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亚洲中部生态与环境
    中亚(五国)干旱生态地理环境特征
    胡汝骥,姜逢清,王亚俊,李均力,李耀明,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力克木,罗格平,张建明
    2014 (1):  1-12.    
    摘要 ( 2780 )   PDF(4893KB) ( 3990 )  
    中亚五国位于地球陆地北半球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级干旱区,地处青藏高原西侧的帕米尔高原西北坡,成为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揭示其生态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已成为中亚五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自1989年以来,国际合作研究注重亚洲内陆干旱区的生态地理环境科学问题。为此,基于该区域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出发,来论述中亚五国的地理环境形成、演变及其基本生态特征,籍以力促中亚五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平衡和快速发展,造福当地的社会和人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吉克斯坦不同土壤/沉积物元素组成与分布特征
    曾海鳌,吴敬禄
    2014 (1):  13-19.    
    摘要 ( 1079 )   PDF(4197KB) ( 1169 )  
    塔吉克斯坦是与我国东部接壤的内陆高山国家,其化学元素背景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同气候类型区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9—10月采集了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塔吉克斯坦不同区域的表层土壤和沉积物,通过对不同土壤/沉积物元素组成与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沉积物的元素含量为:Ca > Al > Fe > Mg > Na > Ti > P > Mn > Sr > Zn > V > Cr > Ni > Cu > Pb > Co > Cd。主成分分析表明,塔吉克斯坦不同土壤和沉积物的元素分布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总体所占比例约为60.0%和12.6%。城区和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Cd、Cu、Pb、Zn)含量高于人类活动弱的基岩和山区,人口密度相对高的西部地区重金属含量高于东部地区,受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杜尚别地区河道泥沙中Cd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塔吉克斯坦地表不同类型土壤人为污染弱,但局部区域不同程度地受到人类活动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影响,其中,Cu污染相对较重,Pb、Zn较轻,而Cd主要与工业点源污染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新疆车尔臣河及其水资源利用研究
    樊自立,徐海量,张鹏,赵新风,阿不都?力米吉提,傅荩仪
    2014 (1):  20-26.    
    摘要 ( 1796 )   PDF(2883KB) ( 963 )  
    车尔臣河是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最大的一条河流,主要依靠雪冰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上游山区由于有库木库里盆地和吐拉盆地对径流的调节,水量各季节变化比较平稳,特别是春季占全年径流量的29%,是新疆春季径流所占比例最大的河流之一,春灌基本不缺水。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各占水资源总量的一半。绿洲虽不断扩大,但中游地下水位仍较高,植被未发生明显退化,同时还向台特玛湖输送一定水量。因此,对车尔臣河水资源利用应保持原生态状况,不宜人工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由于车尔臣河出山口有巨大的洪积冲积扇,渗漏量占出山口径流量约30%,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天然地下水库,所以今后经济发展用水应以开发地下水为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密地区冰川变化趋势分析
    谢伟,姜逢清
    2014 (1):  27-31.    
    摘要 ( 1636 )   PDF(1233KB) ( 989 )  
    雪冰融水是哈密地区地表径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哈密地区的冰川处于加速融化的阶段,水资源成为哈密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通过对哈密地区冰川物质平衡、面积、厚度、冰川区水文气象等参数的观测,预测冰川水文和水资源的变化,为更好地利用好哈密地区有限的水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出应对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程兵芬,严登华,罗先香,王刚,肖伟华,冯婧
    2014 (1):  32-37.    
    摘要 ( 3171 )   PDF(1174KB) ( 1091 )  
    干旱的发生不仅对地表水资源数量产生影响,也会对其水质产生影响。干旱期,在温度升高与河道流量减少的共同作用下,地表水体水质呈恶化趋势。不同区域干旱期间的地表水水质受土地利用、区域气候和自然地理属性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面源污染是当前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面源污染物的入河时间及含量,是干旱影响地表水体水质的关键要素。由于干旱期间面源污染物的积累,旱后的强降水过程,使得面源污染物被大量冲刷进入水体,地表水体的水质急剧恶化,因此,干湿交替的情景对水质的影响更为突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西部人工灌木林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李小英,段争虎,陈小红,谭明亮
    2014 (1):  38-43.    
    摘要 ( 1132 )   PDF(1670KB) ( 1131 )  
    利用便携式中子水分测定仪,对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灌木类型覆盖下土壤水分含量进行观测研究,同时对人工灌木林土壤水分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阴坡土壤水分储量最高,其次为半阴坡和半阳坡,阳坡最低,坡向因子与土壤水分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坡位因子与土壤水分储量相关性不显著。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耗水量较大,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等耗水量居中,荒漠锦鸡儿(Caragana roborovskyi)、甘蒙锦鸡儿(Caragana opulens)、枸杞(Lycium chinense)耗水量较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根据物种抗旱性的不同在不同坡向进行合理的配置。从单株植物对土壤水分水平分布的影响看,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加大,土壤水分含量越高,但在不同的土层深度土壤水分水平分布特征有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特征
    付东磊,刘梦云,刘林,张琨,左进香
    2014 (1):  44-50.    
    摘要 ( 2065 )   PDF(1509KB) ( 1095 )  
    土壤有机质的理化特性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的重要物质基础,充分了解黄土高原区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对黄土高原不同土壤类型0~20 cm表层土体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估算,并分析两者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加权平均值为2.00 kg·m-2,棕壤碳密度值最高,为15.56 kg·m-2,风沙土最低,仅为0.24 kg· m-2,空间上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黄土高原地区总碳储量为1 239.85 Tg(1 Tg=1012 g),灰褐土及黄绵土碳储量较高,两者占总体的46.86%,灰漠土、冻漠土、碱土较低,总量仅占0.17%,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规律。黄绵土、风沙土在黄土高原区分布较广,但两者碳密度较低。因此,在今后的生态修复措施中,提高两者有机碳含量十分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艾比湖地区盐生植物群落土壤氮素的垂直分布特征
    高丽娟,吕光辉,王芸,苏前,张雪梅
    2014 (1):  51-56.    
    摘要 ( 1242 )   PDF(866KB) ( 1136 )  
    通过研究艾比湖地区9种盐生植物群落土壤剖面的氮素特征,揭示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 干旱区荒漠中盐生植物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在整体上土壤氮素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有效氮素形态为硝态氮。② 土壤氮素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全氮和碱解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碱解氮和全氮与pH、硝态氮和无机氮与电导率相关性不显著。③ 土壤中硝态氮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铵态氮、碱解氮、全氮和有机质,其次是容重和含水量,最后是土壤pH和电导率,其他因素是通过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对其起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沿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成因
    杨思存,车宗贤,王成宝,霍琳,姜万礼
    2014 (1):  57-64.    
    摘要 ( 1512 )   PDF(1077KB) ( 949 )  
    沿黄灌区在甘肃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盐碱荒地的开发利用、次生盐渍化防治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甘肃沿黄灌区耕地土壤盐分含量、离子组成与分布、土壤pH及地下水矿化度等特征,及盐碱地形成的气候、地形、土壤母质、人为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条改良措施与建议:① 实行盐碱地分区治理;②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 强化盐碱地生物治理;④ 建全节水农业体系;⑤ 加强水盐运移动态监测,建立预警评价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带辐射平衡特征
    薛沙沙,袁国富,罗毅
    2014 (1):  65-73.    
    摘要 ( 1136 )   PDF(1668KB) ( 1105 )  
    利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河岸林带观测的太阳辐射数据,结合下垫面和天气变化状况,分析该区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同时评价FAO56辐射估算方法模拟该区域太阳辐射的效果。结果表明:净辐射和辐射四分量的年均日变化,除大气逆辐射在300 W·m-2左右波动外,均呈现出典型的单峰趋势。其中,总辐射平均极大值为629.96 W·m-2,净辐射平均极大值为520.76 W·m-2,净辐射日积分值在一年内呈现单峰对称型趋势,年平均值为7.81 MJ·m-2·d-1,地表长波辐射的峰值在中午前后滞后于总辐射峰值约2 h。较之晴天而言,阴天和风沙天气太阳辐射波动较大,总辐射和净辐射均明显降低。地表反照率的变化与下垫面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生长季节为0.18左右,非生长季节为0.20左右,年均值为0.19。FAO56方法模拟日尺度辐射结果表明:总辐射、净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模拟效率分别为0.94、0.87、0.80,而有效辐射模拟效率仅为0.19;各辐射通量均方根误差均在1.67~1.98,平均偏差值均较小。有效辐射量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较小,虽模拟效率较低,但其对净辐射的贡献较小,使得净辐射模拟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故认为FAO56辐射模拟方法经验系数可用于计算该地区日尺度净辐射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环境
    1998—2011年甘肃河东地区NDVI时空变化
    杨尚武,张勃,赵一飞,王强,季定民,周丹
    2014 (1):  74-79.    
    摘要 ( 1136 )   PDF(1302KB) ( 1279 )  
    基于1998—2011年的SPOT VGTNDVI数据,运用最大化均值法、提取植被覆盖度法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对甘肃河东地区连续14 a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河东地区植被南多北少。在时间上,整体植被呈缓慢上升趋势,增速为0.028·(10a)-1。其中,前4 a NDVI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392下降到 2001年0.314;后10 a 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330上升到2011年的0.378。在空间上,陇南山区中北部、陇中高原南部植被呈增加趋势;而陇东高原东南部、甘南草原区则有所下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山地生物多样性
    近10 a来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武正丽,贾文雄,刘亚荣,张禹舜
    2014 (1):  80-87.    
    摘要 ( 1316 )   PDF(1736KB) ( 1041 )  
    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被认为是监测地区或全球植被和环境变化的最有效指标。基于2000—2011年250 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气候资料,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祁连山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祁连山植被覆盖总体上自西向东递增,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西部植被覆盖增加,增加面积为79 149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52.93%;东部植被覆盖减少,减少面积为22 865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11.09%。近10 a来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生长季各月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增加是祁连山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较高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6、7月NDVI分别与前期1月和前期2月的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和0.684;8、9月NDVI分别与当月、前期1月的气温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和0.829。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环境
    华家岭人工云杉林群落结构研究
    段雅楠,王辉
    2014 (1):  88-93.    
    摘要 ( 1325 )   PDF(1157KB) ( 978 )  
    以黄土丘陵区华家岭杨树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的典型模式——人工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对研究区域内分布于西段、中东段和南段的云杉林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 华家岭人工云杉林成分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灌木层、草本层的结构参数均与乔木层的结构参数呈负相关关系;② 区域内云杉林个体植株集中分布于低高度级与小径级范围内,多属幼龄林。且受立地条件的影响,西段、中东段、南段云杉林树高、胸径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中东段的云杉林长势优于西段和南段的云杉林;③ 人工云杉林初植密度偏大,且大多为纯林。这制约了区域林分的结构优化,可能对黄土丘陵区生态公益林的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勤绿洲人工梭梭林群落结构及种群生态特征
    刘有军,刘世增,纪永福,张锦春,陈芳,王芳琳
    2014 (1):  94-99.    
    摘要 ( 1218 )   PDF(791KB) ( 902 )  
    采用野外样方调查方法,分别对生长于民勤绿洲盆地不同立地类型的人工梭梭群落内的物种重要值、多样性等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梭梭—一年生植物群聚、梭梭—一年生植物—灌木群聚和梭梭—灌木群落;分别分布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地上,随着沙地固定程度的增加,人工梭梭群落由梭梭—一年生植物群聚(先锋群落,盖度23%、多样性指数0.26)演替到梭梭—一年生植物—灌木群聚(盖度30%、多样性指数0.34)再演替到梭梭—灌木群落(盖度40%,多样性指数0.60);在人工梭梭群落演替过程中,人工梭梭种群在不同沙地类型上生长状况不同,沿着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为衰退型,这种衰退与土壤水分的含量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种盐生植物生长对土壤石油污染的响应
    黄建,田长彦,卞卫国,尹海龙,任静,陈春秀
    2014 (1):  100-104.    
    摘要 ( 1215 )   PDF(697KB) ( 975 )  
    为了探讨4种新疆盐生植物在石油污染土壤上的生长适应性及修复效果,设置了5种不同浓度的石油污染处理,对4种供试盐生植物的株高、鲜重、根冠比及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① 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为0.5%时,对4种供试植物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生长指标均大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② 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大,4种供试植物的生长也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盐角草与野榆钱菠菜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分别为1.5%和2%时,出现叶片枯黄死亡现象,其生长期只能维持20 d左右。③ 经过120 d的修复,4种供试植物对土壤中石油烃类污染物都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总石油烃降解率为:鞑靼滨藜﹥盐地碱蓬﹥野榆钱菠菜﹥盐角草。④ 与其他2种植物相比,鞑靼滨藜和盐地碱蓬具有较大的石油污染耐受性和修复效果,表明其具有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灌溉方式对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  
    柴强,杨彩红 ,陈桂平
    2014 (1):  105-110.    
    摘要 ( 1141 )   PDF(2905KB) ( 791 )  
    通过大田试验,在不同供水水平下,研究了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耗水量、土面蒸发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耗水量较单作小麦、玉米耗水量的加权平均高12.7%~20.1%,与传统灌溉相比,交替灌溉可降低间作耗水量;小麦间作玉米的日均土面蒸发量较相应单作的加权平均增大了9.19%~13.6%,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日均土面蒸发量较平作漫灌低10.1%;与单作相比,间作土面蒸发量占蒸散量的比例(E/ET)高于单作。间作较低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和较大的叶日积(LAD)是耗水量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传统灌溉相比,交替灌溉可降低间作表土层的含水量,可作为减小间作土面蒸发技术的切入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棉花打顶后倒四叶内激素变化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莉,田长彦,陈冠文,李中军
    2014 (1):  111-117.    
    摘要 ( 2030 )   PDF(1464KB) ( 917 )  
    通过田间小区实验,研究棉花打顶后倒四叶内源激素的变化以及打顶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打顶在一定时间内降低了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比值,使得ABA浓度显著增加。② 打顶后,棉花顶部涂抹萘乙酸(NAA),增加了倒四叶中IAA、CTK、GA3与ABA的比值,并维持ABA的含量。③ 打顶后,倒四叶中叶绿素含量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不打顶处理,外用NAA可减缓叶片衰老的进程。④ 打顶措施有利于减少棉铃的脱落率,结铃主要分布在下部和中部铃围上,但在结铃率和上部铃的分布上优势不显著。⑤ 打顶、不打顶和打顶后涂抹NAA的3个处理在产量和品质上差异不显著,但品种、施肥、管理、外施激素和抑制剂等对各处理都具备增产的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环境
    基于作物缺水指数法的渭河流域干旱特征
    王玉娟,王树东,曾红娟,蔡明勇,宋文龙
    2014 (1):  118-124.    
    摘要 ( 1577 )   PDF(1164KB) ( 898 )  
    选取作物缺水指数(CSWI)对渭河流域进行干旱监测,并利用监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渭河流域干旱状况。结果表明:① 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80,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② 渭河流域2006、2007年和2009年均属于轻度干旱,2008年属于中度干旱;3—7月作物缺水指数逐渐减小;8—12月逐渐增大,1—3月又逐渐减小。③ 对于不同植被类型,林地的作物缺水指数最高,草地和农田的作物缺水指数相当,属于轻度干旱。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变化对台兰河年平均径流量的影响
    王志杰,王新辉,旦木仁加甫,耿曙萍
    2014 (1):  125-130.    
    摘要 ( 1421 )   PDF(1564KB) ( 1063 )  
    以台兰河为研究对象,选用台兰水文站1957—2011年平均流量序列,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55 a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台兰河径流与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径流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降水量集中在春夏两季,径流与降水量集中期主要分布在7月。识别和提取台兰河年平均流量时间序列的趋势函数QS(t),获得了相应的趋势回归模型;台兰河年平均流量序列存在1957—1981年、1981—1999年、1999—2011年3个时段呈递减→递增→递减变化态势;降水、气温变化是影响台兰河不同时段年平均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平均径流量变化趋势与气温、降水变化趋势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大气环流特征诊断
    邵小路,姚凤梅,张佳华 ,李先华,陈艳,BOKEN Vijendra
    2014 (1):  131-137.    
    摘要 ( 1631 )   PDF(2488KB) ( 834 )  
    利用1960—2009年华北地区17个站点的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月平均位势高度场、风场等资料,研究近50 a中国华北地区夏季旱涝对应的大气环流的异常。华北地区夏季旱、涝年份对应的大气环流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夏季华北旱年的环流特征表现为:中层乌拉尔山附近为低槽区,贝加尔湖地区则为高压脊区,朝鲜半岛附近为槽区,华北地区处于高压控制下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低层蒙古反气旋很强,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偏北风距平,阻挡了南方暖湿水汽向华北的输送。在涝年,中层乌拉尔山附近以及朝鲜半岛附近为高压脊,贝加尔湖地区则为很深的槽区,华北地区位于贝加尔湖至蒙古的低压槽前,西太平洋副高偏北;低层蒙古附近多低压槽活动,在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了南风距平,有利于南方暖湿水汽向华北输送。华北旱、涝年前期春季的大气环流形势与同期夏季很相似。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包头市地下水位的影响
    廖梓龙,龙胤慧,刘华琳,宋一凡,郭中小,魏永富
    2014 (1):  138-143.    
    摘要 ( 1372 )  
    为了进一步缓解包头市地下水超采的严重形势,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位的响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丰沛的降雨量缓解了包头市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在枯水年情景中,在哈德门沟中前部、昆都仑河中部、黄河冲积平原农业灌溉区等地出现多个较大面积的降落漏斗。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对潜水位影响最大的是毛灌溉需水量,其次是生活取水量和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而在承压水位变化中,影响最大的是生活取水量,其次是毛灌溉需水量和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不同情景下的耦合模拟结果表明,无论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由降雨变化导致的补给项改变对地下水位降幅变化影响非常大,在降水较少时,人类开采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干扰愈加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46 a六盘山东西两侧参考作物蒸散量特征
    王丽娜
    2014 (1):  144-148.    
    摘要 ( 964 )   PDF(1607KB) ( 929 )  
    基于六盘山东西两侧甘肃平凉市7个气象站1965—2010年逐日气象要素,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1965—2010年,平凉市参考作物蒸散量多年平均在890~1 142 mm,全市西南部蒸散量最小,东部最大,年内夏季达到最大值,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② 近46 a来,平凉市大多数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③ 影响平凉市参考作物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风速和日照,其中,风速是影响全市蒸散量呈下降趋势的主导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植被优化配置模式试验研究
    蒋德明,张娜,阿拉木萨,周全来,王永翠,苗仁辉,押田敏雄
    2014 (1):  149-156.    
    摘要 ( 1119 )   PDF(2638KB) ( 771 )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7种人工固沙植被配置模式在植物生长季节土壤水分含量、蒸散量和植被盖度的综合分析,优选出可以维持较好的土壤水分状况、形成有效的植被盖度和保障稳定固沙效果的人工固沙植被建立初期的配置模式。结果表明:7种人工固沙配置模式处于人工固沙林定植初级阶段,沙地土壤含水量维持在2.32%~3.41%,基本满足固沙植被水分需求。但在降雨量较低的月份,部分固沙模式土壤含水量表现出较低水平,影响固沙植物的正常生长需求。7种人工固沙植被配置模式蒸散量占同期降雨量94%以上,基本能够维持土壤水量平衡。柠条纯林(525株/hm2)、山竹岩黄芪+沙蒿混交(沙蒿2 800株/hm2、山竹岩黄芪500株/hm2)、山竹岩黄芪(3 300株/hm2)的人工固沙配置模式适合初期建立的固沙工程应用。虽然山竹岩黄芪纯林(3 300株/hm2)固沙模式盖度较高,防风固沙效果好,但由于土壤耗水大,应采取措施,降低其密度。由于小叶杨纯林(1 350株/hm2)的固沙模式土壤耗水较高、植被盖度低,在固沙初级阶段,相对其他6种固沙模式,综合效果较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羊河调水10 a来民勤绿洲生态脆弱性变化
    蒋友严,韩涛,王有恒 ,黄进,刘伟刚
    2014 (1):  157-162.    
    摘要 ( 1182 )   PDF(1267KB) ( 1007 )  
    为解决民勤绿洲的水资源问题,恢复民勤生态与环境,2000年9月,甘肃省开始建设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工程,提灌黄河水输入民勤红崖山水库,向民勤调水。基于RS和GIS技术,借鉴和利用国内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根据民勤绿洲的实际,建立环境评价模型。利用TM遥感卫星资料,对民勤调水前2000年和调水后2010年绿洲生态脆弱性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极度脆弱区域为荒漠区,高度脆弱区域大部分分布在荒漠和绿洲的交界地带,中度和轻度脆弱区域为绿洲区;综合评价指数增加的区域为绿洲的南部地区和下游北部地区,综合评价指数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绿洲的中部地区。2000年7月民勤绿洲面积占整个民勤区域面积的8.93%,2010年7月增大到11.98%,反映了石羊河调水10 a来,民勤绿洲恢复效果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复合纵向沙垄间地沙丘空间分形及稳定性
    王宁波,谷峰,李生宇,王海峰,徐新文,雷加强,张忠良
    2014 (1):  163-168.    
    摘要 ( 1372 )   PDF(1276KB) ( 887 )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地貌格局是高大复合沙垄和宽广垄间地相间分布,而垄间地是研究简单沙丘发育过程的良好试验场地。基于Google Earth影像,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复合纵向沙垄区垄间地上覆沙丘在主导风方向上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垄间地沙丘形状指数(面积—周长关系)的标度—频度双对数关系非常显著,分形关系客观存在,并且不受统计时所用标度的影响;② 垄间地各类沙丘的分维值存在差异,其中,饼状沙堆和沙片分维值最大(1.337),新月形沙丘次之(1.170),简单线性沙丘最小(1.087);③ 垄间地沙丘分维值的空间差异较大,在1.187~1.656,其分维数:背风坡脚(1.24)<垄间地中部(1.40)<迎风坡脚(1.50),变异系数为0.106;④ 垄间地沙丘稳定性指数与分维值的空间分布相反,即背风坡脚(0.26)>垄间地中部(0.16)>迎风坡脚(0.10);⑤ 垄间地沙丘分维值空间差异主要与沙丘发育程度有关,其中,风信是动力基础,沙源是物质基础。在流动沙漠,沙丘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反映其风沙环境特征的定量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2010年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变化及其成因
    潘光耀,穆桂金,岳健,贺俊霞,孙琳
    2014 (1):  169-175.    
    摘要 ( 1302 )   PDF(1719KB) ( 972 )  
    通过分析多年的NDVI,探讨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空间结构变化,并结合同期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情况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 过渡带植被变化总体上受地下水位控制,植被由绿洲向沙漠梯度递减;其内部植被覆盖区域与裸沙地并存,植被分布呈斑块状。根据过渡带NDVI的变化,将过渡带分为单向渐变型、双向渐变型和突变型过渡带。② 2001—2010年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边界变化剧烈,过渡带内边界主要受控于人为活动;过渡带外边界主要受控于自然因素。③ 虽然绿洲地下水受到持续过度开采,绿洲-沙漠过渡带不断被开垦成为耕地,但是由于封育保护,2001—2010年过渡带植被略有改善,基本上保持其自身的稳定。④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NDVI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变化幅度相差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斯腾湖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热合曼江·吾甫尔,刘英,包安明,陈曦,张道勇,潘响亮
    2014 (1):  176-181.    
    摘要 ( 1415 )   PDF(1831KB) ( 933 )  
    运用三维分子荧光光谱法,研究博斯腾湖中的天然溶解有机质(DOM)。结果显示:博斯腾湖沉积物孔隙水DOM出现了2~4个明显的荧光峰,峰A和峰C为类蛋白峰,峰B为类富里酸峰,峰D为类腐殖酸峰。博斯腾湖不同采样点沉积物孔隙水DOM中类蛋白物质荧光强度普遍高于类腐殖质(富里酸和腐殖酸)荧光强度。各峰荧光强度从黄水沟入湖口到湖中心呈下降趋势。盐度与各采样点的DOM荧光特征没有明显的相关性。DOM荧光强度随着沉积深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博斯腾湖沉积物孔隙水DOM的r(B/D)(富里酸峰与腐殖酸峰荧光强度比)平均值为1.01,腐殖质荧光强度较稳定,有机质结构和成熟度变化不明显,可能源自同一个。荧光指数平均值为1.82,说明其DOM中的腐殖质主要源于生物输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时期哈密绿洲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动力机制
    魏建斌,张多勇,康利军
    2014 (1):  182-187.    
    摘要 ( 1582 )   PDF(1056KB) ( 765 )  
    早在5万年前,哈密盆地就有中国北方原始人的生活痕迹,如哈密七角井、三道岭文化遗址。到公元前14世纪末和13世纪,哈密五堡、四堡等地的塞人已过着定居生活。进入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伊吾卢地成为哈密有文字史料记载的第一块绿洲。唐代设置伊州,下辖伊吾、纳职、柔远3县,绿洲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元代在哈密力(哈密)屯垦,明代设哈密卫,绿洲分布范围有所扩大。至清代,哈密绿洲分布范围迅速扩大。民国时期,坎儿井的大量开凿,使哈密绿洲在老绿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大片新绿洲。哈密绿洲的地理分布经历了从冲积-洪积细土平原泉水易岀露带到修渠和开凿坎儿井引沟水、泉水或地下水灌溉地和低山带,再到冲积-洪积砾质平原和干燥剥蚀风蚀平原的过程。这一结果是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清代以前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清至民国时期人文因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人文因素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碳排放估算及其特征分析
    宋梅, 时佳
    2014 (1):  188-191.    
    摘要 ( 1394 )   PDF(1453KB) ( 964 )  
    由于二氧化碳有较长的寿命年限及超高排放量,已成为温室效应的标志性气体。依据IPCC(2006)自上而下一阶估算的参考方法,计算得出新疆2003—2011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结果表明:该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迅速增长,主要表现为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增长,且排放量较高的重点行业主要以化工、电力、钢铁、水泥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结合新疆能源、经济及环境现状,提出了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碳交易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一系列促进新疆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