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封面与目录
    第40卷第6期封面与目录
    2023 (6):  0-0. 
    摘要 ( 60 )   PDF(4102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与气候
    基于三维识别的中国干旱事件演变特征分析
    吕潇雨, 郭浩, 孟翔晨, 包安明, 田芸菲, 朱丽
    2023 (6):  849-962.  doi: 10.13866/j.azr.2023.06.01
    摘要 ( 363 )   HTML ( 40 )   PDF(20005KB) ( 249 )  

    中国是世界上受干旱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干旱频发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分析近40 a干旱事件的时空特征,本文结合三维聚类算法,从干旱事件时空联动的本质出发,识别中国1981—2020年间干旱事件并定量分析干旱事件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主要结论如下:三维聚类算法能有效识别干旱事件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中国1981—2020年间发生持续2个月及以上的干旱事件102场,空间上,干旱事件空间轨迹倾向于自东向西发展;时间上,干旱事件时间重叠度较高,长历时干旱多具有多峰特点。此外,覆盖范围广且严重度高的干旱事件集中发生于2005—2010年。本文结论有助于发现中国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化规律,为我国干旱监测和干旱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时空分异特征
    姚玉璧, 郑绍忠, 董宏昌, 石界, 张民, 夏权
    2023 (6):  863-873.  doi: 10.13866/j.azr.2023.06.02
    摘要 ( 195 )   HTML ( 16 )   PDF(7628KB) ( 366 )  

    应用近60 a中国西北16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总辐射的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甘肃西部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区,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的较小区域为资源丰富区,其余大面积区域均为资源很丰富区。(2) 1961—2020年除新疆西南部、甘肃和新疆接壤区、甘肃北部和陕西北部的小范围区域总辐射呈上升趋势外,西北大部分区域总辐射呈下降趋势。(3) EOF第一模态特征向量场表明,总辐射振荡强度由西向东加强,各分量高载荷区主要集中于中东部,该区域是总辐射易出现异常、振荡强且敏感的地区。(4) EOF第二模态特征向量场自西向东呈双偶极子型;青海全境和甘肃大部为正值区域,也是总辐射异常振荡最强的区域。(5) 依据REOF特征向量不同模态空间分异结构类型,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的“西北东部异常型”、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边缘区的“西北中部异常型”和主要受西风带影响的“西北西部异常型”等 3个次区域。3个次区域总辐射减少的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73年、2017年和2008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大气PM2.5来源与潜在贡献源分析
    许君利, 韩海东, 王建
    2023 (6):  874-884.  doi: 10.13866/j.azr.2023.06.03
    摘要 ( 198 )   HTML ( 10 )   PDF(11326KB) ( 74 )  

    利用2021年3月—2022年2月新疆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2.5浓度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合因子分析和NO2、SO2与CO的来源特性辨别物质排放源,并借助基于Hysplit模式的MeteoInfo软件包确定PM2.5输送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 新疆PM2.5浓度显著偏高,尤其是冬季平均高达86.16 μg·m-3。其中,天山北坡经济带PM2.5来源主要受周围油气田作业排放及其输送过程中大风扬尘的支配,而其他地区的PM2.5主要源于大风扬尘,辅以石油与天然气燃烧排放。(2)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油气田作业区气流输送PM2.5浓度虽然仅为局地路径的50%,但路径占比达50%,因此,应是区域PM2.5来源的重要通道,且PM2.5浓度变异系数高达103.6%,是导致雾霾甚至浮尘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哈密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物质补给路径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PM2.5潜在贡献源区均主要分布在孔雀河流域和罗布泊等地。(3) 外源气流受盆地地形作用而演化成辐合/辐散气流,辅以(类)山谷风促进污染物混合,应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塔里木盆地内PM2.5演化趋势类似的成因之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近60 a大气环境容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崔洋,王岱,高睿娜,安兴琴
    2023 (6):  885-895.  doi: 10.13866/j.azr.2023.06.04
    摘要 ( 130 )   HTML ( 6 )   PDF(13959KB) ( 96 )  

    为研究宁夏大气环境容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961—2018年气象站逐日历史观测资料,根据箱模型原理对宁夏大气环境容量A(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数)值时空分布及其主要气象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对2018年大气环境容量进行区划评估。结果表明:宁夏各季节大气环境容量A值总体呈减小趋势,速率为-0.47×104~-0.24×104 km2·(10a)-1。各季节A值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季和冬季较小。月A值呈单峰型变化,8月最大、12月最小,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受贺兰山、六盘山地形及区域降水量等因素影响,A值低值中心位于银川市和石嘴山市,高值中心位于固原市南部地区。风速和混合层高度变化对宁夏大气环境容量A值年代际演变趋势具有决定影响;降水和风速对其影响存在明显季节和地区差异,风速对北部春季A值贡献较大,降水对中南部夏秋季A值贡献较大。受冶金、火电、化工、建筑等高耗能产业和车辆排放影响,平罗县和利通区属于宁夏大气环境SO2、NOx临界及以下等级承载区,利通区以南各地为高承载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非埃及地区风蚀沙尘时空变化研究
    薛一波, 张小啸, 雷加强, 李生宇, 王永东, 尤源
    2023 (6):  896-904.  doi: 10.13866/j.azr.2023.06.05
    摘要 ( 143 )   HTML ( 17 )   PDF(6449KB) ( 239 )  

    通过分析1990—2020年北非埃及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研究风蚀沙尘的时空变化特点,并阐明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埃及近30 a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在20~65 d·a-1之间变化,整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年均浓度在400~1200 μg·mg-3之间波动,在全球干旱区处于较高强度水平;扬沙天气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浮尘、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其中春、夏两季扬沙天气日数占全年沙尘天气总日数的60%以上,环境TSP浓度与沙尘天气发生频次高度相关;近30 a埃及地面风速呈现减小趋势,风力侵蚀作用是影响地区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沙尘天气频率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指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67。本研究为全面了解北非埃及地区风蚀沙尘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预防沙尘暴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细菌网络特征
    张颂安, 刘轩, 赵珮杉, 高广磊, 张英, 丁国栋, 柳叶, 任悦
    2023 (6):  905-915.  doi: 10.13866/j.azr.2023.06.06
    摘要 ( 118 )   HTML ( 6 )   PDF(9452KB) ( 326 )  

    为揭示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细菌相互关系,以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25 a、34 a和43 a)为研究对象,以沙质草地为对照,采用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法对不同土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细菌群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从25 a到43 a,土壤细菌网络总边数增多,平均路径长度降低。土壤深度由0~10 cm到10~20 cm,人工林土壤细菌网络总边数减少,平均路径长度升高。与沙质草地相比,人工林土壤细菌网络总边数较少。(2) 25 a人工林关键菌种隶属于嗜酸菌目(Acidimicrobiales)、RB41和MB-A2-108,34 a人工林关键菌种隶属于Gaiellales,43 a人工林关键菌种隶属于Gaiellales、RB41、Subgroup_7、Subgroup_6、和DA101_soil_group,草地关键菌种隶属于匿杆菌门(Latescibacteria)。(3) 全氮、氨氮、微生物碳含量和脲酶酶活性对土壤细菌网络中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部分细菌有显著正相关影响(P<0.05);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含水量以及速效磷含量对土壤细菌网络中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部分细菌有显著负相关影响(P<0.05);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细菌网络中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部分细菌既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又有显著负相关影响(P<0.05)。樟子松人工林从25 a到43 a,土壤细菌网络愈加复杂和紧密,土壤深度由0~10 cm到10~20 cm,网络复杂性和紧密度降低;与草地相比,人工林土壤细菌网络复杂性较低。43 a人工林土壤细菌网络关键菌种类型数量最多。另外,土壤细菌网络受土壤有机质影响最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并为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雨频率对甘南尕海湿草甸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关宇淇, 李广, 潘雪, 徐国荣, 魏星星, 刘昊, 吴江琪
    2023 (6):  916-925.  doi: 10.13866/j.azr.2023.06.07
    摘要 ( 99 )   HTML ( 3 )   PDF(7282KB) ( 173 )  

    降雨是湿地水资源补给量和土壤呼吸的重要扰动因子,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未来极端降雨变率增大对湿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究极端降雨频率下青藏高原湿草甸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碌曲县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湿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对照(CK:0 mm)、每周浇灌一次(DF1:25 mm×19次)、每两周浇灌一次(DF2:25 mm×9次)、每三周浇灌一次(DF3:25 mm×6次)和每四周浇灌一次(DF4:25 mm×4次)5种处理,分析极端降雨频率下0~40 cm土层土壤SOC、TN和T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频率下,土壤SOC含量随降雨频率增加而增加,TN和TP含量则与之相反。在土壤垂直剖面上,SOC和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无显著变化;C:P和N:P均随土层加深有所降低,而C:N随土层加深无显著变化;C:N、C:P和N:P在不同降雨频率间差异不显著;此外,随着时间的推进,土壤SOC含量在生长季不同月份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TN含量则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TP含量呈“M”型变化趋势。因此,随着全球降雨格局变化程度持续增加,较高的降雨频率会加剧高寒湿草甸浅层土壤氮磷含量的流失,造成高寒湿草甸水环境富营养化的危害加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拉善高原土地砾化特征及监测指标
    温文杰, 裴浩, 巴根, 吴拥军, 刘智明
    2023 (6):  926-936.  doi: 10.13866/j.azr.2023.06.08
    摘要 ( 145 )   HTML ( 7 )   PDF(12933KB) ( 64 )  

    探究阿拉善高原土地砾化地区的地表砾石覆盖度(Gc),单位面积地表砾石质量(Gm),0~5 cm、5~10 cm土层深度的砾石质量含量[Gmc(0~5 cm)、Gmc(5~10 cm)]特征及其相关关系,为其砾化土地的监测与评估奠定指标基础。野外采集阿拉善高原土地砾化地区的砾石样品,测定其Gc、Gm、Gmc(0~5 cm)和Gmc(5~10 cm)。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邓肯多重比较、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探究阿拉善高原的土地砾化特征。结果表明:(1) 阿拉善高原各样地总的Gc(Gm)的平均值为39.49%(3544.04 g·m-2)。(2) 粒径为4~8 mm和8~16 mm的Gc(Gm)要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的Gc(Gm)(P<0.05),且粒径为4~8 mm的Gc(Gm)变异系数最小,最为稳定。(3) 阿拉善高原各样地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呈现出Gc和Gm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的分布规律。(4) 不同粒径(总)的Gm和Gc均呈极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P<0.01),Gm也可以很好的评价土地砾化程度。并根据Gc的砾化程度分级阈值确定了相应的Gm的砾化程度分级阈值。(5) 除2~4 mm和>32 mm的粒径外,其他粒径的Gc、Gm与0~5 cm土层内Gmc的相关性要明显大于与5~10 cm土层内Gmc的相关性,总的Gc、Gm与0~5 cm土层内Gmc的相关性要明显大于与5~10 cm土层内Gmc的相关性。(6) 确定了砾化土地类型之一的戈壁地表砾石覆盖度阈值为25%。研究结果可为阿拉善高原和其他区域砾化土地的监测和评估奠定指标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牧区河岸潜流带硝酸盐氮和氨氮浓度对水文过程的响应机制
    薛栋元, 胡海珠, 张锦宁, 任嘉伟
    2023 (6):  937-948.  doi: 10.13866/j.azr.2023.06.09
    摘要 ( 120 )   HTML ( 6 )   PDF(8611KB) ( 233 )  

    在牧区和灌溉农业区,大量含氮的畜禽排泄物和氮肥从土壤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河岸潜流带是削减氮素污染负荷的有效屏障,厘清河岸潜流带对氮素的迁移转化和去除作用是控制流域氮素污染的关键。本研究选取位于典型草原牧区的锡林河上游河段,开展了夏汛期河水与河岸地下水的水位、氨盐(NH4+)和硝酸盐(NO3-)浓度,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并利用FEFLOW建立了河岸潜流带水流和氮素溶质反应运移模型。利用实测数据拟合的模型能够准确再现河岸潜流带水位和两种主要氮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 夏汛期河岸带氮素污染风险较高,河岸带NH4+浓度从降雨前的0.2 mg·L-1升高到降雨后的7.23 mg·L-1,NO3-浓度从1 mg·L-1升高到8.27 mg·L-1。(2) 实测和模拟结果均显示潜流带中氮素动态与降雨、地表水-地下水交换等水文过程密切相关,且NH4+和NO3-浓度对暴雨事件的响应机制不同。(3) 降雨期间,流动性较强的NO3-在淋滤作用下从河水和地表入渗进入河岸带,导致浓度显著升高。同时,降雨事件加强了河水-地下水的交换作用,通过控制营养物质的输入影响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而调节河岸潜流带NH4+和NO3-浓度的变化。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牧区河岸带对于氮素的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缓冲作用机制,为牧区氮素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
    气候变化情景下革苞菊属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赵艳芬, 潘伯荣
    2023 (6):  949-957.  doi: 10.13866/j.azr.2023.06.10
    摘要 ( 107 )   HTML ( 2 )   PDF(6933KB) ( 168 )  

    革苞菊属(Tugarinovia Iljin)为阿拉善荒漠特有属,预测气候变化对革苞菊属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对其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革苞菊属当前在中国的34个分布点和22个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当前和未来(2050s、2070s)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SSP1-2.6、SSP2-4.5和SSP5-8.5)革苞菊属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变化,采用ROC曲线下方的面积AUC值检验模型预测效果,以刀切法和综合贡献率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 MaxEnt模型模拟准确度较高(AUC=0.992);海拔、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是影响革苞菊属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2) 当前革苞菊属适生区面积和高适生区面积范围均较小,适生区面积为37.08×104 km2,高适生区面积为6.89×104 km2,主要沿着阴山和贺兰山一带呈破碎化分布。(3) 未来3种气候情景下革苞菊属高适生区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在SSP5-8.5气候情景下增加幅度较大;其适生区质心主要向东(阿拉善左旗)迁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养分添加与干扰对荒漠草原群落组成及构建的影响
    乔静娟, 左小安, 岳平, 王国林, 王景圆, 王泽宙
    2023 (6):  958-970.  doi: 10.13866/j.azr.2023.06.11
    摘要 ( 152 )   HTML ( 10 )   PDF(8361KB) ( 247 )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主成分分析和零模型方法,以乌拉特荒漠草原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短期养分添加(NPKμ,各10 g·m-2)和干扰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 干扰和交互处理显著降低物种丰富度和β多样性,短期养分添加显著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电导率。(2) 干扰和养分添加处理下,优势物种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和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的6个性状以及群落功能性状加权均值(Community-weighted mean, CWM)发生显著变化,揭示了干扰和养分添加促使群落优势种从保守型策略向获取型策略转变。(3) 两种零模型结果表明,对照下的草本群落构建趋向于随机性过程,干扰和交互处理下的群落构建趋向于确定性过程,养分添加处理下的群落构建趋向于较弱的确定性过程。荒漠草原草本植物群落通过优势物种和关键功能性状的改变来响应和适应养分添加与干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天然梭梭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毛毛, 蒙仲举, 党晓宏, 赵飞燕, 王德慧, 柴享贤
    2023 (6):  971-978.  doi: 10.13866/j.azr.2023.06.12
    摘要 ( 148 )   HTML ( 12 )   PDF(5909KB) ( 176 )  

    为探究巴丹吉林沙漠天然梭梭林的种群结构以及动态特征,揭示梭梭建群种的更新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编制其静态生命表、生存曲线、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 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属于“J”型,且梭梭幼苗数量较多;(2) 梭梭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龄级越大数量越少,消失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一致,均在第ⅩⅦ和Ⅳ龄级出现极大值和极小值;(3) 梭梭种群结构与动态变化指数大于零( V p i V p i '>0),为增长型种群;(4) 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梭梭各龄级个体数量呈增加趋势。研究显示,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天然梭梭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针对该种群幼龄成活率较低的情况,建议人工干预,以提高存活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蒿与沙柳灌木地藓结皮发育差异研究
    莫秋霞, 宋炜, 卜崇峰, 王春, 王鹤鸣, 李亚红
    2023 (6):  979-987.  doi: 10.13866/j.azr.2023.06.13
    摘要 ( 102 )   HTML ( 5 )   PDF(6727KB) ( 82 )  

    针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灌木地的藓结皮发育总是明显优于沙柳灌木地的现象,基于两类灌木地的土壤性状、藓结皮发育指标的观测分析,结合两类灌木不同器官浸提液对藓结皮发育的化感试验,揭示造成两类灌木地中藓结皮发育差异巨大的原因。结果显示:(1) 两类灌木地藓结皮的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灌木地藓结皮的总盖度及冠层下、冠层间盖度均表现为:油蒿>沙柳,且油蒿灌木地的藓结皮总盖度及冠层下、冠层间的藓结皮盖度分别为沙柳灌木地相应藓结皮盖度的1.6倍、2.9倍和1.1倍;(2)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层下藓结皮盖度与土壤含水率显著正相关、厚度与粉粒含量显著正相关;冠层间藓结皮盖度与土壤含水率、黏粒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油蒿灌木地较高的土壤含水率和黏粒、粉粒含量明显促进了藓结皮的发育;(3) 化感试验表明,油蒿、沙柳的根、茎、叶水浸提液均抑制了藓结皮的发育,即化感综合效应(SE)均为负值。其中,0.2 g·mL-1沙柳叶水浸提液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SE为-0.95,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油蒿叶(SE为-0.65)(P<0.05)。表明油蒿灌木地较高的土壤含水率、黏粒和粉粒含量,以及沙柳叶对藓结皮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共同导致油蒿灌木地藓结皮的发育状况优于沙柳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干旱区绿洲-城镇-荒漠景观演变及生态环境效应
    邹易, 蒙吉军
    2023 (6):  988-1001.  doi: 10.13866/j.azr.2023.06.14
    摘要 ( 167 )   HTML ( 9 )   PDF(16162KB) ( 153 )  

    绿洲、城镇和荒漠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景观类型,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内绿洲-城镇-荒漠的景观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转型核密度与景观结构指数分析2000—2020年期间黑河流域绿洲-城镇-荒漠的时空格局与转型特征,借助多元回归树(MRT)模型探究三类景观转型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与景观转型生态贡献率揭示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显示:(1) 黑河流域荒漠广布,绿洲仅在中下游河道沿岸集中分布,城镇面积占比最小,其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与绿洲有紧密关联;(2) 黑河流域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可概括为:农业活动主导期(2000—2005年)、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15年)和发展转型协调期(2015—2020年);(3) 气温、GDP、海拔、降水量是影响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之间权衡-协同关系的主要因素;(4) 2000—2020年期间流域景观转型以正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主,耕地扩张是正效应的主导因素;耕地退化、水域减少与草地退化则是带来负效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齐润泽, 潘竟虎
    2023 (6):  1002-1013.  doi: 10.13866/j.azr.2023.06.15
    摘要 ( 166 )   HTML ( 17 )   PDF(12155KB) ( 114 )  

    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生态脆弱性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遗传算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了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指数,采用时空扫描探究生态脆弱性空间聚集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以轻度脆弱与中度脆弱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的时间聚集性与局部的空间聚集特征,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共存,空间集聚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境内。2000—2020年生态脆弱度整体呈降低趋势,53.36%的土地生态脆弱性有所降低。对生态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植被覆盖度,其次是沙漠化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干旱指数、生境质量指数、海拔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RSEI模型的阿勒泰市生态环境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刘笑, 郭鹏, 祁佳峰, 杜文玲, 张茹倩, 张坤
    2023 (6):  1014-1026.  doi: 10.13866/j.azr.2023.06.16
    摘要 ( 173 )   HTML ( 19 )   PDF(17468KB) ( 110 )  

    为及时、客观、定量地评估新疆阿勒泰市生态环境,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结合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绿度、干度、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5个指标进行因子探测。结果表明:(1) 2015—2021年,阿勒泰市绿度和湿度指标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起显著正相关作用,温度、干度和空气质量这3个指标起显著负相关作用;(2) 2015—2021年阿勒泰市MRSEI均值呈上升趋势,空间上,Ⅰ级和Ⅱ级生态指数区域的空间迁移能力较强,Ⅲ~Ⅴ级,即高生态指数区域在空间结构上相对较为稳定。Ⅰ~Ⅳ级生态指数重心总体向北移动,Ⅴ级生态指数重心整体向南移动,表明阿勒泰市南部高生态指数分布增长明显。(3) 年份不同,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变的主导因子不同,阿勒泰市生态环境质量空间的演变是受到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 MRSEI和RSEI(遥感生态指数)对阿勒泰市生态监测结果大致趋势一致,两者在空间分布和程度的差异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空间分布有关,表明了即使在空气质量较好的阿勒泰市AOD对其生态质量在空间分布上仍有影响。2015—2021年,阿勒泰市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向南变好的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