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15 上一期   
    封面与目录
    第42卷第3期封面与目录
    2025 (3):  0-0.    
    摘要 ( 25 )   PDF(25871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与气候
    中国西北地区逆温时空变化
    沙贝宁, 杨余辉, 黄佛君, 叶茂
    2025 (3):  397-408.  doi: 10.13866/j.azr.2025.03.01    cstr: 32277.14.AZR.20250301
    摘要 ( 101 )   HTML ( 19 )   PDF(15567KB) ( 77 )  
    基于2022—2023年19个探空站点的资料,探究西北地区对流层低、中和高层逆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在月变化上,西北地区低、中和高层的逆温特征具有一致性,在12月和次年1—2月最大,6—8月最小。(2) 在空间分布上,低、中和高层的逆温特征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低层逆温中,新疆北部地区低层逆温频率最大,为40%~60%;陕西北部地区低层逆温厚度最厚,为90 m以上;新疆大部分地区低层逆温强度较强,为2~3 ℃。中层逆温中,青海中层逆温频率最大,为40%~50%,中层逆温频率呈现出青海地区向外递减趋势。高层逆温中,新疆北部地区高层逆温特征尤为显著,高层逆温频率呈现以新疆北部地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分布趋势。(3) 西北地区低层逆温的发生与地面辐射、地形有关,中层逆温的发生与暖平流、下沉运动有关,高层逆温的发生可能与温带对流层顶和臭氧有关。(4) 受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冷却影响,西北地区夏季0 ℃层高度以下,逆温强度强;0 ℃层高度以上,逆温强度弱。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大兴安岭飞机冷云增雨潜势预报模型
    衣娜娜, 毕力格, 史金丽, 蔡敏, 许志丽, 郑凤杰, 丽娜
    2025 (3):  409-419.  doi: 10.13866/j.azr.2025.03.02    cstr: 32277.14.AZR.20250302
    摘要 ( 71 )   HTML ( 10 )   PDF(8503KB) ( 43 )  
    大兴安岭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但也是重点火险区之一,建立大兴安岭飞机冷云增雨潜势预报模型,为大兴安岭人工增雨防灭火精准作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利用2017—2020年、2023年人影飞机观测的小云粒子与大云粒子数浓度,将增雨潜势分成强可播、可播、不可播三类。基于ERA5再分析数据探讨三类增雨潜势样本的环境参量。结果表明:750 hPa相对湿度指标值为79.1%和95.6%,即不可播样本相对湿度小于79.1%,强可播样本相对湿度大于95.6%,可播样本相对湿度值介于二者之间。700 hPa温度露点差指标值为0.3 ℃和2.4 ℃,650 hPa垂直速度指标值为0.7 Pa·s-1和-0.06 Pa·s-1,650 hPa、700 hPa液态水指标值为0.01 g·kg-1和0.08 g·kg-1,850 hPa雨水混合比指标值为0.01 g·kg-1和0.07 g·kg-1,垂直累积过冷水指标值为0.5 mm和2.2 mm,以上环境参量的指标值对三类增雨潜势样本判别的准确率均超过60%。综合考虑环境参量指标值对三类样本判别的准确率及各参量间的共线性关系,最终选取四个环境参量,利用Fisher和Bayes方法建立两种增雨潜势预报模型,两种模型对训练集平均识别率88.6%,测试集平均识别率98.6%,为人工影响天气实施科学作业、精准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三江源高寒荒漠与高寒草甸地表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特征
    颜玉倩, 李甫, 陈奇, 杜华礼, 孙树娇
    2025 (3):  420-430.  doi: 10.13866/j.azr.2025.03.03    cstr: 32277.14.AZR.20250303
    摘要 ( 61 )   HTML ( 9 )   PDF(9902KB) ( 46 )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过程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认知不同植被覆盖地表热通量变化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位于青海三江源区沱沱河高寒荒漠和隆宝高寒草甸地表热通量涡动观测及梯度微气象观测,分别估算感热及潜热输送系数;重建基于气象站观测数据的1981—2020年沱沱河与玉树地表感热、潜热通量月值,探讨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及与再分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对比总体输送法计算的热通量值与野外站涡动观测值,两个站点的地表感热通量相关性要优于地表潜热通量,不论是地表感热通量还是地表潜热通量,其相关性沱沱河站要优于隆宝站。(2) 不同下垫面类型地表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地表潜热通量、地表感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在高寒荒漠均呈现出微弱减小趋势,但在高寒草甸均呈上升趋势。(3) 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的多年月平均值在沱沱河站和隆宝站均反映出单峰值,地表感热通量在5月达到最大,地表潜热通量在7月达到最大。地面热源在两站略有不同,沱沱河站地面热源表现为单峰值,在6月达到最大,而在玉树站表现双峰值,在5月和8月达到峰值。(4) 沱沱河站的热通量计算值与再分析资料的相关性要优于玉树站。玉树站地表感热通量存在明显的高估和低估,玉树站地表潜热通量在2008年前计算值低于再分析值,在2008年后高于再分析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基于遥感的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及其演变规律
    强欣欢, 高文文, 王博, 谭剑波, 赵旦, 闫世勇, 隋立春
    2025 (3):  431-444.  doi: 10.13866/j.azr.2025.03.04    cstr: 32277.14.AZR.20250304
    摘要 ( 71 )   HTML ( 11 )   PDF(14360KB) ( 37 )  

    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监测对于精准治理盐渍土、保障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荔县为研究对象,依据土壤盐分驱动机理和过程,结合土壤盐分表征状态,利用CRITIC赋权法构建了综合盐分指数、综合土壤指数、综合植被指数和综合地理指数,并采用AHP-熵权法组合权重法构建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模型。监测发现:大荔县土壤盐渍化风险主要以轻度为主,其中2021年盐渍化风险等级较高,中度及以上盐渍化风险总面积达到近4 a最大值,占比约为50%。2020—2023年土壤盐渍化风险等级变化特征以风险升级型为主,且东部的黄河流域周边土壤盐渍化风险等级稳定性较差。耕地是治理分区内预警区和修复区的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主要分布在大荔县东部。通过相关性验证发现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结果与同期实测土壤电导率样点之间呈显著强相关关系,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地表征大荔县土壤盐渍化时空演变特征。此外,土壤盐渍化风险加重主要受集中强降雨、气温升高、地下水位升高、地表蒸散量增加、农业生产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大荔县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能够为精准、高效地治理盐渍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林龄天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多功能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钰, 赵善超, 李柳, 圆圆, 顾晓亮
    2025 (3):  445-455.  doi: 10.13866/j.azr.2025.03.05    cstr: 32277.14.AZR.20250305
    摘要 ( 65 )   HTML ( 14 )   PDF(7209KB) ( 25 )  
    土壤多功能性是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不同林龄天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多功能性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综合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评估提供参考。以30 a、40 a、50 a和60 a天山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与土壤碳、氮、磷等相关的15个指标量化土壤多功能性,研究不同林龄天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多功能性差异。通过因子分析,揭示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土壤含水量、全氮、碱解氮随着林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日平均温度和有机质含量随着林龄增加逐渐减小。(2) 土壤脲酶随着林龄增加呈倒“N”字形趋势,纤维素酶、蔗糖酶随林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林龄增加逐渐降低。(3) 土壤多功能性随林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主要受碱解氮和脲酶影响。因此,林龄是影响天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多功能性的重要生态因子,同时调节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等,研究结果对新疆天山北坡地区天山云杉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添加膨润土对风蚀沙化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生长的影响
    刘全渝, 李从娟, 李桂真
    2025 (3):  456-466.  doi: 10.13866/j.azr.2025.03.06    cstr: 32277.14.AZR.20250306
    摘要 ( 64 )   HTML ( 13 )   PDF(17094KB) ( 41 )  
    沙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生态和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黏土矿物被广泛用于风沙土改良中,膨润土以其独特的2:1层状结构使其在风沙土的改良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不同配比膨润土[未添加膨润土(B0)、2%膨润土添加(B2)、4%膨润土添加(B4)]研究其对风蚀沙化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 膨润土添加增加了土壤粉黏粒含量,提高了风沙土的保水和持水能力(12%~88%)。(2) B2和B4膨润土添加的风沙土抗剪强度较B0处理分别增加了150%和205%。(3) 膨润土的添加能使沙地表面形成结皮,这有利于流沙的固持。(4) 其中B4膨润土添加的风沙土显著提高了植物的盖度、生物量和株高,分别增加了32%~33%、56%~85%和71%~107%。综上,膨润土的添加不仅提高了沙地持水能力,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和流沙表面的固定,而且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放牧的响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江康威, 王亚菲, 刘晨通, 李宏, 吕程, 吐尔逊娜依·热依木, 张青青
    2025 (3):  467-479.  doi: 10.13866/j.azr.2025.03.07    cstr: 32277.14.AZR.20250307
    摘要 ( 57 )   HTML ( 7 )   PDF(11178KB) ( 33 )  
    为探究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放牧强度响应的差异性,选取天山北坡中段不同放牧强度的草地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随放牧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分别为细菌和真菌的优势菌门。与重度放牧相比,轻度放牧显著提升了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P<0.05),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的积累。冗余分析与Mantel检验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与土壤全氮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P<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放牧通过增加容重和降低土壤养分对微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度、生物量及OTUs特征产生负向影响(P<0.05),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综上,轻度放牧有利于改善微生物群落,合理调控放牧强度是保障微生物群落稳定发展的可行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
    河西走廊荒漠植物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变异及权衡
    李善家, 李来周, 缪潆祥, 苟伟, 苏培玺
    2025 (3):  480-488.  doi: 10.13866/j.azr.2025.03.08    cstr: 32277.14.AZR.20250308
    摘要 ( 59 )   HTML ( 10 )   PDF(2465KB) ( 24 )  
    河西走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及其权衡关系对保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及其生态适应策略,沿河西走廊由东南向西北自然降水递减梯度设置东段、中段、西段调查样地,选取26种优势荒漠植物,其中灌木14种,草本12种,分析了14项叶片关键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和区域格局,探讨了叶片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与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 河西走廊荒漠植物优势种叶片束缚水含量(BW)、碳磷比(C:P)、植株高度(H)、叶片自由水含量(FW)变异系数超过100%。(2) 河西走廊东、中、西段不同区域植物表现出多样化的生存策略,东段灌木、草本植物在叶经济谱(LES)中的位置更靠近“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一端,中段灌木位于LES“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一端,草本则更靠近“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端,西段灌木在资源丰富条件下采取“快速投资-收益”型策略,草本植物则在不利的土壤条件下采取“缓慢投资-收益”型策略。综上所述,植物生存策略受多种生态因素影响,通过性状间的优化组合与资源权衡分配实现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人工降雨灌木纯林及柳湾林降雨再分配差异
    张钧尧, 韩青池, 阿拉腾苏和, 王海超, 陈丛宇, 李恒凯, 王伟龙, 王鑫平, 裴志永
    2025 (3):  489-498.  doi: 10.13866/j.azr.2025.03.09    cstr: 32277.14.AZR.20250309
    摘要 ( 59 )   HTML ( 7 )   PDF(5494KB) ( 32 )  
    毛乌素沙地天然灌木混交林又称柳湾林,是沙区特有的灌木群落类型。当前针对柳湾林群落与纯林群落关于降水的研究较为缺乏,对揭示柳湾林群落与纯林群落水分竞争差异带来困难。本研究以沙柳、沙棘纯林和柳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降雨模拟,同步监测不同林分降雨再分配过程,定量分析降雨特性与降雨再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沙柳、沙棘纯林和柳湾林有效降雨量为18.58 mm、21.14 mm和20.25 mm,约占总降雨量的85.46%、97.24%和93.15%。冠层截留损失量为3.15 mm、0.60 mm和1.49 mm,约占总降雨量的15.69%、3.60%和7.31%;三种林分穿透雨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柳湾林穿透雨空间分布“雨极”“旱极”和“中间极”分界均匀,沙柳、沙棘纯林穿透雨空间分布较为统一;三种林分降雨再分配过程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因其冠层截留能力逐渐饱和,其变化也趋于稳定。柳湾林结合沙柳和沙棘形态结构的特点,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能更好地维持稳定,为柳湾林群落生态平衡和稳定提供保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5个黄花补血草居群花型变异及其遗传效应
    张晶, 何爽, 张爱勤
    2025 (3):  499-510.  doi: 10.13866/j.azr.2025.03.10    cstr: 32277.14.AZR.20250310
    摘要 ( 49 )   HTML ( 3 )   PDF(7409KB) ( 11 )  
    异型花柱植物居群的花型构成与频率是历代交配事件的结果。“同型花柱”是异型花柱变异和演化中频繁出现的一个的花型,常伴随着异型不亲和系统的瓦解和居群遗传多样性的下降。以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具有类似于“同型花柱”型花(H型)广泛分布的5个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居群为研究对象,来探究H型花的形成及对居群产生的影响。通过野外观测及人工控制授粉实验,对居群花型构成和异型花柱综合征进行调查,同时通过SSR分子标记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ATS居群仅由H型花构成,其余均为长、短花柱和H型花共存的居群,各居群均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花粉柱头形态的二型性和严格的异型不亲和系统,表现为柱头/花粉形态具有异型性的花型间亲和,反之不亲和。(2) 遗传结构、主坐标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均显示ATS居群在进化上独立于其余4个居群,5个居群被分为两类,且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呈显著相关性。(3) 两类居群中的H型花可能处于异型花柱演化的不同阶段,其严格的自交不亲和性维持了各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变化下沙棘在新疆潜在分布格局的变化
    罗磊, 李曦光, 李萧婷, 王磊, 王蕾
    2025 (3):  511-522.  doi: 10.13866/j.azr.2025.03.11    cstr: 32277.14.AZR.20250311
    摘要 ( 76 )   HTML ( 6 )   PDF(13516KB) ( 37 )  
    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结合沙棘在新疆分布点数据、历史(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未来时期(2050s、2070s)气候数据以及海拔数据,模拟沙棘在不同气候场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分析影响沙棘在新疆自然分布的主要气候环境因子,阐述了沙棘分布区的迁移变化。结果表明:沙棘适宜区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温度在-1~8 ℃,最湿季度降水量在50~110 mm,最暖月最高气温在22~32 ℃,最干月降水量为5~13 mm,适宜沙棘生存的海拔主要为500~1000 m。在当前气候环境下,沙棘在南北疆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及西南部地区。未来气候场景下沙棘分布区质心均向东北方向迁移。研究结果可为沙棘资源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数据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甘南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张起鹏, 路红娥, 赵頔琛, 卓玛兰草
    2025 (3):  523-522.  doi: 10.13866/j.azr.2025.03.12    cstr: 32277.14.AZR.20250312
    摘要 ( 98 )   HTML ( 24 )   PDF(20756KB) ( 67 )  
    甘南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在维持高寒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揭示其植被的时空分布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高寒植被生态系统的动态和功能,为维护生态平衡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甘南黄河上游199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叠加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20年甘南黄河上游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经历了从退化到恢复,再到显著提升的过程;研究区中高植被覆盖度(0.6~0.8)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面积的77.68%。(2) 199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出显著的改善趋势,其中,植被覆盖度改善的区域(Slope>0)约占总面积的91.26%,远大于退化区域(Slope<0)的面积。(3) 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海拔是植被覆盖度的主要驱动因子,坡度、坡向和海拔等地形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高于单因子。(4) 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模式;南坡植被覆盖度最高,东北坡相对较低,在时间序列上北到西南方向植被覆盖度面积呈现萎缩状态,而西南、西及西北方向的面积在增大。研究结果可为甘南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宽度动态分析
    刘笑笑, 缑倩倩, 王国华
    2025 (3):  534-544.  doi: 10.13866/j.azr.2025.03.13    cstr: 32277.14.AZR.20250313
    摘要 ( 52 )   HTML ( 8 )   PDF(12912KB) ( 30 )  
    本研究采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并辅以Google Earth Pro 4800像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确立解译标志,将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划分为三种类型:绿洲与石质裸山、沙质荒漠、砾质荒漠。在4个不同尺度(30、60、90、120 m)上,绿洲边缘的NDVI呈现出两条线性变化趋势,这两条趋势线的交汇点与绿洲边界之间的距离被确定为过渡带的宽度,同时运用缓冲区分析以及针对不同尺度的焦点分析方法对1994—2020年塔里木盆地北缘过渡带的宽度、尺度依赖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北缘NDVI线性变化趋势均极显著(P<0.01),绿洲-石质裸山过渡带宽度1994—2020年稳定在540 m;而绿洲-砾质荒漠过渡带宽度在逐年减少,1994年为540 m,2009年下降到420 m,2020年为360 m;绿洲-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也在显著减少,1994年为600 m,2009年减少为420 m,2020年缩减为300 m。这主要是由于近30 a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边缘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同时气温和降水量减少,人为活动和自然气候两者变化导致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逐渐萎缩;然而,裸岩石质地面积未发生变化,绿洲-石质裸山过渡带宽度稳定。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化进程显著加速,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减小趋势明显。因此,该地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王微, 杨淑婷, 海云瑞
    2025 (3):  545-555.  doi: 10.13866/j.azr.2025.03.14    cstr: 32277.14.AZR.20250314
    摘要 ( 61 )   HTML ( 9 )   PDF(13435KB) ( 31 )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研究区域碳排放时空演变对促进合理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宁夏1990—2020年县(区)与10 km格网两种尺度下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测算数据,结合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GTWR模型探讨宁夏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两种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在时序上均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是宁夏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 不同县(区)碳排放存在差异,兴庆区、灵武市的碳排放增长最为迅猛。(3) 碳排放量在空间上呈现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南部地区的分布格局,格网尺度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碳排放的集聚模式随时间增强。(4) 建设用地占比与人类活动是驱动宁夏碳排放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影响强度逐年增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生空间”视角下庆阳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耦合协调度
    巩小维, 周冬梅, 张军, 罗世玉, 陈建坤, 高雅娟
    2025 (3):  556-567.  doi: 10.13866/j.azr.2025.03.15    cstr: 32277.14.AZR.20250315
    摘要 ( 50 )   HTML ( 5 )   PDF(16769KB) ( 14 )  
    庆阳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供给区之一,在推动西部大开发、大保护、高质量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探索分析三生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及耦合协调性具有深刻意义。本文以陇东黄土高原区庆阳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探索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基于三生空间评价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及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庆阳市生态与生活空间面积呈逐年稳步持续上升趋势,而生产空间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 庆阳市景观生态状况整体呈低风险状态,且风险程度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规律。(3) 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整体呈向好发展且集中,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耦合协调区域面积呈逐年持续扩张态势而不协调区域面积呈逐年缩减。(4) 在利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得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将驱动因子与三生空间的需求和特征相结合,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以促进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性,推进庆阳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洪积扇末端泥漠近地表风沙流结构特征
    江艳冰, 周倩, 王洪涛, 谭立海
    2025 (3):  568-576.  doi: 10.13866/j.azr.2025.03.16    cstr: 32277.14.AZR.20250316
    摘要 ( 55 )   HTML ( 7 )   PDF(7143KB) ( 34 )  
    泥漠风沙流结构是泥漠微观风沙运动的宏观表征,开展泥漠地表风沙流结构研究,对理解泥漠风沙运动过程,进而探究泥漠粉尘释放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额济纳旗北山周边典型洪积扇泥漠,对其近地表风沙流结构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泥漠风速廓线曲线呈指数型,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为0.058 mm,小于沙漠和戈壁地表。泥漠输沙通量随高度变化呈指数递减规律,泥漠过境风沙流中沙粒平均跃移高度zq为15 cm,90%输沙量集中于0~34 cm高度。其中,细沙粒径组输沙通量垂直剖面曲线与全样沙粒类似,而随着粒径的增大,泥漠输沙通量随高度发生变化,由类“象鼻”曲线过渡为粗沙的“斜Z型”曲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最终提出了泥漠床面沙粒运动的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