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魏疆, 宋丹丹, 赵丽莉, 赵彩欣, 王凌羲. 乌鲁木齐市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 干旱区研究, 2024, 41(8): 1323-1330. |
[2] |
叶虎, 裴浩, 姜艳丰, 那庆, 张立伟. 内蒙古半干旱区气溶胶散射特性及影响因素[J]. 干旱区研究, 2024, 41(5): 730-741. |
[3] |
康国强, 马敏劲, 曹译丹, 陈然. 2013—2023年兰州山谷持续性冷池空气污染特征[J]. 干旱区研究, 2024, 41(3): 375-386. |
[4] |
马正权, 闫劲烨, 帕丽达·牙合甫, 阿力木·阿巴斯. 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市近地面O3变化特征及潜在源研究[J]. 干旱区研究, 2024, 41(12): 2004-2014. |
[5] |
薛一波, 黄双燕, 张小啸, 雷加强, 李生宇. 新疆2018年冬季雨雪风沙强降尘事件[J]. 干旱区研究, 2023, 40(5): 681-690. |
[6] |
赵克明, 孙鸣婧, 李霞, 施俊杰, 安大维, 许婷婷. 两种典型大气扩散指数在新疆的分布特征及其适用性对比[J]. 干旱区研究, 2023, 40(5): 691-702. |
[7] |
张丽娟, 杜瀚, 贠丰泽, 马应辉, 张新强, 阿瓦古丽·图尔荪, 马正海.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微生物多样性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23, 40(4): 670-680. |
[8] |
朱从祯,赵天良,孟露,杨兴华,何清,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杨婕,朱燕,吴昭烨. 浮尘气溶胶对沙漠大气边界层结构作用的昼夜差异[J]. 干旱区研究, 2022, 39(4): 1017-1026. |
[9] |
排日海·合力力,昝梅,阿里木江·卡斯木. 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遥感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21, 38(5): 1484-1496. |
[10] |
周静,严成,郭瑞增,闫紫烟. 干旱砾漠区防护绿地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研究[J]. 干旱区研究, 2021, 38(3): 812-820. |
[11] |
刘子龙,代斌,崔卓彦,刘永高,徐柱,郑新军. 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潜在源分析——以乌鲁木齐为例[J]. 干旱区研究, 2021, 38(2): 562-569. |
[12] |
赵领娣, 冯剑, 孙凌霄, 于翔, 赵鹏.
中国西北干旱区城市水、大气污染排放与FDI关系研究
[J]. 干旱区研究, 2020, 37(1): 67-73. |
[13] |
朱天翥, 杜宏茹, 张小雷.
基于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干旱区绿洲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J]. 干旱区研究, 2019, 36(5): 1318-1324. |
[14] |
赵洪飞, 杨怡, 董嘉琪, 李玉珍, 李龙辉. 基于CMIP5的中国区域气溶胶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J]. 干旱区研究, 2019, 36(4): 953-962. |
[15] |
陈颖, 李维京, 史红政, 毛炜峄. 北大西洋涛动对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的影响[J]. 干旱区研究, 2019, 36(2): 348-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