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上一期   
    封面与目录
    第42卷第1期封面与目录
    2025 (1):  0-0.    
    摘要 ( 25 )   PDF(25651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与气候
    西北一次强沙尘天气的数值模拟及其诊断
    曹译丹, 马敏劲, 康国强, 陈然
    2025 (1):  1-13.  doi: 10.13866/j.azr.2025.01.01    cstr: 32277.14.AZR.20250101
    摘要 ( 73 )   HTML ( 6 )   PDF(20833KB) ( 80 )  

    沙尘天气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强沙尘天气对生命健康和生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利用2023年3月18日至23日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地面观测数据、MODIS卫星数据及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及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中国西北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的源地及其影响范围进行讨论,并着重分析中间站点张掖强沙尘天气的形成。结果表明:此次影响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天气呈阶段性起沙,分别在19日、20日、21日于不同区域产生,传播范围与影响区域各异。河西走廊地区沙尘主要源于酒泉市的沙尘源,WRF-Chem模拟显示张掖站的PM10浓度最高,达6966.7 μg·m-3。张掖的沙尘事件具有上游输入和本地扬沙的双重来源:一方面,酒泉市附近超过16 m·s-1的近地面强西北风在不稳定层结影响下产生上升运动,将沙尘带至高空并向下游传播,在张掖3~4 km高度处沉降;另一方面,在上游沙尘输入前,张掖低层大气已不稳定,地面大风和风向辐合触发上升运动,扬起本地沙尘,进一步增强沙尘强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1年春季塔里木盆地典型沙尘天气过程气溶胶垂直分布及传输
    田文君, 薛一波, 张小啸, 雷加强, 李生宇, 范敬龙, 张恒
    2025 (1):  14-26.  doi: 10.13866/j.azr.2025.01.02    cstr: 32277.14.AZR.20250102
    摘要 ( 55 )   HTML ( 4 )   PDF(25721KB) ( 23 )  

    利用2021年4月下旬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激光雷达观测资料,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HYSPLIT模式和环境监测及气象观测站的数据,分析沙尘气溶胶光学信息的垂直分布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大范围沙尘天气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潜在来源和传输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沙漠腹地在4月19日20:00—21日14:00和22日14:00—26日18:00出现了两次强沙尘天气过程,沙尘集中分布在0~5 km高度,0~2 km消光系数>0.3 km-1;退偏比>0.6,远高于沙尘气溶胶的判定阈值0.31;两次沙尘天气过程均受高空低槽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第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由翻越天山的冷空气导致,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均出现扬沙天气,和田PM10浓度于22日达到峰值3763 μg·m-3,沙尘来自盆地西部;第二次沙尘天气主要来源于盆地东北处的冷空气入侵,库尔勒和阿克苏的PM10浓度于25-26日突增至1200 μg·m-3以上,沙尘源区位于沙漠腹地、盆地东北部及北部;第二次沙尘天气过程的污染传输高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且影响范围更广。沙漠腹地塔中尘源丰富,沙尘天气期间沙尘气溶胶垂直分布超过4 km,沙尘传输高度显著大于沙尘天气高发区和田和民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CMWF模式对昆仑山北坡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的预报性能分析
    杨柳, 杨霞, 刁鹏, 胡德喜, 王媛媛
    2025 (1):  27-39.  doi: 10.13866/j.azr.2025.01.03    cstr: 32277.14.AZR.20250103
    摘要 ( 56 )   HTML ( 4 )   PDF(13947KB) ( 28 )  

    昆仑山北坡地形复杂,降水日变化特征独特导致其降水精细化预报难度大,准确率低。ECMWF模式的整体预报性能世界领先,但其对昆仑山北坡复杂地形下降水日变化特征的预报能力尚不明确。本文利用2020—2023年夏季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检验评估了ECMWF模式对昆仑山北坡不同区域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 模式20:00起报的24 h累计降水预报性能优于08:00,模式对昆仑山北坡海拔大于2000 m区域的降水预报能力优于海拔小于2000 m的区域,模式对西昆仑山北坡降水的捕捉能力优于中昆仑山北坡。(2) 模式降水量与观测降水量的日变化特征差异在17:00至次日02:00最大,模式降水频次明显多于观测值,降水强度明显小于观测值,在观测降水较少(多)时段,模式降水易高(低)估;西(中)昆仑山北坡海拔>2000 m(≤2000 m)区域的模式降水量日变化特征与观测降水量的差异较大。(3) 模式降水在西昆仑山北坡以对流性降水预报为主,在中昆仑山北坡以大尺度降水预报为主;模式降水与观测降水日变化特征的误差主要来自对流性降水预报。研究成果可为提高昆仑山北坡夏季降水预报准确率和ECMWF模式降水预报产品订正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1990—2023年新疆地表水体面积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邹彬, 邹珊, 杨余辉
    2025 (1):  40-50.  doi: 10.13866/j.azr.2025.01.04    cstr: 32277.14.AZR.20250104
    摘要 ( 56 )   HTML ( 7 )   PDF(15370KB) ( 16 )  

    新疆拥有独特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其中地表水体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本研究利用Landsat 5/7/8/9卫星遥感影像,运用混合指数算法对1990—2023年新疆地表水体面积进行计算,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了影响地表水体面积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3年新疆永久性水体面积增加了36.25%(2466.20 km2),主要由山地水体主导,特别是羌塘高原内陆河流域显著扩张,增加约三分之二(1149.58 km2);季节性水体面积则增长了181.90%(1924.84 km2),以绿洲-荒漠水体为主,其中塔里木河干流尤为突出,面积增加约两倍(344.92 km2)。山地水体的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其中雪水当量的平均贡献率最高,达到42.84%;而人类活动对绿洲-荒漠水体的影响则较大,人口密度和耕地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4.10%和54.43%。本研究全面分析了新疆地表水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科学评估新疆水资源开发潜力及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源降水产品在高寒内陆河流域的适用性和误差组分
    徐柳昕, 王文雨, 王晓燕, 王雪莹, 谷黄河
    2025 (1):  51-62.  doi: 10.13866/j.azr.2025.01.05    cstr: 32277.14.AZR.20250105
    摘要 ( 39 )   HTML ( 2 )   PDF(10258KB) ( 13 )  

    降水资料的质量是高寒山区径流模拟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水资源管理及生态安全等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多种统计指标和误差分解模型,对比分析4套降水产品(卫星降水数据GPM、亚洲地区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降水数据集AIMERG、再分析数据CMFD和ERA5)在叶尔羌河上游流域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不同产品的精度,解析不同产品的误差特征。结果表明:(1) CMFD和AIMERG的年降水呈现了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与基于中国地面台站的插值格点数据集CN05.1的特征一致,但ERA5和GPM呈现了相反的空间分布。高分辨率的AIMERG和CMFD可以捕捉到西南部冰川区降水高的特征。(2) 不同降水产品的年际变化特征差异显著且多数产品夏秋季节降水占比超过60%。对比发现,仅有AIMERG产品可以较好地呈现研究区降水年内变化的峰型和峰现时间,对站点月降水量的捕捉能力最强,呈现较高的相关系数(>0.6)和较小的均方根误差(8.45~11.57 mm),而ERA5产品最差。(3) 日尺度的不同降水产品精度均呈现出多雨期(5—10月)高于少雨期(11月—次年4月)的特征,AIMERG在不同时期均呈现较高的日降水关键成功指数。(4) 不同降水产品夏季的主导误差均为命中误差,而冬季的主导误差随降水产品而变化。研究成果可为高寒区径流模拟和降水产品的算法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省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李常亮, 雒天峰, 康燕霞
    2025 (1):  63-71.  doi: 10.13866/j.azr.2025.01.06    cstr: 32277.14.AZR.20250106
    摘要 ( 54 )   HTML ( 4 )   PDF(5824KB) ( 20 )  

    甘肃省内陆河流域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CRITIC法和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利用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函数模型,开展甘肃省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分析各子系统耦合协调状况及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2年甘肃省内陆河流域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5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水资源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同时,甘肃省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平总体上呈缓慢增加趋势,由短缺状态逐步转换至合理状态。从2011—2022年相对接近度均值来看,酒泉、金昌、张掖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级处于短缺状态,嘉峪关、武威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级处于合理状态。5市4个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均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提高水资源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提升甘肃省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的关键所在。耕地率、生态用水占比、人口密度以及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项指标为主要障碍指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源区典型日近地表土壤-植被-水体蒸散发及水汽同位素特征
    柏文文, 王尚涛, 倪三川, 贺巨龙, 王春艳, 刘伊丰, 吴淼, 苏宇博, 王凯玉
    2025 (1):  72-83.  doi: 10.13866/j.azr.2025.01.07    cstr: 32277.14.AZR.20250107
    摘要 ( 48 )   HTML ( 4 )   PDF(49286KB) ( 11 )  

    基于蒸发量及其水汽同位素原位观测,研究了黄河源区王家乡典型日近地表土壤-水体-植被蒸散发特性,探讨了土壤-植被-水体蒸散发水汽同位素特征,计算了蒸散发和迁移水汽占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植被蒸散发峰值时间相对于水体蒸发峰值时间存在延迟效应,蒸散发影响土壤水深度为20 cm。不同观测对象(裸土、植被、水体、混合)蒸散发水汽同位素值存在显著性差异,植物散发过程相对土壤蒸发过程,有更加强烈的同位素分馏过程,并且蒸散发消耗土壤水深度越大,分馏效应越强,蒸发引起观测水汽δ18O、δD、δ17O先富集增大后趋于稳定,表明存在同位素平衡分馏过程,而蒸发过程氘盈余持续减小。采用逐小时瑞利分馏模型可以较好的刻画水汽同位素变化特征。水汽同位素端元混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观测站点近地表以蒸散发水汽为主,未来在水资源量调配和管理时,应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对土壤蒸散发量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区自然资源地表基质细化分类体系构建与调查深度
    李双媛, 徐柱, 王玉刚, 孙金金
    2025 (1):  84-96.  doi: 10.13866/j.azr.2025.01.08    cstr: 32277.14.AZR.20250108
    摘要 ( 34 )   HTML ( 1 )   PDF(18395KB) ( 5 )  

    地表基质分类是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监测的基础,同时也是揭示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的协同耦合关系的关键,有助于从地表覆被和地下空间要素两个层次认识地表基质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干旱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新疆三工河流域为靶区,依据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景观异质性分布特征,在地表基质的分布区域、海拔范围及主要地表覆被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地表基质三级分类分区体系。整体划分为4个地表基质一级类、17个二级类及28个三级类。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根系分布特征,地表基质调查深度在南部山区以50 cm;中部平原区以3 m;北部沙漠区小于10 m为宜。此外,基于垂直带生态系统NPP的分异性特征,验证了分类体系的合理性,体现了地表基质层孕育支撑土地覆被的作用关系。研究成果为未来干旱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科学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
    气候变化下菟丝子属3种植物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瞿宇阳, 文田田, 刘佳敏, 阎平
    2025 (1):  97-107.  doi: 10.13866/j.azr.2025.01.09    cstr: 32277.14.AZR.20250109
    摘要 ( 56 )   HTML ( 4 )   PDF(17231KB) ( 41 )  

    菟丝子属(Cuscuta)植物因茎全寄生的特点全属均被列为检疫植物,探究菟丝子属植物在中国潜在空间分布特点对其防治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杯花菟丝子(C. cupulata)、原野菟丝子(C. campestris)、单柱菟丝子(C. monogyna)3种菟丝子属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已有地理分布记录932条、野外考察记录144条和20个环境变量,应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预测其在当前和未来(2041—2060年、2061—2080年)SSP2-4.5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场景下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并将当前气候情景下菟丝子属3种植物的适生区与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1)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均大于0.9,预测精度较高。(2) 影响菟丝子属3种植物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存在差异,但均是气候因子占主导,地形因子的贡献率相对较小。(3) 当前气候情景下杯花菟丝子与单柱菟丝子适生区多分布于我国北方,而原野菟丝子适生区除了在北方有分布外亦在东南沿海有大面积覆盖,并且未来3种菟丝子属植物均表现出向我国北部扩张的趋势。(4) 当前时期菟丝子属3种植物的适生区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开发利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勤县公益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赵雪梅, 马维伟, 张世虎, 常文华, 李广, 赵维军, 张玉
    2025 (1):  108-117.  doi: 10.13866/j.azr.2025.01.10    cstr: 32277.14.AZR.20250110
    摘要 ( 54 )   HTML ( 6 )   PDF(1881KB) ( 21 )  

    以民勤县荒漠区生态公益林中五种典型植物群落沙丘芦苇+芨芨草(Phragmites communis+Achnatherum splendens)、碱蓬+白刺(Suaeda glauca+Nitraria tangutorum)、霸王+白刺(Sarcozygium xanthoxylon+Nitraria tangutorum)、珍珠猪毛菜+梭梭(Salsola passerine+Haloxylon ammodendron)、红砂+梭梭(Reaumuria songarica+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土壤采样,研究了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民勤县荒漠区生态公益林植物物种组成相对简单,仅有10科19属22种,红砂+梭梭群落物种组成相对丰富。红砂+梭梭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impson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5种植物群落中最大,5种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Jsw)范围为0.55~0.99且五种群落之间无显著差异。(2) 从5种群落土壤理化性质来看,红砂+梭梭群落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3) α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因子的关系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发现,土壤容重(SBD)、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对α多样性的解释率较高,分别为56%、14.3%。因此,红砂+梭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土壤理化性质相对较好,能够改善民勤县荒漠区植被生态,对民勤县荒漠区生态公益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和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尔沁沙地油松固沙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
    高海燕, 张胜男, 杨制国, 张雷, 黄海广, 闫德仁
    2025 (1):  118-126.  doi: 10.13866/j.azr.2025.01.11    cstr: 32277.14.AZR.20250111
    摘要 ( 55 )   HTML ( 3 )   PDF(4669KB) ( 23 )  

    探究不同林龄油松固沙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与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的关系,为油松固沙林合理经营和管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科尔沁沙地流动沙地为对照(0 a),选择固沙18 a、34 a、48 a、56 a油松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差异。结果表明:(1) 从油松固沙林土壤中获得2517个OTU,隶属于真菌的14个门、48个纲、127个目、286个科、579个属;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47.91%~67.34%)、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8.45%~43.70%)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1.41%~8.36%);优势属为Biappendiculispora、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棉革菌属TomentellaKnufia、糙缘腺革菌属Amphinema。(2) 由韦恩图和NMDS分析表明,造林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各林龄土壤真菌丰富度(ace指数、chao指数)显著增加(P<0.05),且与有机质、全氮、全磷、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中性蛋白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 真菌群落主要以共生营养型和腐生营养型为主,造林后共生营养型相对丰度均较对照增加,腐生营养型相对丰度较为稳定。造林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固沙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内容,为科尔沁沙地油松固沙林土壤健康评价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优先流特征
    杨鹏华, 胡广录, 李昊辰, 樊亚仑
    2025 (1):  127-140.  doi: 10.13866/j.azr.2025.01.12    cstr: 32277.14.AZR.20250112
    摘要 ( 51 )   HTML ( 4 )   PDF(11981KB) ( 10 )  

    本研究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泡泡刺、梭梭和沙拐枣作为研究对象,在入渗水量分别为10 L、15 L和20 L条件下(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方法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染色图像垂直和水平剖面优先流分布规律和特征参数,选取特征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均方决策法探明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为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恢复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 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存在土壤优先流现象,且主要类型为孔隙流,固沙植物种类不同,其根区优先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也不同,但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加,优先流均发生侧向入渗。(2) 在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梭梭和沙拐枣根区土壤染色面积比曲线变化呈“S”型,且水分呈非均匀下渗现象。(3) 优先流评价指数PFI由大到小为梭梭(0.685)、泡泡刺(0.543)、沙拐枣(0.502),梭梭根区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最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基于高光谱反射特征的荒漠类型可分性评价
    刘志飞, 杨雪梅, 王景瑞, 黄轲盼, 徐浩杰
    2025 (1):  141-153.  doi: 10.13866/j.azr.2025.01.13    cstr: 32277.14.AZR.20250113
    摘要 ( 55 )   HTML ( 4 )   PDF(19833KB) ( 9 )  

    本研究采用裸土高光谱反射曲线细节所提取的特征变量评价不同荒漠类型可分性,选择石羊河下游盐漠、砾漠、泥漠和沙漠为研究对象,运用累积差值、一阶微分、包络线去除、植被指数计算、主成分分析法等,辨别不同荒漠类型的高光谱反射特征,提取关键分类变量,量化不同荒漠类型区分度。结果表明:(1) 各荒漠类型在446~600 nm和2150~2285 nm处存在差异明显的吸收谷。(2) Carter指数1、绿度指数(GI)、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NDVIh2)等在不同荒漠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3) 改进叶绿素吸收指数(MCAR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2265 nm与1790~1810 nm反射率在主成分指标构建中的权重值较大。(4) 各荒漠类型区分度:沙漠&盐漠>沙漠&泥漠>泥漠&盐漠>砾漠&盐漠>沙漠&砾漠>泥漠&砾漠。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干旱区荒漠遥感监测提供地面验证和数据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与情景模拟
    张莹, 赵媛媛, 刘如龙, 王岳, 丁国栋
    2025 (1):  154-165.  doi: 10.13866/j.azr.2025.01.14    cstr: 32277.14.AZR.20250114
    摘要 ( 50 )   HTML ( 7 )   PDF(15747KB) ( 14 )  

    探究脆弱区生境质量变化过程及未来情景格局对于研究区生态环境科学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FLUS-In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并对2040年生境质量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 草地是研究区的主要土地类型,占比超过41%。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变化最为显著,面积减少10157 km2,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2) 研究区东南边界生境质量相对较高;2000—2020年平均生境质量变化不大,但生境质量较低等级和较高等级的面积分别增加2281 km2和1375 km2,退化度较高的研究区则呈现为点状集中分布在部分建设用地上。(3) 2040年各情景下生境质量呈现出向好趋势,但生态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提升最为显著,较高等级面积较2020年增加2514 km2。建议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等生境质量低的区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生态
    WOFOST伴随率定三温模型的玉米农田遥感蒸散发估算方法
    冯克鹏, 许德浩, 庄淏然
    2025 (1):  166-178.  doi: 10.13866/j.azr.2025.01.15    cstr: 32277.14.AZR.20250115
    摘要 ( 39 )   HTML ( 1 )   PDF(12730KB) ( 8 )  

    通过遥感蒸散发模型估算实际蒸散发量的方法已被广泛使用,但精度提升仍是研究热点。作物生长模型在模拟作物蒸腾方面具有良好的机理性和精度。本文结合WOFOST作物生长模型和三温遥感蒸散发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玉米农田遥感蒸散发估算方法。核心思路是本地化WOFOST模型,在验证其模拟精度后,利用其模拟的作物蒸腾数据,构造伴随率定函数,率定三温模型的蒸腾组分,然后合并率定后的土壤蒸发组分,得到玉米农田实际蒸散发估算值。以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实际蒸散发量为参照,评估了该方法的估算精度和适用性。 结果表明,未经率定的三温模型蒸散发、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71、0.12,均方根误差为1.76 mm·d-1、1.91 mm·d-1、3.02 mm·d-1,纳什效率系数均为负。仅率定土壤蒸发后,相关系数提高至0.77,但误差仍然较大(1.91 mm·d-1),纳什效率系数为-0.74。利用WOFOST模拟的作物蒸腾率定三温模型后,估算值与实际观测的相关系数显著提高至0.89,均方根误差降至0.65 mm·d-1,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79,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三温遥感蒸散发模型的估算精度,并对其他遥感蒸散发模型的精度提升具有参考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耕地利用碳源/汇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贡献因子
    吕宁, 国语, 彭琴, 尹飞虎, 张嘉淇, 刘杏认, 曾梅, 许子函
    2025 (1):  179-190.  doi: 10.13866/j.azr.2025.01.16    cstr: 32277.14.AZR.20250116
    摘要 ( 60 )   HTML ( 6 )   PDF(11134KB) ( 12 )  

    为探明新疆耕地利用碳效应的长周期时空变化特征,准确评估其固碳增汇潜力,本文通过收集1991—2021年的新疆农业数据,采用碳吸收和排放系数法,测度分析新疆耕地利用过程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碳汇量的时序动态,并利用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分析耕地碳效应的空间分异、自相关性和演变特征,并揭示了其主要贡献因子。结果表明:(1) 新疆耕地的碳吸收量远超碳排放量,总体表现为强的碳汇效应,且随时间推移碳汇能力呈增强态势,由1991年的830×104 t增长至2021年的3429×104 t。(2) 强碳汇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面积大且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为主的生产区。(3) 在县域尺度上耕地净碳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过去30 a耕地碳汇的重心总体上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迁移趋势,但仍集中于南疆的阿克苏地区。(4) 施用化肥、机械作业、灌溉和农膜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中,化肥和农膜投入对耕地碳排放贡献呈增加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可通过适度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南疆棉花和粮油作物种植布局、因地制宜推广麦后复播玉米、大豆、棉花提高复种指数、加大绿色农资物品投入等措施,在提高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强新疆耕地利用的碳汇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