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生态与环境
    基于Biome-BGC模型的天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
    韩其飞,罗格平,李超凡,叶辉,冯异星
    2014 (3):  375-382. 
    摘要 ( 2012 )   PDF(1865KB) ( 1773 )  
    以天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对BiomeBGC模型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了校正,模拟了1959—2009年气候变化及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碳收支(NEP)和土壤呼吸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JP2]1959—2009年该区森林生态系统年均NPP为547.97 g·m-2·a-1,年均NEP为61.24 g·m-2·a-1,[JP]表现出适度的碳汇效应,但碳汇效应整体呈递减趋势;在设定的温度、降水情境下,NPP和NEP对降雨变化的敏感性,较其对气温升高的敏感性强;在平均气温升高、降雨量不变的情景下,森林生态系统NPP呈微弱增加态势,但NEP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为气温升高,导致土壤呼吸增强。通过分析气温在干旱区的正负效应,表明气温升高促进了天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干旱胁迫在该区域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松辽平原干旱时空特征
    王婷婷,张洪岩,郭笑怡,张正祥,赵建军
    2014 (3):  383-389. 
    摘要 ( 1264 )   PDF(2624KB) ( 741 )  
    利用MODIS产品数据,采用[WTBX]TVDI[WTBZ]方法,分析基于生态地理区的松辽平原干旱时空分布变化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干旱程度关系,结果显示:利用[WTBX]TVDI[WTBZ]获取干旱情况与实际相符合,是进行干旱监测一种有效手段。反演结果与郑度等对此区域生态地理区划分一致:干旱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分布差异明显, 2009年干旱分布面积最广,而2004年干旱面积最小;从干旱统计来看,2005年比2004年更湿润。研究区总体呈湿润趋势,湿润面积占总面积的84.95%,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和草地。水体类型不能利用[WTBX]TVDI[WTBZ]方法进行干旱监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在极端干旱区的适用性
    王永东,邱永志,许波,张忠良,李生宇
    2014 (3):  390-396. 
    摘要 ( 1510 )   PDF(1443KB) ( 1001 )  
    参考作物蒸散量不同计算方法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适用性鲜有研究。依据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收集的2005—2010年的气象资料,以PenmanMonteith为标准,运用8种参考作物蒸散量不同计算方法,探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适用性及计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Penman1948、FAO24-Penman、IrmarkAllen、Makkink、PriestleyTaylar计算结果偏小,而FAO Penman修正法计算结果偏大,仅Kimberley Penman和Hargreave与PenmanMonteith的计算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以2004年3—12月气象资料检验Penman1948、FAO24-Penman、IrmarkAllen、Makkink、FAO Penman修正法和PriestleyTayla修正公式,计算结果与PenmanMonteith月偏差仍然较大。偏差较大的原因是3种Penman计算方法均采用了不同的风速修正方法,由风速引起的空气动力项所占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月贡献率不同,而IrmarkAllen、PriestleyTaylar和Makkink 3种方法仅考虑了辐射项,忽略了空气动力项。因此,这6种计算方法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不适用,仅有Kimberley Penman和Hargreave可以适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区地膜覆盖农田下垫面反照率的观测研究
    陈继伟,左洪超
    2014 (3):  397-403. 
    摘要 ( 1129 )   PDF(1506KB) ( 900 )  
    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中农田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地膜覆盖农田的反照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其与已有反照率和土壤湿度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地膜覆盖农田的反照率在作物生长初期和茂盛期都不随土壤湿度变化;作物生长初期反照率变化表现为地膜覆盖裸土特征,平均值为0.26;作物生长茂盛期反照率变化表现为植被特征,平均值为0.19。而在作物动态生长过程中,反照率介于0.19~0.26,反照率随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大,这与已有反照率随土壤湿度增大而减小的参数化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鲁木齐市旅游气候与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李东,杨兆萍,时卉,栾福明,王昭国
    2014 (3):  404-409. 
    摘要 ( 1373 )   PDF(1173KB) ( 1106 )  
    利用乌鲁木齐1962—2011年的月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影响旅游气候舒适度资料,对其进行年际、年内变化规律分析。在计算温湿指数(THI)、风寒指数(WCI)和着衣指数(ICL)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分析乌鲁木齐市综合旅游气候舒适度,划分出适宜于旅游的季节。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5—9月为适宜旅游期,4月为年内旅游从不适宜到适宜的过渡期,10月为年内旅游从适宜到不适宜的转变期,11月至翌年3月为不适宜旅游期。近50 a以来,乌鲁木齐市气温升高、风速降低、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基本保持稳定,气候特征呈暖湿化趋势,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增加了游客出游期间的舒适度;冬春季气温的升高,使全年中适宜旅游的时间增加,对旅游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定西关川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
    李海防, 卫伟, 陈瑾, 李旭春, 张佰林
    2014 (3):  410-415. 
    摘要 ( 1111 )   PDF(1643KB) ( 1050 )  
    以甘肃定西关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退耕还林还草前后(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景观格局演变分析。结果表明:从1995—2010年,农地面积由56.86%减少到28.50%,而林地由9.01%增加到20.01%,草地由31.92%增加到48.30%;建筑用地持续增加,水域面积减少较快。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略有上升,斑块形状指数有所降低。景观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连接度指数变化不大。1999年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林草地面积增加的直接驱动因素。15 a间,有50.95%的农地转变为草地,有46.24%的林地和草地又转变为农地,说明流域人口和城市的扩张,林草地面积扩大的压力仍然很大。此外,关川河流域水域面积的快速减少,说明流域水资源环境呈恶化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佳县枣林生态系统环境适应性及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张永勋,刘某承,闵庆文,伦飞,张灿强
    2014 (3):  416-423. 
    摘要 ( 1093 )   PDF(1287KB) ( 801 )  
    以陕西佳县枣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环境适应性角度,综合分析其对环境的适应特征,评估其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枣树的生理结构、生长周期和耐受性适应佳县的自然环境,并且枣树对自然环境具有改造作用;枣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市场需求旺盛,良性的枣林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利益,长期形成的有关枣的神话和习俗等枣文化对人类破坏古枣树具有约束作用。佳县枣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据测算其主要服务功能的总经济价值为1.72×109元·a-1,其中,提供物质产品和保持土壤是最主要的服务功能。枣林生态系统对佳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具有显著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和服务功能价值共同推动了其延续和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基于西北5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艳芳,栗新巧
    2014 (3):  424-430. 
    摘要 ( 1053 )   PDF(1862KB) ( 971 )  
    运用西北5省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产业碳排放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影响因素与产业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① 从总量来看,1999—2010年西北5省产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碳排放量分别从1999年的3.22×107 t、3.05×107 t、7.80×106 t、1.12×107 t和3.02×107 t增加到2010年的1.24×108 t、6.86×107 t、 2.15×107 t、5.76×107 t和9.29×107 t,从2008年起,陕西省的碳排放量开始高于全国平均值。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也呈现出波动增加趋势,宁夏的人均碳排放量在不同年份均高于其他4省。② 从空间来看,西北5省之间的产业碳排放量存在内部差异,其排序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③ 西北5省产业碳排放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有某种相似之处,共同表现出:经济效应>人口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④ 不同影响因素对产业碳排放量的关联度存在省际之间的差异,人口效应表现为: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经济效应表现为:新疆>宁夏>青海>陕西>甘肃,结构效应表现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技术效应表现为:宁夏>青海>新疆>陕西>甘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影响开发(LID)生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
    李家科,刘增超,黄宁俊,张佳扬,李怀恩,沈冰
    2014 (3):  431-439. 
    摘要 ( 1796 )   PDF(1557KB) ( 3114 )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市下垫面改变和降水径流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低影响开发措施之一,生物滞留技术对于消纳、净化降水径流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国内外生物滞留技术研究动态的全面分析,重点阐述了生物滞留系统的构成要素、生物滞留技术对径流水质净化效果和水量的调控效果及其水质水量模拟模型研究状况;从生物滞留技术的净化机理、效能、影响因素、模拟模型、设计等方面,探讨了该技术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该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如生物滞留系统对N、P去除的提效技术、生物滞留技术本土化应用机理、生物滞留技术的设计方法、生物滞留系统的堵塞机理及防堵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为该技术的完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环境改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干旱区极端强降雨灾害链损失快速评估方法——以甘肃岷县“5·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
    周洪建,王曦 ,袁艺,王丹丹
    2014 (3):  440-445. 
    摘要 ( 1288 )   PDF(1266KB) ( 949 )  
    通过对半干旱地区极端强降雨灾害链的研究,构建了基于流域单元、综合多源信息的极端强降雨灾害链损失快速评估方法。其中,流域评估单元的选择、遥感解译与灾害信息员实地调查的房屋易损性判定准则、综合损失的灾害链损失评估思路等是该方法的主要特点。甘肃岷县“5·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房屋损失评估误差小于15%,基本满足应急救助决策的需要。建立多源数据条件下的洪涝灾害实物量毁损快速评估体系,可提升灾害应急救助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与气候
    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冰雹天气的时空变化分析
    张立阳,杨昆,张之贤
    2014 (3):  446-451. 
    摘要 ( 1449 )   PDF(2717KB) ( 780 )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60个台站的冰雹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及冰雹的年代际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 一般情况下,冰雹出现在每年的4—11月,6月出现频率最高;日变化主要集中在12:00—20:00(北京时间,下同),其中14:00—18:00最盛,并且不同月、不同年代际的日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而不同月的峰值时间可以作为冰雹预报的一个参考指标。② 冰雹的地理分布从西南向东北递减,西北和东南分布较少,中部地区较多,并且冰雹次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③ 从年代际距平空间分布来看,20世纪80年代高原边缘地区的冰雹次数达到峰值,但近十几年却显著减少,这一特征与气温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④ 从年际变化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增加,90年代开始又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特别是近10 a来减少趋势明显增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北地区东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王伏村,许东蓓,张德玉,代德彬,韩树浦, 修韶宇
    2014 (3):  452-462. 
    摘要 ( 1210 )   PDF(2781KB) ( 690 )  
    使用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日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线在中、低层形成强辐合,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东侧北风急流出口区左侧形成强辐散,高、低空系统耦合,在暴雨区上空形成强大的上升运动。在台风灿都和副热带高压作用下,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风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向西北地区东部输送水汽。暴雨期间,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与暴雨不同阶段的雨强变化一致,暴雨最强时段大气可降水量达到50 mm以上。南风风速中心向对流层中高层的加强抬升伴随暴雨增幅,降低伴随暴雨减弱。非地转湿[WTBX]Q[WTBZ]矢量散度激发的次级环流强弱能反应暴雨增幅及减弱变化,低层非地转湿[WTBX]Q[WTBZ]矢量散度辐合区与同时刻暴雨的强度及落区演变基本一致。中低层湿螺旋度负值区分布与相应时刻的强降水落区分布较一致,雨强中心与湿螺旋度负值中心配合较好,对降水强度和落区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阿勒泰地区冬季日降雪特性指标变化分析
    庄晓翠,田忠锋,李博渊
    2014 (3):  463-471. 
    摘要 ( 1437 )   PDF(2274KB) ( 884 )  
    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观测站1961—2011年冬季逐日降雪量资料,定义了日降雪特性指标:3个级别的降雪频率及贡献率,运用线性趋势、Cubic函数、Morlet小波变换、R/S分析等方法,研究该区冬季日降雪特性指标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及各站冬季降雪量与日降雪特性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日降雪特性指标、冬季降雪量都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长期变化趋势均呈显著的线性增多趋势,小雪频率及贡献率最大;小雪频率是大到暴雪频率的近20倍;各站阿勒泰站中雪和大到暴雪频率及贡献率、富蕴站和青河站大到暴雪频率及贡献率、其他站日降雪特性指标对冬季降雪量的影响均显著。Cubic函数拟合表明,小雪频率、贡献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转型;中雪、大到暴雪频率及其贡献率基本呈单调上升趋势;各站大到暴雪频率、贡献率与全区的基本一致。阿勒泰地区冬季大到暴雪频率及贡献率的变化是造成该地区冬季降雪量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福海站是小雪频率及贡献率变化,其他站是大到暴雪频率及贡献率变化是造成冬季降雪量变化的内在因素。Morlet小波分析表明,日降雪特性指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周期变化。R/S分析表明,未来该地区日降雪特性指标呈逐渐减少趋势,尤其是中雪频率和贡献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1 a伊犁河谷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徐娇媚,徐文修,李大平
    2014 (3):  472-480. 
    摘要 ( 1256 )   PDF(3660KB) ( 997 )  
    基于伊犁河谷10个气象站1960—2010年年平均气温、≥0 ℃和≥10 ℃积温及无霜冻期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WTBX]t-检验、[WTBZ]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对伊犁河谷近51 a的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平原地区多山区少的特点;② 近51 a伊犁河谷的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0 ℃和≥10 ℃积温及持续日数、无霜冻期分别以0.43 ℃·(10a)-1、89.9 ℃·d·(10a)-1、88.0 ℃·d·(10a)-1、4.0 d·(10a)-1、3.2 d·(10a)-1和5.4 d·(10a)-1的倾向率上升,51 a来分别增加了2.2 ℃、458.5 ℃·d、448.8 ℃·d、20.4 d、16.3 d和27.5 d。并且各热量资源要素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气温、≥0 ℃持续日数和无霜冻期在平原地区增幅最大,在山间盆地增幅较小。≥0 ℃与≥10 ℃积温在丘陵地区增加最明显,在山间盆地增加最少。而≥10 ℃持续日数在山间盆地增加最多,在平原地区增加最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不同地形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刘蓓
    2014 (3):  481-488. 
    摘要 ( 1080 )   PDF(795KB) ( 825 )  
    利用青海省不同地形(河谷、盆地、高原)中36个台站1961—2003年观测的蒸发皿蒸发量及其他气象因子资料,分析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探讨其变化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蒸发量在青海大部分观测站表现为下降趋势。盆地、河谷中的观测站下降较为显著,而青南高原中的观测站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且下降趋势不显著。河谷中由于山脉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气溶胶粒子增加,减弱了太阳的直接辐射,使河谷中湿度增加、山谷风环流减弱、日照减小、气温日较差减小,导致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柴达木盆地在全球温室气体以及气溶胶浓度增加的背景下,云量增多、降水增加使该区域风速减小、日照减小、气温日较差减小,从而使蒸发皿蒸发量出现下降趋势,并呈现出盆地西部下降趋势大,盆地中东部下降趋势小的分布特征。青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主体,各气象观测站蒸发量的变化并不是一致性的下降或上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水事件的文献记录
    卢越,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赵英杰
    2014 (3):  489-494. 
    摘要 ( 1269 )   PDF(1506KB) ( 907 )  
    通过对汉江上游辽瓦店(LWD)、前坊村(QFC)、庹家洲(TJZ)全新世沉积剖面分析,判定在1 900~1 700 a B.P.的东汉时期(25—220 A.D.),汉江上游有发生过洪水事件的记录。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说明东汉时期确实为洪水灾害频发时期。对洪水灾害的气候背景分析表明:东汉时期汉江上游地区的气候恶化转折,气候状态不稳定,降水变率增大,导致了汉江上游的洪涝灾害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与植物区系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服务特征
    贾晓燕,王晓江,牛建明,张文军,刘玉军
    2014 (3):  495-501. 
    摘要 ( 1246 )   PDF(743KB) ( 949 )  
    通过测定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和凋落物的物理性质及持水量,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服务。结果表明:①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各异,天然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强于人工植被。0~60 cm土层平均容重白桦林的最小,农田的最大;土壤最大持水量白桦林最高,线叶菊草原最低;土壤非毛管持水量白桦林最高,农田最低。② 阴坡植被凋落物水源涵养能力高于阳坡植被,其中华北落叶松林凋落物水源涵养能力最强。③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凋落物水源涵养服务不同。白桦林水源涵养量最高,显著高于线叶菊草原和农田,而与蒙古栎林、华北落叶松林、虎榛子灌丛及山杏灌丛的差异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贮藏条件对大赖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古丽娜儿?阿不来提,周桂玲,王轶,黄世友,赵文燕
    2014 (3):  502-507. 
    摘要 ( 1250 )   PDF(1523KB) ( 810 )  
    将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对大赖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干藏与野外埋藏于地表的种子随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率呈现缓慢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大赖草种子存在着后熟现象;埋藏5 cm深度的种子,埋藏2、7、8个月时,种子自然萌发率分别为5.15%、7.52%和94%,剩余种子在室内条件下萌发率大于95%。而埋藏于原生境的种子埋藏2个月无萌发现象,埋藏8个月自然萌发率为90%;说明大赖草的种子在土壤中属于瞬间种子库;黑暗有利于大赖草种子的萌发。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赖草种子的含水量表现为:埋藏5 cm深度>埋藏于地表>室内干藏,大赖草种子萌发的最低含水量为19.5%。在自然生境中,野外埋藏的种子被动物搬运的占12%~90%,平均达44.5%,致使土壤中种子数量锐减。因此,大赖草种子在土壤种子库中数量匮乏;自然生境中干旱少雨、水分缺少,导致种子萌发后易“闪苗”。这些因素是大赖草有性繁殖更新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河不同河段胡杨径向生长及径流的影响差异
    TU Wen-xia,YE Mao, XU Hai-liang, BAI Yuan
    2014 (3):  508-515. 
    摘要 ( 1912 )   PDF(1420KB) ( 1016 )  
    利用塔里木河上、中、下游采集的胡杨年轮数据和1957—2010年的径流资料,分析塔里木河干流地区胡杨径向生长量与径流量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塔里木河上、中游4个断面的胡杨径向生长量存在显著变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峰值,总体呈下降趋势。下游2个断面胡杨径向生长量在2000年前年际变化较小,2000年后,受生态输水影响胡杨径向生长量变化幅度较大,英苏和依干不及麻断面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出现峰值。② 塔里木河肖夹克、新渠满、沙子河口、阿其克、英苏和依干不及麻断面的胡杨径向生长量突变分别发生在1996、1999、1991、2000、1998年和1960年或1968年或1978年。③ 塔里木河上、中游胡杨径向生长量与当年1—2月的径流量正相关性最高,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与当年1—2月的径流量负相关性最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种群种子雨特征
    龙丽红,王慧,马晓丽,徐鸿斌,王绍明
    2014 (3):  516-522. 
    摘要 ( 1354 )   PDF(1598KB) ( 880 )  
    通过布设种子收集器收集种子,对收集的种子以时空差异进行分组分析,探讨羽毛针禾[WTBX](Stipagrostis pennata)[WTBZ]种子散布规律以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种群的种子雨特征。结果表明:① 羽毛针禾种子雨的积累密度平均达到3 766.30粒·株-1,其中饱满种子占19.56%;② 种子散布的高峰集中在6月25到7月15日,其落种量占整个种子雨的61.96%,其后种子雨密度随时间逐渐减小;③ 种子雨密度与生境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④ 种子雨总量与其年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⑤ 种子雨的前扩散过程中种子集中降落在背风方向4 m范围和株丛周围1 m内。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种子雨虽质量不高,但密度大,对种群的自然更新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贺兰山西坡草地植物多样性与其叶片C∶N∶P计量比的关系
    江世高,尚振艳,牛得草,张宝林,张斯莲,傅华
    2014 (3):  523-529. 
    摘要 ( 1460 )   PDF(2056KB) ( 1035 )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地理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高度7个群落为对象,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植物叶片碳(C)[JP20]∶[JP]氮(N)[JP20]∶[JP]磷(P)计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贺兰山低海拔区域,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群落植物叶片N[JP20]∶[JP]P及其变异系数间无显著相关关系,没有支持“群落植物叶片N[JP20]∶[JP]P介于14~16时,群落植物丰富度最高;N[JP20]∶[JP]P<14或N[JP20]∶[JP]P>16时,群落植物丰富度均较少”的模型,以及“群落植物丰富度与群落植物叶片N[JP20]∶[JP]P变异系数正相关”的假设。其原因在于所调查样地群落植物丰富度均较低,且各样地物种丰富度相对集中,梯度较小(9~16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入侵植物刺苍耳对小麦和苜蓿种子的化感作用
    董芳慧,刘影,蒋梦娇,李海冰,胡云霞
    2014 (3):  530-535. 
    摘要 ( 1408 )   PDF(2103KB) ( 809 )  
    采用生物实验法,研究刺苍耳([WTBX]Xanthium spinosum[WTBZ])不同构件的水浸提液对小麦和苜蓿种子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刺苍耳植株不同构件的提取液对小麦和苜蓿种子的萌发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根、茎和叶水浸液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012 50 g·mL-1,且化感作用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刺苍耳根、茎、叶水浸液对小麦和苜蓿种子萌发的抑制, 不仅表现为降低种子的最终发芽率,还表现为延长种子的萌发周期。不同构件水浸液的化感效应强度整体表现为:叶>根>茎,并且化感效应强度随水浸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马先蒿属植物区系特征
    李文军,管开云,段士民,冯缨,卓露,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
    2014 (3):  536-541. 
    摘要 ( 1350 )   PDF(663KB) ( 946 )  
    马先蒿属[WTBX](Pedicularis)[WTBZ]植物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根据钟补求提出的马先蒿属新系统,新疆马先蒿属植物共有29种,分属6群,14系。新疆分布的马先蒿属植物的特征:① 种类少,占国产马先蒿属植物的8.24%,且特有现象不明显;② 集中分布于少数群,之形花群(Sigmantha)、直管群(Orthosiphonia)和无枝群(Apocladus)共有25种,占新疆马先蒿属种类的86.21%。拥有最多种的系是无枝群的多毛系,共10种;③ 该属在新疆的水平分布与新疆境内主要山系相吻合,垂直分布海拔跨度较大,在900~5 180 m;④ 新疆马先蒿属植物区系与国内邻近省区联系不是很紧密,但与国外某些邻近地区联系紧密,特别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共有种分别占新疆马先蒿属植物总数的58.62%和51.72%。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梭梭与白梭梭气体交换特征对比分析
    田媛,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徐贵青
    2014 (3):  542-549. 
    摘要 ( 1378 )   PDF(1691KB) ( 972 )  
    梭梭[WTBX](Haloxylon ammodendron)与白梭梭(H.persicum)[WTBZ]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群落2个最主要的建群种。通过对梭梭与白梭梭光合特性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同期观测,探讨其光合响应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异同。结果表明:梭梭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大于白梭梭,而白梭梭利用强光的能力大于梭梭。梭梭和白梭梭净光合速率[WTBX](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特征均为“单峰”型,但Pn、Gs峰值出现时间略有差异,Tr的峰值出现时间为16:00。根据梭梭和白梭梭Pn、胞间[WTBZ]CO2浓度[WTBX](Ci)及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推测梭梭光合“午休”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白梭梭日平均Pn、Tr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梭梭,说明白梭梭是一种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物种。相关分析表明,对梭梭、白梭梭的Pn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枸杞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分析
    杨娟,王有科,李捷,陈娜,李小刚,张晓娜
    2014 (3):  550-555. 
    摘要 ( 1346 )   PDF(1551KB) ( 1033 )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 以宁杞1号、宁杞2号、大麻叶和蒙杞1号为材料,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了不同枸杞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并测定供试品种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宁杞2号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WTBX](Fv/Fm)[WTBZ]和PSⅡ潜在活性[WTBX](Fv/Fo)[WTBZ]值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在不同光照强度(PAR,0~2 847 μmol·m-2·s-1)下,实际光合量子产量[WTBX]〔Y[WTBZ](Ⅱ)〕、有效光合量子产量[WTBX](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 的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宁杞2号最大,其次是蒙杞1号和大麻叶,最小的是宁杞1号。拟合参数ETR变化的初始斜率α与ETR的变化趋势一致。[WTBZ]宁杞2号的叶绿素a、总叶绿素的含量也最高。叶绿素总含量与[WTBX]Y[WTBZ](Ⅱ)、[WTBX]Fv′/Fm′、 qP和ETR成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成负相关。[WTBZ][JP2]由此得知,在特定环境下供试品种中宁杞2号有较高的PSⅡ生理活性和潜在生物产量的生理基础,光合能力最强;其次是蒙杞1号和大麻叶,宁杞1号较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面过程
    绿洲-沙漠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
    杨帆,王雪芹,何清,郑新倩,韩章勇,霍文
    2014 (3):  556-563. 
    摘要 ( 1532 )   PDF(2279KB) ( 802 )  
    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分析位于过渡带内侧、中部及外围的柽柳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形态参数间关系、大尺度内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相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柽柳沙堆的典型形态呈凸起半椭球状,上部被柽柳灌丛覆盖,沙堆高0.27~3.21 m,体积0.30~291.63 m3,树冠面积2.39~128.76 m2。过渡带由内向外单体沙堆及灌丛尺度显著增加,且沙堆外形向着沿风向拉长的不对称蝌蚪状发展。② 柽柳灌丛沙堆各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沙堆长度与宽度、底面积与高度间的显著回归关系会随过渡带由内向外逐渐由线性关系变为二次函数;柽柳树冠面积与沙堆体积间呈显著线性关系,其斜率会随过渡带由内向外逐渐增加。③ 柽柳沙堆分布密度沿过渡带由内向外逐渐降低,且空间格局类型会在100~250 m较大尺度范围上从聚集转向随机,整体聚集强度增加,而聚集强度峰值所在尺度和聚集规模则逐渐缩小。目前,该区域柽柳沙堆整体处于增长阶段,且可判定沙堆的产生是由土地退化引起的,其中过渡带外侧现处于快速退化时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漠地区不同下垫面近地表沙尘水平通量研究
    杨兴华,何清,霍文,艾力?买买提依明,刘新春
    2014 (3):  564-569. 
    摘要 ( 1145 )   PDF(1499KB) ( 896 )  
    沙漠地区近地表水平输送的沙尘物质通量及其随高度的变化特征直接影响着沙尘的输送过程。选择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的典型沙丘、平沙地为观测点,利用BSNE集沙仪,对2008—2009年11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中近地表0~200 cm不同高度层沙尘物质的水平输送进行了测量,对其随高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计算近地表水平运动的总沙尘通量。结果表明:近地表0~200 cm范围内,在沙丘顶部和平沙地沙尘水平通量均随高度呈显著降低趋势,在这2种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水平通量随高度的变化均较好地符合幂函数关系;在沙丘顶部,通过100 cm(宽度)×200 cm(高度)空间断面的总沙尘水平通量为3 721.0 kg,平沙地通过相同大小断面的沙尘水平通量为2 252.9 kg,比沙丘顶部减少了39.5%;沙丘顶部与平沙地PM80的总水平通量分别为996.8 kg和678.9 kg。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d-Sr同位素对沉积物源的制约——以滴哨沟湾剖面为例
    王啸,饶文波,潘耀东
    2014 (3):  570-577. 
    摘要 ( 1361 )   PDF(1386KB) ( 1046 )  
    萨拉乌苏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沙漠之间,是北方黄土与沙漠过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环境变化相当敏感。选择该流域典型沉积剖面(滴哨沟湾剖面),研究剖面Nd-Sr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揭示沙漠—黄土过渡带物质来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风成粗颗粒(>75 μm)由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风蚀所致,河湖相粗颗粒主要由下覆风成沉积物水蚀改造而来;② [WTBX]∣ΔεNd(0)∣≤1[WTBZ]的风成细颗粒(<75 μm)基本上来自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的风化剥蚀和粗颗粒的就地改造,而[WTBX]∣ΔεNd(0)∣>1[WTBZ]的风成细颗粒有更复杂的物质来源;③ 城川组和中下部萨拉乌苏组的河湖相细颗粒由黄土高原的水土侵蚀提供,而萨拉乌苏组上部遭受了来自鄂尔多斯沙漠中东部风成细颗粒的干扰。这项研究对正确理解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巴彦淖尔花岗岩石林的特征及成因
    王璐琳,武法东
    2014 (3):  578-584. 
    摘要 ( 1664 )   PDF(1755KB) ( 977 )  
    通过对内蒙古巴彦淖尔花岗岩石林的调查和研究,对其形态类型和成因作了详尽的阐述。研究区的花岗岩石林从形态上可分为石柱、石锥、石蛋、蘑菇石、石排5种类型。根据形态特征的分析,该石林是由晚古生代花岗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经重力崩塌、风化、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其形成发育受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因素的控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