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论坛
    关于严格限制西北干旱区荒地开垦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张百平, 张雪芹, 郑度
    2013 (1):  1-4. 
    摘要 ( 1769 )   PDF(791KB) ( 1016 )  
    中国西北干旱区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山-绿洲-荒漠组成的复杂而完整的山盆地域生态系统。盆地内降水极少,地表不产生径流,主要依赖出山口径流量来维护脆弱的荒漠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历史上,特别是近60余年来,上中游绿洲区大面积开垦和发展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集中地消耗在中上游,导致下游地区日趋缺水和荒漠化,彻底改变了干旱区原有的水资源格局和生态演化趋势。应用确切的数据,比较了耕地适宜规模与实际耕地面积,突出了干旱区过度开垦的问题,表明这是干旱区生态问题的总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5条防治荒漠化的对策:① 建议国务院制定相关条例,禁止干旱区荒地开垦,并对已经过度开垦的荒地实行“退耕(牧)还草(荒)”工程;② 制定并严格实施科学合理的内陆河分水方案,兼顾上中下游地区,确保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③ 调整绿洲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区域特色产业;④ 生态需水需要逐步得到保障;⑤ 强化立法管理,保障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新疆阿尔泰山区白湖水质水量基本特征
    吴敬禄, 曾海鳌, 马龙, 康剑
    2013 (1):  5-9. 
    摘要 ( 1570 )   PDF(1150KB) ( 1008 )  
    白湖位于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人迹罕至,湖泊及其流域环境保持自然状态。湖水直接接受喀纳斯雪冰融水补给,湖泊基本特征的变化敏感地反映了流域的气候变化。开展核心区湖泊流域水文、水质以及生物等基本特征的调查,为了解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征与规律,为科学保护和管理环境、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据调查,目前白湖最大水深为137 m,湖泊面积约9 km2,蓄水量4.1×108 m3,湖水矿化度为32.9 mg•L-1,硬度和碱度分别为17.1 mg•L-1和18.2 mg•L-1,pH为8.3,水体呈弱碱性。水化学特征与喀纳斯湖接近,但水体颜色差别大。采用LEO1530VP扫描电子显微镜、INA C300 X射线能谱仪分析表明,水体中白色悬浮颗粒主要为石英矿物,并从河源区物质、河水动力以及湖水介质3个方面分析了白湖颜色形成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河流域水化学组成分布特征
    王建, 韩海东, 赵求东, 许君利
    2013 (1):  10-15. 
    摘要 ( 1614 )   PDF(1281KB) ( 1175 )  
    于2010年6月对塔里木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地表水进行水化学采样,共设25个点采集50个样品。分析表明:塔里木河干流水体中阳离子Na++K+>Ca2+>Mg2+,与南北侧支流Na++K+>Mg2+>Ca2+存在显著差异,但均以Na++K+为主,阳离子浓度分别占干流、南北侧支流的68.6%、62.6%和62.5%。与1965年对应采样点同月份水化学成分相比,塔里木河流域主要可溶性离子浓度增幅较大,整体平均增加8.0倍,尤其是Cl-达21.7倍,这可能是近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气温上升降水增加等自然因素,间接促进降水过程中水化学侵蚀地表可溶性物质所致。同时,流域内工农业快速发展,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到塔里木河,这可能是影响塔里木河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0 a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孙美琴, 赵成义, 施枫芝, 彭冬梅, 吴世新
    2013 (1):  16-21. 
    摘要 ( 1578 )   PDF(1313KB) ( 1243 )  
    基于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塔里木河干流区4期(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研究近20 a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治理后的10 a干流耕地面积增加了1.03×105 hm2,耕地动态度增加较大,盐碱地面积增加了7.13×104 hm2,较治理前增速呈减缓态势;草地面积约减小了4.91×105 hm2,林地、水域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两者动态度减小。沙地、盐碱地的动态度减小,表明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基本抑制了干流区盐碱地、沙地面积增加的速度。同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方向主要是草地、林地、耕地、沙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引起干流区水资源的再分配,对耕地、林地和盐碱地面积的变化影响较大;从各景观类型指标分析,聚集度指数明显降低,说明景观破碎度和连通性降低;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表明区域景观异质性增加,稳定性增大。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土壤表层积盐,沼泽地面积减少。本研究将有助于对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中北部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分布及其环境影响
    王诚煜, 冯海艳, 杨忠芳, 夏学齐, 余涛, 李淼, 江丽珍
    2013 (1):  22-28. 
    摘要 ( 1963 )   PDF(1125KB) ( 984 )  
    以内蒙古中北部半干旱区为研究区域,探讨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的分布,以及GRSP与土壤因子和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研究区土壤EE-GRSP(易提取GRSP)和T-GRSP(总GRS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9 mg•g-1和1.44 mg•g-1,占有机碳平均值的6.83%和12.86%,且所占百分比均随有机碳的增加而降低。各地区之间GRSP含量差异显著,海拉尔地区显著高于锡林浩特地区。相关性分析表明,GRSP与有机碳、氮和 C/N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pH和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另外,在半干旱区适当提高土壤黏粒含量可以增加GRSP的积累。建议通过接种AM(丛枝菌根)真菌来提高土壤中GRSP的含量,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库,这对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培肥方式对伊犁新垦区淡灰钙土的熟化效果
    闫俊杰, 乔木, 田长彦, 周生斌, 卢磊
    2013 (1):  29-34. 
    摘要 ( 1483 )   PDF(1088KB) ( 921 )  
    针对伊犁新垦区淡灰钙土土壤肥力不高的特点,设计了4种土壤熟化处理措施(无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施氮磷钾+糠醛渣,NPKK;施氮磷钾+秸秆还田,NPKJ),进行3 a定点试验。应用模糊数学(Fuzzy)综合评判法,计算不同熟化处理下土壤的综合肥力指数(IFI)。在不同熟化方式下,对比分析单项土壤肥力指标与综合肥力指数以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增施有机物对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提高,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土壤pH和土壤容重,其中以增施糠醛渣效果最明显;综合肥力评价表明,施氮磷钾+糠醛渣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最高,达0.826,施氮磷钾+秸秆还田高于单施氮磷钾肥或不施肥;增施有机物是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的有效方法,但有机物中养分的释放存在一定延后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源玛多县退化草地土壤温湿度变化特征
    陈海存, 李晓东, 李凤霞, 周秉荣, 李昌玉
    2013 (1):  35-40. 
    摘要 ( 1652 )   PDF(1729KB) ( 1009 )  
    土壤水热状况变化是退化草地土壤的主要特征,对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土壤温湿度变化规律,可以对高原草地在各季节、各时段的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进行动态预测,同时,对于退化草地的恢复和改善环境具有指导意义。选择青藏高原玛多地区典型退化草地,利用一年的观测数据,计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土壤热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分析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热通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季节变化上,土壤温度和湿度在夏季均为最大值,土壤温度在各季节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土壤热通量变化幅度比温度和湿度大,日振幅达到102 W•m-2;在年变化上,土壤湿度在6月出现最大值,12月出现最小值,极值年较差为12.6%。春季和夏季的土壤热通量均大于0 W•m-2,冬季均小于0 W•m-2。青藏高原退化草地土壤温湿度及热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就土壤湿度而言,夏季是高原的湿润期,春季和秋季为干旱期。青藏高原地区土壤从11月开始冻结,次年4月开始解冻。土壤热通量在春季和夏季均为正值,说明这一时段热量由大气向土壤传递;冬季则相反,热量由土壤向大气传递。整体而言,土壤温度和湿度及土壤热通量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及气候资源
    近52 a长白山苔原带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
    宗盛伟, 吴正方, 杜海波
    2013 (1):  41-49. 
    摘要 ( 2477 )  
    利用长白山苔原带天池站1959—2010年6—9月气象数据,进行生长季气候变化分析。采用距平值、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温度、降水周期性变化与突变点的检验;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并通过气候变化指数,反映其气候变化情况。结果显示:52 a来,长白山苔原带生长季经历了暖湿—冷干—暖湿—冷干—冷湿—冷干—暖干几个主要阶段,温度变化周期为5~10 a,降水变化周期为5 a和20 a.。温度变化的突变年份发生在1998年,降水变化较之温度变化复杂,其存在多个突变年份;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大都表现为显著的升高,其中温度的变化最为明显,风速、日照时数的变化甚微;霜冻日数与冰点日数均显著减少,极端温度大多出现在21世纪;伴随着>0.1 mm降雨日数的显著减小,长白山苔原带降水强度不断增加;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生长季≥0 ℃积温、≥3 ℃积温和≥5 ℃积温在52 a间呈显著增加趋势,积温的增加将会对生长季的延长及植物生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西走廊东部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天气特征
    钱莉, 方锋, 杨永龙, 王荣喆, 杨梅
    2013 (1):  50-55. 
    摘要 ( 1900 )   PDF(1773KB) ( 993 )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法,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1961—2010年近50 a来冰雹日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冰雹日数时空分布差异较大,从祁连山区到走廊平川区冰雹日数迅速递减;年冰雹日数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164 3 次•a-1;一年中冰雹出现时段集中在6—9月,一日集中在12:00—18:00;冰雹持续时间在1~20 min。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检验,河西走廊东部年冰雹日数从1985年开始减少,突变点出现在2006年,2006年后冰雹日数显著减少。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但开始减少和显著减少的时间均滞后于年平均气温开始上升和显著上升时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冰雹日数存在9 a的准周期变化。根据冰雹天气发生的物理机制和高低空环流配置,将冰雹出现的大尺度高空环流形势归纳为西北气流型、西风气流型、低压槽型3大类。对每种大尺度高空环流形势下700 hPa中尺度环流进一步细化,分析了每种冰雹类型的垂直环流特征及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敦煌地区“6•16”暴雨的热力和动力特征
    王伏村, 吴晓京, 付双喜, 张德玉 , 田雨
    2013 (1):  56-66. 
    摘要 ( 1467 )   PDF(3555KB) ( 930 )  
    使用高空和地面定时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5—16日敦煌暴雨的影响系统、干侵入、垂直涡度收支、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中高纬度天气系统与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在敦煌附近上空形成中尺度涡旋造成的结果。在低涡生成初期,低涡南侧对流层高层有明显的干侵入发生;低涡快速发展期,干侵入达到最强;对流层中下层辐散作用项对垂直涡度正贡献最大,在对流层中层水平平流项和垂直输送项对垂直涡度正贡献起主要作用;低涡成熟期,干侵入开始减弱。对流层下层辐散作用项对垂直涡度正贡献进一步加强,对流层中层水平平流项正贡献作用减弱,垂直输送项正贡献作用增强。视热源与视水汽汇加热强度变化与低涡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紧密相关,视热源、视水汽汇中心与垂直上升运动中心相对应,说明大气加热与大气上升运动密切相关,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加速垂直上升运动,垂直输送在视热源、视水汽汇中起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鲁木齐夏季水汽日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姚俊强, 杨青, 韩雪云, 赵玲, 赵丽
    2013 (1):  67-73. 
    摘要 ( 1442 )   PDF(3446KB) ( 1110 )  
    利用2008年6—8月微波辐射计的观测资料和探空数据,对反演得到的温、湿度廓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温、湿度廓线与探空数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两种设备观测的水汽廓线总体趋势一致。微波辐射计观测的乌鲁木齐夏季水汽总量(PWV)呈明显的日循环特征,PWV平均为21.66 mm,从04:00—15:00逐渐减小,从15:00—23:00逐渐增加,最大值为22.44 mm,最小值为20.89 mm,日变幅为1.55 mm,变化率7.1%。乌鲁木齐夏季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尤其是后半夜,这与PWV的日变化基本一致。降水前有一定的水汽积累,等达到一定量值时,在相应的动力机制影响下发生降水,降水结束后PWV值减小且急剧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标准降水指数的多尺度叠加干旱监测指标及其等级划分
    侯威, 张存杰, 高歌
    2013 (1):  74-88. 
    摘要 ( 2031 )   PDF(4497KB) ( 1202 )  
    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区域气候及其变化特征,使用信息熵方法从降水观测资料中提取出区域降水的两个(均态和变化)本征尺度,提出一种基于区域气候系统层次性内在特征的气象干旱指数MSPI。使用各站1981—2010年的逐日MSPI序列,基于互信息算法,确定各站气象干旱指数MSPI的干旱等级划分规则,即按某一临界点集合对MSPI序列进行划分,得到的等级序列和MSPI序列之间的互信息最大时,此临界点集合是最优的,该临界点集合也就是干旱和湿润等级的合理划分。使用互信息方法对全国2 211站1981—2010年逐日MSPI序列进行等级划分,分为“特别干、严重干、中等干、轻微干、正常、轻微湿、中等湿、严重湿、特别湿”9个等级;进一步分析了全国1981—2010年各月不同等级干旱日数和站数百分比、各季节中等干、严重干、特别干事件日数比率的空间分布及不同等级干事件发展所缺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及缓解所需降水量。最后以2011年长江中下游春季严重气象干旱的发生、发展、持续、缓解过程及山西省1981—2010年逐月干旱事件为例,对MSPI指数及其等级划分规则的干旱监测能力进行检验,发现两者对不同程度的干旱都有较好的表征能力,并且对于干旱过程也有较好的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及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例
    刘华民, 王立新, 杨劼, 梁存柱, 王炜
    2013 (1):  89-95. 
    摘要 ( 1432 )   PDF(1620KB) ( 919 )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农牧业区10个嘎查(村)、102户农牧民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乌审旗农牧民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适应措施,限制其采取适应措施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农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①农牧民主要通过打井灌溉、贷款和寻求农牧业以外其他工作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②限制农牧民采取适应措施的因素主要是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③ 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养殖业收入、草场面积和性别是影响乌审旗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的主要因素,种植业收入、家庭年纯收入、年龄和性别是该旗农民进行气候变化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乌审旗未来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更多地关注低收入人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
    沙棘AM真菌孢子形态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贺学礼, 杨欢, 杨莹莹, 郭辉娟, 韦阅
    2013 (1):  96-100. 
    摘要 ( 1555 )   PDF(1966KB) ( 1160 )  
    为了探明干旱环境下AM真菌形态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2009年7月在内蒙古和河北农牧交错带选取4个样地,采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根围土壤样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分离的AM真菌进行分类鉴定。共分离鉴定3属17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11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5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沙棘AM真菌孢子具有体积小、颜色深、孢壁厚,整体形态不饱满等特征,表现出对干旱荒漠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扫描电镜下,不同属种孢子表面纹饰特征差异明显,可作为AM真菌属种分类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泉绿洲天然胡杨林主要生长季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刘普幸, 朱小娟, 赵敏丽, 姚玉龙, 陈丽丽
    2013 (1):  101-108. 
    摘要 ( 1367 )   PDF(3922KB) ( 967 )  
    利用酒泉绿洲胡杨林分布区所辖4个气象站点1955—2010年的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ArcGIS反距离加权差值、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等方法,对该区天然胡杨林主要生长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 a来,研究区胡杨有生长期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年生长期延长以及叶黄初日推后的趋势,且提前和推后幅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变化明显。空间分析表明:胡杨林主要生长季变化有一定规律性,生长期初日提前幅度依次为:鼎新>玉门>瓜州>敦煌;生长期终日推迟的幅度为:鼎新>玉门>敦煌>瓜州;年生长期延长的幅度为:鼎新>玉门>敦煌>瓜州;叶黄期初日推迟幅度依次为:鼎新>敦煌>玉门>瓜州。Mann-Kendall突变表明:研究区胡杨的生长期初日、终日以及叶黄期初日均存在多个突变,且突变年份多滞后气温突变年份。由此可见,研究区胡杨对气候变化响应较为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针茅草原植被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及根冠比变化规律
    杨婷婷, 高永, 吴新宏, 李鹏, 石红霄
    2013 (1):  109-114. 
    摘要 ( 1619 )   PDF(1558KB) ( 1100 )  
    利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地上、地下生物量数据,分析小针茅草原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根冠比的季节动态,并建立根冠比季节动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 小针茅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地上生物量的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为46.14 g•m-2,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表现为“N”型变化规律,最高值出现在7月下旬,最低值出现在8月下旬,分别为1 275.46 g•m-2和365.1 g•m-2。② 2011年小针茅草原植被根冠比季节波动较大,最小根冠比为16.8, 出现在8月下旬, 最大根冠比为51.05, 出现在7月下旬。③ 小针茅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根冠比具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8月的相关关系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626,可以用8月的地上生物量模拟根冠比的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端干旱区3种植物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张利刚, 曾凡江, 刘镇, 刘波, 安桂香, 袁娜
    2013 (1):  115-121. 
    摘要 ( 1227 )   PDF(1100KB) ( 1023 )  
    运用热平衡法包裹式茎流计,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优势植物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头状沙拐枣(Calligonum caput-medusae)和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以下简称骆驼刺)生长季茎干液流速率变化规律进行持续观测。利用自动气象站对气象因子如太阳辐射(Rs)、气温(Ta)、相对湿度(RH)以及风速进行同步观测,并对气象因子与不同植物液流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梭梭液流速率日变化趋势为双峰或多峰型,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而头状沙拐枣呈单峰或多峰型,骆驼刺则表现为单峰型,两者均没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头状沙拐枣与骆驼刺液流启动时间比梭梭延后1 h左右,却提前1 h左右到达液流峰值,液流速率下降时间基本一致;② 整个生长季中,梭梭单枝液流量均保持较高水平,在7月达到最大值,而头状沙拐枣和骆驼刺则在8月时达到最大值;③ 3种植物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液流速率大小依次为:晴天>沙尘暴>阴天>雨天;④ 3种植物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Rs)、空气温度(Ta)和空气水汽压差(VP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则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克隆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及其对水盐胁迫的响应
    李尝君, 吕光辉, 贡璐, 张海峰, 刘晓星
    2013 (1):  122-128. 
    摘要 ( 1699 )   PDF(1440KB) ( 1055 )  
    克隆植物对水盐胁迫的响应不仅在个体水平上,在种群分布格局和种群关联水平上也有一定的响应特征。利用Ripley’s K(r)函数和L(r)函数,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4种克隆草本植物组成的混生群落进行点格局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密集型”克隆植物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在0~5 m尺度上多为集群分布;“游击型”克隆植物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白麻(Poacynum pictum)在0~1 m尺度上多为随机分布,在1~4.5 m尺度上集群分布,在4.5~5 m尺度上为均匀分布;4种植物间除花花柴和芦苇为负关联关系外,其他多为正关联关系。在较强的水盐胁迫环境下,克隆植物更倾向于集群分布,这与克隆植物的生理整合作用以及种间正关联关系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入侵植物黄花刺茄(Solanum rostratum Dunal.)在新疆的分布及其群落特点
    宋珍珍, 谭敦炎, 周桂玲
    2013 (1):  129-134. 
    摘要 ( 2098 )   PDF(1395KB) ( 949 )  
    黄花刺茄原产北美,2005年首次在新疆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和昌吉市三工镇发现。采用样方法,对不同生境中黄花刺茄分布相对集中的14个样地所有物种的多度、频度和重要值进行观测和分析,进一步明确黄花刺茄在新疆的分布区及其群落特征,并揭示其最适生境。结果表明:黄花刺茄分布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县)、昌吉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市和托克逊县,分布在海拔-12~1 325 m处。生境类型包括荒漠草原、荒漠和绿洲。在3种生境中,黄花刺茄的相对多度均处于首位,且在绿洲中达到最大值,是入侵区域最为重要的物种;在相对盖度上均为第一,且绿洲(54.27%)>荒漠草原(35.07%)>荒漠(26.40%)。基于重要值数据的分析表明,黄花刺茄在3种生境中的综合适应力均最大,且以绿洲中尤为突出,表明黄花刺茄在新疆荒漠草原和荒漠生境中尚处于局部危害阶段,但在绿洲中已处于蔓延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资源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重引入区域的社区保护意识调查分析
    刘姝, 初红军, 王渊, 陶永善, 邵长亮, 刘冬志
    2013 (1):  135-143. 
    摘要 ( 1930 )   PDF(1228KB) ( 1063 )  
    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法,调查普氏野马野放区的社区牧民对保护区的认识、保护野放普氏野马意识以及积极主动参与保护等。结果表明:① 野放区4个乡镇社区牧民对调查涉及的保护区及普氏野马的认识有显著的差异,但对保护普氏野马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② 野放普氏野马和家畜争夺草场的矛盾,与各乡镇到野放核心区的距离具有相关性;③ 随着到野放核心区距离的增加,社区牧民保护野放普氏野马的意识逐渐减弱;④ 社区牧民对野放普氏野马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普遍了解较少。根据调查情况及卡拉麦里山保护区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逐步理顺社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巩乃斯河新疆裸重唇鱼和斑重唇鱼产卵场微环境研究
    蔡林钢, 牛建功, 李红, 刘建
    2013 (1):  144-148. 
    摘要 ( 2016 )   PDF(1587KB) ( 1218 )  
    2006—2009年对巩乃斯河两种裂腹鱼亚科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 Steindachner)和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 Kessler)产卵场环境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主要包括:位置、流速、水深、底质、水温等,并初步提出了这两种鱼产卵场单因子适宜度曲线。结果表明:这两种鱼产卵场的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斑重唇鱼产卵场处于上游河源区,繁殖水温2~7 ℃;底质为大卵石,卵石直径15~80 cm;繁殖水深20~60 cm;水流速度0.3~1.0 m•s-1;而新疆裸重唇鱼产卵场处于中游河道散流区,繁殖水温8~14 ℃;底质为小砾石,直径5~30 cm;繁殖水深10~80 cm,水流速度0.2~0.6 m•s-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晚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人类的迁移与扩散
    侯光良, 张雪莲, 肖景义, 鄂崇毅
    2013 (1):  149-155. 
    摘要 ( 1653 )   PDF(1713KB) ( 1097 )  
    利用考古遗迹、年代和区域DEM数据,采用GIS方法,综合分析了晚冰期以来,人类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迁移与扩散。结果表明:16~6 kaBP人类活动的足迹已遍布青藏高原东北缘,早期人类活动没有固定的聚落,表现为高度流动、长距离、大范围的迁移特征;晚期则实现了半定居。末次冰消期生活在黄土高原西端较低海拔的人群沿着黄河谷地进入高原,到达海拔2 600 m的共和盆地,并以该盆地为枢纽,向北于14 kaBP进入海拔3 000 m以上的青海湖盆地,向南于11 kaBP登上了4 000 m的青藏高原主体,向西在全新世早期进入柴达木盆地,并通过格尔木河河谷翻越昆仑山进入可可西里和羌塘高原。6~2 kaBP本区跨进新石器—青铜时代,有固定的聚落,发生了2次显著的文化扩散,5~4 kaBP马家窑文化在本区黄河—湟水谷地扩散;3 kaBP畜牧业的确立,人类再次向高原腹地扩散,并实现了对海拔4 000 m以上高原的长期占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宁剖面MIS3阶段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候变化
    翟新伟, 吴松, 李富强
    2013 (1):  156-161. 
    摘要 ( 1492 )   PDF(1240KB) ( 1067 )  
    在会宁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和气候替代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会宁地区约20~70 ka的古气候特征和序列。研究表明:Ba、Rb、Sr、Ti、Fe2O3、SiO2、Al2O3、MgO、K2O等在剖面上都有随深度的减小含量随之增加的趋势;CaO、Na2O等在剖面上有随深度的减小含量随之减小的趋势。MIS3气候略显温湿,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L1S1S2),55.5~45.9 ka,气候为弱温湿;中期(L1S1L1),45.9~27.3 ka,气候为干冷;晚期(L1S1S1),27.3~23.8 ka,气候为温湿;会宁剖面较明显地记录了5次Heinrich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特性研究
    董亚明, 赵朝成, 蔡芸, 赵东风, 崔超越
    2013 (1):  162-165. 
    摘要 ( 1409 )   PDF(776KB) ( 1322 )  
    通过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修复新疆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0 d的修复,石油烃去除率可达到26.50%~31.27%,明显高于空白的 15.57%~20.34%,其中,饱和烃去除效果最好,可达39.34%~46.18%。植物根际微生物分析表明,植物能够明显提高根际微生物数量,且3种植物的根土比(R/S)达到23~169。植物修复区明显改善土壤酶活性,且芦苇>沙枣>柽柳,过氧化氢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分别是空白试验的1.12~1.34倍、1.63~1.91倍和1.56~1.73倍。研究结果将为新疆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林业发展潜力
    李湘玲, 陆屹, 朱永杰
    2013 (1):  166-172. 
    摘要 ( 1281 )   PDF(1271KB) ( 971 )  
    立足于我国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制定正确的林业资源发展战略,研究林业发展潜力并揭示潜力提升空间是十分必要的。选择27个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8》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反映林业发展潜力的10项主要评价指标转化为评价的5个主要因子,并对27个省进行排名发现,各地区林业资源占有和经营、林业资源质量和管理,以及自然、培育和人文转型潜力发展不平衡,南方各省的林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提出了提高南方集体林区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继续和深化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蒸散对夏季高温天气响应的初步研究
    王国华, 赵文智, 刘冰, 常学向, 张智慧
    2013 (1):  173-181. 
    摘要 ( 1526 )   PDF(2080KB) ( 897 )  
    高温事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高温事件的响应成为全球变化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以2010年7月20—30日河西走廊临泽地区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为案例,初步探讨了高温期间该地区水面蒸发、参考作物蒸散量和植物蒸腾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蒸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气温与蒸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期间水面蒸发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增加42%,参考作物蒸散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增加19%。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增加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回归分析表明,在2005—2009年7月20—30日平均气温距平值每升高1 ℃时,水面蒸发距平值增加0.58 mm;最高气温距平值每升高1 ℃时,水面蒸发距平值增加0.39 mm。而对于参考作物蒸散而言,在2005—2009年7月20—30日平均气温距平值每升高1 ℃,参考作物蒸散量距平值增加0.11 mm;最高气温距平值每升高1 ℃,参考作物蒸散量距平值增加0.06 mm。荒漠灌木沙拐枣蒸腾速率在2010年高温期比2008—2009年同期平均值增加373%,在2008—2009年7月20—30日,相对湿度距平值每增加1%,蒸腾速率减少0.39 g•cm-2•d-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亚与新疆绿洲农业的比较
    王江丽, 赖先齐, 帕尼古丽?阿汗别克 , 李鲁华
    2013 (1):  182-187. 
    摘要 ( 1798 )   PDF(1511KB) ( 1442 )  
    基于实地考查和调研,应用“水热做图分析及干燥度法(KK′值)]综合研究体系”,对中亚与新疆绿洲农区的形成条件、水热配合、分布类型及其对绿洲农业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初步将研究区分为2大类4小类,即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和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4小类包括:① 中亚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② 新疆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③ 中亚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④ 新疆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不同类型绿洲农区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环境和社会资源等的差异,给绿洲农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突出表现在:① 灌溉模式。在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合理灌溉的基础上,中亚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应充分利用雨季降水,实施节水灌溉;而新疆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中亚与新疆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则更需强调节水灌溉。② 棉花生产。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适合植棉;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气温较高,也适合植棉,但需要配套的栽培技术,海拔较高、纬度偏北区域则不能植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