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植物资源
    干旱影响下人工林的天然更新进程
    王晗生
    2012 (5):  743-750. 
    摘要 ( 1873 )   PDF(972KB) ( 1056 )  
    通过植被状况调查、气象条件分析以及地面处理试验,在分析人工林天然更新因子的同时,对更新幼苗的发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落种的萌发成苗过程是干旱影响下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关键环节,其间水分因子起着显著的作用。更新幼苗与降水特点密切相关,冬季积雪、春季或旱季出现连续数日的降水过程或连阴雨天气,都是更新幼苗发生的有利条件。冬、春季缺少持续降水,干燥的地表使得更新幼苗难以发生。地面处理产生的覆土效果可改善落种的水分环境,克服降水条件的制约,从而促进更新幼苗的发生。为使成苗状况稳定和完成天然更新,进一步讨论了人工促进更新的一些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滴灌种植肉苁蓉的试验研究
    李丙文, 邱永志, 周宏伟, 徐新文, 王强, 范敬龙, 靳正忠, 常青, 许波, 张忠良
    2012 (5):  751-756. 
    摘要 ( 1574 )   PDF(1644KB) ( 1147 )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人工梭梭林,利用咸水滴灌技术,对种植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的开挖方式、播种方式、接种深度以及稳产技术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 提高肉苁蓉种子和寄主根系接触的几率是提高人工接种肉苁蓉效果的有效途径。不同种植方式的肉苁蓉出土率为:沟种>打洞>穴种,撒种>种植带(种植纸)。② 采用开沟、撒种方式种植肉苁蓉,随播种量增加,出土肉苁蓉数量呈增加趋势,但存在一个上限值。在沙地滴灌种植肉苁蓉适宜的播种量为300粒/m。③ 接种深度应控制在寄主根系主要分布层以内,并结合作业方式及作业成本来综合确定,在沙地滴灌接种深度不宜超过60 cm。④ 人工接种肉苁蓉具有一次接种,多年采收的效果,但肉苁蓉出土率年际间差异较大。接种后第2 a至第4 a为主要收获期。采用沟种、撒种技术春季接种肉苁蓉,接种后连续3 a平均出土率可以保持在1株/m以上,肉苁蓉鲜重产量达1 800 kg/hm2,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区绿洲核桃-冬小麦间作系统核桃吸收根空间分布
    王世伟, 潘存德
    2012 (5):  757-762. 
    摘要 ( 1813 )   PDF(1105KB) ( 903 )  
    塔里木盆地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在绿洲灌溉条件下核桃的大面积栽植多采用与农作物间作的模式。采用田间分层挖掘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法,对塔里木盆地绿洲灌溉条件下核桃-冬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吸收根(直径≤1 mm)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核桃吸收根集中分布在10~80 cm土层,约占采样吸收根总根长密度的65.9%,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呈指数函数分布;在水平方向上,核桃吸收根根长密度随着与树干距离的增加呈明显的降低趋势,距离两侧核桃树干0~175 cm,核桃吸收根长密度占采样吸收根总根长密度的65.3%,间作巷道中央吸收根根长密度最低。在绿洲灌溉条件下,核桃-冬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吸收根水平和垂直分布决定了进入盛果期后,距离树干175 cm以内的10~60 cm土层是核桃与冬小麦的主要水肥竞争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沙侵袭影响下绿洲边缘植物群落点格局分析
    杨帆, 王雪芹, 杨东亮, 韩章勇, 郑新倩
    2012 (5):  763-769. 
    摘要 ( 1733 )   PDF(1863KB) ( 1060 )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运用Ripley’s K(t)函数点格局分析,研究风沙侵袭影响下植物群落结构和点分布格局的变化。风沙侵袭对植物组成种类无影响,均由骆驼刺、柽柳和花花柴组成,但自内侧向外围随着风沙侵袭强度加大,植株密度和盖度会明显降低,组成比例上从以骆驼刺为主向各种群均匀发展,并且骆驼刺的树冠面积随之显著增加,柽柳和花花柴的树冠面积显著减小。种群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3个种群在30 m的空间尺度上均以聚集分布为主,随风沙掩埋强度增加,3个种群分布类型从聚集变为随机,且聚集分布的尺度范围及聚集峰值所在尺度逐渐减小。研究区内各种群间以负关联为主,随风沙侵袭强度加大,各种群间的负关联程度及尺度范围均呈减弱趋势,最终变为不关联或部分尺度上较弱负关联。风沙掩埋的直接干扰和植物适应性及种间关联关系是种群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强烈的风沙掩埋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促使群落退化,所以绿洲边缘的流沙深入区是过渡带建设及保护的重点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克隆构型及不同环境中的分株种群特征
    朱丽洁, 王绍明, 夏军, 朱宏伟
    2012 (5):  770-775. 
    摘要 ( 1824 )   PDF(1753KB) ( 1017 )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环境(沙丘不同坡位、不同伴生植物、不同流动性沙丘)中的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羽毛针禾分株平均高度、节间长、分蘖株数、根茎直径、地下根状茎数、平均地下根状茎长等指标,分析羽毛针禾的克隆构型及不同环境中的分株种群特征。结果表明:羽毛针禾分株强度大,分枝多,分株间的间隔物(节间长)高度缩短,表现出典型的“密集型”克隆生长构型。同时,比较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羽毛针禾的分株种群特征,坡顶上的羽毛针禾在分蘖株数和平均根状茎长均显著高于坡底;分析羽毛针禾与不同伴生植物的分株种群特征表明,羽毛针禾与鹤虱的伴生群落中,其分蘖枝数显著高于羽毛针禾与白茎绢蒿的伴生群落,且有较高的分枝密度和较短的平均根状茎长;与半固定沙丘相比,生长于固定沙丘的羽毛针禾分株种群具有显著的分蘖株数、根状茎数,以及较长的根茎直径、较大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根状茎生物量。最后,结合克隆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对策及表型的可塑性,对不同环境中的羽毛针禾分株种群特征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艾比湖地区植被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马玉娥, 钱亦兵, 段士民, 常轶深, 李扬旗
    2012 (5):  776-783. 
    摘要 ( 1523 )   PDF(1509KB) ( 1110 )  
    应用重要值计算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对艾比湖流域植被分布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域内可划分出10个群落,其中多枝柽柳群落(Form.Tamarix ramosissima)分布最为广泛。② 湖岸植被表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并且群落物种多样性随地势发生变化,地势高的地方,物种多样性较高,均匀度较好。③ 在南北断面内,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为土壤含盐量。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物种种类趋向单一,群落结构趋向简单。相反物种多样性随着土壤盐分的减少而增大。④ 受风况和土壤含盐量的影响,南北断面植被组成差异较大,且在近湖岸范围内,南断面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长状态明显优于北断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理
    天然林中不同径级新疆野苹果的光合能力
    毛培利, 臧润国, 白志强, 许正, 郭仲军, 刘端
    2012 (5):  784-790. 
    摘要 ( 1907 )   PDF(1717KB) ( 917 )  
    研究新疆天山野果林建群种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光合生理特性,对于该种群保育及其生态功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测定新疆新源天然野果林中不同径级64株新疆野苹果南向枝条上部叶和下部叶饱和光强下的净光合速率(A)、气孔导度(gs)和比叶面积(SLA)。结果表明:随着径级增加,上部叶和下部叶的AareaAmass显著增加。gs随径级的增加先增加再降低,在径级Ⅲ(树干0.5 m高处直径25~35 cm)时达最大。上部叶比下部叶有着高的AareaAmassgs。回归分析表明:随着树干直径增加,Aareags呈二次多项式增加,Amass呈线性增加。SLA随径级增加变化不显著,上部叶SLA显著低于下部叶。上部叶的Aarea高于下部叶,但由于SLA显著减小,在Amass上两者差异减小。随gs增加,上部叶Aarea呈幂函数增加,下部叶Aarea呈二次多项式增加。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冬虫夏草的生境及其氨基酸含量分析
    于斌, 冯凤英, 梁留科, 朱连奇, 赵文亮
    2012 (5):  791-796. 
    摘要 ( 1595 )   PDF(1839KB) ( 1060 )  
    通过分析青海省气温、光照、降水分布规律和冬虫夏草对气候生态因子的要求,玉树、果洛、黄南、海南等地区均有冬虫夏草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从4个地区选择冬虫夏草样品进行氨基酸含量检测,以反映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特征。研究表明:青海省冬虫夏草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且冬虫夏草不同部位的氨基酸含量差别显著。将青海省冬虫夏草与其他产区的冬虫夏草氨基酸含量对比分析表明,青海省冬虫夏草氨基酸含量低于四川、云南产区的冬虫夏草,与西藏产区的冬虫夏草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水剂对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种子萌发及幼苗根系的影响
    李兴, 蒋进, 宋春武, 魏震江, 殷文娟
    2012 (5):  797-801. 
    摘要 ( 2048 )   PDF(1270KB) ( 921 )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保水剂对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0.05%浓度的保水剂对梭梭、白梭梭种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发芽率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8.7%和24.0%;0.05%浓度的保水剂能够抑制梭梭幼苗根系的垂直生长,有效促进侧根数量的增加和根系生物量的积累;0.1%浓度保水剂处理下,白梭梭的主根长度、侧根数量、根系生物量均达到最大;保水剂浓度达到0.2%时,梭梭、白梭梭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表明梭梭幼苗生长最适宜的保水剂浓度为0.05%,白梭梭的浓度以0.05%~0.1%为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分胁迫对覆膜滴灌棉花根系活力和叶片生理的影响
    杨传杰, 罗毅, 孙林, 甘容,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张艳
    2012 (5):  802-810. 
    摘要 ( 1786 )   PDF(5489KB) ( 1046 )  
    采用田间试验法,分析不同程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根尖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变化,并对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与土壤含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以6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的105%、100%、95%、90%、85%、80%为灌溉上限,共设6个灌水梯度,即5 400、4 950、4 500、3 750、2 850 m3/hm2和2 550 m3/hm2。结果表明:单株叶片干重及叶面积、地上部干生物量、株高、叶绿素含量随灌水量的减少而降低,根冠比随灌水量的减少而增加。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随灌水量的降低而升高,且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4和-0.667;根系活力随灌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7。当灌水上限为95%,即灌水量为4 500 m3/hm2时,作物表现出轻微的水分胁迫,随灌溉量的继续降低,胁迫加重。植物体内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根系活力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表征棉花受干旱程度,可为棉花的灌溉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鹤虱属(Lappula Moench)分子系统学研究
    黄建峰, 张明理
    2012 (5):  811-815. 
    摘要 ( 2450 )   PDF(907KB) ( 1147 )  
    以黄花软紫草(Arnebia guttata Bunge)和双柱紫草(Coldenia procumbens L.)为外类群,用PAUP*4.0 对鹤虱属(Lappula Moench)13个代表种的核糖体ITS和叶绿体rpS16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对获得的序列矩阵进行分析,得到一致性进化树。拓扑结构显示,Lappula为单系类群,前人对该属属下阶元的划分带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其系统发育关系。结合形态学特征,得出该属植物大致沿着花由小型到大型,果实由同型到异型,小坚果边缘有瘤或刺到具翅这样的路线演化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荒漠念珠藻对UV-B辐射的反应及外源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
    邓松强, 杨翠琨, 安晓亮, 胡超珍, 陈兰洲
    2012 (5):  816-819. 
    摘要 ( 1607 )   PDF(634KB) ( 900 )  
    通过分析UV-B辐射对荒漠结皮中的藻类——Nostoc sp.生物学效应的影响,以及外源抗氧化剂对UV-B辐射下藻类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Nostoc sp.的光合活性[WTBX](Fv/Fm)[WTBZ]随紫外处理强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叶绿素荧光产量和相应光合参数(ET0/ABSET0/TR0RC/CS0)降低,活性氧ROS(reactive oxygen evolution)产量显著增加,光合活性降低。而外源抗坏血酸(ASA)和半胱氨酸(NAC)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紫外辐射条件下藻体的光合活性,降低ROS含量,从而有效保护藻类,且抗坏血酸的效果要优于半胱氨酸。实验结果表明:处于藻类结皮上层的Nostoc sp.有较强的对UV-B辐射的抗性,而外源抗氧化剂可以有效保护藻体免受紫外辐射的伤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及气候变化
    新疆阿勒泰地区太阳能资源分析与评估
    王建刚, 王盛韬, 徐建春, 潘冬梅, 梁效忠
    2012 (5):  820-825. 
    摘要 ( 2063 )   PDF(1628KB) ( 1304 )  
    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得到由纬度推算天文辐射的线性经验公式。验证了西部模式在阿勒泰地区的实用价值和精度,给出了太阳天文辐射分布、地面太阳总辐射分布等分析、评估图表。依据计算分析,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地面接收的太阳总辐射能量年平均在5 400~5 700 MJ·m-2。1960年以来总辐射呈下降趋势,达-4.836 2 MJ·m-2·(10 a)-1,1999年开始转为上升趋势。45°~46° N 的沙漠区域,降水少、纬度低,太阳辐射高,可能达到5 900 MJ·m-2,潜力很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49 a乌鲁木齐气候变化及其与EI Nino/La Nina事件的关系
    奚秀梅, 赵景波
    2012 (5):  826-831. 
    摘要 ( 1950 )   PDF(2383KB) ( 1334 )  
    利用乌鲁木齐气象站1961-2009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风速以及EI Nino/La Nina事件统计数据,采用趋势线法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近49 a来乌鲁木齐气候变化与EI Nino/La Nina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49 a来乌鲁木齐降水量和气温均有所增加,风速具有一定的下降趋势;气候向暖湿化方向转变。1961-2009年共有16个厄尔尼诺事件年,13个拉尼娜事件年。EI Nino/La Nina事件影响乌鲁木齐季节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风速。在厄尔尼诺年,乌鲁木齐冬季降水偏少、风速偏小、年平均气温偏高、容易形成暖冬,且易发生旱灾。在拉尼娜事件年,乌鲁木齐春季或夏季往往降水偏多、风速偏大、易遭遇洪水、寒潮和风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CEP/NCAR再分析气温在阿克苏河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穆振侠, 谢蕾, 姜卉芳
    2012 (5):  832-837. 
    摘要 ( 1666 )   PDF(1478KB) ( 920 )  
    为更好地理解阿克苏河流域气候变化并寻找合理的数据源,以该流域6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月平均气温为基础,以克里金插值方法为手段,研究NCEP/NCAR再分析气温在该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NCEP/NCAR再分析气温与所选取的6个气象站点实际观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0.845,能够反映本地区的气温年、月和季节变化。但与实测气温相比,再分析气温均比实测气温低。在变化趋势上,NCEP/NCAR再分析气温与实测气温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量上,再分析气温除个别月份普遍低于实测气温,其中,春季偏差较大,以秋季相关性最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0-2008年黑河流域地表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分析
    张亚宁, 张勃, 卓玛兰草, 王强, 赵一飞
    2012 (5):  838-846. 
    摘要 ( 1670 )   PDF(3413KB) ( 1143 )  
    利用1960-2008年黑河流域16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最大可能蒸散量,进而计算该流域的湿润指数,对地表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地区的湿润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地表湿润状况有所改善,且湿润指数的年际波动性较明显,变异系数分别为14.97%、13.63%、25.47%、37.72%。除下游地区外,夏季的湿润指数变化速率最快,冬季的变化速率最慢;春季,黑河流域地表以变干趋势为主,其他季节均以变湿趋势为主。影响黑河流域地表干湿状况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其他气候因子的变化对地表干湿状况起增强或削弱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祁连山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陈志昆, 张书余, 雒佳丽, 李照荣, 孙
    2012 (5):  847-853. 
    摘要 ( 1992 )   PDF(2314KB) ( 1112 )  
    利用祁连山区的逐时、逐日降水资料和山丹军马场大黄沟的云杉树轮宽度资料,研究祁连山区的降水时空变化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海拔高度对该地区降水有较大影响,并且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夜间;近40 a来,该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出现了增加趋势,增加幅度达1.25 d/10 a。利用一元二次回归模型重建这一区域200 a以来的降水历史序列。分析表明:整体上19世纪降水比20世纪更加丰富,20世纪初降水出现了突变特征,并逐渐趋于干旱,在20世纪20、30年代曾有严重的旱灾发生,这与该时期在我国北方大范围的干旱事件相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0 a青海黄南州降水变化特征
    李延林, 许存平, 许显花, 刘彩红
    2012 (5):  854-861. 
    摘要 ( 1849 )   PDF(2940KB) ( 784 )  
    选取青海东南部黄南州4个气象观测站近50 a(1961-2010年)降水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黄南年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各地年平均降水量有较大差异,在空间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变异系数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各地年降水量皆呈正态分布;区域内年降水除泽库外都呈减少趋势,各地变化趋势并不显著;黄南四季降水各地变化不同,但冬季都呈增加趋势,南部增加显著。突变分析表明,河南年降水量在1985年发生了一次由多到少的突变,尖扎、同仁、泽库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初存在突变;周期分析表明,4站年降水量都存在10 a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此外,尖扎、同仁、泽库、河南还存在2~4 a、准2 a、3~5 a、3~5 a的短周期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2011年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带云水资源分析
    杜亮亮, 李江萍, 陈晓燕, 尚可政, 杨德保, 王式功
    2012 (5):  862-869. 
    摘要 ( 1474 )   PDF(2459KB) ( 1149 )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带(32°~37° N,99°~104° E)22个地面气象站2001年6月至2011年5月每日8次地面观测资料,以及2001-2011年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NOAA HYSPLIT_4(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积分)水汽轨迹模型,主要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近10 a云量、云状的发展特征及其与水汽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近10 a,高原东北边坡地带多年平均总云量与低云量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全年云量春夏季增加尤为明显。② 全年发生雨雪天气时,卷云出现概率最高,其次为高层云,积云最低;高原东北边坡地带对流云出现概率明显比非对流云出现的概率高。③ 水汽是决定高原降水分布和对流云变化的主要依据之一,水汽主要来源于700 hPa,且水汽通量可以较好地反映低云量的多寡。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贺兰山西坡不同类型草地土壤酶活性特征
    秦燕, 牛得草, 康健, 曹格图, 张斯莲, 傅华
    2012 (5):  870-877. 
    摘要 ( 2085 )   PDF(1941KB) ( 1182 )  
    以阿拉善左旗境内贺兰山中段(西坡)山前地带的主要草地类型为对象,分析不同类型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高山草甸>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且在0~10 cm土层的差异尤其显著;② 各类草地土壤酶活性均沿土壤垂直剖面依次降低,差异呈显著性水平;③ 偏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该区草地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主要的因素为土壤微生物碳氮、有机碳和全氮,碱性磷酸酶主要受土壤微生物碳和全氮影响,对过氧化氢酶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土壤微生物碳、pH、全氮和降水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铜川市土壤重金属形态迁移及抗坏血酸淋溶特性
    李小平, 南晓娟, 侯康, 陈聪
    2012 (5):  878-882. 
    摘要 ( 1483 )   PDF(846KB) ( 997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铜川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CR法研究重金属Pb、Cu、Cr、Zn的形态分布与迁移转化差异;利用一次平衡法(振荡24 h)探讨抗坏血酸对4种重金属的淋溶动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比较明显, 重金属Pb、Cu的含量较高,污染程度较重;但从形态分布迁移特征来看,4种重金属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元素Zn和Cu易于迁移;表层土壤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严重,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强,Pb是主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元素;但重金属Cr在抗坏血酸存在下,更容易解析溶出,能被生物利用的潜在可能性更大,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生育阶段咸水滴灌对红枣根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性的影响
    王成, 李宁, 王兴鹏, 张军, 姜倩, 王亮
    2012 (5):  883-889. 
    摘要 ( 1619 )   PDF(2536KB) ( 874 )  
    为探索咸水滴灌对红枣根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采用大田咸水滴灌试验,在不同的灌水定额和咸水矿化度条件下,对红枣不同生育阶段根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矿化度的咸水滴灌处理后,不同生育阶段红枣根区土壤有机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S”形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咸水矿化度依次为:3 g/L>4 g/L>淡水对照>2 g/L,表层10~3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30~50 cm处高,而3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相对最小。当矿化度一定时,影响红枣根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灌水定额依次为:30 L>20 L>10 L,说明在利用咸水灌溉时,适度增加灌水量是弱化盐分对土壤有机碳产生影响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其他处理,灌水定额为30 L,矿化度为2 g/L的咸水滴灌在促进枣树根系对土壤有机碳利用方面的影响最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温变化条件下融雪速率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同步观测试验
    郭玲鹏, 李兰海, 徐俊荣, 白磊, 李雪梅
    2012 (5):  890-897. 
    摘要 ( 2182 )   PDF(1570KB) ( 1493 )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积雪持续的时间、雪盖储水量及积雪开始融化的时间,从而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分配。利用TFACE(temperature freeair controlled enhancement)的增温装置,在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的融雪季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室外增温试验。试验包括3种处理:自然状态、增温Ⅰ和增温Ⅱ。结果表明:气温的升高和增温区内局部空气热对流加入的黑色粉尘物质加速了积雪的消融;在增温Ⅰ和增温Ⅱ条件下,积雪将提前19 d和25 d 消融,相应的各土层土壤水分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与此同时,土壤水分最大值也提前13 d和22 d。土壤水分极值的提前预示着以融雪水为重要来源、以超渗产流模式为主的河流洪峰的提前,或者超渗产流模式向蓄满产流模式的转变。这将给区域内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管理分配带来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梨园河流域地下水来源及其水化学特征
    张清寰, 齐识, 马金珠
    2012 (5):  898-906. 
    摘要 ( 1672 )   PDF(2184KB) ( 934 )  
    通过分析水化学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关系,研究梨园河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机理和水化学演化规律。地下水总溶解固体(TDS)自西南向东北递增,最大值为1 258 mg/L。沿流程方向,深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Ca-HCO3→Ca-Mg-HCO3、Mg-SO4→Na-SO4型。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Ca-HCO3→Mg-HCO3-SO4→Mg-SO4型。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无分异,主要为Ca-HCO3型。深层和浅层地下水沿途均发生了水岩融滤作用。Na+含量沿程增大,一是地下水中Ca2+与岩石中Na+发生阳离子交换作用,二是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作用产生Na+。Phreeqc软件模拟显示,深层地下水中方解石先沉淀后溶解;CO2、石膏、白云石和岩盐溶解。浅层地下水中,方解石由不饱和逐渐变为饱和;石膏、岩盐一直溶解。地下水的δ2H和δ18O值大部分位于大气降水线上方,反应了山区现代降水或雪冰融水通过出山地表径流补给,交替更新快,且深层地下水向上补给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地表、地下水相互转化是该区水循环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合理时间初探
    叶茂, 徐海量, 任铭
    2012 (5):  907-912. 
    摘要 ( 2015 )   PDF(1599KB) ( 1025 )  
    基于塔里木河下游8次生态输水资料和植被调查,从输水时间与天然植被落种时间的生态默契角度,分析了8次输水时间、水量以及博斯腾湖与塔里木河来水的规律,并根据塔里木河下游32种植物的落种时间,分别从不同乔、灌、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落种与河道过水时间的相关性,对目前输水时间的合理性进行了评判,从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生态恢复的角度,提出了塔里木河下游最适宜的输水时间。结果显示:① 由于调水沿途损耗较大,目前输水正以博斯腾湖调水向依靠塔里木河来水转变,因此,塔里木河有没有水向下游输送是生态输水的先决条件;② 前8次输水过程中,过水时间主要集中在4-6月和8-10月两个时间段,这是由于博斯腾湖水量49.73%在4-6月;而塔里木河水量82.33%集中在8-10月;③ 从8次输水看,由于没有考虑到天然植被的落种更新问题,因此,河道过水时间与天然植被的相关性偏低,塔里木河来水的输水时间较博斯腾湖更为合理;④ 从下游乔、灌、草落种时间看,最适宜的输水时间是7-9月;从塔里木河给水时间的可行性看,每年最佳的给水时间是8月中旬到9月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中国荒漠化防治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崔向慧, 卢琦
    2012 (5):  913-919. 
    摘要 ( 1568 )   PDF(775KB) ( 1361 )  
    荒漠化防治标准化是林业建设、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成功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标准化发展现状和我国在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国在生态与环境恶化、荒漠化土地面积仍有可能继续扩展的背景下,对荒漠化防治标准化的整体需求,提出了我国荒漠化防治标准化的发展目标、主要内容以及今后荒漠化防治领域应研究制定的关键标准;最后,从组织机构建设、标准化人才培养、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等方面,对荒漠化防治标准化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作了分析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河中游全新世晚期古洪水沉积物特征
    赵梅, 査小春, 黄春长, 庞奖励, 杨凌
    2012 (5):  920-925. 
    摘要 ( 1723 )   PDF(1647KB) ( 1240 )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在渭河中游咸阳市南寺村一级阶地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发现了含有波状水平层理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所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了粒度、磁化率、烧失量、CaCO3和石英颗粒微结构表面特征分析,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平均粒径小,磁化率值低,CaCO3含量高,石英颗粒表面“V”形坑和三角痕明显等特征,与风成黄土和古土壤差别显著,判定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OSL(光释光)测年及地层学对比,确定古洪水SWD记录了渭河中游3 200~2 800 aBP发生的一组3次古洪水事件,正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向晚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引发了连续的特大洪水事件。此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区域水文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