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15 上一期   
    封面与目录
    第41卷第10期封面与目录
    2024 (10):  0-0. 
    摘要 ( 22 )   PDF(114860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与气候
    祁连山北坡一次秋季对流性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
    付双喜, 王伏村, 李宝梓, 方春刚, 陈添宇
    2024 (10):  1615-1626.  doi: 10.13866/j.azr.2024.10.01
    摘要 ( 51 )   HTML ( 6 )   PDF(9715KB) ( 43 )  

    利用Parsivel2激光雨滴谱仪观测数据,分析了祁连山北坡2020年9月21日发生的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的雨滴谱特征。结果表明:雨水含量W和降水强度R的时间演变一致,各站点雨滴数浓度N(D)最大时对应雨滴直径D均<1 mm,出现在层状云降水期间。在对流云雨增强至最大阶段,雨滴直径D迅速增大,各站点最大雨滴直径D在2.75~3.75 mm之间。高海拔站总数浓度NT平均值大于低海拔站,低海拔站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m平均值大于高海拔站。对流云降水Dm显著大于层状云降水且分布相对集中,层状云降水Dm分布有更大谱宽。对流云降水logNw分布相对集中,层状云降水logNw分布有更大谱宽。Gamma函数能较好拟合祁连山区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平均谱。对流云、层状云µ-λ有很好的拟合关系。Dm-R拟合系数和指数均为正数,DmR增强而增大,并在雨强达到一定值后变化有变缓的趋势。层状云降水logNwR增强变化较快,对流云降水logNwR增大缓慢。业务雷达默认使用的夏季对流云降水和经典大陆性层状云降水Z-R关系对祁连山区对流云、层状云降水估测值偏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22年祁连山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杨斐, 张文韬, 张飞民, 王澄海
    2024 (10):  1627-1638.  doi: 10.13866/j.azr.2024.10.02
    摘要 ( 37 )   HTML ( 12 )   PDF(15154KB) ( 52 )  

    随着全球变暖,中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暖湿化现象。祁连山地处西北干旱区,东西跨越干旱、半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区,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区域生态及水文过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基于1961—2022年祁连山以及周边地区常规气象站及雨量站观测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祁连山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降水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气温和降水在60 a来呈显著增加趋势,气温年际变化在祁连山中段最大,降水年际变化在祁连山东段最大,在西段最小,山区降水年际变率最大出现在8月。祁连山地区气温增加倾向率约0.36 ℃·(10a)-1,高于全国水平0.21 ℃·(10a)-1,冬季升温速率最大为0.45 ℃·(10a)-1,西段区域升温速率最大为0.5 ℃·(10a)-1;中段区域降水增加速率最大为11.86 mm·(10a)-1。祁连山以及周边地区降水增加速率随海拔高度增加。山区降水存在两个峰值,夏季降水量极大值出现在海拔2600~2800 m的高度带,海拔3600~3800 m出现第二个峰值。不同山系降水量随海拔变化大多呈单峰型分布;其中达坂山迎风坡降水量最大,青海南山降水量最小。祁连山地区的气候总体上呈现出暖湿化倾向。年平均最低温度的增加快于最高温度的增加趋势,最低温度在祁连山西段增加最为明显,最低气温的快速上升会对祁连山冰川、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0 a塔里木河流域山区NDS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张音, 孙从建, 刘庚, 钞锦龙, 耿甜伟
    2024 (10):  1639-1648.  doi: 10.13866/j.azr.2024.10.03
    摘要 ( 30 )   HTML ( 0 )   PDF(12063KB) ( 23 )  

    NDSI(归一化差异积雪指数)是一种评估地表积雪覆盖程度的指数,对研究山区积雪变化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001—2022年遥感数据和再分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分析了近20 a来塔里木河流域山区NDSI时空变化及其归因。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山区2001—2022年NDSI均呈下降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北部和西部山区,NDSI值的季节变化相同,NDSI平均值从高到低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而南部山区的NDSI平均值夏季高于秋季。塔里木河流域山区年均实际蒸散发均呈上升趋势。北部山区的降水呈略微下降的趋势,而西部和南部山区表现为上升趋势。所有山区的饱和水汽压差均呈上升趋势。下行地表太阳辐射呈下降趋势。北部和西部山区的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南部山区略呈下降趋势,而所有区域最高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众多变量中,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对NDSI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可为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及周边中亚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
    许赟红, 刘琼, 陈勇航, 魏鑫, 刘鑫, 张太西, 邵伟玲, 杨何群, 张丞铭
    2024 (10):  1649-1661.  doi: 10.13866/j.azr.2024.10.04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42366KB) ( 18 )  

    基于MODIS MCD12C1土地覆盖和MCD43C3地表反照率数据,分析2002—2021年新疆及周边中亚地区土地覆盖和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土地覆盖净变化以裸地和耕地减少、林地和草地增长为主要特征,总变化最大的是草地。塔里木盆地四周裸地转为草地变化明显,中亚中部干旱区草地灌丛化问题严重。(2) 裸地转为草地、草地转为林地分别导致地表反照率减少0.006、增长0.009,草地灌丛化导致地表反照率增长0.012。草地转为裸地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最大,变化量为0.015,耕地和草地相互转变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最小,变化量<0.001。(3) 2006—2011年地表反照率变化最明显,显著变化量达34.87%。(4)干旱区地表反照率变化显著于其他区域,且林地的地表反照率高于草地和耕地,导致三者间转变的地表反照率变化趋势区别于其他区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黄河流域甘肃段水生态安全驱动力分析及动态演变
    戴文渊, 玛久草, 陈亦晨, 郑志祥, 张芮, 张江科
    2024 (10):  1662-1671.  doi: 10.13866/j.azr.2024.10.05
    摘要 ( 23 )   HTML ( 7 )   PDF(7047KB) ( 16 )  

    构建基于W-SENCE(以水为主线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视阈下的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3—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统计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M-K分析法、ARIMA模型,剖析黄河流域甘肃段水生态安全的驱动力和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 径污比、水库调蓄能力、林牧渔用水量占比、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比是流域水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是水生态安全的关键驱动因素。(2) 从空间差异来看,黄河流域甘肃段水生态安全状况整体较差(<Ⅲ级),上游始终好于下游,兰州至河口是重点调控区。(3) 从动态演变来看,水生态安全状况2013年左右发生突变,此后呈好转态势,龙羊峡至兰州段是关注重点。(4) 2023—2034年,水生态安全状况稳中有进,水生态安全风险中下游>中上游,兰州至河口是重点调控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背景下石羊河流域生态与水资源变化特征
    程倩, 齐月, 刘明春, 张鹏, 丁文魁, 李兴宇, 任丽雯, 杨华
    2024 (10):  1672-1684.  doi: 10.13866/j.azr.2024.10.06
    摘要 ( 45 )   HTML ( 2 )   PDF(7760KB) ( 13 )  

    本研究基于石羊河流域气象资料、遥感资料以及人文资料,分析流域气候要素和生态环境变化特征,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 a来石羊河流域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为0.40 ℃·(10a)-1,流域气温上升过程中1998年发生突变,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7.3 mm·(10a)-1,年际间差异较大,从空间分布来看,年降水量流域南部向北部递减;干燥度自1961年以来呈减小趋势,由流域北部向南部递减。流域上游西营河出山口九条岭站径流量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增加率为0.037×108 m3·(10a)-1,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自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以来,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植被面积发生较大变化,蔡旗断面过水量、石羊河年平均流量、青土湖及其周边水域和植被面积显著增加,地下水位稳定回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额尔齐斯河库威站日尺度的降雨融雪径流模拟
    赵文龙, 吕海深, 朱永华, 刘涵, 吴卓珺
    2024 (10):  1685-1698.  doi: 10.13866/j.azr.2024.10.07
    摘要 ( 32 )   HTML ( 13 )   PDF(2368KB) ( 25 )  

    额尔齐斯河流域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流域内水文气象站点较少,基础资料匮乏,而融雪洪水在该流域的汛期及水资源管理上有着较大影响。本研究通过应用降水和气温的再分析产品及AVHRR积雪数据,利用K-means聚类法进行不同径流时期特点的划分,并在不同时期构建相应SRM+LSTM模型,并使用2009年数据及2023年实地观测的径流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再分析产品CMFD能够较好地应用于额尔齐斯河流域,并能根据降水、温度、积雪及径流间的关系得到不同径流划分时期,即12月11日—次年4月10日为积雪退水期、4月11日—8月10日为融雪降水产流期、8月11日为降水产流期。SRM模型模拟效果较差,大部分径流纳什效率系数(NSE)<0;而SRM+LSTM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该流域的不同时期的径流,决定系数R2均能达到0.5以上,纳什效率系数也能达到0.5以上,证明SRM+LSTM模型能够较好地应用于该地区,精度较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决策树的天山冰湖提取方法研究
    李梦帆, 郑江华, 钱安良, 李家辉, 阿迪力江·帕尔合提, 王哲, 马丽莎, 王南
    2024 (10):  1699-1707.  doi: 10.13866/j.azr.2024.10.08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13459KB) ( 6 )  

    天山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该地区冰川融水形成了数量多且分布广泛的冰湖。冰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也是中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供给来源。由于地形因素和地物光谱特征的影响,使用单一的水体指数进行遥感影像的冰湖提取时,难以较好地区分出冰湖、山体阴影和积雪。本研究以天山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以Landsat 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根据冰湖的空间位置(缓冲区范围)、地形特征(坡度、高程)以及光谱特征,构建了冰湖决策树提取方法,并与NDWI(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阈值法进行了精度比较。结果表明:决策树法能够有效减小山体阴影和积雪影响,更有效地提取冰湖信息,提取结果总体精度为89.14%,Kappa系数为0.783,F1分数为87.85%。结合了空间位置、地形特征和光谱特征的决策树方法为冰湖的动态监测与研究分析提供了一种较为高效的提取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北部六种草地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梁元也, 范连连, 马学喜, 毛洁菲, 惠婷婷, 李耀明
    2024 (10):  1708-1718.  doi: 10.13866/j.azr.2024.10.09
    摘要 ( 22 )   HTML ( 2 )   PDF(3535KB) ( 9 )  

    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空间变异关系到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海拔、气候、土壤性质和植被如何影响新疆北部典型牧区额尔齐斯河(简称额河)流域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空间格局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额河流域六种主要草地类型的65个样点(0~10 cm、10~20 cm土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高寒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有机碳(39.06~62.59 g·kg-1)、总氮含量(3.87~6.95 g·kg-1)以及六种草地类型的土壤总磷含量(0.53~1.59 g·kg-1)总体上高于中国土壤平均值(24.56 g·kg-1、1.88 g·kg-1、0.56 g·kg-1),而六种草地类型的土壤碳氮比(5.03~9.97)、碳磷比(7.50~52.38)以及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土壤氮磷比(1.53~3.72)低于中国或全球土壤平均值(11.40、64.30、3.90)。(2) 土壤碳氮磷含量以及碳磷比、氮磷比随着海拔升高(328~2655 m)、降水量增加以及温度降低而显著增加,并且与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与土壤碳磷比在土层间的差异逐渐增加。(3)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海拔与气候因子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效应最高,海拔通过改变温度、降水、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碳氮磷含量,最终影响生态化学计量。未来应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对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影响的跨区域尺度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
    气候变化背景下白皮松在中国潜在适宜分布预测
    樊玉科, 任菊, 王润龙, 周栋栋, 潘自凯, 张晓玮, 周晓雷
    2024 (10):  1719-1730.  doi: 10.13866/j.azr.2024.10.10
    摘要 ( 37 )   HTML ( 7 )   PDF(6660KB) ( 20 )  

    研究旨在预测白皮松潜在适生区分布及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明确其未来适宜的分布范围,为白皮松保护和其在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基于白皮松83个野生分布点及气候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白皮松当前和未来3种(2080—2100年,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中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370、SSP585)下的潜在适生区分布。MaxEnt模型模拟结果AU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值均>0.973,预测结果精度较高。当前气候条件下,白皮松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山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河南省和湖北省西北部等地,总面积约74.5×104 km2,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核心适生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温度为白皮松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限制因子;中、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白皮松潜在适生区分布的限制因子仍以温度为主;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全球温度升高加快,降雨量成为影响白皮松适生区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白皮松适生区质心向东偏移,尤其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浓度下更敏感,迁移距离更远。本文结合白皮松当前和未来潜在适生区的变化,提出了对白皮松保护的建议,且对利用白皮松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植被光能利用效率时空变化
    其美拉姆, 郑诚, 袁浏欢, 吴沛桐, 谭凯, 申乔天, 史海静
    2024 (10):  1731-1739.  doi: 10.13866/j.azr.2024.10.11
    摘要 ( 24 )   HTML ( 1 )   PDF(11262KB) ( 12 )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时空变化特征对确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和未来功能维持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1982—2018年GLASS数据以及气候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探究了青藏高原植被光能利用效率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降雨、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和太阳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1) 1982—2018年,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LUE总体上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3.16×10-3 g C·MJ-1·a-1。(2) 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LUE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表现为由西向东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由趋势分析结果可知,中部和东北部地区LUE年际增长趋势明显。(3) 相较降水和VPD等因子,温度与植被LUE年际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本研究成果能够为揭示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北”工程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以宁夏为例
    齐容镰, 李庆波, 任佳, 邹苗, 杨昊鹏, 魏耀峰, 唐琼
    2024 (10):  1740-1752.  doi: 10.13866/j.azr.2024.10.12
    摘要 ( 27 )   HTML ( 2 )   PDF(4305KB) ( 7 )  

    宁夏作为唯一被全境划入“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省份,其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本文基于宁夏2001—2020年长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气象等数据,通过趋势分析、残差分析以及Hurst指数等方法探究了宁夏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其变化的影响,并对宁夏NDVI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 2001—2020年宁夏NDVI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速率为7.6×10-3;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整体呈现“北部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高-中部干旱带低”的特征,并以低植被覆盖(0.2<NDVI≤0.4)为主,占52.33%;(2) 2001—2020年,宁夏全区94.94%的面积NDVI为增加趋势,植被恢复取得明显效果,结合Hurst指数,未来宁夏65.23%的区域植被可能存在退化的潜在风险;(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宁夏NDVI的影响均以正面为主,全区89.49%的区域是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引起的NDVI增长;各气候要素中,降水对NDVI变化起主要促进作用;(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全区NDVI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3.79%和56.21%。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植被恢复及生态建设中,应积极发挥人类活动在植被覆盖增加中的主导作用,并加强对现有植被的监测和管护,避免其出现退化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水、氮沉降对尖喙牻牛儿苗隔代生理可塑性的影响
    沙涛, 张玲卫, 刘会良, 张岚, 卢妤婷, 周鑫宇, 文晓虎, 张元明
    2024 (10):  1753-1766.  doi: 10.13866/j.azr.2024.10.13
    摘要 ( 22 )   HTML ( 3 )   PDF(5216KB) ( 10 )  

    隔代可塑性是后代免受环境胁迫的有效方式,通过增加子代与环境匹配的可能性来缓冲环境变化对子代的影响,提高子代对所处环境的适应度。因此,本研究以生长发育快、对环境响应敏感的一年生短命植物优势种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hinchum)作为研究材料,结合增水、增氮处理,从短命植物生理生化指标角度分析短命植物代际间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尝试明确气候因子对荒漠短命植物隔代生理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增水处理显著提高了两代植株的可溶性糖(SS)含量、其余生理指标呈代际差异性,增水处理下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过氧化物酶(POD)呈隔代适应性。(2) 增氮处理显著抑制亲代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对子代植株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含量呈抑制作用,增氮处理下可溶性蛋白(S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呈隔代适应性。(3) 水氮互作处理显著促进亲代植株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含量,但显著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对子代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呈促进作用,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含量呈抑制作用,水氮互作处理下可溶性蛋白(SP)、过氧化物酶(POD)呈隔代适应性。总体而言,降水、氮沉降对尖喙牻牛儿苗隔代生理可塑性具有显著影响,尖喙牻牛儿苗生理生化指标对增水、增氮以及水氮互作处理呈现不同的响应差异。未来降水、氮沉降的增加可能改变尖喙牻牛儿苗后代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策略,进而改变其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盐胁迫对四翅滨藜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张玲雪, 李小锋, 屈军, 马美瑜, 张建斌, 李耀明
    2024 (10):  1767-1777.  doi: 10.13866/j.azr.2024.10.14
    摘要 ( 27 )   HTML ( 8 )   PDF(6704KB) ( 19 )  

    本研究以荒漠灌木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幼苗为实验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分别在2个自然盐分水平下(低盐6.4 g·kg-1、中盐13.3 g·kg-1)设置4个控水添加梯度(W1、W2、W3和W4,分别为添加土壤质量含水量3%、6%、9%和12%),探讨四翅滨藜生理生长指标对水盐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 除脯氨酸外,盐分处理对生理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但水分处理对其有显著影响。(2) 各盐分处理下,W1处理较W4处理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渗透调节物质(淀粉、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增加,尤其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响应更敏感。四翅滨藜根冠比随干旱程度增加而增加,而其根、茎、叶生物量呈相反变化趋势。(3) 主成分分析表明,四翅滨藜的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与形态指标共同响应以适应水盐胁迫,其中第一轴解释了生理生长指标变异的31.92%。综上所述,四翅滨藜具有较强的生理生长调节能力,能够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增强吸收水分的能力以及调节生物量分配来抵御水盐胁迫的环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生态
    新疆耕地系统韧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区划定
    金晨阳, 杜宏茹
    2024 (10):  1778-1788.  doi: 10.13866/j.azr.2024.10.15
    摘要 ( 37 )   HTML ( 3 )   PDF(2867KB) ( 17 )  

    本文围绕韧性发生的过程和耕地系统提升韧性所要具备的能力,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干旱区的耕地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将韧性理论应用到耕地系统中,评价新疆耕地系统韧性以及20 a间时空演变特征,提出在韧性视角下新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以栅格网格为尺度,使用综合指数法对新疆耕地系统韧性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新疆耕地面积呈增加态势,其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沛的区域;(2) 新疆耕地系统韧性有小幅度的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且空间异质性强,20 a间高值区呈现向南部转移的趋势,且主要分布于大河冲积形成的河谷三角洲地带;(3) 20 a间新疆耕地系统的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均有所提高,但转型能力有所下降。在空间分布上,南疆地区耕地的抵御能力和转型能力不断提高,适应能力基本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由于影响各地区耕地系统韧性的因素不同,因此,根据2020年耕地系统韧性值将耕地利用系统分为5个分区,并针对每个分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提升方案,为今后区域内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李娜, 信会男, 赖宁, 李永福, 吕彩霞, 耿庆龙, 段婧婧, 陈署晃
    2024 (10):  1789-1796.  doi: 10.13866/j.azr.2024.10.16
    摘要 ( 26 )   HTML ( 3 )   PDF(3253KB) ( 15 )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特征对指导伊犁河谷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伊犁河谷旱地、水浇地、水田、果园、撂荒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可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特征,比较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伊犁河谷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TN、AN、AP和AK含量均表现为:水田>水浇地>旱地>果园>撂荒地;水田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征,主要体现为:水田(25.62 g·kg-1)>旱地(13.80 g·kg-1)>水浇地(12.19 g·kg-1)>果园(11.58 g·kg-1)>撂荒地(8.81 g·kg-1),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土壤SOC、DOC、POC、LFOC、MBC含量均呈现出:水田>旱地>水浇地>果园>撂荒地的特征,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EOC含量则表现为:水田>水浇地>旱地>果园>撂荒地的特征,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水田土壤SOC、DOC、POC、LFOC、MBC、EO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利用方式。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与POC、LFOC、DOC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2,0.36,0.489(P<0.01),说明土壤SOC含量是影响土壤POC、LFOC和DOC含量的重要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