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水土资源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
    信忠保, 余新晓 , 张满良, 李庆云, 李海光
    2012 (3):  379-384. 
    摘要 ( 2343 )   PDF(679KB) ( 1305 )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3副区典型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实地调查、土壤采样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基于33个样点的土壤养分数据,研究了林地、草地、果园、梯田、坡耕地5种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P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其他养分指标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坡耕地≈梯田>果园>草地,林地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草地土壤养分最差。速效P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果园、坡耕地、梯田、林地和草地,农业耕作植被下的速效P含量明显高于自然生态植被。研究表明:梯田作为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土壤保肥作用,而分布于陡坡的草地,养分保持效果在5种土地利用中最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泾河流域不同时期土壤侵蚀状况及分区的植被建设研究
    耿艳辉, 吕爱锋, 闵庆文, 何永涛
    2012 (3):  385-392. 
    摘要 ( 1684 )   PDF(4213KB) ( 1000 )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泾河流域侵蚀呈更强的发展态势。其中,极强和剧烈侵蚀比重分别增加了1.30%和1.97%。按照侵蚀模数所属侵蚀等级,把2000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得出以中、低覆盖度草地和丘陵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植被建设与恢复是缓解区域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径。根据泾河流域内和流域周边25个气象站点的林地生态需水量与当地生长季降水量的匹配程度,通过插值方法,将流域分为适宜或较适宜造林区(乔灌林区)、欠适宜造林区(耐旱灌木林与高覆盖度草地区)和非适宜造林区(中覆盖度草地区)3类,结果显示,这3类区由东北向西南呈倾斜的条带状分布,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3.69%,22.16%和24.15%。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区的影响,分别评价了1961-1980年和1981-2004年两个时段流域林地生长季降雨量变化及对应的林地区域分异状况,结果显示:生长季降雨量整体表现为减少趋势,最大减幅在50 mm左右,总体减幅高于全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幅,减幅区涉及范围较广;在局部地区降雨有所增加,最大增幅为20 mm左右,增幅区位于下游的泾阳县、淳化县以及上游的定边县,受此影响,非适宜造林区和欠适宜造林区呈现向南推进态势,适宜或较适宜造林区面积减少了11.44%。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植被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水剂对河套灌区土壤水分和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白岗栓, 张蕊, 耿桂俊, 杜社妮, 于健
    2012 (3):  393-399. 
    摘要 ( 1790 )   PDF(1357KB) ( 909 )  
    为了促进保水剂的应用与推广,在河套灌区开展了沟施保水剂BJ2101-L和土壤结构改良剂PAM及BJ2101-L+PAM对土壤水分和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水剂BJ2101-L和土壤结构改良剂PAM均可提高土壤水分,特别是在春小麦孕穗期有显著作用,0~80 cm土层BJ2101-L处理土壤水分提高了14.26%;不同处理均可促进小麦分蘖和根系向深层土壤分布,PAM处理小麦分蘖力提高了60.45%,BJ2101-L处理根系分布深度加深了70.79%。不同处理提高了春小麦生物量、产量,其中BJ2101-L处理提高了27.24%和30.96%;BJ2101-L处理提高了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水分产出率和灌溉水分产出率,分别提高了20.58%,24.13%和31.00%。BJ2101-L处理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PAM处理则显著降低了经济效益。河套灌区小麦生产中应积极开展保水剂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神经网络RBF估算青海省东南沙区土壤蒸发
    王学全, 刘君梅, 杨恒华, 赵学彬, 陈琦
    2012 (3):  400-404. 
    摘要 ( 1752 )   PDF(816KB) ( 1067 )  
    蒸发是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2009年在青海东南部沙区半固定沙丘,利用微型蒸发器(MLS)对土壤蒸发进行了测定,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利用RBF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沙区半固定沙丘土壤蒸发模型,并应用多元回归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已经构建的RBF神经网络计算土壤蒸发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均方差是0.14 mm,其绝对误差和均方差均小于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值。模型在确定沙区土壤蒸发中具有实用可靠的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甘家湖湿地边缘带土壤酶活性研究
    马晓飞, 李艳红, 杨爱霞, 楚新正
    2012 (3):  405-412. 
    摘要 ( 3046 )   PDF(2500KB) ( 1335 )  
    通过对甘家湖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及人为和鼠类干扰下的4种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是芦苇群落>胡杨群落>梭梭群落>羊草群落;蛋白酶为羊草群落>芦苇群落>胡杨群落>梭梭群落;蔗糖酶为芦苇群落>梭梭群落>胡杨群落>羊草群落;② 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的时间变化中,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5月或10月,蔗糖酶的最大值出现在5月,然后逐渐降低,到10月有所增加;③ 在垂直变化上,脲酶、蛋白酶在芦苇群落、梭梭群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蔗糖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④ 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全N、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各个酶反应之间既有专一性,又有关联性;⑤ 与无人践踏区、无人开垦区和无人放牧区相比,践踏区对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影响较大,开垦区对各种酶活性都有影响,且各种酶活性均增强,以脲酶和过氧化氢酶表现显著;放牧区对脲酶、蛋白酶影响较大。此外,各影响区中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蔗糖酶均在8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峰值;⑥ 与无鼠害区相比,前者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蔗糖酶含量均降低,以脲酶表现最为显著,且鼠害区在5~10月各种酶活性的增幅小于无鼠害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宁-蒙河段流量变化及周期研究
    刘俊秋, 史文娟
    2012 (3):  413-418. 
    摘要 ( 2561 )   PDF(1557KB) ( 1739 )  
    采用小波分析法,对黄河宁夏-内蒙古河段青铜峡站和头道拐站46 a(1961-2006年)的流量资料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频域尺度下2站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同步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小波方差图,确定了黄河宁-蒙河段年均流量具有18 a和31 a的主周期变化规律。对其结果进行小波系数过程线的检验,得到2站流量丰枯变化趋势,并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宁-蒙河段流量将处于偏枯期。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降水量减小和用水量增加外,水库的运行也起到关键作用。此成果可为黄河上游的水资源保护和预测及宁-蒙河段水沙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水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史璇, 赵志轩, 李立新, 耿思敏, 王青
    2012 (3):  419-424. 
    摘要 ( 3958 )   PDF(1266KB) ( 1213 )  
    在应对严峻干旱挑战,解决各种水资源利用问题的过程中,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已形成了较为成功的水管理模式,其成功经验包括:注重流域尺度管理;决策层、执行层、协调层三层协调配合;采用封顶和水权交易等市场化管理手段;州际协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全流域管理法律体系等。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流域管理特点和现状,我国应通过省市协议等方式强化流域尺度管理,强化各流域委员会的职权;在管理组织框架设置上,充分体现整体流域管理的思路,细化公众参与方式;深化我国市场化经济在流域管理中的运用;建立健全流域管理法律体系,保证实施整体流域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资源
    天山北坡4种栽培杨树的功能性状分析
    徐庆华, 臧润国, 谢怀慈, 白志强, 郭仲军, 赵玲
    2012 (3):  425-431. 
    摘要 ( 2192 )   PDF(1893KB) ( 1057 )  
    植物功能性状可以用来推断植物生活史策略,反映生态系统功能。为了研究天山北坡4种栽培杨树适应环境的生态策略差异,对其主要功能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杨树的叶片大小、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茎皮厚度、木材密度和根、茎、叶全N,P,K含量均差异显著;但4种杨树间比叶面积差异不显著;新疆杨单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最大,胡杨叶片厚度和木材密度最大,钻天杨茎皮厚度最大;4种杨树的叶片N含量均显著高于茎和根,茎和根的N和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除胡杨外,其他3种杨树叶片P含量均显著高于茎和根,K含量在4种杨树的根、茎、叶器官中表现不一致;钻天杨根、茎、叶的N,P,K养分含量都相对较高,俄罗斯杨的根、茎、叶的N,P,K养分含量都相对较低。4种杨树功能性状不同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分胁迫下荒漠地区2种草本植物生物量分配策略
    程军回, 张元明
    2012 (3):  432-439. 
    摘要 ( 1828 )   PDF(3862KB) ( 1136 )  
    水分胁迫是荒漠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分析水分胁迫下,不同生长阶段荒漠植物生物量在地上-地下的分配比例,对精确估算地下有机碳存储量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盆栽控制实验,设置对照、中度和重度胁迫的水分梯度,选取荒漠地区2种草本植物涩荠(Malcolmia africana)和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分析其生物量在地上-地下的分配比例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水分胁迫存在与否,总生物量累积均符合Sigmoidal生长模型;水分胁迫对植株早期发育阶段总生物量的累积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减少了发育后期总生物量的累积;植株每生长10 d,涩荠和角果藜叶片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减少8.9%~10.6%和3.1%~3.4%。几乎等同于茎所增加的比例。水分胁迫使得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但总生物量的累积仍以地上部分为主;根冠比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呈4个渐变的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胁迫下3种岩石边坡生态修复植物的抗旱性
    周江, 裴宗平, 胡佳佳, 贾含帅, 朱琳
    2012 (3):  440-444. 
    摘要 ( 1652 )   PDF(1213KB) ( 1081 )  
    植物的抗旱性直接影响着岩石边坡生态修复的效果。为研究不同植物在持续干旱下的抗旱机理,选择草地早熟禾、狗牙根和红三叶3种常用于岩石边坡生态修复的植物,采用盆栽控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干旱胁迫下3种植物叶片的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和叶绿素含量6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所有参试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都随干旱胁迫的程度而变化,但植物之间和生理生化指标之间存在差异。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3种植物的抗旱性和各指标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干旱前期和中期,植物的抗旱性为:狗牙根>红三叶>草地早熟禾;干旱后期,植物的抗旱性为:草地早熟禾>狗牙根>红三叶;各生理生化指标与植物抗旱隶属度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0.708,0.694,0.638,0.630,0.609和0.607,可作为岩石边坡生态修复抗旱性植物筛选的评价指标,其中,以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最为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丘丘间低地植被过程研究进展
    王永翠, 蒋德明, 押田敏雄
    2012 (3):  445-449. 
    摘要 ( 2036 )   PDF(644KB) ( 976 )  
    沙丘丘间低地的空间尺度小、时空变异大、生态过程复杂,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直受到全球生态学家的关注。通过查阅CNKI和Web of Science中发表的有关丘间低地植被过程的研究文献,对丘间低地植被调查方法和土壤种子库采样方法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总结,并对重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整理。指出今后应在4个方面加强研究:① 半干旱沙丘区丘间低地植被过程的研究;② 取样方法的一致性;③ 稀有种和优势种传播及定居过程;④ 放牧对丘间低地植被过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组成及其特征
    杨帆, 杨贵生, 邢璞, 徐英, 邢莲莲
    2012 (3):  450-456. 
    摘要 ( 2770 )   PDF(916KB) ( 1088 )  
    2005年和2008-2009年,以样带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进行了调查。调查期间共记录到鸟类168种,隶属于14目39科。其中,留鸟31种,夏候鸟73种,旅鸟60种,冬候鸟4种。繁殖鸟104种,构成鸟类区系的主体。繁殖鸟中北方型种类有92种,占繁殖鸟总数的88.5%,北方型种类占绝对优势,具有典型的古北界特征。在所记录鸟类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调查区域主要由林地、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和居民区5种生境类型组成,调查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鸟类区系组成有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及气候资源
    青藏高原上空夏季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韩军彩, 周顺武, 吴萍, 王传辉, 杨双艳, 杨明
    2012 (3):  457-463. 
    摘要 ( 2037 )   PDF(2256KB) ( 1033 )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79-2008年14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合成方法,分析高原上空夏季水汽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高原水汽含量异常的大气环流等因子。结果表明: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在空间上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分布特征,即高原东南部和东北部湿润,西北部干燥。近30 a来,高原夏季水汽含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高海拔的西部干燥地区水汽含量的增加较东部湿润地区更加显著。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偏多(少)年,高原地区整层水汽通量以辐合(散)为主,高原上空低层的位势高度以负(正)距平为主,高原地表温度整体上偏高(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2009年中国干旱区积雪时空分布特征
    王增艳, 车涛
    2012 (3):  464-471. 
    摘要 ( 1856 )   PDF(2271KB) ( 921 )  
    以中国干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和AMSR-E融合后的2002-2009年8个水文年份(8月1日至7月31日)的无云积雪产品,计算并验证了用遥感方法提取研究区积雪日数、初雪日期和终雪日期的精度,结合积雪日数制图和积雪面积统计,分析了研究区8 a来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① 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获取的积雪参数的对比验证表明,遥感方法提取积雪参数的精度较高,误差日数大多在20 d以内,主要表现为遥感方法积雪日数的低估,初雪日期的延后和终雪日期的提前。② 除山地冰川和永久积雪外,天山和阿尔泰山山系间的北疆地区是研究区内季节性积雪最为丰富的地区,积雪日数一般在60 d以上,不过积雪的分布不均匀,大体上从边缘山区向内部盆地中心积雪日数递减,初雪日期延后,终雪日期提前。③ 干旱区在2005年、2007年和2002年积雪面积较大,而2008年和2006年积雪面积较小。各年稳定积雪存在的地区和范围相对稳定,面积变化不大,其年际变化主要体现在积雪日数的增减上;不稳定积雪的面积一般高于稳定积雪,且年际变化较大,积雪日数大多在20 d以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北部地区春夏季干旱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特征
    赵勇, 杨青, 马玉芬
    2012 (3):  472-478. 
    摘要 ( 1859 )   PDF(2065KB) ( 1128 )  
    基于1961-2007年36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新疆北部地区春、夏季干旱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北部春、夏季干旱发生较为频繁,尤其在北疆西北部地区,春旱平均3 a一遇,夏旱为4~5 a一遇。季节间的连旱概率较低,不足10%,主要以月际间的连旱为主,其中2个月的持续干旱次数占干旱总次数的20%左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春夏之交的5~6月,是2个月连续干旱发生次数相对频繁的时期,北疆西北部地区此类连续干旱事件最多。伊犁河谷、北天山地区和北疆北部春旱较夏旱频繁,春旱以北疆北部发生最多;夏旱3个区域发生频次相似,但北天山地区大旱发生频数较高。3个区域的春、夏季干旱程度均呈减弱趋势,春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夏旱在80年代中后期处在一个较低的发生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尔羌河流域绿洲蒸散量的遥感估算
    杨红娟, 丛振涛, 赵岩, 陈俊鹏
    2012 (3):  479-486. 
    摘要 ( 1901 )   PDF(2349KB) ( 897 )  
    以谐波法与双源遥感蒸散模型TSEB的耦合算法为基础,将模型反演的瞬时潜热通量扩展到日、月、年等时间尺度,并应用于新疆叶尔羌河流域绿洲。利用MODIS数据,结合地面气象资料,模拟分析了叶尔羌河绿洲2007年耗水的年内过程、区域分布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的耗水比例。尽管该遥感方法只考虑地表能量平衡,但所模拟的绿洲年耗水总量与水量平衡法的估算结果接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与类似山区来水条件下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接近,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绿洲的耗水分析,估算结果可为绿洲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阿勒泰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庄晓翠, 杨森, 赵正波
    2012 (3):  487-494. 
    摘要 ( 2257 )   PDF(2574KB) ( 982 )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逐月和2010年1~3月降水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Cubic函数、Mann-Kendall突变检测、R/S分析、Morlet小波变换法,对该地区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该地区年和冬季降水量呈显著的增多趋势,其他季节没有显著的变化;区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降水量的线性趋势与Mann-Kendall趋势变化基本一致。② Cubic函数曲线拟合表明,年和春冬季降水量呈单调上升趋势,由少到多转型的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夏季降水量呈现多、少、多、少的变化,目前处于低值点;秋季变化不明显;各站点中时空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③ 年降水量在1983年前后、夏季在1987年前后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显著突变,春秋季无显著突变,冬季无突变点;各区域中突变的时间不一致。④ 年及各季降水量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⑤ 降水量的变化具有反持续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降水脉冲量级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郑新倩, 郑新军, 李彦
    2012 (3):  495-502. 
    摘要 ( 2520 )   PDF(3473KB) ( 992 )  
    对干旱区降水脉冲发生规律的分析,将为理解荒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新的视野。选择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温泉、精河、乌苏、蔡家湖、奇台和巴里坤6个气象站近50多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不同量级降水脉冲对年总降水频次和降水量的贡献以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降水脉冲(≤5 mm)占到全年总降水频次87.5%,而大降水脉冲(>10 mm)只占到了4.3%。然而,小降水脉冲对年降水量的贡献为47.5%,大降水脉冲却贡献26.6%。近50多年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年降水量有显著增加,但是,年降水频次的变化却不显著。这可以归结为小脉冲呈下降趋势,而大脉冲则显著增加。总之,近50多年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降水脉冲在放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0年河北省日照变化分析
    向亮, 胡波, 谷永利
    2012 (3):  503-509. 
    摘要 ( 1755 )   PDF(4224KB) ( 1017 )  
    利用EOF、最大熵谱分析、Lepage突变性检验等方法,分析河北省1961-201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河北省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上表现为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各区日照时数普遍呈下降趋势,其中中南大部地区下降趋势较为明显,而北部地区日照时数下降趋势相对较小,年日照时数下降趋势异常显著;空间分布上既有“一致型”,也存在“南中北型”;从时间变化上看,除个别月份外,其他年、季、月日照时数下降趋势均异常显著;Lepage突变性分析结果显示,在1972年和2001年有较为显著的突变现象发生。分析结果还显示,河北省年日照时数具有非常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4.2 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比较明显。影响河北省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因子有云量和雾,浮尘并不是引起河北省日照时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甘肃省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刘定惠, 杨永春
    2012 (3):  510-516. 
    摘要 ( 1692 )   PDF(2707KB) ( 932 )  
    研究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综合分析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变化对甘肃省1995-2009年各部门终端能源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是甘肃省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各产业部门中,工业的快速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者,其次是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农业。人口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碳排放增长的次要拉动者。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变化。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丹吉林沙漠拐子湖地区贴地层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特征
    何清, 胡文峰, 杨兴华, 艾力·买买提明, 赵聪敏
    2012 (3):  517-523. 
    摘要 ( 1969 )   PDF(1320KB) ( 1090 )  
    野外监测试验表明:自由风和风沙流廓线拟合虽都以Z=A·exp(-X/T)+Z1形式分布,但在风沙流中拟合系数更高;风沙流结构中,在20 cm以下随着高度的增加,各高度的输沙率百分比、含沙浓度、运动颗粒能量都呈增大趋势;20 cm以上随高度增加,各高度输沙率百分比变小,输沙率占总输沙率的51%左右,含沙量主要集中在离地面20 cm以内;风沙流在垂直方向上,高度与含沙平均粒径呈负相关,风速与含沙平均粒径变化呈正相关。这些结论对拐子湖地区防风治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过渡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分析
    杨兴华, 艾力·买买提明, 张瑞军, 何清, 霍文
    2012 (3):  524-528. 
    摘要 ( 1954 )   PDF(1105KB) ( 926 )  
    根据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荒漠过渡带哈德、肖塘2个试验点的风、温梯度观测数据,利用风速比法计算了中性大气层结、无风沙运动条件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WTBX](z0),并分析探讨z0[WTBZ]与下垫面状况、大气稳定度及风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哈德、肖塘中性条件下z0的取值范围分别为 1.81×10-11~1.20×10-3 m,1.00×10-11~1.65×10-3 m,平均值为2.70×10-5 m 和6.05×10-5 m,与平坦沙面的值较为接近;z0随下垫面性质变化明显;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总体上随着理查逊数(Ri)增大而变大,但又呈现出一定的离散程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与2 m高度风速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大气稳定度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影响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确定。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2009年乌鲁木齐市湿沉降变化特征
    魏疆
    2012 (3):  529-533. 
    摘要 ( 1617 )   PDF(1239KB) ( 855 )  
    根据乌鲁木齐市2000-2009年酸沉降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控制指标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的湿沉降污染严重,除氮湿沉降为1.06 g·m-2,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硫湿沉降为3.21 g·m-2、钙湿沉降为3.22 g·m-2,均高于其他省市。硫湿沉降主要源于本地SO2的排放,近年来又有加重的态势;而氮沉降对湿沉降的贡献有增强趋势,同时钙湿沉降的降低有可能导致湿沉降酸化的加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新疆南部地区环境变化的因素分析
    李新华
    2012 (3):  534-540. 
    摘要 ( 1743 )   PDF(1228KB) ( 1090 )  
    借助前人研究成果和环境监测资料,分析新疆南部(以下简称南疆)地区近年来存在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南疆环境变化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南疆呈现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和风沙天气减弱的趋势;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人口持续增加、过度的水土开发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对环境的压力。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会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即改善局部地带的小气候,减少干旱、土地荒漠化和风沙灾害,提高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等。无论是自然因素的变化,还是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南疆生态系统的发展都存在着利与弊的双重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时期以来渭河下游洪水灾害与环境演变关系
    刘建芳, 查小春
    2012 (3):  541-546. 
    摘要 ( 1762 )   PDF(1456KB) ( 1207 )  
    根据渭河流域下游历史时期以来的洪水灾害资料,统计分析170 BC-1992 AD近1 700多年洪水灾害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从170 BC-1992 AD渭河下游发生的有文字记载的洪水灾害约243次,其中,630 AD之前的洪水灾害发生较少,630 AD之后增多;从1920 AD开始,发生洪水越来越频繁,而且频率在波动中不断升高;1960 AD以后略有下降。根据洪水灾害发生频率,将所研究的时期分为7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洪水灾害的发生与当时流域环境演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历史时期以来环境的改变与洪水灾害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对于当地的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机抽样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姚淑霞, 张铜会
    2012 (3):  547-552. 
    摘要 ( 2814 )   PDF(717KB) ( 3749 )  
    在随机抽样中,常通过样本均值来估计总体均值,而样本容量的选择是估算样本均值的关键。以统计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植物种组成与植被高度、盖度及密度等历史数据集,得到了这些生态指标在随机抽样中的必要样本容量和确定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当这些指标的变异系数不超过相应的变异系数时,① 沙地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必要样本容量在7~15之间;② 沙质草地和固定沙丘植被高度、盖度、密度和植物种数的必要样本容量分别为11, 8, 28和15;③ 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0~30 cm土壤含水量的必要样本容量分别为32和12。这为今后在该区域或者类似地区研究这些指标,对样本容量的合理选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固原市生态保育对农民福祉的影响初探
    潘影, 甄霖, 杨莉, 龙鑫, 曹晓昌
    2012 (3):  553-560. 
    摘要 ( 1734 )   PDF(2458KB) ( 958 )  
    基于土地利用图、统计年鉴及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宁夏固原市1995年和2005年食物供给、能源供给、水源涵养、就业供给与收入供给5大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及变化;通过分析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定量了研究区农民福祉及变化;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探讨生态保育对农民福祉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95-2005年,固原市各县农民福祉有大幅提高,其中大多由于收入福祉与食物福祉的增加。整个固原市农民福祉的提高70.4%是来源于耕地生产力的增强,24.0%是由于生态保育。在生态保育对农民福祉的增加中,有26.9%是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的补贴,70.5%是由于增强了当地的水源涵养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