较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
    陕西关中地区植被指数变化多尺度分析
    莫宏伟,任志远
    2012 (1):  59-63. 
    摘要 ( 1819 )   PDF(1738KB) ( 1017 )  
    以关中地区遥感影像、数字高程(DEM)、地貌类型等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关中地区1986-2007年NDVI变化图谱,并从栅格、地貌单元、坡度带及行政区划等多个尺度上,分析该区近22 a来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86-2007年,关中地区年度NDVI]增加了20.91%,2000-2007年年均增幅约为1986-2000年的2.31倍;各地貌单元NDVI增幅表现为:黄土台塬>黄土墚峁>山地>平原>黄土塬;各坡度带NDVI]基本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大,且均呈增大态势;各地市年度NDVI增速为:渭南市>铜川市>宝鸡市>西安市>咸阳市。关中地区NDVI的时空变化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结果,“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促使了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洲-荒漠过渡带早春自然植被的物种组成及其防风效应
    徐满厚,刘彤
    2012 (1):  64-72. 
    摘要 ( 1674 )   PDF(1749KB) ( 1169 )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区,研究该区早春自然植被的物种组成与分布,并探讨其防风效应。① 过渡带的自然植被以灌木为主,梭梭是优势种。不同样地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都较大。② 对自然植被的平均高度、覆盖度、地势起伏度与0.5 m和1.5 m高度的平均风速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只有地势起伏度与0.5 m和1.5 m高度的平均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平均风速随植被平均高度和覆盖度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③ 以Wasson 和 Nanninga 的第一种建模思路为基本模型,构建了自然植被覆盖度与相对风速的数学模型,发现两者存在负指数函数关系,并预测不同风速下,在0.5 m高度,当有效植被覆盖度达到23.16%时,自然植被的防风效能为60%;而在1.5 m高度,当有效植被覆盖度达到36.33%时,自然植被的防风效能为5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植被调查初报
    曾雅娟,海鹰,陈济丁,王云,叶成银,庞明,陶双成,王萌萌
    2012 (1):  73-80. 
    摘要 ( 1929 )   PDF(1046KB) ( 1045 )  
    采用定点和随机选取典型样线和样地的植被调查方法,于2009年9月和2010年9月对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植被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实测样线14个,样方74个,记录样21个。利用野外实测数据并结合相关研究结果,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确定了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植被类型,对每个植被类型特征及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研究区植被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沿线的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类型,11个植被亚型,19个群系。其中,荒漠植被类型最多,分布范围最广,草原植被类型最少,分布范围最窄,山地落叶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小。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海拔4 000 m以下为山地荒漠带,海拔4 000~4 550 m为高寒荒漠带,海拔4 550~4 650 m为高寒草原带,海拔4 650 m以上为高山草甸带。研究结果对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植物保护、植被恢复和重建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斯吐自然保护区乔木格局及草本多样性研究
    王永胜,李钢铁,岳永杰, 李清雪,邹受益
    2012 (1):  81-85. 
    摘要 ( 2132 )   PDF(614KB) ( 980 )  
    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乌斯吐自然保护区5块样地内乔木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集群分布为该地乔木主要的空间格局,样地a、样地e在所有空间尺度下均呈现显著的集群分布格局,样地b、样地d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下(r<8 m)呈现随机分布;而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下仍然呈现集群分布,只有样地c在所有尺度下都呈现随机分布。采用6个不同的多样性指数对林下草本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草本物种多样性表现出与乔木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即乔木呈现集群分布的样地内,草本多样性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八一林场地衣生态地理学特征
    买买提.沙塔尔,马衣拉.莫合买提,阿不都拉.阿巴斯,艾尼瓦尔.吐米尔
    2012 (1):  86-92. 
    摘要 ( 2808 )   PDF(712KB) ( 1274 )  
    采用显色反应(CT)、微量结晶 (MCT)和薄层色谱 (TLC)等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南山八一林场地衣的物种组成及生态地理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山八一林场地衣资源较为丰富,共有7目、23科、51属、114种、9变型、9变种。含5种以上的大科共有7个,占总科数的30.43%,分别包括本地区50.98%的属和68.42%的种。地衣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2类, 包括欧亚-北美成分(39.47%) 、北半球广布成分(13.16%) 、中国特有成分(12.28%)和世界广布成分(10.53%)。该地区地衣种类与北美、欧洲等地在地衣区系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有种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短命植物粗柄独尾草器官生物量分配与估测
    陶冶,张元明,周晓兵,程军回
    2012 (1):  93-100. 
    摘要 ( 1832 )   PDF(943KB) ( 959 )  
    粗柄独尾草(Eremurus inderiensis)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类短命植物。采用全株挖掘法研究粗柄独尾草盛花期的生物学特征、器官生物量分配及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粗柄独尾草地上形态指标之间及其与器官生物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协同生长关系较强。粗柄独尾草地下生物量平均为(12.00±5.85) g/株,占全株58.23%±6.07%,地上生物量平均为(9.15±5.75) g/株,占全株41.77%±6.07%,根冠比为1.44±0.34。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51.61%±5.93%),其次为有性繁殖器官(25.14%±5.02%)和光合器官(16.63%±3.75%),这种分配模式体现了类短命植物生活型的特点。根冠比与地上形态指标间均为负相关关系。叶片、花序、地上及地下生物量间的相关生长分析表明,仅叶片重与地上生物量、叶片重与花序生物量间呈等速生长关系,其他均为异速关系。基于D (花柄基径)、HD2 (H为株高)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直接估测模型均较为精确,且地下生物量的直接和间接估测(基于异速关系)效果相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梭梭树干液流规律比较
    李妙伶,周宏飞,孙鹏飞
    2012 (1):  101-108. 
    摘要 ( 1709 )   PDF(2911KB) ( 952 )  
    采用SF-300热脉冲树干液流仪,分析比较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人工种植和原生条件下,梭梭树干液流及其土壤水分的变化,建立了人工种植梭梭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人工种植梭梭日累积液流量过程线呈近似 “S”型,与土壤含水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液流速率日变化多呈双峰型,昼夜变化明显,对气温的时滞约1 h;原生梭梭耗水特征相对稳定,日累积液流量过程线近似直线型,与土壤含水率无相关性,液流速率日变化多呈多峰型,无明显日过程。观测期人工梭梭单位面积液流通量平均为0.240 L/(cm2.d),是原生梭梭的1.5倍;降雨后人工和原生梭梭液流速率峰值分别比降雨前提前3 h和30 mi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西走廊东部木本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魏育国,蒋菊芳,刘明春,梁从虎
    2012 (1):  109-114. 
    摘要 ( 1847 )   PDF(756KB) ( 1173 )  
    运用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方差分析,对河西走廊东部(1980-2004年)木本植物旱柳(Salix mantsudana)和中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物候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各物候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① 物候变化趋势表现为芽开放、展叶提前,线性倾向率为-0.110 8~-0.356 2;开花、叶变色和落叶期总体推后,线性倾向率为0.479 2~0.710 8;② 从各物候间隔期看,绿叶期延长1.046~7.738 d/10 a、营养生长期延长0.877~8.454 d/10 a、干物质积累期延长4.392~7.738 d/10 a和秋季生长期延长0.477~3.015 d/10 a;③ 木本植物物候与春温呈负相关,春温高,物候提前;与秋温呈正相关,秋温高,物候期推迟。降水与开花、落叶呈显著正相关,而光照因生物本身的发育阶段而异,外界环境因素和生物内在的生物钟机制耦合一起发挥作用。物候变化对局部环境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有毒植物资源及其植物源杀虫剂开发应用前景
    何海,刘小宁
    2012 (1):  115-121. 
    摘要 ( 2197 )   PDF(891KB) ( 1402 )  
    植物源杀虫剂(botanical insecticides)就是利用植物的某些部位或提取成分,加工成有杀虫作用的杀虫剂。在新疆,有毒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通过介绍新疆有毒植物的资源概况,讨论有毒植物作为农业杀虫剂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其种质资源作为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利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绿洲城市土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以甘州区为例
    吴文婕,石培基,胡巍
    2012 (1):  122-128. 
    摘要 ( 1544 )   PDF(1205KB) ( 1677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地区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健康程度。基于甘州区2001-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结合马尔可夫概率转移矩阵,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益风险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借助GIS技术与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甘州区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现状存在的生态风险进行空间量化分析。研究表明:① 2008年,甘州区土地利用/覆被存在的生态风险集中在耕地和未利用地,两者的比例占全区总面积的87.32%;② 甘州区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内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地类交错地带生态风险尤为显著;③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上升,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④ 甘州区2008年较2001年的土地综合风险指数有所上升,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潜在的生态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宁市30多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城市扩展研究
    冯仕超,高小红,亢健,吴国良,邹婵,杨军军
    2012 (1):  129-136. 
    摘要 ( 1736 )   PDF(1718KB) ( 996 )  
    基于Landsat 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地形图、人口、社会和经济统计数据作为辅助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城市扩展强度指数等方法,研究西宁市1977-2007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城市扩展过程,以及两者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1977-2007年,耕地和林地是西宁市面积变化最大的2种土地类型;林地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是西宁市年变化率最快的2种土地类型。② 30多年来,西宁市的城市扩展可以分为2个阶段:1977-2000年的城市缓慢扩展阶段和2000-2007年的明显加速扩展阶段;东部、西部和北部是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向。③ 地形因素是西宁市城市空间格局扩展的基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30多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城市扩展的主要因素;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城市扩展有显著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
    蒙晓,任志远,张翀
    2012 (1):  137-142. 
    摘要 ( 1837 )   PDF(1978KB) ( 1068 )  
    基于1990年与2007年2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采用RS,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咸阳市1990-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咸阳市生态风险问题。结果表明:① 17 a间咸阳市土地利用整体呈现耕地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趋势;② 生态风险指数随着土地利用的变化呈现上升趋势,生态风险指数从1990年的0.130 8到2007年的0.131 9。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化,使得土地生态风险程度明显增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积雪中不溶微粒与Mg2+ 的沉积特征和相互关系
    尤晓妮,李忠勤
    2012 (1):  143-147. 
    摘要 ( 1822 )   PDF(859KB) ( 943 )  
    为了探究不溶微粒和Mg2+在雪冰沉积过程中的相关性,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海拔4 130 m处的雪冰样品进行不溶微粒和Mg2+浓度的分析。表层雪中不溶微粒和Mg2+浓度的季节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6~8月的降水频发期和局地风盛行时,两者都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粗微粒(直径大于10 μm)和Mg2+浓度在雪层剖面中的垂直分布亦具有很好的相似性,表现出相同的演化趋势,暗示两者在后沉积过程中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被证明与同期温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寡营养细菌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环境的影响
    邱东,程争鸣,张元明,吴楠,牟书勇,齐晓玲,潘惠霞
    2012 (1):  148-154. 
    摘要 ( 1661 )   PDF(1341KB) ( 1032 )  
    利用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中分离的1株寡营养细菌制成的菌剂,喷洒在流沙表面,分析寡营养细菌对沙漠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土壤养分及生物结皮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喷洒寡营养细菌菌剂,提高各层土壤主要微生物数量,其中显著[WTBX](P<0.05)[WTBZ]提高了0~2 cm土层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及2~5 cm层的寡营养细菌数量;② 对不同土壤养分的影响有所差异,提高了土壤中全磷、全钾、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但降低了有机质和全氮含量;③ 对不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但降低了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寡营养细菌与放线菌为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因子相关性不显著。总体来讲,寡营养细菌的施加改变了土壤原有微生物和养分格局,促进了微生物和藻结皮的存在与发展。研究将为有效恢复生物结皮、修复受损沙地提供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宝鸡长青镇铅锌厂周围灰尘中铅的污染水平与健康风险
    任春辉,卢新卫,王利军,陈灿灿,杨光,李楠,杨林娜
    2012 (1):  155-160. 
    摘要 ( 1604 )   PDF(964KB) ( 1012 )  
    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在宝鸡长青镇铅锌厂周围对灰尘中铅含量测试的基础上,采用污染指数及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灰尘中铅的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宝鸡市长青镇铅锌厂周围灰尘中铅的平均含量为2 631.13 mg/kg,显著高于文献报道的其他城市街尘中铅的含量及陕西土壤背景值。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铅锌厂周围灰尘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铅污染,大多数样品达到了严重污染和极为严重污染的程度。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手—口摄入行为是人体摄入灰尘中铅的主要途径,儿童经手—口摄入铅的暴露风险商及总危害指数均大于1,说明灰尘铅对儿童健康具有严重危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灌溉与土壤
    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水平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潘圣刚,黄胜奇,汪金平,展〓茗,蔡明历,曹凑贵,唐湘如,黎国喜
    2012 (1):  161-166. 
    摘要 ( 1654 )   PDF(1413KB) ( 1315 )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水平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设计3种不同的灌溉模式(常规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厢沟灌溉,分别记作W1,W2,W3)和4种不同氮肥水平(0,90,180,270 kg/hm2,分别记作F0,F1,F2,F3)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W1处理相比,W2和W3处理水稻灌浆结实期剑叶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8.7%和9.4%。而且,水稻产量分别增加2.5%和9.1%,节约灌溉用水17.8%和17.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0%和32.5%。在相同的灌溉模式下,中等氮肥处理(180 kg/hm2)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系伤流量比不施肥处理(F0)增加28.4%,剑叶丙二醛(MDA)含量降低12.4%。在本实验条件下,采用干湿交替的水分灌溉和厢沟灌溉模式,施氮量为180 kg/hm2的氮肥处理,是兼顾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农艺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咸水膜下滴灌棉田春灌压盐效果的初步分析
    李巧,周金龙,栗现文,郭晓静,赵玉杰
    2012 (1):  167-172. 
    摘要 ( 1453 )   PDF(810KB) ( 1165 )  
    在塔里木盆地平原灌区,微咸水灌溉意义重大。而微咸水灌溉的最大问题是土壤积盐,经过1 a的微咸水灌溉后,来年播种前是否需要冬灌或春灌压盐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比尉犁县3个微咸水膜下滴灌棉田监测区(S1,S2,S3),2010年春灌前0~60 cm土壤易溶盐含量和棉籽发芽期、苗蕾期、花铃期与吐絮期棉花生长的耐盐指标(分别为7.1 g/kg,6.9 g/kg,8.2 g/kg和9.2 g/kg),得出了S1和S2隔年压盐一般能满足棉花发芽及生长的要求,而S3监测区仍需要春灌压盐的结论。计算得出3个监测区的春灌前后土壤脱盐率分别为11.9%~84.2%,20.7%~71.1%和32.9%~78.8%,表明3个监测区的春灌压盐效果均很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北坡融雪期土壤湿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杨与广,刘志辉,乔鹏
    2012 (1):  173-178. 
    摘要 ( 1598 )   PDF(1578KB) ( 1115 )  
    以天山北坡军塘湖流域为研究区,测量2009年和2010年该地区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变化,并对2 a融雪期各土壤湿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 a间 0 cm和10 cm土壤湿度变化趋势一致,20 cm和30 cm土壤湿度变化差异较大。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2009年各层土壤湿度与2 m气温、土壤温度及雪深的关系,得出各层土壤湿度变化是气温、雪深和土壤温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时期不同深度土壤湿度所受的影响因子不同。同时分析了2009年和2010年不同土壤湿度特征与融雪洪水洪峰的关系,得出在融雪期,若下层(20 cm以下)土壤湿度变化小则出现洪水,反之则无洪水。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融雪径流模型和洪水径流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新纪录
    中国地衣新记录属——安子纳属
    王玉良,阿地里江.阿不都拉,阿不都拉.阿巴斯
    2012 (1):  179-181. 
    摘要 ( 1628 )   PDF(1271KB) ( 841 )  
    通过对大别山安徽段山区所采集地衣标本的整理,利用光学生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解剖结构扫描,并采用薄层层析等方法进行详细的分类学鉴定,发现一个新记录属安子纳属(Anzina Scheid.)和一个新纪录种[WTBX]〔Anzina carneonivea (Anzi.) Scheid.〕。对其分布范围、化学成分、解剖结构和鉴别特征进行了简要概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西省鱼鳞藻属植物新纪录
    冯佳,谢树莲
    2012 (1):  182-185. 
    摘要 ( 1953 )   PDF(448KB) ( 1016 )  
    鱼鳞藻属是金藻门植物中种类丰富的属之一。通过对山西所采集的金藻植物标本的鉴定和统计整理,共发现鱼鳞藻属(Mallomonas)植物9种,均为山西省新纪录,分别是具尾鱼鳞藻、卵形鱼鳞藻、显著鱼鳞藻、条纹鱼鳞藻、网状鱼鳞藻、延长鱼鳞藻、光滑鱼鳞藻、中肋鱼鳞藻和蛛形鱼鳞藻。这些新纪录的发现,丰富了山西的藻类植物研究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