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气候与气候变化
    前期Nino 3.4 区海温变化与宁夏1、2月气温、降水的关系
    杨勤, 丁永红, 林纾
    2013 (5):  769-775. 
    摘要 ( 1712 )   PDF(775KB) ( 1300 )  
    通过对北半球极涡、亚洲极涡面积和强度指数、东亚大槽强度及位置指数的相关性年代际强弱分析、检验,在最强相关阶段对宁夏1、2月气温、降水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显著性检验,通过检验的特征量与气温、降水在相应的阶段稳定性较好,作为预报预测的选取和参考因子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1961年以来Nino 3.4区12月海温监测状态与次年1、2月气温、降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前期Nino 3.4区12月海温自2000年以来在宁夏区域暖背景和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与次年1月气温、降水分别成正、负相关,系数较高;在厄尔尼诺状态下,与宁夏次年2月气温、降水的正、负相关性较高;在拉尼娜状态下,与次年2月降水的负相关较明显,上述相关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可作为短期气候预测中可确定因子的依据;海温在正常状态下与次年1、2月气温、降水均无明显相关。统计了1961—2010年共15次拉尼娜事件结束年对宁夏次年1、2月气温偏高、偏低、降水偏多、偏少影响的概率,并通过X2检验得出,拉尼娜事件与宁夏1、2月气温、降水无显著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40 a内蒙古正蓝旗气候变化特征
    李鹏, 杨婷婷, 吴新宏, 吕世海, 刘同海
    2013 (5):  776-780. 
    摘要 ( 1758 )   PDF(2448KB) ( 1131 )  
    气候变化特征对于当地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及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1970—2009年气温和降水资料,结合回归分析对该旗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正蓝旗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57 ℃·(10a)-1,40 a平均气温为2.26 ℃,其中21世纪初前10 a上升幅度最大,其年代平均气温攀升至峰值,达到3.07 ℃;降水量也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4.85 mm·(10a)-1,40 a平均降水量为352.31 mm,其中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高,达到398.74 mm,而21世纪初前10 a降水量迅速下降,成为近40 a降水量最低点,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19.62 mm。总体而言,正蓝旗20世纪70年代趋于相对干冷,80年代则由相对干冷向暖湿发展的过渡期,而90年代正蓝旗呈相对明显的暖湿化趋势,21世纪前10 a降水量减少和气温继续升高,出现暖干化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0 a新疆≥0 ℃持续日数和积温时空变化
    普宗朝, 张山清, 李景林, 王命全
    2013 (5):  781-788. 
    摘要 ( 1458 )   PDF(2711KB) ( 927 )  
    利用新疆95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WTBX]t[WTBZ]检验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新疆近50 a日平均气温稳定≥0 ℃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 ℃的初日在空间分布上南疆早,北疆晚;平原和盆地早,山区晚的格局。≥0 ℃终日的空间分布与≥0 ℃初日大体相反。≥0 ℃持续日数和≥0 ℃积温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南疆多,北疆少;盆地多,山区少的格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0 ℃初日总体呈显著提早趋势,≥0 ℃终日呈极显著推迟趋势,≥0 ℃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分别以2.58 d·(10a)-1和66.26 ℃·d·(10a)-1的倾向率呈极显著的增多趋势,并且分别于1997年或1994年发生了突变。但突变后较突变前各要素的变化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体来说,≥0 ℃初日提前幅度的空间分布呈南疆大,北疆小的格局。≥0 ℃终日的推迟幅度呈北疆大,南疆小;山区大,平原和盆地小的特点,≥0 ℃持续日数的延长幅度表现为山区大,平原和盆地小的格局,≥0 ℃积温的增加幅度呈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空间分布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年7月29日武威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杨晓玲, 丁文魁, 钱沛泉, 殷玉春, 姚玉璧
    2013 (5):  789-795. 
    摘要 ( 1579 )   PDF(2118KB) ( 845 )  
    利用常规天气图、FY-2D卫星云图、单站地面资料、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2年7月29日下午到夜间武威市的对流性强降雨天气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低层天气系统共同作用发生的,地面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是强降雨天气能量的释放过程;大的湿度条件和水汽在本地辐合,为大到暴雨提供了丰沛的水汽;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强烈的上升气流是大到暴雨发生的动力条件;强烈的不稳定能量和不稳定层结是对流增强、雨强增大的必要条件;对流云团的发展和加强是降雨强度较大的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家庄市暴雨变化特征及降水极值重现期研究
    韩军彩, 王传辉, 陈静, 阎访, 杨鹏, 王磊
    2013 (5):  796-801. 
    摘要 ( 1811 )   PDF(1553KB) ( 897 )  
    利用石家庄市1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至201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在分析了石家庄市暴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耿贝尔极值Ⅰ型分布型理论,讨论了该地区在不同重现期降水极值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石家庄市暴雨日数由西北和东南向内部逐渐减少,其中西北部山区暴雨发生的次数最多;近几十年来,石家庄大部分地区年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唯有北部地区呈增加趋势;石家庄市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两个暴雨偏多时期,分别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期前后;石家庄市暴雨日数存在准6 a和准16 a左右的振荡周期。在10 a、30 a和50 a不同重现期各站年最大日降水量和年最大过程降水量相差较大,其中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区较大,东部平原相对较小,各站年最大日降水量均在100 mm以上,达到大暴雨的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浅层地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宁和平, 张建勇, 方锋 , 敖泽建
    2013 (5):  802-807. 
    摘要 ( 1370 )   PDF(1479KB) ( 877 )  
    利用1971—2010年黄河上游玛曲地区5—10月浅层地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玛曲地区近40 a来浅层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玛曲地区各月平均浅层地温以0.20~0.71 ℃·(10a)-1的速率上升,其中20 cm平均地温增温的趋势最显著,5 cm平均地温增幅最小,浅层地温升温的趋势随深度的增加而更为显著。在2000年之前,浅层地温以负距平变化为主,2000年之后为正距平。20世纪70年代浅层地温最低,2001—2010年达到最高。1971—2010年夏季玛曲地区5、10、15、20 cm浅层平均地温均发生了升高突变。夏季浅层平均地温与同期的平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20 cm平均地温与同期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922,且两者在变化趋势上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夏季浅层平均地温与冬季降水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其变化对冬季降水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ODIS逐日积雪覆盖率产品验证及算法重建
    张颖, 黄晓东, 王玮, 梁天刚
    2013 (5):  808-814. 
    摘要 ( 2254 )   PDF(2616KB) ( 1422 )  
    选取青藏高原局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MODIS逐日积雪覆盖率产品(MOD10A1)存在精度差、地域限制等问题,利用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提出了分段建模的方法,生成了精度更高的积雪覆盖率产品,并采用Landsat资料对该产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 MOD10A1标准积雪覆盖率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精度较低,提取的平均雪盖率为29.16%,与同时相TM影像的积雪覆盖比例(22.45%)相差较大,两者相关系数仅为0.74;② 利用MOD09GA地表反射率产品重建积雪覆盖率的分段模型,提取的平均雪盖率为21.70%,与同时相TM影像的积雪覆盖比例较为接近,且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85;③ 与TM资料生成的积雪真值图像对比,改进后的分段模型标准误差与绝对平均误差都优于标准产品,对研究区积雪覆盖面积监测精度的提高有一定的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2010年乌昌地区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原因分析
    宫恒瑞
    2013 (5):  815-821. 
    摘要 ( 1385 )   PDF(2225KB) ( 788 )  
    选用1981—2010年乌昌(乌鲁木齐—昌吉)地区20 cm蒸发皿蒸发量资料,采用气候趋势法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0 a间中、高山带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高山带增加较明显;平原区、低山带蒸发量以减小趋势为主,其中平原区减小速率最大。四季中大西沟和天池蒸发量均为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和夏季增加较显著,平原区、低山带蒸发量四季均为减小趋势,其中夏季减小最快,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减小趋势较弱。用累积距平法做突变检验,乌昌地区在过去30 a高山带蒸发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了快速增加;中、低山带蒸发量突变不明显,平原区大部分站蒸发量80年代末发生突变性减少现象。[JP2]偏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分析表明,高、中山带蒸发量增加的主导因子是气温升高;低山带蒸发量下降的主导因子是相对湿度增加;而平原区蒸发量减小的主导因子是风速减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资源
    伊犁四爪陆龟保护区荒漠-绿洲交错带圆叶锦葵种群构件的生长分析
    贾风勤, 张娜, 杨瑞瑞, 章芳, 邓小燕
    2013 (5):  822-826. 
    摘要 ( 1097 )   PDF(1542KB) ( 940 )  
    研究了生长在四爪陆龟保护区荒漠-绿洲交错带处于不同生活史阶段(营养期和结实后期)的圆叶锦葵种群构件数量性状以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圆叶锦葵种群以结实后期植株各构件数量和生物量为多,其叶片数量是营养期植株的1.25倍;根、茎生物量则均超过了3倍以上;叶生物量之比为2.06。随着叶片数量增加,营养期植株中不同营养构件的生物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结实后期植株则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结实后期植株中,果实生物量与根、茎生物量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果实数量与二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不同生活史阶段圆叶锦葵种群构件具有同速和异速两种不同的表型可塑性调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姆塔格沙漠沙生柽柳种群与环境因子分析
    杨尧军, 袁宏波, 刘淑娟, 张锦春, 唐进年, 丁峰
    2013 (5):  827-831. 
    摘要 ( 1300 )   PDF(1333KB) ( 791 )  
    选择对沙生柽柳种群具有重要影响的地理、土壤、水分3要素的7个因子为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沙生柽柳种群生长与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是影响种群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表明区域环境严酷、土壤贫瘠,对沙生柽柳生长发育的限制作用明显;海拔影响较小,并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表明地理因子对植物或植物种群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他因子的作用而产生的间接影响;水分对沙生柽柳的影响又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地下水位及其矿化度特征。库姆塔格沙漠在长期地质及气候环境变化中形成的土壤基质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土壤养分匮乏的影响将长期存在,植物种群的保护与恢复存在较大难度,尤其是对于面临严重衰退威胁的沙生柽柳更应加强保护力度;而加快防治区域沙漠化发展、加强保护植物现有生境,将是维持区域植物生长和种群发展较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山地生物多样性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丘间低地过渡带植被分布特征及种间关联
    苗纯萍, 李雪华, 蒋德明
    2013 (5):  832-837. 
    摘要 ( 1220 )   PDF(998KB) ( 905 )  
    运用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CA群落多元统计分析等,系统研究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物种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物种间表现出有选择性的种间积聚,但偏流动沙丘一侧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的分布相对独立,说明沙蓬和乌丹蒿占有相对独立的生态位。丘间低地一侧黄柳[WTBX](Salix gordejevii)和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WTBZ] var. bordensis)主要分布于丘间低地北部,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而山竹岩黄蓍(Hedysarum fruticosum)主要分布于丘间低地南部,与前两个物种生态位相分离。Pearson相关性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结果基本一致,负相关种对数高于正相关种对数,存在生态位分化,群落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资源
    银川平原湿地常见植物种间关系研究
    赵永全, 何彤慧, 程志, 张娟红, 杨明秀, 张玉峰
    2013 (5):  838-844. 
    摘要 ( 1295 )   PDF(1343KB) ( 905 )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校正χ2检验,结合Jaccard关联指数、Pearson 相关系数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研究了银川平原湿地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计算测定了33 种常见植物共528个种对的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 ① 3种检验方法表达的种间关系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χ2检验共有24个种对正关联, 4个种对负关联,其中有12对极显著正关联,1个种对极显著负关联; 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有30 个种对正相关,其中有19个种对极显著正相关,无负相关种对;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有50个种对呈正相关,8个种对呈负相关,其中有31个种对极显著正相关,1个种对极显著负相关。② 银川平原湿地33种常见植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即水生植物种组、湿生植物种组、中生植物种组和旱生植物种组,组内植物间多为显著正关联,种组植物间多为负关联。③ 银川平原湿地植物群落存在独立分布格局,植物群落不够稳定, 尚处于不断的演替之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平原沟渠边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子分析
    张娟红, 何彤慧, 程志, 张玉峰
    2013 (5):  845-849. 
    摘要 ( 1307 )   PDF(681KB) ( 920 )  
    沟渠边坡是物种传播的廊道之一,在物种传播与演替进程中起重要的作用。采用主分量分析和PCA排序的方法,对宁夏平原沟渠边坡的优势植物群落与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平原沟渠边坡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且土壤盐分与植物群落的优势度和生物多样性之间有Y2=0.516-0.005X1+0.506X2的关系,可以根据此模型对宁夏平原沟渠湿地的土壤盐分和植物种群多样性及生态优势度做出具体的数学解释。同时表明,沟渠边坡水分梯度和土壤养分是决定其植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沟渠作为干旱半干旱区绿洲的重要水利设施,从获取最大用水效率、减少水分损失角度,可以高效地通过植物群落控水控肥;而从沟渠强化水文生态效益的角度,则可以提高沟渠湿地的水文循环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护林沙拐枣人工平茬更新复壮效果分析
    张恒, 蒋进, 宋春武, 李兴, 姜有为
    2013 (5):  850-855. 
    摘要 ( 1264 )   PDF(1491KB) ( 982 )  
    为保证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渠道防护林防护效益的持续性,对林中沙拐枣进行3种不同平茬数量规格的试验,即平茬沙拐枣的数量分别为样地中沙拐枣总量的50%、67%和78%,结果表明:① 人工平茬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沙拐枣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② 人工平茬后, 沙拐枣植株生长迅速,生长活力旺盛,平茬当年已经起到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③平茬增大了沙拐枣同化枝的有效表面积,生物量增加,提高了沙拐枣的生产力。3种平茬规格处理下,沙拐枣更新复壮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78%平茬数量规格下沙拐枣生长状况最好,平茬效果最佳,防护效益随着后期生长将持续增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木错盐湖中度嗜盐放线菌区系研究
    张格杰, 何建清
    2013 (5):  856-859. 
    摘要 ( 1487 )   PDF(2202KB) ( 890 )  
    为探明纳木错盐湖中度嗜盐放线菌的数量、种类组成、拮抗活性和酶活性。采用盐浓度为5%和10%的4种分离培养基,利用稀释平板倾注法对盐湖土壤和水样放线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细胞壁化学组成对放线菌进行初步鉴定,并对分离到的放线菌进行抑菌和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从纳木错盐湖土壤和水样中分离到36株中等嗜盐放线菌,其中土样中26株,水样中10株。分别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和红球菌属(Rhodococcus)。放线菌形态学排重后合并为13株,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分别有4株放线菌对小麦赤霉菌、小麦根腐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有抑菌活性,抑菌率占30.8%。其中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最大抑菌圈直径达22 mm。酶活性测定发现,纳木错盐湖中度嗜盐放线菌的酶活性菌株数少且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理
    应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快速预警乌鲁木齐典型农作物干旱胁迫
    童小芹, 王淑智, 夏咏, 张晔, 刘越芳, 潘响亮
    2013 (5):  860-866. 
    摘要 ( 1527 )   PDF(1659KB) ( 932 )  
    通过叶绿素荧光技术,分析了黄瓜、番茄、茄子、辣椒4种乌鲁木齐典型农作物幼苗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光系统(PSⅠ、PSⅡ)活性的变化特点,同时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4种农作物幼苗的光系统活力受到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Fv/FmY(II)(实际量子产量)随土壤水分含量降低逐渐受到抑制,在土壤失水严重时显著降低。Y(NO)(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在干旱胁迫过程中逐渐增加。PSⅡ反应中心潜在活性Fv/F0在指示干旱胁迫危害和鉴别不同植物耐旱性时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土壤含水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含水量与Fv/Fm、Fv/F0、Y(II)Y(ND)(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Y(NO)Y(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反映植株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状态,也可以作为土壤水分含量的指示物,对农作物幼苗的干旱胁迫程度做出快速预警。同时,通过干旱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对比,还发现幼苗之间的耐旱性差异,茄子抗旱能力优于其他3种农作物幼苗,黄瓜和番茄幼苗耐旱能力相似,辣椒的耐旱性比其他3种农作物幼苗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和白梭梭树干茎流特征
    戴岳, 郑新军, 李彦, 唐立松
    2013 (5):  867-872. 
    摘要 ( 1305 )   PDF(944KB) ( 1014 )  
    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2个主要建群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树干茎流的野外实验观测,分析植株冠层和降雨特征对树干茎流形成的影响,并明确了树干茎流量在降雨再分配中的比例。结果表明:当降雨量≥2.4 mm时,梭梭和白梭梭开始有树干茎流产生。梭梭、白梭梭的树干茎流量随树冠体积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当梭梭树冠体积大于4 m3,白梭梭树冠体积大于1.5 m3时,树干茎流量随树冠体积的增加不再增大,甚至有下降趋势。梭梭和白梭梭的树干茎流量和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累计树干茎流量分别占降雨总量的9.1%和6.4%。梭梭和白梭梭的集流率均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能够有效地将树干茎流汇聚到树干基部, 梭梭表现出更强的汇集树干茎流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骆驼刺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赛那瓦尔?芒思尔, 阿里木江?阿布力孜 , 邹国安
    2013 (5):  873-876. 
    摘要 ( 1082 )   PDF(1270KB) ( 742 )  
    建立骆驼刺药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有效控制骆驼刺药材的质量奠定基础。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柱为Waters Atlantis T3 C18(4.6 mm×250 mm,5 μm),用乙腈-0.2%甲酸水溶液线性梯度洗脱,以 1.0 mL·min-1为流速,检测波长为 280 nm,采集时间为 100 min,分析了10批骆驼刺的HPLC指纹图谱。得到了分离度较好的骆驼刺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标定出了11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确定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骆驼刺药材的质量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云杉种子萌发特性
    刘有军, 刘世增, 康才周, 满多清, 李德禄, 李银科
    2013 (5):  877-881. 
    摘要 ( 1252 )   PDF(1382KB) ( 876 )  
    以天祝县青海云杉天然种群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种子生活力测定,分析种子萌发对温度、光照、水分和盐分胁迫的响应,为引种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① 种子的生活力为72%。② 在黑暗条件下,温度小于10 ℃种子不萌发,最适萌发温度25/15 ℃(72%);种子在24 h黑暗和24 h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显著高于14 h光照/10 h黑暗。③ 当NaCl胁迫浓度为50 mmol·L-1时,可促进种子萌发,当胁迫浓度大于50 mmol·L-1时,抑制种子萌发;胁迫解除后,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恢复萌发率(RGR)先增加后减小,胁迫浓度为400 mmol·L-1时,RGR达到最大值13%。④ 随着PEG-6000试剂胁迫渗透势的增加,种子萌发显著减少,在-0.9 MPa时,种子不能萌发;胁迫解除后,RGR先增加后减少,在-0.9 MPa时,达到最大值3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碱参与阿魏种子休眠的调控
    阿卜杜许库尔?牙合甫,海利力?库尔班
    2013 (5):  882-886. 
    摘要 ( 1420 )   PDF(1111KB) ( 790 )  
    为揭示濒危植物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Shen.)种子休眠的成因,对阜康阿魏种子分别采用流水漂洗处理后的发芽试验、蒸馏水和NaHCO3溶液浸提液以及化学法提取生物碱中的小麦种子萌发实验,并观察蒸馏水和NaHCO3浸泡阿魏种子对介质pH的影响等,综合分析阿魏种子休眠的成因。流水浸洗处理5 d和20 d的发芽率分别为77%和85%以上,较对照(47%)有显著提高(P<0.01);NaHCO3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蒸馏水浸提液;用pH较高的NaHCO3溶液和蒸馏水浸泡阿魏种子,该介质的pH向8.0~8.3收敛;化学法提取生物碱对小麦发芽有显著抑制作用,当10 g·(100mL)-1时抑制率达80%。实验结果显示,除脱落酸(ABA)外,还有生物碱在阿魏种子休眠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盐度施氮水平下盐地碱蓬幼苗生长及光合色素含量分析
    尹海龙, 田长彦, 陈春秀, 任婧, 黄建
    2013 (5):  887-893. 
    摘要 ( 1400 )   PDF(1308KB) ( 859 )  
    以盐生植物盐地碱蓬为试验材料,以NaCl模拟不同盐度环境,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施氮水平下,盐地碱蓬幼苗生长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① 轻度、中度及重度盐环境下施适量氮(0.3 g·kg-1、0.6 g·kg-1、1.2 g·kg-1)可以促进盐生植物盐地碱蓬幼苗的生长,在高盐高氮条件下,施氮对盐地碱蓬幼苗生长的影响与盐度有关;② 不同盐度环境下施氮所能达到的最高干物质产量及最高施氮限量也不同,表现为轻度盐环境(含NaCl 2.5 g·kg-1)>中度盐环境(含NaCl 5 g·kg-1)>重度盐环境(含NaCl 7.5 g·kg-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生产力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③ 同一施氮水平下,随着盐度的增加盐地碱蓬幼苗叶片渗透势显著下降,并且同一盐度环境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渗透势也呈现出下降趋势,渗透调节能力增大;④ 3个盐度环境下,施氮均可增加盐地碱蓬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从而提高光合效率,增强幼苗对盐渍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照和温度对旱地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聂志刚,李广
    2013 (5):  894-898. 
    摘要 ( 1560 )   PDF(780KB) ( 1466 )  
    为研究旱地小麦叶片生长规律,了解气候变化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效应,设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并运用APSIM模型模拟光照和温度变化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有较高精度。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光照和温度分别呈开口向下和向上二次抛物型变化。在本试验范围内,叶面积指数与光照呈二次抛物线下降型变化,但当光照未越过临界点时,光照成正效应,表明在最适宜条件下光照的合理增加可促进小麦生长;当日均气温高于7.73 ℃,温度成正效应,说明温度合理的升高,有助于小麦叶面积指数在一定生长阶段平稳在较大值;光照和温度同时升高时,光照下降效应显著于温度正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关中—天水经济区景观格局分析的尺度效应
    冯雪铭, 李晶, 张东海
    2013 (5):  899-904. 
    摘要 ( 1145 )   PDF(1684KB) ( 1071 )  
    以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应用ArcGIS、Erdas软件对影像解译,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景观分为6大景观类型。运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3,选择景观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个数、最大斑块指数、形状指数、平均分维数、连接度指数,从景观类型级别上探讨了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并对部分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在粒度为30~600 m,各景观类型的不同景观格局指数呈现出4种变化趋势: ① 指数值基本不变;② 指数值呈现有规律的上升或下降,有明显拐点;③ 指数值呈现有规律的上升或下降,但是拐点不明显;④ 指数无规律变化;部分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曲线,可分别用三次函数和线性函数进行拟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各景观类型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是耕地为120 m、林地为120~160 m、草地为90~130 m、水域为90~110 m、建设用地为90~130 m、未利用地为110~160 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什地区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巴乌龙, 周华荣, 梁雪琼, 李玉霞
    2013 (5):  905-912. 
    摘要 ( 1484 )   PDF(2076KB) ( 856 )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方法。应用生态足迹理论,采用相关的计算方法,对喀什地区2000—2009年的生态足迹动态过程以及生态安全现状进行了计算并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喀什地区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按传统发展模式,喀什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在2016年将达到2.86 hm2,是2000年的14倍;喀什地区各县市的生态足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农牧业产品消费持续增高是生态足迹扩大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北麓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
    王渊刚, 罗格平, 冯异星, 李超凡, 韩其飞, 范彬彬
    2013 (5):  913-918. 
    摘要 ( 1665 )   PDF(921KB) ( 1016 )  
    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天山北麓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天山北麓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碳密度差异显著,其均值处于3.65~35.73 kg·m-2。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碳密度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其中耕地表层(0~20 cm)土壤碳密度占其总量的32.2%,其相邻土层的土壤碳密度占其总量比例的差值较小,最大差值仅为8.1%;高山亚高山草甸、森林和隐域植被表层(0~20 cm)土壤碳密度占其总量的40%以上;荒漠植被、裸地和稀疏植被表层(0~20 cm)土壤碳密度占其总量的比例低于37%,其中裸地与稀疏植被最低,仅为25.4%,其相邻土层土壤碳密度占其总量比例的最大差值低于4.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0 a来长江源区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许君利, 张世强, 上官冬辉
    2013 (5):  919-926. 
    摘要 ( 1512 )   PDF(1877KB) ( 1211 )  
    根据地形图、航空相片和Landsat ETM+数字影像,采用比值阈值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长江源区1969/1971—1999/2002年间的冰川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覆盖同一区域(格拉丹东峰北坡)的Landsat MSS (1973年)、Landsat TM (1992年)以及2景2005/2006年获取的1B级ASTER数字遥感影像,进一步分析源区冰川的连续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的冰川平均退缩了108.3 m,冰川面积减少了5.3%,其中,色的日峰地区的面积变化率最大,冰川面积减少12.9%;唐古拉山北坡冰川相对处于稳定状态,面积仅减少了4.3%。② 格拉丹东峰北坡冰川面积变化速率不均匀,1969—1973年冰川面积变化最快,平均变化量为-1.16 km2·a-1,1973年后冰川变化有所减缓,1973—1992年和1992—2002年平均变化量均为-0.59 km2·a-1,而2002年后冰川面积变化又有所加快,平均变化量为-0.95 km2·a-1。③ 沱沱河、五道梁和治多3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显示,暖季气温升高是导致研究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因素,此外,气温升高的快慢可能是引起上述3个区域冰川变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们江干流区间流域径流变化特征
    徐万玲, 满卫东, 朱卫红, 秦雷, 曹光兰
    2013 (5):  927-932. 
    摘要 ( 1395 )   PDF(1571KB) ( 1112 )  
    以图们江干流区间为研究对象,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干流区间4个水文站点径流年际与年内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R/S分析方法分析年径流、季节径流和月径流变化趋势在未来的可持续性,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各水文站点年径流、季节径流和月径流发生突变的年份。结果表明:图们江干流区间各水文站径流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均与干流径流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趋势,非汛期径流下降的贡献主要来自春季和冬季径流的下降;Hurst指数表明,上游径流变化趋势的持续性最强,下游的持续性相对较弱;1985年是图们江干流区间年径流发生突变的年份,且降水量也发生了变化,可以推测降水量可能是径流不断减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慕星, 张晓明
    2013 (5):  933-939. 
    摘要 ( 1389 )   PDF(2468KB) ( 932 )  
    皇甫川流域地处黄河中游典型的多沙粗沙区,该区域的水沙变化对黄河下游水沙情势的改变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双累积曲线确定1954—2010年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的典型时段,对其趋势进行分析,并基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的实施来剖析流域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水沙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4个典型时段,即1954—1978年、1979—1987年、1988—2002年、2003—2010年。1954—1978年,流域治理度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为水沙的自然变化时段;1979—2010年水利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应不断增大,双累积曲线法计算的减水减沙效应分别为41.8%和49.7%,径流/输沙系数还原法计算的减水减沙效应分别为44.7%和48.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