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水土资源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土壤春季盐渍化研究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阿依古丽·买买提, 唐杨
    2013 (2):  189-195. 
    摘要 ( 1616 )   PDF(3025KB) ( 963 )  
    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冗余分析方法,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土壤全盐量(TS)、pH、电导率(EC)、钠吸附比(SAR)和盐分离子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盐量呈现明显的底聚特征,各层土壤全盐量均值在5.80~9.02 g•kg-1,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盐化;各层土壤中,pH在8.2~8.4、EC在0.70~1.38 mS•cm-1、SAR在0.25~0.64,未出现碱化现象。冗余分析表明:不同层次土壤中,Ca 2+与SO 42-、Na+与SO42-保持较好的关联性。TS的空间分布,在 0 ~70 cm 全剖面上主要受控于Na+、SO42-、Ca 2+和Mg 2+;分层与全剖面的情况略有不同,但Na+、SO42-在各个土层仍为最主要的控制离子。EC在全剖面上的空间分布受控于 Na+、SO42-;50 ~70 cm 土层主要受Na+与Cl-的控制,其他土层与全剖面相同。 pH受控于CO32-;除0~10 cm土层受HCO-3影响外,其他土层与全剖面相同。SAR在全剖面的空间分布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除50~70 cm土层受Cl-因子的制约外,0~50 cm土层未表现出明显的控制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艾比湖主要补给河流下游河岸带土壤盐分特征
    王勇辉, 马蓓, 海米提·依米提
    2013 (2):  196-202. 
    摘要 ( 1830 )   PDF(2109KB) ( 823 )  
    博尔塔拉河、精河下游河岸带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总盐与8大离子含量。结果表明: 两河下游河岸带土壤表层 、20 cm土层的总盐以及各盐分离子含量均高于中下土层,土壤盐分垂直分布呈现出较强的表聚性;博尔塔拉河下游河岸带土壤总盐与K+、Na+、Cl、HCO-3 离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精河下游河岸带土壤总盐与K+、Na+、Cl、Mg 2+离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经盐渍化类型判定,两河下游河岸带土壤以氯化物型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洲耗水对阿克苏河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
    王生霞, 叶柏生, 丁永建, 赵传成, 秦甲
    2013 (2):  203-210. 
    摘要 ( 1766 )   PDF(1499KB) ( 863 )  
    利用高分辨率辐射计获得的遥感资料提取研究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干旱区绿洲NDVI对径流响应敏感,根据经验,NDVI>0.2区域识别为绿洲,进一步提取绿洲范围内的NDVI累计数据,将其作为以农业活动为主的人类活动综合因素,结合径流资料,分析了1982—2006年阿克苏河流域绿洲耗水和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2—2006年阿克苏河流域出山径流量相对研究初期增加21.4%,同期,绿洲耗水量相对增加53.2%,绿洲NDVI累计相对研究初期增加35.3%,绿洲面积增加33.4%;阿拉尔站径流量、绿洲耗水与绿洲来水量均呈正相关,表明中游绿洲扩张消耗的出山径流量增加;绿洲NDVI累计自河道向两侧变化剧烈程度逐步加强。同时,绿洲NDVI累计整体上从绿洲边缘向绿洲内部增加趋势逐步加强;考虑绿洲降水情景,NDVI累计和绿洲面积的相关性均大于未考虑绿洲降水情景,表明降水对绿洲起到了支撑、维护作用,对绿洲面积的贡献为25.2%。对比冰川径流、出山径流和流域降水的变差系数(Cv),加上冰川径流对绿洲面积的贡献为33.4%,表明冰川径流有调节出山径流量和维持绿洲规模相对稳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2010年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湿地景观动态变化
    杨涵, 陈学刚, 王亚奇
    2013 (2):  211-218. 
    摘要 ( 1570 )   PDF(2474KB) ( 1012 )  
    利用1990 年、2000 年、2010 年3期TM遥感影像,运用GIS 和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从景观和斑块尺度上分析了1990—2010年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整体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从1990—2010年各类湿地型景观斑块数持续增加,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化,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湿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这主要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降水量的增加有关。湿地空间分布上的破碎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总之,湿地斑块破碎化严重、空间异质性增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湖芨芨草干草原植被退化对土壤温湿特征的影响
    张法伟, 郭竹筠, 李以康, 林丽, 周国英, 曹广民
    2013 (2):  219-225. 
    摘要 ( 1569 )   PDF(4380KB) ( 1254 )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干草原目前退化严重,但对土壤温湿特征的驱动机理仍不清楚。利用2011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环青海湖区域的芨芨草干草原原生植被和典型退化区域的0 cm、5 cm、10 cm、20 cm、40 cm和80 cm土壤温度和5 cm、10 cm、20 cm、40 cm和80 cm土壤容积含水量。结果表明:植被退化直接导致0 cm和5 cm表层土壤温度日极大值显著升高了39.04%和13.91%,温度日极小值显著降低,温度日较差升高;而10 cm以下温度日特征无显著响应。原生植被区0 cm逐日土壤温度在植物生长季(5—9月)极显著降低,非生长季5 cm和10 cm则略高。芨芨草植被改变了土壤年均温度垂向扩散特征。植被退化间接导致土壤5 cm土壤容积含水量升高了35.20%,10 cm无差别,20 cm以下显著降低,同时降低了系统土壤含水量的时间稳定性。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芨芨草干草原土壤温湿特征对植被退化的综合响应主要表现在7—8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博斯腾湖湖周水体碳和盐离子的空间分布
    房传苓, 王秀君, 王家平
    2013 (2):  226-230. 
    摘要 ( 1478 )   PDF(845KB) ( 984 )  
    以博斯腾湖为研究对象,在大湖区周边及开都河取水样和表层土样,分析湖周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秋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周围土壤碳及水体盐离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周水体中POC浓度的空间变化较大(0.1~1.2 mg•L-1),而DOC浓度的变化较小(8.5~12.3 mg•L-1)。两者在出湖口和入湖口处的浓度均较低,与开都河的浓度相近。与早期相比,博斯腾湖水中无机碳存在由CO3 2-向HCO3-转化的现象。回归分析显示,水体中各形态碳与土壤碳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水体中碳的含量受周围土壤的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长城塬黄土土壤剖面光释光测年研究
    米小建, 黄春长, 周亚利
    2013 (2):  231-235. 
    摘要 ( 1753 )   PDF(1439KB) ( 1032 )  
    通过光释光断代仪对宁夏长城塬黄土土壤剖面7个样品进行年代测定,获得7个确切的地层年代值。结果表明:约12 580 a BP,剖面处于气候干旱时期,形成马兰黄土(L1);约11 498 a BP,剖面处于全新世升温过渡期,形成过渡层(Lt);6 731~2 827 a BP,剖面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形成古土壤(S1);约1 394 a BP,剖面处于相对干旱时期,形成全新世黄土(L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资源与植物分类
    阜新市主要园林树种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王凯, 吴祥云, 卢慧, 徐东洋, 李娜
    2013 (2):  236-241. 
    摘要 ( 2364 )   PDF(885KB) ( 1151 )  
    以阜新市主要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树种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园林树种叶片C、N和P含量分别为496~664 mg•g-1、7.5~26.6 mg•g-1和1.0~2.2 mg•g-1,C/N、C/P和N/P分别为22.4~74.3、262~522和5.4~13.8,且叶片N含量与C/N和N/P之间显著相关(P<0.001)。常绿针叶树种叶片N、P含量和N/P显著低于阔叶落叶树种(P<0.05),而C/N和C/P显著高于阔叶落叶树种(P<0.05);乔木树种叶片N含量和N/P显著高于灌木树种(P<0.05),而叶片P含量及C/N和C/P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园林树种具有较高的储C能力及养分利用效率。根据叶片N/P发现,阜新市园林树种生长主要受N限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种内竞争分析
    张学龙, 马钰, 赵维俊, 刘贤德, 金铭, 敬文茂
    2013 (2):  242-247. 
    摘要 ( 1549 )   PDF(1419KB) ( 1173 )  
    采用逐步扩大范围的方法和改进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祁连山亚高寒山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内设置的1 hm2样地内的青海云杉种内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在青海云杉种群中,随着样圆半径的增加,竞争强度逐渐减弱,青海云杉个体的竞争影响样圆半径为6 m。② 青海云杉种内竞争强度随着对象木胸径的增加,竞争强度不断减小,在径级为5~10 cm、25~30 cm时,竞争强度随径级的增加急剧减小,并在径级25~30 cm形成明显拐点。随着径级的继续增大,青海云杉受到的竞争压力变化较为平缓,竞争主要发生在径级小于25~30 cm植株上。③ 青海云杉种内竞争强度和对象木胸径大小服从乘幂函数,并达到显著水平。实验数据表明,该模型能很好的用于青海云杉种群种内竞争强度的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云杉倒木的持水特性
    马现永 , 刘华 , 臧润国, 白志强, 刘贵峰, 郭仲军, 韩燕梁
    2013 (2):  248-255. 
    摘要 ( 1754 )   PDF(2057KB) ( 884 )  
    倒木在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和水土保育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倒木的持水特性和其对天山林区水文功能的影响,沿天山山脉由西至东选取跨越9个经度的5个地区(昭苏、新源、呼图壁、天池和奇台)分别进行取样,运用浸泡模拟法测定天山云杉倒木的吸水过程和持水能力。结果表明:① 天山云杉倒木的吸水过程在5个地区随着浸泡时间的推移,其持水量、持水率和持水能力均随着腐解等级的升高而增加。在浸泡吸水过程中天山云杉倒木的持水量(Q)随着浸泡时间(t)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的关系可用Q=aln t+b来拟合。② 浸泡过程中天山云杉倒木吸水速率(V)随着浸泡时间(t)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两者的关系可用V=c t-d来拟合。③ 天山云杉倒木持水能力(Q′)与腐解等级(x)的关系可用方程Q′=ex2+fx+g来拟合。天山林区5个地区的天山云杉倒木的持水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该成果为进一步开展天山林区水文功能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羊河中游河岸沙蒿种群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分析
    张莹花 , 刘世增 , 刘虎俊 , 满多清 , 李银科 , 韩福贵
    2013 (2):  256-263. 
    摘要 ( 1611 )   PDF(3508KB) ( 1016 )  
    以石羊河中游荒漠河岸植被优势种群沙蒿(Artemisia arenaria)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垂直于河道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随着垂直于河道方向距离的递增,沙蒿种群由增长型逐渐演变为衰退型;② 垂直于河道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的格局特征为,在相对小的尺度上聚集分布特征明显,随尺度的增加聚集性减弱并逐渐表现出随机分布的格局特征,但距离河道近的沙蒿种群聚集强度大于距离河道远的种群;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均表现出幼体聚集分布,成体随机分布的格局特征;③ 垂直于河道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不同龄级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出异质性。距离河道近的沙蒿种群中,形体差异大的植株之间具有正关联性,反映了互利的生态关系;距离河道较远的沙蒿种群中,形体差异小的植株之间具有负关联性,反映了互斥的生态关系;其他龄级植株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尔沁沙质草地封育过程中的植被变化及其机制
    苗仁辉, 蒋德明, 王永翠
    2013 (2):  264-270. 
    摘要 ( 1471 )   PDF(1526KB) ( 1017 )  
    对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的沙质草地封育后的植被变化及其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围栏封育使植被物种丰富度、密度显著提高,群落的优势种发生明显变化;围封地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随封育时间增加而下降,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围封时间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② 围栏封育可以增加土壤表层(0~10 cm)的养分含量,但电导率随围封时间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同时围栏封育使土壤水分含量下降。③ 土壤表层(0~10 cm)各因子对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全氮和pH与Pielou指数呈显著(P<0.05)负相关;全氮对于丰富度指数呈显著(P<0.05)正相关;其他土壤环境因子与多样性指数间关系均不显著,表明在沙质草地封育不利于植物多样性的维持,但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蛇麻黄和沙蒿两种典型灌丛对藻类分布的影响
    王敬竹, 张丙昌, 张元明, 薛英
    2013 (2):  271-276. 
    摘要 ( 1766 )   PDF(1290KB) ( 1013 )  
    为了解生物结皮中藻类植物与维管植物的关系,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固体培养法,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蛇麻黄和沙蒿灌丛对藻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灌丛内外,藻类种类组成主要表现在优势物种和优势度的变化。藻类物种多样性在两种灌丛内外有一定的差异,蛇麻黄灌丛内藻类物种数及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灌丛外(P<0.05),而沙蒿内藻类物种数显著高于灌丛外,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在群落结构中,蛇麻黄灌丛内蓝藻和丝状藻类物种数及优势度显著低于灌丛外(P<0.05),但单细胞和球形种类的优势度变化趋势相反且变化极显著(P<0.01)。沙蒿灌丛内蓝藻、单细胞和球形种类的物种数显著高于灌丛外;蓝藻和丝状藻类的优势度由灌丛内至灌丛外显著升高(P<0.01),而绿藻、单细胞和球形种类则相反。在两种灌丛内外,藻类不同类群优势度的变化主要由一些关键物种引起,藻类在这两种灌丛中的不同分布特征可能是由于调节机制不同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木灵藓属Orthotrichum Hedw.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迪力努尔?艾尼玩, 买买提明?苏来曼, 阿布都拉?巴尔 , 热孜玩故?艾则孜
    2013 (2):  277-283. 
    摘要 ( 2104 )   PDF(3200KB) ( 926 )  
    根据历年采自新疆各地区的350号木灵藓属Orthotrichum 植物标本,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经典分类学方法,对新疆木灵藓属植物进行了整理、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新疆有木灵藓属植物5亚属、17种,包括裸孔亚属subg. Gymnoporus (6种) 、直叶亚属subg. Orthophyllum (1种)、疣叶亚属subg. Pulchella (5种)、圆孔亚属subg. Phaneroporum (1种)、木灵藓亚属subg. Orthotrichum (4种),其中高山木灵藓Orthotrichum alpestre Hornsch. ex B.S.G为中国新记录种;中国木灵藓O. hookeri Wils. ex Mitt.、东亚木灵藓O. ibukiense Toy.、短丛木灵藓O. pumilum Sw. 和卷叶木灵藓O. revolutum C. Muell. 为新疆新记录种。通过对新疆新记录种的生境、识别特征、采集地点、地理分布、海拔等信息的整理分析,绘制了4个种的线条图,并编制了新疆木灵藓属植物的分亚属和分种检索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陇中长城沿线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长城保护
    杜维波, 汪万福, 潘建斌, 武发思, 张国彬, 冯虎元
    2013 (2):  284-290. 
    摘要 ( 1534 )   PDF(1130KB) ( 972 )  
    通过对定西地区战国秦长城沿线种子植物调查,共统计到种子植物58科242属444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56科239属441种。单种属的科共15个,超过10属的科5个,其总属数占调查总属数的45.5%,种数占调查总种数的52.4%,以菊科最多,共38属82种。科的区系分布类型共4个正型和4个变型。属的区系分布类型共13个正型和11个变型,中国特有属2个,分布在菊科(Compositae)和伞形科(Umbelliferae)。调查区域的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地理成分比较复杂,以温带成分占优势,以北温带分布型和旧世界温带分布型为主;发现珍稀濒危植物2种。这为保护长城选择适宜的植物类群和代表性物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及气候变化
    近50 a黄河上游气候变化趋势和干湿界线波动分析
    杜加强, 郭杨, 房孝磊, 刘成程, 王丽霞, 沈云, 张林波
    2013 (2):  291-298. 
    摘要 ( 1567 )   PDF(1470KB) ( 997 )  
    利用黄河上游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59—2008年的气候资料,研究了黄河上游地区多个气候要素的变化,以30 a为时间尺度研究气候变化趋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区域东南部站点呈干暖化趋势,其他站点以湿暖化为主,变湿的趋势不显著,而变暖的趋势普遍且显著;东南部向着干旱化的方向发展,其他区域不显著;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在1959—1988年、1969—1998年和1979—2008年3个时段呈持续增加趋势,最高气温仅在近30 a呈整体增加趋势;在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共同作用下,1979—2008年年均气温的增幅最大;低海拔站点日照时数持续、显著减少,而高海拔的玛多、达日两站则呈显著增加趋势;相对湿度恰好相反,低海拔站点多呈增加趋势,高海拔站点多呈减少趋势。区域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低海拔地区和后两个时段。采用30 a为时间尺度分析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重标极差分析和非周期循环分析的气候变化趋势预测——以兰州市为例
    李国栋, 张俊华, 王乃昂, 程弘毅, 赵丽萍
    2013 (2):  299-307. 
    摘要 ( 1775 )   PDF(4550KB) ( 1197 )  
    利用兰州市区及周边5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通过重标极差分析(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计算兰州市气温、降水和城市热岛强度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维数和非周期循环的平均循环长度,分析气温、降水和城市热岛强度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长期记忆效应和记忆周期。结果表明:兰州市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具有持续性特征。年均、春、夏、秋、冬季气温序列的平均循环长度分别为9 a、4 a、8 a、5 a和6 a。兰州市春、冬季降水量仍将持续递减,夏季降水持续递增;年平均和秋季降水量变化过程具有反持续性,未来的年平均和秋季降水量将出现增加的趋势,年均、春、夏、秋、冬季降水量序列的平均循环长度分别为9 a、7 a、10 a、12 a和13 a。兰州热岛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1月平均热岛强度为1.6 ℃,7月平均热岛强度为0.1 ℃。近50 a兰州市热岛强度逐渐增强,线性趋势达到0.46 ℃•(10a)-1,未来兰州市热岛强度的变化趋势将以目前的速率持续增强。将定量描述长程依赖性的重标极差分析和非周期循环分析二者结合起来,应用于气候变化的趋势预测研究,是一种新颖、科学、可行的非线性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藏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
    张核真, 路红亚, 洪健昌, 马鹏飞
    2013 (2):  308-314. 
    摘要 ( 1827 )   PDF(1869KB) ( 1117 )  
    近40 a(1971—2010年)藏西北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尤其是旱季气温显著增高;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多,蒸发量减少。从地区分布来看,藏西北中东部各地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增多、蒸发减小,气候呈暖湿化趋势;西部的狮泉河等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近40 a藏西北地区牧草生长季、青草期提前,结束期推迟,持续日数增多,期间积温和降水量也呈显著增多趋势;大部分地区牲畜抓膘期日数显著增多〔倾向率为2.7 d•(10a)-1〕,掉膘期日数显著减少〔倾向率为6.1 d•(10a)-1〕,气候变化趋势对藏北草地畜牧业十分有利。合理调整畜种结构,有效控制牲畜数量,尤其是山羊数量,对遏制藏西北地区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40 a西藏怒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
    杨勇, 杜军, 罗骕翾, 石磊
    2013 (2):  315-321. 
    摘要 ( 1648 )   PDF(1402KB) ( 1037 )  
    利用西藏怒江流域1971—2010年9个台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第99个百分位值确定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对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怒江流域极端降水阈值为20.6~33.8 mm,分布与年降水量的走向基本一致。近30 a那曲地区大部、八宿和察隅最大日降水量为增加趋势,尤其是察隅,增加了5.2 mm•(10a)-1;极端降水频数丁青、八宿和察隅趋于增多,其他各站倾向于减少(-0.06~-0.41 d•(10a)-1;年极端降水量察隅以29.4 mm•(10a)-1的速度明显增加,左贡变化不大,其他站点呈减少趋势,为-1.0~-27.2 mm•(10a)-1;年极端降水强度那曲、索县、左贡和察隅为增强趋势,为0.6~6.2 mm•d-1•(10a)-1,比如、洛隆和八宿无变化,安多和丁青呈减小趋势。极端降水频数、极端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前均存在4~5 a的显著周期,在2000年以后均存在2~4 a的显著周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秦岭地区气温变化统计降尺度研究
    章杰, 白红英, 袁博, 马新萍
    2013 (2):  322-328. 
    摘要 ( 1701 )   PDF(2915KB) ( 1200 )  
    运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及秦岭地区7个站点1961—2011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SMLR)选取NCEP大气环流预报因子中的最优因子,建立了预报量与预报因子之间的定量统计关系,对秦岭地区未来气温变化进行适用性分析,并对未来3个不同时期(2011—2040年、2041—2070年、2071—2099年)气温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DSM模型对秦岭地区气温模拟效果良好,秦岭地区未来气温增幅明显,不同时间尺度增幅呈现明显时间差异,3个预报量在月尺度、季尺度呈现相似的时间变化特征:月尺度呈现8月增温最大,12月增温最小;季尺度呈现冬<春<秋<夏的趋势。2011—2040年气温的空间分布呈现秦岭北坡增幅大于秦岭南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RES A1B情景下东北地区未来干旱趋势预估
    马建勇, 潘婕, 许吟隆, 姜江
    2013 (2):  329-335. 
    摘要 ( 2373 )   PDF(3309KB) ( 1016 )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输出的SRES A1B情景的日平均气温及降水资料,通过计算相对湿润度指数,分析2011—2100年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5—9月)的干旱趋势。结果表明:A1B情景下,2011—2100年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将呈现明显干旱化趋势,相对气候基准时段(1971—2000年),未来吉林中南部及辽宁省将变湿润,其余地区将变干燥;就干旱发生范围而言,2011—2100年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的干旱发生范围将呈显著增大趋势,2011—2040年、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的30 a平均值较气候基准时段依次变化了-1.3%、17.4%及38.4%;就干旱频率而言,[JP2]未来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与大庆、吉林的白城以及辽宁的朝阳地区,而低频率区主要位于吉林东部及辽宁丹东地区,相对气候基准时段,未来干旱频率预计在辽东湾地区降低2%,黑龙江西南部与吉林西部增加8%~10%,其余地区增加2%~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K指数的阿勒泰地区夏季气象干旱特征
    潘冬梅, 潘雪梅
    2013 (2):  336-340. 
    摘要 ( 1416 )   PDF(2794KB) ( 852 )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6—8月降水量以及计算得到的蒸发量和K指数,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方法,分析了近30 a阿勒泰地区夏季干旱特征,用最大熵谱和谐波分析方法对阿勒泰3个分区K干旱指数的主要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用K干旱指数为指标,阿勒泰地区中西部干旱发生频率高于偏东地区;全地区可分为3个区域,Ⅰ西南谷地平原,Ⅱ东部丘陵地区,Ⅲ北部山区;各分区夏季干旱总体呈下降趋势。阿勒泰干旱的空间分布除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外,还受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多种因子影响。各区干旱存在准10 a的长周期和3~5 a短周期振荡,且相对稳定,但其显著周期及其年代变化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西北东部电线积冰气候特征及分区
    程肖侠, 方建刚
    2013 (2):  341-346. 
    摘要 ( 2007 )   PDF(1442KB) ( 996 )  
    选取有观测以来至2010年的电线积冰资料及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资料,对西北东部电线积冰的气候特征以及积冰发生时的天气条件进行分析,探讨积冰形成时的气象要素配置,指出西北东部电线积冰的气候分区。结果表明:① 10月至次年4月为西北东部电线积冰期;积冰类型主要为雾凇和雨凇,其中北部大部地区及陕西西安以雾凇为主,西南部以雨凇为主。② 1 000 m以下地区一般日平均气温在-5~4 ℃,日最低气温在-10~0 ℃,相对湿度在70%以上,风速在0~1 m•s-1;1 000~2 000 m地区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5~4 ℃,日最低气温在-15~0 ℃,相对湿度在70%以上,风速在0~4 m•s-1;2 000 m以上地区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5~0 ℃,日最低气温在-15~-5 ℃,相对湿度在60%以上,风速在0~8 m•s-1时,最易出现电线积冰现象。③ 从气候角度分析,西北东部电线积冰呈西多东少,山区多于平原的分布格局,海拔较高的西南部及东南部是积冰潜在高发区,西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华山周边地区是次高发区,东部大部地区是低发区,并且积冰高发区也是持续冰灾的高发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遥感与环境演化
    基于TM卫星遥感影像的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分析
    贾宝全, 邱尔发
    2013 (2):  347-355. 
    摘要 ( 2980 )   PDF(2440KB) ( 2296 )  
    利用2006年和2010年8月的TM卫星影像,通过定量遥感反演手段和相对亮温分析方法,反演和分析了西安市城区相应时间点上的热场温度。结果显示:其城区平均气温由2006年的26.28 ℃提高到2010年的28.14 ℃,5 a间升高了1.86 ℃。期间高温区域在市区的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扩展,尤其以东南部的扩展范围和强度为大。从相对亮温情况来看,全市缺乏极强热岛,整个市区以弱热岛占绝对优势,2010年和2006年其面积比例分别为61.11%和58.64%;其次为绿岛,其面积比例在2010年和2006年分别为34.08%和35.98%;中等热岛和强热岛所占比例极小。绿岛面积减少的最大区域在西北部的汉长安城遗址南部以及市区东南部的三兆、东伍一带;而强热岛在2010年呈星点状分布在东郊的灞桥纺织城、西二环附近的西安电工铸造厂和西安电压力容器厂、长安区的河池寨等地。从相对亮温热力斑块的转移概率矩阵看,最稳定的热力景观斑块类型为弱热岛斑块和绿岛斑块,2006—2010年,其保持不变的面积分别达79.41%和67.82%;而最不稳定的景观类型为中等热岛和极强热岛,其发生变化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0.73%和64.18%。从西安市区热场变化的原因来看,城市建设的影响最大,其中人口增长、建成区范围扩张和房地产开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气温升高也是西安市热岛效应加剧的另一促进因素,而城市绿化建设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局地的热岛效应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遥感和GIS的农牧交错带生态资产定量评估——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张超, 张建明, 王鹏龙, 张春梅
    2013 (2):  356-363. 
    摘要 ( 1620 )   PDF(2180KB) ( 960 )  
    自2003年宁夏全境实行禁牧政策以来,处于农牧交错带的盐池县生态与环境变化受到广泛关注。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TM/ETM+和MODIS NDVI数据,定量反演生态参数,计算3个时点的生态资产,评估禁牧政策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盐池县生态资产总值分别为1.62×108、2.15×108、2.70×108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水土保持价值比重最大,其中贡献最大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为占研究区总面积最大的草地;单位面积生态资产价值最高的为旱地,10 a间生态资产总体呈递增趋势,东南部黄土丘陵区增幅明显,说明过去10 a来禁牧政策有助于生态资产的增加,环境质量总体趋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所表征的气候环境信息
    刘世增, 常兆丰, 张剑挥, 唐进年, 王强强, 张大彪, 朱淑娟, 张国中, 樊宝丽
    2013 (2):  364-371. 
    摘要 ( 1809 )   PDF(2047KB) ( 1038 )  
    绿洲边缘积沙带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甘肃河西地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沙治沙,在绿洲边缘形成了一条积沙带。为了研究积沙带的形成和发育与气候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河西走廊东端至走廊中西部绿洲边缘的积沙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 年降水量是决定积沙带高度和宽度的关键因子;② 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盖度的关键因子,降水对天然植被盖度的影响大于对包括人工植被在内的植被总盖度的影响,随着降水增加,背风坡植被盖度增加幅度大于迎风坡;③ 积沙带不同样点之间植被盖度的差异主要是由植株个体大小引起的,亦即降水对植株个体大小的影响大于对植株密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种遥感分类方法提取冰川边界探讨
    怀保娟, 李忠勤, 孙美平, 夏明营
    2013 (2):  372-377. 
    摘要 ( 4119 )   PDF(1639KB) ( 1374 )  
    综合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的方法,将冰川解译的传统方法及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于喀纳斯河源的冰川边界提取中,并对提取出的单条冰川逐一分析。研究发现:面向对象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能较好的提取具有特征类型的地物;目视解译的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适用于任何类型冰川的提取;传统比值阈值、雪盖指数法、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在无表碛覆盖,积雪覆盖较少的纯冰区效果明显。对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源区的40条冰川进行解译,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到喀纳斯河源地区精确的冰川边界。结果表明:喀纳斯河源区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1959—2011年冰川面积共减少了23.43 k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0—2009年中国天山现代冰川末端变化特征
    李珊珊, 张明军, 李忠勤, 李慧林, 骆书飞
    2013 (2):  378-384. 
    摘要 ( 1705 )   PDF(1142KB) ( 1039 )  
    基于冰川定位观测、野外考察、航空摄影、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9年中国天山8条冰川末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9年,在天山地区气温与降水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8条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退缩速率由西向东逐渐减缓,其变化幅度因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冰川规模和冰川形态等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与阶段性差异。其中,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1973年冰川末端退缩速率为5.96 m•a-1,1973—1980年为3.28 m•a-1,1980—1993年为3.93 m•a-1,在1993年完全分离成东、西两支独立的冰川;博格达峰四工河4号冰川末端1962—1981年退缩速率为6 m•a-1,1981—2006年为8.9 m•a-1,2006—2009年为13.3 m•a-1。表碛覆盖的青冰滩72号冰川和74号冰川末端1964—2009年退缩速率分别为41 m•a-1和30 m•a-1,远较无表碛覆盖的庙儿沟平顶冰川退缩迅速(1972—2007年冰川末端退缩速率为2.32 m•a-1)。表面特征(表碛)亦是造成冰川变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