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3-11 上一期    下一期
    水土资源
    民勤绿洲苦咸水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
    王旭虎, 徐先英, 柴成武, 张圆圆
    2014 (2):  193-200.    
    摘要 ( 1522 )   PDF(2182KB) ( 924 )  
    苦咸水是半干旱、干旱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2011年9—10月,采集民勤县红崖山水库以北灌区71个地下水水样,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软件,对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苦咸水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民勤绿洲苦咸水(>1 g•L-1)面积共781.59 km2,其中微咸水(1~3g•L-1)面积占27.6%,分布在泉山区和湖区南部部分地区,咸水(3~10 g•L-1)和盐水区(10~50 g•L-1)面积分别占55%和17.4%,集中分布在湖区内;苦咸水水化学类型随着矿化度的升高,由泉山区的微咸水逐渐向湖区的盐水变化;气候、地质和人类活动是形成苦咸水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1 a来甘肃省水分盈亏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姚玉龙, 刘普幸, 卓玛兰草
    2014 (2):  201-208.    
    摘要 ( 1125 )   PDF(2386KB) ( 1022 )  
    利用甘肃省27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再用同期降水量减去潜在蒸散量求得气候水分盈亏量。通过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ArcGIS的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研究区水分盈亏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水分盈亏量变化的气候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1 a来,甘肃省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在-194~-1 293 mm,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6.48 mm•(10a)-1〕,且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空间变化格局。水分亏损量自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增加,70年代减小,80年代以后持续增加,2001年以后达到最大。各个季节平均水分盈亏量:夏季>春季>秋季>冬季。M-K突变分析表明,甘肃省平均水分盈亏量在2008年左右发生突变,是水分变化的敏感期。小波分析表明,甘肃省平均水分盈亏量存在4.87 a和4.52 a显著周期,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降水、日照时数和平均湿度对水分亏损量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不同尺度下宁夏引黄灌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王幼奇, 白一茹, 展秀丽
    2014 (2):  209-215.    
    摘要 ( 1125 )   PDF(1467KB) ( 975 )  
    以宁夏引黄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10 m和1 m两种尺度上网格取样,共取耕层土壤样品(0~20 cm)223个,利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全氮(TN)、全磷(TP)和pH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经典统计表明两种尺度下pH的变异系数(CV)均为0.02,属弱变异,其尺度效应不明显。随着采样尺度的减小,TN的CV减小,TP的CV增大,二者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地统计分析表明,两种尺度下TN、TP表现出中等或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受结构和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受灌溉、施肥等随机因素影响,1 m尺度上的pH在空间上呈弱相关性。各向异性分析表明,两种尺度下3种土壤元素都有一定程度的各向异性,且在东北方向空间变异性较强。交互验证的结果表明,克里格插值的平均误差接近0,均方根误差接近1,可以准确反映两种尺度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状况,说明宁夏引黄灌区农田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尺度效应和各向异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尔塔拉河下游河岸带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比拉力·依明, 王勇辉, 海米提·依米提
    2014 (2):  216-221.    
    摘要 ( 1484 )   PDF(1615KB) ( 1152 )  
    对博尔塔拉河下游河岸带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pH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土壤有机质在表层和80 cm土层属于强变异;20 cm、40 cm和60 cm土层属于中等变异。② 有机质含量为0.03%~4.19%,差值较大;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减少,递减规律显著;5层(0~1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土壤之间有机质含量垂直方向的相关性特征显示,60 cm深度与其他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弱正和弱负相关,0 cm与80 cm、20 cm与40 cm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③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pH、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呈正相关,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WTBX]R[WTBZ]=0.934)。④ 通过对土壤样品养分含量分级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4%和1.99 mg•kg-1,均属于极缺乏型;全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平均为0.07%和39.78 mg•kg-1,属于很缺乏型;pH平均为7.47,属于中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初始含盐量对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任长江, 白丹, 周文, 田济扬, 程鹏, 梁伟
    2014 (2):  222-225.    
    摘要 ( 1305 )   PDF(964KB) ( 1033 )  
    研究土壤初始含盐量对入渗特性的影响,对盐碱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室内分别进行初始氯化钠含量为3.6、4.5、5.3、5.7 g•kg-1和9.0 g•kg-1的一维垂直土柱淋洗试验。根据试验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法,建立了湿润锋、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和土壤含盐量之间的量化关系,回归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22,回归模型拟合程度较好;根据累积入渗量得到了入渗率与时间和土壤含盐量之间的量化关系。实验和分析计算表明:土壤初始含盐量对入渗特性的影响大于时间对入渗特性的影响,相同时间土壤初始含盐量越高,入渗湿润锋、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值越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HJ1A-HSI反演松嫩平原土壤盐分含量
    马驰
    2014 (2):  226-230.    
    摘要 ( 1092 )   PDF(1463KB) ( 875 )  
    以HSI高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分析方法,结合实地采样的盐分离子、EC值、pH的化验数据,分析盐分离子在HSI数据中的光谱特征,建立土壤盐分与高光谱数据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实现对松嫩平原土壤中主要盐分参数的反演实验。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在保证信息量最大的前提下,降低了光谱数据维数,提高了分析的效率。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全盐、[WTBX]EC[WTBZ]值、Na++K+、Cl-、HCO-3有较好的反演精度,模型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799、0.879、0.772、0.791和0.694。在土壤含盐量的定量反演方面,探索了使用HSI影像作为新的数据源,为松嫩平原土壤盐分含量的精确、定量、快速获取及盐碱化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南部耕龄10~14 a棕漠土在不同团聚体中有机磷的组分
    努尔阿斯娅·伊马木, 艾克拜尔·伊拉洪 , 衣布拉衣木江·肉孜, 美热古丽·艾呢
    2014 (2):  231-236.    
    摘要 ( 1054 )   PDF(1756KB) ( 848 )  
    采用干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级,BowmanCole法进行土壤有机磷分级,改进法测定不同团聚体中有机磷的组分,研究新疆南部(南疆)3县耕龄10~14 a棕漠土在不同团聚体有机磷组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耕龄10~14 a棕漠土在不同团聚体有机磷组分随土壤颗粒的增大而减少,且有机磷排列顺序为:高稳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但有机磷的变化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各异。表明新疆南部3县耕龄10~14 a的棕漠土在不同团聚体有机磷组分以高稳性有机磷为主,占有机磷总量的一半以上,且有机磷组分在不同团聚体中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沣河沿岸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杨阳, 周正朝, 张福平, 王欢欢, 王若丹
    2014 (2):  237-243.    
    摘要 ( 1169 )   PDF(2688KB) ( 936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陕西省沣河沿岸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数据统计与GIS制图,对Co、Cr、Cu、Mn、Pb、Zn、Ni和V 8种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空间分布、生态风险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人群、工厂密集地显著富集,并均有着随水流方向呈总体升高的趋势。土壤中Co、Cr、Mn、Pb和V的几何均值分别为21.5、92.1、611.1、32.9 mg•kg-1和75.4 mg•kg-1,均高于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o、Cr、Mn和Pb含量的超标率达100%、75%、63%和25%,表现为以Co为主的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o、Cr、Pb和Ni污染主要集中在沣河中下游河段,Cu污染主要集中在沣河中上游河段。沣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应引起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及气候变化
    近50 a内蒙古冬季冷暖事件变化和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尤莉, 戴新刚, 古月, 陈廷芝, 李海英, 丁晓华
    2014 (2):  244-249.    
    摘要 ( 1075 )   PDF(2899KB) ( 674 )  
    采用三分位方法,对内蒙古100个站1961—2010年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和季内各月平均气温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了单站冷暖事件阈值,并将单站冷暖事件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以此为基础,采用相对比例,确定内蒙古全区和东、西部区域冷暖事件的界定方法及等级划分标准。结果表明:前期(1961—1987年)内蒙古只有强冷事件而未出现全区性强暖事件,后期(1988—2010年)则以强暖事件为主,但2000年以来强冷事件时有发生。针对内蒙古强冷暖事件,分析了同期北半球对流层大气环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强冷事件期间,北半球对流层中上部,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异常,并伸向极区,使得亚洲区极涡明显偏南、偏强,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强大;在强暖事件期间,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偏弱,亚洲区极涡明显偏弱并向西向北收缩,地面西伯利亚高压明显偏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3 a云南东部春季旱涝及其环流距平波列影响
    苗春生, 赵文宁, 王坚红, 朱勇, 吴琼
    2014 (2):  250-260.    
    摘要 ( 1120 )   PDF(6310KB) ( 1021 )  
    基于年度春季降水,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云南省划分为3个降水气候区,分析了近53 a云南东部春季旱涝基本特征,选取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对春季旱涝进行评估。小波分析发现,云南东部春季旱涝存在准14 a周期,并可分为3个时期:1958—1980年干旱期,1981—2000年偏涝期,2000年以后干旱期。对云南东部涝(旱)年合成分析显示,大尺度背景高度场、风场和温度场的距平场都存在2列并行的纬向波列。在涝年,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纬向波动为高纬度正距平,中纬度负距平,显示云南上空的低值系统活跃。风场距平波列性质为中高纬度负距平,中低纬正距平,显示南支槽水汽输送的速度与量值的强盛。700 hPa温度场距平波列为高纬正距平,中纬负距平,显示云南温度偏冷,与低纬度副高控制的海洋暖湿气团形成系统性锋区,有利于云南东部降水。在旱年,则2列并行纬向距平波列各要素性质正好相反。此外,青藏高原上游风速受山脉西南侧地形阻挡发生向南折射,涝年风速强,旱年风速弱,直接促发和影响南支槽的强弱。上游风速与南支槽强度具有正比关系。降水关键系统昆明准静止锋在背景纬向波列环境中,涝年比旱年出现频次高,维持时间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天然光照度变化趋势分析
    何荥, 全利, 王爱英
    2014 (2):  261-266.    
    摘要 ( 1561 )   PDF(2154KB) ( 892 )  
    基于新疆8个城市连续50 a(1961—2010年)的太阳辐射及气象数据,结合中国辐射光当量模型,获取各城市天然光年总照度值。应用MannKendall 检验方法,分析各城市天然光年总照度变化趋势及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总照度变化幅度最大的城市为喀什,其年总照度降低2.4×108 lx•(10a)-1;年总照度变化幅度最小的城市为若羌,其年总照度降低1.1×108 lx•(10a)-1。城市年总照度年际变化趋势为喀什逐年递减;阿勒泰、乌鲁木齐、伊宁、哈密、吐鲁番及和田为先波动后下降,且下降趋势显著,若羌为先波动后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木年轮学方法在自然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穆叶赛尔·吐地,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姜逢清
    2014 (2):  267-273.    
    摘要 ( 2685 )   PDF(893KB) ( 1172 )  
    随着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评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是评价自然灾害风险的前提条件,获取历史时期地质灾害过程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信息,是评估和分析灾害风险的基础。由于树木年轮方法具有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和易于复本等特点,在样品量足够多的前提下,该方法可以精准地确定滑坡、洪水、泥石流等事件发生的年份。与历史记录资料方法和地衣测量年代法相比,树木年轮方法具有获取灾害事件空间分布、发生频率以及季节性等信息的优势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河流域旱灾发生规律
    木沙·如孜, 雷晓云, 白云岗, 王芹芹
    2014 (2):  274-278.    
    摘要 ( 1127 )   PDF(1018KB) ( 801 )  
    通过1949—2010年塔里木河流域干旱灾害资料,研究了塔里木河流域干旱灾害的频次和旱情,采用波谱分析方法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0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记载的干旱灾害共59次,平均每1.04 a发生1次。在59次的灾害中,特大旱灾、重大旱灾、中度旱灾、轻度旱灾分别为10次、25次、11次、13次,分别占16.96%、42.37%、18.64 %和22.04%,3级以上大旱灾共发生35次,平均每1.75 a发生1次,占干旱灾害发生年总数的59.32%。塔里木河流域1990—2010年受旱率超过20% 的有14 a,受旱率和成灾率最高的年份为1993年,分别为37.5%和17.3%。受旱率超过 25%、成灾率超过15%的有3 a,分别是1993、2001年和2002年,平均7 a一遇;每5 a不同级别平均受旱面积依次为2.65×105、2.22×105、3.23×105 hm2和3.53×105 hm2; 平均成灾面积分别为1.22×105、1.05×105、1.78×105hm2和2.31×105hm2。塔里木河流域在1950—2010年存在准2 a、准3 a、准6 a、准13 a的周期,且准2 a、准3 a的周期相当显著,置信度分别达99%和95%。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东北地区稳定通过10 ℃热量条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胡燕宇, 延军平, 薛然尹, 李敏敏
    2014 (2):  279-284.    
    摘要 ( 1166 )   PDF(1506KB) ( 949 )  
    选取东北三省、河北、山西、内蒙古东部、北京、天津120个标准气象站点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克里格插值法、距平分析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这些站点稳定通过10 ℃的初日、终日、持续时间以及积温进行整理、分析,用以研究这一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和幅度。结果表明:① 大东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升温幅度很大,温度变化明显;② 运用空间插值法,得出温度变化的敏感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和黑龙江东部;③ 初日等日线、终日等日线及持续时间等日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北移,在河北北部、黑龙江、吉林地区有较大变化,积温明显增加;④ 在时间序列方面,年积温的距平值明显增加,气温上升是主要趋势;⑤ 52 a内积温距平极端差达592 ℃,气候变化幅度较大;⑥ 作物生长季逐渐延长,对农业影响很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北坡家庭牧场尺度气候变化感知与响应策略
    李西良, 侯向阳, 丁勇, 尹燕亭, 刘志英, 运向军, 王海
    2014 (2):  285-293.    
    摘要 ( 1102 )   PDF(2622KB) ( 772 )  
    基于家庭尺度气候变化适应性业已形成的“感知-适应”的研究框架,利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天山北坡山地草原牧民对气候变化趋势性、极端气候的感知特征以及与气候实值多角度的比较,分析牧民的响应策略。研究表明:① 天山北坡1980—2009年气候变化显著,呈暖湿化特征,多数牧民认为降水减少,与事实相左,却对气温趋势判断准确,群体感知的一致程度为:降水>气温>风速;② 秋季、全年降水对牧民旱灾年份感知的解释能力最强,1月雪量对雪灾感知的解释能力最强,且牧民对旱灾、雪灾的发生仅在较近年份识别敏感;③ 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年份的感知强度与灾害下牲畜损失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灾害受损是导致牧民对极端气候产生感知的重要因素;④ 牧民响应极端气候事件主要以购买草料、处理牲畜为主,一般来讲,保畜策略比减畜策略更为常见。研究认为,牧民气候感知是响应策略形成的重要信息基础,具有传导性;气候响应过程的实质是在气候因子干扰下,家庭牧场复合系统的经营因子采取各种适应性策略,调节饲草资源与牲畜生产之间物质、能量的平衡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与植物生理
    黄土高原油松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多尺度格局
    王世雄, 王孝安 , 郭华 , 范玮熠
    2014 (2):  294-301.    
    摘要 ( 1032 )   PDF(1743KB) ( 1141 )  
    通过加性分配方法,在小样方、样方以及样地3个尺度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格局,揭示了空间尺度在物种多样性评价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大尺度(样地尺度)决定物种丰富度格局,物种丰富度随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样地尺度上的β多样性贡献最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格局,小尺度(小样方尺度)决定Shannon多样性格局,其最大贡献来自于小样方尺度上的α多样性。扩散限制和环境筛选都是油松林群落构建的重要过程,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其林下的多样性格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枝假木贼种子低温萌发与抗氧化酶系统的关系
    李姝娟, 严成, 魏岩, 牟书勇
    2014 (2):  302-306.    
    摘要 ( 1477 )   PDF(1835KB) ( 884 )  
    高枝假木贼具有胎生萌发特性,并且发生在早春。为揭示该植物在早春低温环境中胎生萌发特性,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种子吸胀萌发过程中3种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并与野外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幼苗的保护酶活性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枝假木贼种子吸水快,在室内5 ℃低温控制下6 h吸水量趋于平稳。种子在低温吸胀过程中,MDA的含量较高(0.02~0.04 μmol•g-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保持在高水平稳定状态,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吸胀4 h之后快速上升。随着种子萌发,不同幼苗阶段MDA含量急剧下降, 维持在0.004 μmol•g-1的极低水平,POD活性显著下降,S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至幼苗3 cm时达到最高,CAT活性呈缓慢上升趋势。在野外低温条件下,SOD、CAT和POD活性均显著高于5 ℃恒温控制下的幼苗酶活性水平。表明高枝假木贼快速吸胀萌发特性和3种保护酶在吸胀萌发不同阶段的协同作用,共同为胎生萌发在早春低温的正常生长提供保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水剂包衣对柠条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李加国, 郎思睿, 汪晓峰
    2014 (2):  307-312.    
    摘要 ( 1191 )   PDF(1604KB) ( 929 )  
    使用5种保水剂(A、B、C、D、E)做为添加剂,研究了在干旱条件下,5种保水剂丸化包衣对柠条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对柠条种子发芽率有显著影响,不同保水剂吸水倍数差异显著;保水剂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生长量,促进程度与保水剂吸水倍数呈正相关;使用保水剂包衣后,萌发中种子的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综合实验结果,5种保水剂包衣处理效果依次为: D>E>B>A>C。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锂浓度对罗布麻生长及锂累积量的影响
    任婧, 田长彦
    2014 (2):  313-316.    
    摘要 ( 1222 )   PDF(1114KB) ( 889 )  
    锂元素是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并与罗布麻有相似药效,罗布麻中锂含量的高低决定其药效强弱。以大叶白麻和红麻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锂浓度对罗布麻幼苗生长及锂累积的影响,并探讨其富锂极限。结果表明:锂并不是罗布麻生长的必需元素,随供应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愈加明显。叶片锂含量高于根和茎,且红麻叶片较大叶白麻更为耐锂。各处理相比,在锂浓度100 mg•kg-1时,叶部锂累积量达到峰值,但生长量有限;在锂浓度为25 mg•kg-1的条件下,虽然叶片锂累积量较100 mg•kg-1时低,但仍高于对照,且生长量所受限制很小。综合考虑不同锂浓度对罗布麻产量及药用价值的影响,认为在种植罗布麻时,锂浓度以低于25 mg•kg-1为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有机肥对枸杞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陈娜, 王有科, 李捷, 杨娟, 李小刚
    2014 (2):  317-321.    
    摘要 ( 1114 )   PDF(1324KB) ( 877 )  
    以5 a生枸杞为试验对象,通过设计隆盛牌腐植酸生化复合肥因素4个施肥量水平处理(株施1 kg、2 kg、3 kg、4 kg),测定枸杞叶片叶绿素荧光慢速动力曲线、光响应曲线、光化学淬灭以及非光化学淬灭中的参数变化,分析评价不同处理对枸杞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隆盛牌腐植酸生化复合肥能显著提高枸杞叶绿素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Ⅱ)以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而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NPQ),从而提高了枸杞叶片的光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其光合生产力,且株施3 kg用量水平提高幅度最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新疆罂粟科部分植物系统发生
    张哲, 孔艳, 李岩, 王习勇, 刘斌
    2014 (2):  322-328.    
    摘要 ( 1158 )   PDF(1527KB) ( 974 )  
    以新疆地区4属5种罂粟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测序技术测定植物叶绿体rbcL基因、核基因ITS,并研究将这两种特定基因联合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新疆地区罂粟科植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15条新疆罂粟科植物的ITS-rbcL序列进行信息分析,发现其基因片段多态性位点较多,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小于种间。另外,以4种毛茛属植物做外类群对31种罂粟科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属植物基本聚在一起,说明这一联合片段用来鉴定罂粟科植物中属的分类阶元是可行的。所选择的ITS-rbcL片段对罂粟科植物的分类鉴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研究还发现,新疆鳞果海罂粟与伊犁秃疮花的亲缘关系较该属其他植物更为接近;新疆重点保护植物红花疆罂粟与黑环罂粟为近缘种;rbcL基因由于其保守度较高,并不适合作罂粟科植物的进化标记基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资源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时空变化
    孙立新, 龚大洁, 孙呈祥, 闫礼, 李宏伟
    2014 (2):  329-335.    
    摘要 ( 1106 )   PDF(754KB) ( 892 )  
    为了解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的动态变化,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样带法和样点法对该区4种生境中的鸟类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共获得88种鸟类,其中留鸟49种,夏候鸟29种,旅鸟9种,冬候鸟1种。春季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冬季最低。各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明显,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结构也有较大差异,其优势种不同,而且在不同季节也有变化。从全年不同生境中鸟类分布情况来看,乔木林生境中鸟类分布最少,仅29种,农田—居民区生境中分布35种,灌木林中分布40种,水域沼泽生境中分布最多,有43种鸟类在其分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次序重组规律分析
    孔艳, 张哲, 李岩, 刘斌
    2014 (2):  336-341.    
    摘要 ( 1221 )   PDF(837KB) ( 1006 )  
    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由于其大小和基因数目的相对稳定,被认为是研究后生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一种理想模型。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大多有37个基因,包括22个tRNA编码基因和13个蛋白编码基因,它们的排列顺序也被认为是研究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很好的材料。通过对来自NCBI数据库的2 511种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提取的基因次序,包括对基因的倒置、共有基因簇、基因的缺失和重复、相邻位置的基因交换等重组形式的概述,综述了近年来对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次序重组的研究状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格尔木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何逢志, 蔡庆华, 任泽, 谭路, 董笑语
    2014 (2):  342-347.    
    摘要 ( 1271 )   PDF(1387KB) ( 1056 )  
    于2011年9月16—18日,在青海格尔木河中上游选取6个样点,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摄食类群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河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都较低,主要优势类群为Baetis spp.、Amphinemura spp.、Limnodrilus spp.和Orthocladius spp.,各样点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但功能摄食类群组成差异较小,其中收集者占绝对优势,刮食者在所有样点均未出现。基于格尔木河自身特点,改进了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并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河上游受水利工程干扰较小,但河岸带植被覆盖度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低且藻类自养指数较高,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内蒙古引黄灌区种植面积与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
    李泽鸣, 魏占民, 白燕英, 李佳宝, 梁天雨
    2014 (2):  348-354.    
    摘要 ( 1329 )   PDF(3304KB) ( 814 )  
    基于遥感技术,对内蒙古4个大型引黄灌区(河套灌区、黄河南岸灌区、镫口灌区、麻地壕灌区)近30 a的种植面积及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利用河套灌区7 a实测调查样本,对解译结果进行检验,确定遥感方法的可行性及精度。通过遥感解译得出,灌区的控制面积为17 845.55 km2,对比官方统计数据相差-1.73%。灌区种植面积及土地利用率近30 a来变化不明显,整体呈微增加趋势。近30 a灌区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单一小麦种植结构演变成现今小麦、玉米、葵花的多元化种植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区流域绿洲时空变化及其景观响应
    孙朋, 巩杰, 高彦净, 谢余初, 钱大文
    2014 (2):  355-361.    
    摘要 ( 1160 )   PDF(2340KB) ( 756 )  
    基于1973年的MSS、1980年的航片以及1990年、1999年、2009年的Landsat TM/ETM+等多源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进行解译分类和验证,利用GIS、Fragstats和相关统计方法,对北大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绿洲时空变化和景观响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近40 a来,北大河流域绿洲呈阶段性变化,在整个研究时段绿洲变化表现为扩张与萎缩并存,且以扩张为主。绿洲面积从1973年1 705.55 km2 增长到2009年1 990.60 km2,增长幅度为16.71%。② 绿洲变化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不平衡。绿洲空间变化剧烈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金塔绿洲;绿洲扩张主要表现为绿洲内部“填充式”和边缘“侵吞式”;绿洲萎缩变化主要发生在绿洲-荒漠交错带的生态脆弱区,且区域空间变化不稳定;1973—1990年,绿洲以萎缩为主,1990—2009年绿洲以扩张为主,且在近10 a动态度达到最大值。③ 绿洲面积的增加,促使绿洲景观的不稳定性增强,集中表现为下游和绿洲边缘区绿洲斑块密度、斑块数目和最大斑块指数的不稳定性变化,绿洲破碎化增加,生态脆弱性降低,这不利于维持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因素对局地家庭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
    张靖, 同丽嘎, 牛建明, 董建军, 张庆, 张雪峰
    2014 (2):  362-368.    
    摘要 ( 1246 )   PDF(1076KB) ( 732 )  
    通过对内蒙古乌审旗农牧民家庭的问卷调查,从局地尺度上探究禁牧政策对家庭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以及家庭土地利用方式对政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在政策作用下,农牧民家庭根据其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决策;② 禁牧政策通过限制家庭土地利用活动,在该地区的生态恢复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家庭对政策的适应是一种有限的“主动适应”过程;③ 家庭的年龄结构对土地利用决策产生影响,年轻家庭的决策比较大胆,年老家庭的决策趋于保守。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农牧民家庭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如对人工草场应进行适度的补贴,提供圈养舍饲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服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克拉玛干沙漠4种结构尼龙阻沙网的防风阻沙效益对比
    何志辉, 李生宇, 王海峰, 徐新文, 雷加强, 马学喜, 丁云富, 张建林, 刘耀中
    2014 (2):  369-374.    
    摘要 ( 1610 )   PDF(2562KB) ( 854 )  
    常用尼龙阻沙网的孔隙度为均匀分布,而风沙流结构在垂直方向上是非均匀分布的。通过设计4种孔隙度非均匀分布的尼龙阻沙网:大条带上疏下密式(A)、大条带上密下疏式(B)、小条带疏密相间式(C),将其布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垄间平地,以均匀结构阻沙网为对照(CK)。对4种阻沙网前后的风速变化、防风效能、积沙形态、积沙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 B阻沙网有效防护距离最短,仅为6H(H为阻沙网的高度),其余3种结构有效防护距离差别不大,均为15H;在网后10H处0.15 m、0.3 m和0.5 m 3个观测高度,风速削弱程度的平均值存在明显差异,呈C>A>B>CK。② 在风季后期,4种结构阻沙网前后积沙量B最小,其余3种类型差别不大。③ 综合考虑防风和阻沙效益,C阻沙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结构模式,防护效益最好,B阻沙网最差,A和CK阻沙网效益相差不大。研究结果为高立式沙障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