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亚洲中部生态与环境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格局研究
    陈曦, 姜逢清, 王亚俊, 李耀明, 胡汝骥
    2013 (3):  385-390.    
    摘要 ( 2307 )   PDF(6002KB) ( 2090 )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北半球陆地温带、暖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干旱区域。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与环境十分脆弱,自然资源和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从发生学的观点,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需求。研究认为:山地森林草原-盆地平原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是一种复杂、而又完整的内陆生态地域系统,是亚洲中部干旱区最显明,最基本的自然生态地理区域,具有最根本的生态地理格局特征。深刻认识、科学掌握和解读干旱区的地域规律性——生态地理格局。对建设美丽中国,特别是中国干旱区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水土资源匹配关系看中亚地区水问题
    姚海娇, 周宏飞, 苏风春
    2013 (3):  391-395.    
    摘要 ( 1526 )   PDF(1009KB) ( 1384 )  
    中亚地区是世界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生态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运用基尼系数法和单位面积耕地所拥有的水资源量法,对中亚地区水土资源空间匹配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亚作为一个整体,水土资源匹配状况良好,通过调配可以达到水土资源均衡。但中亚五国间差异较大,表现为上游国家匹配状况优于下游国家。此外,通过对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的定量分析,得出中亚水问题不仅仅是量的问题,核心所在是国家间、尤其是上下游国家间对跨界河流水资源的利用与分配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RU资料的中亚地区气候特征
    黄秋霞, 赵勇, 何清
    2013 (3):  396-403.    
    摘要 ( 2972 )   PDF(2751KB) ( 2867 )  
    基于中亚地区1971—2000年的CRU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中亚地区30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沙漠地区是中亚最为干旱的地区,也是气温最高的地区。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冬季和春季降水多,夏季和秋季降水少,气温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哈萨克斯坦的降水呈现西多东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且西暖东冷。中亚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新疆与中亚五国的气候有明显差异,新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天山山区,气温增暖明显,最高和最低气温与中亚西部的变化趋势相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利用GRACE重力卫星监测新疆天山山区水储量时空变化
    许民, 叶柏生, 赵求东, 王建
    2013 (3):  404-411.    
    摘要 ( 2531 )   PDF(2783KB) ( 1726 )  
    利用经过高斯平滑滤波处理的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逐月的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数据,反演得到新疆天山山区水储量变化,其空间分辨率为1°×1°,结合同时间段该区域31个国家气象台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研究天山山区近8 a来的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山区水储量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表现为东、西部多,中部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时间上,水储量变化与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两者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天山山区平均水储量变化趋势的年内分布总体上1—12月呈递增变化;1—3月为负增长,最大负增长为21.7 mm•a-1,出现在2月;4—12月呈正增长,最大月份出现在11月,增长趋势达到29.9 mm•a-1。水储量变化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天山山区近几年夏季降水有所增加造成的。2003—2010年天山山区水储量变化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每月下降速度为4.8 mm,8 a间水储量变化减少约13×108 m3,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转暖、冰川消融加速、山前绿洲灌溉及生活用水量增加,导致山区水储量变化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河中游甘州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的时空分异
    闫云霞, 王随继, 颜明, 贺莉
    2013 (3):  412-418.    
    摘要 ( 1317 )   PDF(2481KB) ( 1125 )  
    根据黑河中游甘州区地下水位埋深时间变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选择了4个典型站点,分析其地下水埋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产生的原因。继而基于测井埋深时间序列变化的相似性、测井位置的临近性以及地下水补给的一致性,将整个研究区分成了4个分区。第Ⅰ分区地下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波动性很大,且2001年以后地下水出现上升的迹象;第Ⅱ分区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第Ⅲ分区地下水位在分水措施实施前缓慢下降,分水后地下水位显著下降;第Ⅳ分区地下水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对每个分区地下水位的变化从地下水的补给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羌塘自然保护区湖泊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李林, 杨秀海, 扎西央宗, 赵文, 拉巴卓玛
    2013 (3):  419-423.    
    摘要 ( 1852 )   PDF(1434KB) ( 964 )  
    选取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MSS、TM、ETM+数据和1[JP18]∶[JP]100 000地形图,以85° E为中心线,将研究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解译该区域面积大于1 km2的所有湖泊。结果表明:1975—1990年,羌塘自然保护区湖泊呈退缩状态,湖泊个数由388个减少为277个,面积由6 603.3 km2减少到5 539.7 km2,面积减少达16.1%;2005年,湖泊个数比1990年增加164个,达441个,湖泊总面积9 652.2 km2,比1990年增加4 112.5 km2,增幅74.2%。在区域上,表现为东部变化幅度大于西部。同时,重点分析了研究区附近的狮泉河、改则、班戈、申扎、那曲、安多6个气象站1978—2007年的数据。结果显示:6个代表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上升幅度较大,西部变化不明显;年蒸发量呈减少趋势。降水是影响湖泊变化最主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矿化度的微咸水滴灌对红枣根区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李发永, 王兴鹏, 林杰, 李宁
    2013 (3):  424-429.    
    摘要 ( 1275 )   PDF(1194KB) ( 836 )  
    采用高矿化度的咸水与淡水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灌溉,分析不同矿化度的微咸水滴灌对枣树根区土壤碱解氮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当枣树根区土壤碱解氮的运移转化时间相同时,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的含量也随之增加,变化量越低,转化率越小。当矿化度相同时,土壤碱解氮平均值随运移转化时间先增大后减小,碱解氮的变化量呈递增趋势,而碱解氮变化率却呈现递减趋势。在分析不同矿化度的微咸水对土壤碱解氮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微咸水的矿化度、碱解氮的运移转化时间与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变化量以及变化率之间的相互定量关系,并得到了相应的回归方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梭梭群落春季融雪期的土壤呼吸动态
    谢继萍, 钟文昭, 黄刚, 李彦, 吴林峰
    2013 (3):  430-437.    
    摘要 ( 1626 )   PDF(1284KB) ( 1072 )  
    积雪对温带中高纬度地区早春土壤温度和水分具有调控作用,并对土壤呼吸具有重要影响。利用箱式法观测2012年早春积雪融化阶段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典型温带荒漠梭梭群落内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春季融雪期梭梭群落土壤呼吸变异极大,变化范围为0.2~1.2 μmol•m-2•s-1,日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但土壤最大呼吸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减少。融雪期灌丛内外土壤呼吸变化规律相同,梭梭灌丛内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灌丛外。融雪期土壤含水量与最大土壤呼吸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在日尺度上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积雪融化对土壤呼吸具有显著的激发效应,早春积雪变化对土壤呼吸速率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尔沁沙地坨甸交错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
    王海燕, 刘廷玺, 王力, 吴尧, 王天帅, 童新
    2013 (3):  438-443.    
    摘要 ( 1514 )   PDF(2471KB) ( 1104 )  
    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地貌形态多样、土地利用类型众多,从而导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沙丘—草甸相间地区的调查取样与试验分析,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土壤水分总体表现为草甸地大于沙丘地,过渡带介于两者之间。就草甸地而言,植物生长越好,其土壤水分越高,保水持水性能也越好;沙丘地则与之相反,植被最稀疏的流动沙丘,其土壤含水量大于半流动半固定沙丘与固定沙丘,且有良好的储水条件。垂向上,高覆盖草甸、低覆盖草甸和农田(草甸)土壤含水量在地表下0~40 cm波动最大,40~160 cm随深度增加而递增;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微弱加大趋势。林地、撂荒地、农田(沙丘)变化程度居中。从空间分布看,研究区中东部土壤水分偏大,且向南北两侧区域递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人工林地土壤全盐的高光谱反演
    陈东强, 王让会
    2013 (3):  444-448.    
    摘要 ( 1777 )   PDF(1117KB) ( 1001 )  
    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其定量估测土壤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可行性。使用ASD Pro FieldSpec3便携式光谱仪,测量准噶尔盆地人工林地风干土壤样品的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利用土壤反射光谱值预测全盐的含量。首先,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方法,计算土壤全盐与土壤反射光谱之间的相关性,其中土壤光谱值的二阶导数与土壤全盐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06,均方根误差最小为1.508。其次,在基于光谱反射率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统计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光谱在1 130 nm、1 430 nm和1 930 nm波段的全盐反演模型预测的效果较好,可以利用这3个波段建立回归方程,对土壤全盐进行反演估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与气候变化
    50 a来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干燥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
    韩芳, 刘朋涛, 牛建明, 乌兰巴特尔, 张庆, 张靖
    2013 (3):  449-456.    
    摘要 ( 2268 )   PDF(1706KB) ( 1247 )  
    根据内蒙古荒漠草原1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改进的谢氏干燥度计算公式,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内蒙古荒漠草原50 a来气候干燥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平均干燥度呈条带状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表明干燥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强;② 除中部偏西(海流图地区)干燥度减少、气候趋于湿润化外,其他地区干燥度指数呈增加趋势,说明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③ 20世纪70年代属于相对湿润期,21世纪初干旱程度明显加大。其结果导致干旱区面积随年代增加,至21世纪初干旱区面积增加了近3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研究区域气候干旱化趋势显著;④ 干燥度4.0等值线向东南方向移动,逐渐侵入典型草原。以20世纪60年代为基点, 90年代前变幅相对较小,21世纪初的偏移范围最大。此外,该线在研究区域东部变化强烈,空间位移幅度大,西部相对变化较弱,空间位移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北风异常对西北东部春季降水的影响
    赵红岩, 杨瑜峰, 郭俊琴, 王兴, 赵庆云
    2013 (3):  457-461.    
    摘要 ( 1436 )   PDF(1185KB) ( 931 )  
    利用1961—2008年NCEP/NCAR(2.5°×2.5°)再分析逐月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1961—2008年西北地区东部陕、甘、宁、青4省170个气象观测站的月降水量资料,计算春季东亚北风指数,分析研究区春季降水的历史演变规律、东亚北风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西北春季降水的关联。结果表明:50 a来降水演变特点是以黄河为界,黄河以西降水呈增多趋势,黄河以东降水呈减少趋势,降水减少的幅度明显大于增加的幅度;特别是近20 a,黄河以东广大区域降水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大,干旱化趋势明显,而青海南部、河西走廊则降水呈增加趋势。在此期间,春季东亚北风逐渐增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当春季东亚北风偏强(弱)时,除青海南部外,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少(多),即春季东亚北风异常增强,可引起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以东干旱少雨,导致干旱化加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WRF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黑河流域降水模拟的影响
    朱庆亮, 江灏, 王可丽, 雒新萍
    2013 (3):  462-469.    
    摘要 ( 1902 )   PDF(2512KB) ( 1621 )  
    以黑河流域一次降水过程为研究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 3.1进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选择的分组敏感性试验,分别讨论了WRF模式中的微物理、积云对流、陆面过程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黑河流域降水模拟的敏感性,并利用该流域内12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没有确定的某个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在所有试验方案中的模拟效果一致好,不同的参数化方案配合使用模拟效果更佳。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发现,要有效地模拟出降水中心位置和降水量、降水区分布形态和范围,应同时选用MYJ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与Noah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中选择Ferrier方案时,对降水的模拟效果要好于选用WSM3、WSM5、Lin方案;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模拟的敏感性明显弱于其他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天山中部一次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安冬亮, 赵俊荣
    2013 (3):  470-476.    
    摘要 ( 1510 )   PDF(2705KB) ( 764 )  
    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利用NCEP/NCAR 1°×1° 6 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2月22—23日新疆乌苏至石河子沿线出现罕见暴雪天气的环流及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暴雪是低涡外围强锋区中的短波与南支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促进了空气上升,加剧了低层暖湿空气的聚合和抬升,为暴雪天气提供了能量的触发条件;上升运动的强度、厚度、相对湿度的高低与暴雪发生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并且对暴雪发生时间和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风蚀和风水蚀复合区的风蚀气候侵蚀力变化
    蒋冲, 陈爱芳, 喻小勇, 王飞, 穆兴民, 李锐
    2013 (3):  477-484.    
    摘要 ( 2369 )   PDF(1809KB) ( 1016 )  
    利用黄土高原风蚀和风水蚀复合区3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C值)的计算公式和线性趋势法、Pettitt变点检测、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风速的空间分布、时空变化、突变特征和周期特性及其对C值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该区多年平均风速为2.2 m•s-1,内蒙古和宁夏境内的部分地区风速较大,陕北、晋西北、陇东和青海部分地区较小。近50 a来风速整体呈显著减小趋势,1970s风速最大,2000s最小。② 年尺度83%的站点风速发生了突变,区域整体突变发生于1982年,四季风速突变时间与年尺度基本一致。③ 近50 a风速存在3次交替变化,1961—1977年和1995—2010年偏大,而1977—1995年偏小,季节尺度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地区风速仍然偏小。④ 该区多年平均C值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变化趋势与风速较为一致,整体也呈现出显著减小趋势。⑤ C值与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潜在蒸发量、干旱指数和风速呈正相关关系。风力增强(风速增加)和干旱加剧对于风蚀起到促进作用;温度上升及其造成的蒸发量增大也有助于风蚀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安夏、秋季降水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张肖南, 史兴民, 杨尚英
    2013 (3):  485-490.    
    摘要 ( 1586 )   PDF(2794KB) ( 971 )  
    基于西安市1960—2007年的降水数据和太阳黑子相对数,采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西安降雨量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安夏、秋两季降水量与太阳黑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两季降水量约占西安全年降水量的80%;西安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秋季降水量则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变化与太阳黑子数多少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出现极值年及2 a左右,降水量也出现极值;西安夏季降水量有10 a左右的周期,秋季降水量有9 a左右周期;太阳黑子在9 a时间尺度上与降水量有很强的相关性,且夏季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差1~2 a的正相关,秋季降水量则与太阳黑子提前2 a左右的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资源
    宁夏引黄灌区盐化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指示意义
    李凤霞, 王学琴, 郭永忠, 许兴, 柯英
    2013 (3):  491-496.    
    摘要 ( 1514 )   PDF(737KB) ( 1122 )  
    为了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进一步发展,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常规土壤化学性质测定方法,对宁夏惠农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动态变化,土壤化学性质、养分含量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盐渍化土壤区域,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增加,土壤pH和碱化度以轻度盐渍化土壤最高,且20~40 cm土层高于0~20 cm。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养分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即轻度>中度>重度,且0~20 cm土层显著高于20~40 cm。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采样时间上表现为6月>8月>9月。土壤微生物区系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相关关系明显,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除与土壤全钾含量之间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因此,土壤微生物区系可以作为评价盐化土壤质量恢复及演变过程的生物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源脱落酸对抗寒性狗牙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孙宗玖, 李培英, 阿不来提, 孙庆玲
    2013 (3):  497-504.    
    摘要 ( 1675 )   PDF(3447KB) ( 835 )  
    以寒敏感的普通狗牙根、海岸狗牙根和抗寒的新农1号狗牙根、喀什狗牙根为供试材料,研究外源脱落酸(0 mg•L-1、5 mg•L-1、15 mg•L-1、25 mg•L-1)在4 ℃低温处理下(处理时间24 h、72 h)对叶片相对电导率(E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2(喷水、常温培养)相比,4 ℃低温处理24 h、72 h,无论是否喷施外源脱落酸,狗牙根均表现为[WTBX]EC[WTBZ]增大,MDA含量增加;但与CK1(喷水、4 ℃低温处理)相比,喷施外源脱落酸可以诱导狗牙根细胞EC、MDA含量降低,促进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的进一步增加,保护膜系统的完整性,增强其对低温的适应。综合分析认为,抗寒狗牙根的适宜外源脱落酸喷施浓度为15 mg•L-1,寒敏感狗牙根为5 mg•L-1更有利于其对低温的适应。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抗寒狗牙根SOD活性增加率、MDA含量降低率明显高于寒敏感狗牙根,说明SOD酶活性不同可能是狗牙根抗寒性差异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丝瓜藓属(Pohlia Hedw.)的分类学修订
    刘永英, 买买提明·苏来曼, 赵建成, 陈晓萍
    2013 (3):  505-511.    
    摘要 ( 3436 )   PDF(2401KB) ( 987 )  
    基于标本和文献,对新疆丝瓜藓属(Pohlia Hedw.)进行全面修订,更正了此前部分标本的错误鉴定,将卵蒴丝瓜藓(Pohlia proligera)和糙枝丝瓜藓(P.camptotrachela)从本区名录中移除,将多态丝瓜藓(P.minor)归并为丝瓜藓多态变种(P.elongata var.greenii)的异名,新增新疆丝瓜藓属新纪录2种:拟长蒴丝瓜藓(P.longicollis)和小丝瓜藓狭叶变种(P.crudoides var.revolvens)。[WTBZ]现已知新疆丝瓜藓属有8种,2变种,种数约占全国的1/3。通过分析各个种的识别特征、与相近种的区别和生境,编制了新疆丝瓜藓属分种检索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鼓藻属植物(Cosmarium Cord.)新记录种
    艾克拜尔·依米提, 艾山·阿布都热依木, 王志勇, 买买提明·苏莱曼, 吕海英
    2013 (3):  512-515.    
    摘要 ( 2071 )   PDF(644KB) ( 1082 )  
    乌鲁木齐达坂城地区是新疆湿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包括河流、沼泽、湖泊和池塘等。2010年7—8月,先后2次在该地区采集藻类标本,在对标本鉴定过程中,发现新疆鼓藻属新记录有6种,分别为双眼鼓藻(Cosmarium bioculatum)、扁鼓藻(C.depressum)、丘凸鼓藻(C.ochthodes)、厚皮鼓藻(C.pachydermum)、斑点鼓藻(C.punctulatum)和直角鼓藻(C. rectangulare),并描述了其形态学特征。这些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新疆鼓藻属植物的研究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野扁桃与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
    姜凤琴, 潘伯荣, 尹林克, 刘斌, 李岩
    2013 (3):  516-519.    
    摘要 ( 1447 )   PDF(802KB) ( 1012 )  
    野扁桃(Amygdalus ledebouriana Schlecht)为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我国仅分布在新疆。为研究野扁桃与栽培扁桃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对新疆野扁桃、栽培扁桃、栽培桃和桃属部分物种的叶绿体matK基因进行测序,基于Kimura 双参数模型计算种间遗传距离,并以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野扁桃与蒙古扁桃和榆叶梅的遗传距离较小,与栽培扁桃和桃属物种(桃、山桃和蟠桃)的遗传距离较大;栽培扁桃与山桃、蟠桃和桃的亲缘关系较其与野扁桃、榆叶梅和蒙古扁桃的亲缘关系更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南部转基因棉区棉铃虫种群长期动态研究
    张娟, 马吉宏, 芦屹, 王佩玲, 李贤超, 吕昭智
    2013 (3):  520-526.    
    摘要 ( 1694 )   PDF(1208KB) ( 1214 )  
    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在新疆南部推广已超过10 a,为探索Bt棉大面积种植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动态的影响,于1999—2010年使用诱虫灯监测了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麦盖提)和非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阿瓦提)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棉铃虫害较重,2000—2004年种群数量保持较高水平;自2005年Bt棉大面积推广以后,Bt棉区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棉铃虫种群数量随Bt棉种植比例的上升而下降(P<0.05);]随着Bt棉大面积推广年数的增加,Bt棉区棉铃虫各代种群数量均逐渐下降,第二代种群数量和高峰期蛾量下降速率均较越冬代和第一代快,且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相对丰富度也逐渐下降。因此,新疆地区Bt棉的大面积种植能较好地控制棉铃虫的种群数量,而且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保护
    北京城郊居民对京津生态工程的支付意愿
    马骅, 柳慧, 龚亚珍, 金建君, 毛显强
    2013 (3):  527-533.    
    摘要 ( 1563 )   PDF(1086KB) ( 908 )  
    采用二分选择式条件估值法,对北京市居民就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及其城郊居民的支付差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为:支付意愿均值5 a内每月每户为17.35~39.92元,占家庭月收入均值的0.30%~0.68%;工程受益方的总支付意愿现值低于工程总成本现值;影响“参与支付”决策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其中,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对远郊城区居民的影响更为显著;影响“支付水平”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收入和家庭人口;远郊城区居民的平均支付水平虽然低于中心城区居民,但城、郊居民支付水平占其家庭收入的比例接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追溯环境变迁过程
    赵国庆, 张丽, 武振坤, 鲜锋, 孔祥辉
    2013 (3):  534-540.    
    摘要 ( 1766 )   PDF(1218KB) ( 1104 )  
    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因其特殊的形成机制、稳定的地球化学行为和相对较长的半衰期,可有效示踪不同时间尺度地球环境演化过程,近年来在追溯地貌演化和第四纪古环境变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介绍10Be和26Al的生成机制,大气成因10Be的应用,原地成因10Be与26Al测年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采样及实验注意事项等,为进一步拓展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应用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百年来罗布泊最后干涸时间的评述
    段含明, 艾里西尔·库尔班, 张燕, 阿不都米吉提·阿布利克木
    2013 (3):  541-549.    
    摘要 ( 2108 )   PDF(1598KB) ( 999 )  
    罗布泊的干涸是中亚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事件,现有研究对1921年覆水以来最后一次干涸发生的时间存在广泛争议。通过相关概念的明确和研究对象时空范围的限定,基于文献对比分析和遥感图像的重新判读,逐一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的异同;并分析了1930年代以来湖面的盈亏情况以及补给水源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罗布泊最后一次覆水于1962年,干涸可能发生在该年冬季,最迟不晚于次年夏季;在极度干旱的气候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湖水存在剧烈的盈亏变化;而农业耗水规模的扩大和筑坝拦水,直接促成了最后一次干涸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立式沙障不同叠加模式的阻沙量对比分析
    康向光, 李生宇, 王海峰, 雷加强, 徐新文
    2013 (3):  550-555.    
    摘要 ( 1791 )   PDF(1074KB) ( 1119 )  
    为了解决尼龙阻沙网在沙埋情况下的防风阻沙,采用不同叠加模式的尼龙阻沙网进行防护。设置3种高立式沙障叠加模式方案,叠加位置分别位于迎风坡、阻沙网、背风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叠加的尼龙阻沙网与原有阻沙障距离和长度均相同,叠加的阻沙网高度为沙埋原有阻沙障的一半,且叠加的尼龙阻沙网需高出原有尼龙阻沙障。选择高1.2 m的沙埋阻沙障进行叠加,迎风与背风坡叠加的位置距原有阻沙障水平距离约45 cm。通过野外观测发现:① 不同叠加模式的高立式沙障阻沙量不同,即阻沙网>迎风坡>背风坡;② 3种不同叠加模式的积沙量都随着阻沙网的不断叠加而增加,且增加的阻沙量越来越大;③ 随着阻沙网的不断叠加,3种不同叠加模式的单位阻沙成本不断变化。迎风坡与阻沙网模式的单位阻沙成本不断降低,最后趋于平稳;背风坡模式有所不同,其单位阻沙成本先有所增加,然后再下降,最终趋于平稳。阻沙成本为:阻沙网<迎风坡<背风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安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李红艳, 李晶, 张东海, 陈山山
    2013 (3):  556-562.    
    摘要 ( 1673 )   PDF(2190KB) ( 913 )  
    借助1990—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Eview软件,对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与环境3大指标(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对其关系是否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倒“U”型模型进行验证,并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西安市经济增长与环境3大指标之间的关系都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与废气排放和废水排放的关系均满足倒“N”型曲线,与固体废物排放的关系基本满足“U”型曲线;② 废气排放与废水排放开始显示下降趋势,而固体废物的排放依然在不断上升,并且没有发现达到最高点的迹象;③西安市的环境质量变化主要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定量研究——以陕西省咸阳台塬区为例
    田义超, 梁铭忠
    2013 (3):  563-569.    
    摘要 ( 1629 )   PDF(1697KB) ( 1040 )  
    以2000年、2010年的TM遥感影像以及数字高程模型、水系、铁路、公路、降雨量、气温等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Binary Logistic和CA-Markov模型,对陕西省咸阳台塬区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并对咸阳台塬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 2000—2010年,建设用地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而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其中耕地减少的趋势与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基本一致。② 从土地利用转化的方向来看,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其次流向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建设用地和林地主要来源于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太明显,而未利用地则主要是由耕地转化而来,并少量流向耕地。③ 对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的研究结果图层进行组合,并将其作为CA-Markov输入参数中的适宜性图层,可以拓展CA-Markov模型的应用范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拟的预测精度。④ 到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原有建设用地周边,扩展的趋势主要是沿着道路和铁路沿线,建设用地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咸阳市的秦都区三原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