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封面与目录
    第41卷第9期封面与目录
    2024 (9):  0-0.    
    摘要 ( 48 )   PDF(25380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
    1990—2022年天山北坡地区不同开垦年限耕层土壤盐分变化
    张彬, 郑新军, 王玉刚, 唐立松, 李彦, 杜澜, 田胜川
    2024 (9):  1435-1445.  doi: 10.13866/j.azr.2024.09.01    cstr: 32277.14.j.azr.2024.09.01
    摘要 ( 160 )   HTML ( 16 )   PDF(2746KB) ( 111 )  

    近年来,随着频繁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大量耕地的开垦,土壤盐渍化已成为导致天山北坡耕地质量退化、阻碍绿洲农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本研究基于翔实的调查数据资料、土壤实测数据和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比较传统插值模型和随机森林插值模型对耕层土壤(0~30 cm)含盐量插值的优缺点;选取精度最高的定量预测模型对天山北坡地区耕层土壤含盐量定量预测,得到耕层土壤含盐量分布变化特征;以空间换时间,将近30 a新开垦耕地耕层土壤含盐量进行比较,分析开垦年限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与传统的插值方法相比,随机森林算法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盐渍化土地的土壤盐分分布情况。(2) 天山北坡地区,耕层土壤含盐量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即高海拔地区土体中的盐分会随着径流的淋溶,在低海拔的河流下游尾闾或低洼区靠近沙漠一侧积聚。(3) 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天山北坡地区耕层土壤含盐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土壤盐渍化程度倾向于聚集在一个中等的水平上,趋向于平衡或“中心化”。本研究增进了对当前耕地盐渍化状况及从原始荒地开垦到耕地后耕层土壤盐分变化历程的理解。这为干旱区备用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和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60 a天山北坡经济带天然径流量时空变化及归因识别
    李宇航, 余文学, 杨永均, 朱燕峰, 马静, 陈浮
    2024 (9):  1446-1455.  doi: 10.13866/j.azr.2024.09.02    cstr: 32277.14.j.azr.2024.09.02
    摘要 ( 99 )   HTML ( 18 )   PDF(8365KB) ( 51 )  

    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处干旱的亚洲腹地,厘清天然径流量(NR)时空变化及成因对统筹区域发展、维持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为此,采用Sen’s斜率估计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分析径流量时空变化,基于Budyko假设的水热耦合平衡方程定量评价降水、潜在蒸散发及下垫面对NR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 近60 a天山北坡经济带NR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变化率0.68 mm·a-1。1961—1986年波动较大,1987—2012年波动变小且NR增加明显,2013年后NR显著减少。(2) NR大小与海拔变化在空间上高度叠合,天山北坡经济带西部和南部NR较大,西南部与西北部增长幅度大。(3) NR突变点为1980年与2013年,降水一直是NR变化的主导因素,但下垫面影响不断加大,近60 a贡献率从31.5%增至45.5%。(4) 2012年前天然径流量主要受降水主导,但不同区域影响不同。2013年,西部、东部与中南部下垫面对径流量的影响已超过降水成为主导因素。研究成果深化了天山北坡经济带NR变化的认识,为天山北坡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北坡经济带水库群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王婷, 沈赣华, 刘兵, 孙莹琳, 汪再光
    2024 (9):  1456-1467.  doi: 10.13866/j.azr.2024.09.03    cstr: 32277.14.j.azr.2024.09.03
    摘要 ( 87 )   HTML ( 12 )   PDF(14799KB) ( 27 )  

    为验证天山北坡经济带水库群建设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及空间上的均衡性,利用1990—2020年遥感数据提取各水库水域面积,结合统计资料分析水库数量和库容变化过程,采用莫兰指数量化水库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建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水库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30 a来,研究区水库水域面积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1990—2015年增加了46.25%,2015—2020年减少了1.63%。水库数量和库容呈增长趋势,分别增长了64.94%、71.06%。1990—2020年各代表年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水库莫兰指数分别为0.81、0.83、0.79、0.91、0.66、0.73、0.78,水库空间分布存在正相关性。水库分布高值区主要在奎屯河流域的农业灌溉区,低值区主要在以乌鲁木齐市为代表的工业区。影响水库库容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蒸发量、降雨量、高程、人口和生产总值等。蒸发量对库容有负向影响,降雨量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不确定性,高程和人口对西段水库建设有正向影响,对东段水库建设有负向影响,生产总值对东段及西段部分区域水库建设有正向影响,对中段水库建设有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地区水库规划建设及运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与气候
    中国地表日平均风与日极大风气候特征的对比
    南宇琨, 刘鹏, 王伟, 陈遗志
    2024 (9):  1468-1479.  doi: 10.13866/j.azr.2024.09.04    cstr: 32277.14.j.azr.2024.09.04
    摘要 ( 100 )   HTML ( 5 )   PDF(15700KB) ( 59 )  

    据多项研究指出,中国地表平均风速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呈现长期下降的趋势。而极大风速与平均风速特征变化是否一致,值得我们关注。通过对比分析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8年的地表日平均风速和日极大风速数据,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日平均风速主要集中在2 m·s-1左右,而日极大风速主要集中在8 m·s-1左右,这两种风速在青藏高原地区和内蒙古地区较大。此外,日平均风速出现小风速概率更高,而日极大风速的概率分布更接近于正态分布。从1960—2010年,日平均风速下降了19%,而日极大风速下降更为显著,达到20%。然而,在2010年之后,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二者均略有回升,尤其是日平均风速的回升更为显著。这一结论强调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持续关注和研究风速变化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地表风速的变化特征,同时也为风速预报、风能开发等项目提供科学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和周边“一带一路”地区不同云天条件下地表太阳辐射
    孙琳琳, 刘琼, 黄观, 陈勇航, 魏鑫, 郭玉琳, 张太西, 高天一, 许赟红
    2024 (9):  1480-1490.  doi: 10.13866/j.azr.2024.09.05    cstr: 32277.14.j.azr.2024.09.05
    摘要 ( 77 )   HTML ( 5 )   PDF(19946KB) ( 29 )  

    基于CERES Aqua FM3 Edition4A SSF数据集,对新疆和周边“一带一路”地区2002—2022年无云和有云条件下地表太阳辐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研究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高值区均出现在新疆南部、青藏高原、巴基斯坦中北部等地区,无云、有云条件下的最高辐照度分别为1029 W·m-2、789 W·m-2;低值区主要出现在天山山脉、巴基斯坦北部、塔吉克斯坦北部,最低辐照度分别为117 W·m-2、314 W·m-2,有云条件下太阳辐射的变化幅度更小。(2) 2002—2022年研究区无云与有云条件的年均太阳辐射分别以0.36 W·m-2、0.39 W·m-2的速率增长。2003—2022年,无云与有云条件下年均辐照度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05年(759.32 W·m-2)、2016年(599.70 W·m-2),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16年(740.43 W·m-2)、2010年(578.31 W·m-2)。(3) 无云条件下大部分区域的辐照度比有云时高100~200 W·m-2,差值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天山山脉、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东部等地势较高的地区,差值最大为505.76 W·m-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CM的蒙古高原降水稳定同位素模拟
    陆文静, 瞿德业, 杨明月, 黄翰林, 杨山泉
    2024 (9):  1491-1502.  doi: 10.13866/j.azr.2024.09.06    cstr: 32277.14.j.azr.2024.09.06
    摘要 ( 68 )   HTML ( 1 )   PDF(7944KB) ( 22 )  

    利用第二次稳定水同位素比较小组SWING2中的5种大气环流模式(GCM)对比分析蒙古高原降水同位素大气水线方程、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温度的关系,并与全球降水同位素观测信息网(GNIP)实测数据进行比较,旨在根据比较结果得出最佳适用于蒙古高原的GCM模型,为缺少实测站点的蒙古高原地区提供详细的降水同位素信息。结果表明:由LMDZ(ECMWF)模拟的当地大气水线方程δD=7.783δ18O+3.011更接近于实测结果;5种GCM模式模拟的δ18O与δD都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模拟月均δ18O和δD值效果最好的为LMDZ(free)和LMDZ(ECMWF);根据纬度效应分析发现,只有CAM2(free)、LMDZ(ECMWF)和MIROC(free)模型能够显示出蒙古高原的纬度效应;从经度上看,LMDZ(ECMWF)和isoGSM(NCEP)模型显示出西段地区(87°~107°E)降水中的δ18O值比东段地区(107°~127°E)降水中的δ18O值大;在温度效应分析中,除了LMDZ(free)呈现出较弱的温度效应,其余模式均呈现出明显的温度效应,并且LMDZ(ECMWF)模式模拟两地降水中的δ18O与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温度效应最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湖入湖口水温演变初步研究
    谢刚, 王甜甜, 于涛, 董靖玮, 陈世强, 王梦晓, 张圣杰, 张浩铭
    2024 (9):  1503-1513.  doi: 10.13866/j.azr.2024.09.07    cstr: 32277.14.j.azr.2024.09.07
    摘要 ( 69 )   HTML ( 7 )   PDF(3540KB) ( 46 )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湖泊、河流的温度显著升高,水温变化与水生生物的繁育息息相关,但目前对于青海湖裸鲤洄游产卵的重要场所——河流入湖口的水温研究较少,水温变化对于裸鲤产卵的影响也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刚察气象站观测数据、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陆面再分析数据集(ERA5-Land)、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多模式数据,尝试利用Fresh water Lake Model(简称FLake模式)模拟青海湖最大支流布哈河入湖口处水温并评估其适用性,探讨了再分析数据和CMIP6多模式数据驱动模拟历史(1981—2014年)水温的集合的优越性,预估了未来时期(2024—2100年)三种情景下的水温演变及成因,结果表明:(1) CMFD和ERA5-Land模拟水温的集合优于单个模式的模拟水温且在短期和长期模拟结果精度都较好,CMIP6多模式长期的模拟水温集合优于单个模式的模拟水温,可以较好的再现再分析数据模拟水温的集合。(2) 未来布哈河入湖口的水温随着排放强度的增加显著升高,与水温呈正相关的气象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气温、比湿、向下长波辐射和向下短波辐射,呈负相关的气象因子是风速;除远期高排放情景(SSP585)的向下短波辐射,其他情景的气象因子与水温的关系均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3) 近期(2024—2040年),三种情景的水温较历史时期均有少许升高,水温间的差异不大,青海湖裸鲤产卵的窗口期略微缩短,水温升高会对裸鲤的产卵造成轻微影响;中期(2041—2060年),三种情景的水温进一步升高,水温间的差异逐渐显现,裸鲤的产卵窗口期明显缩短,水温升高对裸鲤的产卵有一定的危害;远期(2081—2100年),三种情景的水温差异更显著,SSP126和SSP245情景的升高速率减慢;SSP585情景的水温升高速率依旧加快,水温持续升高导致裸鲤的产卵窗口期显著缩短,一定程度限制了青海湖裸鲤的产卵活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呼伦贝尔东部农田区动态融雪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黄坤琳, 吴国周, 徐维新, 李利东, 王海梅, 李航, 李自翔, 司荆柯, 刘洪宾, 吴成娜
    2024 (9):  1514-1526.  doi: 10.13866/j.azr.2024.09.08    cstr: 32277.14.j.azr.2024.09.08
    摘要 ( 68 )   HTML ( 6 )   PDF(1753KB) ( 50 )  

    春季融雪过程不仅是陆面过程与冰雪水文研究领域的关键一环,更直接指示了气候、物候及其变化特征。受气候条件以及观测数据的限制,呼伦贝尔中高纬农田地区积雪消融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长期被忽略。本文以呼伦贝尔东部农田区域两个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2021—2022年小时级雪深数据以及同步气温、地表温度等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呼伦贝尔农区积雪消融过程及其敏感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在呼伦贝尔高纬农区积雪持续期一般始于10月中旬并终于次年3月上旬,其中,2022年的积雪期长达116 d。秋冬季节积雪较浅,雪深一般处于5~9 cm,春季雪深大多超过10 cm以上。积雪融化期始于3月上旬,完全融化需5~18 d。(2) 年融雪过程表现为先逐渐减少后迅速融化的前稳后急特征。日融雪过程则开始于每日9:00—10:00,最大融雪速率通常出现于11:00—16:00。(3) 气温和雪面温度对积雪融化影响显著,但融雪与土壤温度相关最为显著,9:00—17:00地表0 cm的温度是融化速率快慢的主导影响因子。(4) 不同类型融雪过程对比表明,呼伦贝尔市高纬农区动态融雪特征与草地、林地不同覆盖条件下融雪过程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融雪过程主要决定于热量条件的差异,不同土地覆盖与利用类型条件下的融雪过程差异性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时空分异
    张文睿, 孙栋元, 王亦可, 杨俊, 兰立军, 靳虎甲, 徐裕
    2024 (9):  1527-1537.  doi: 10.13866/j.azr.2024.09.09    cstr: 32277.14.j.azr.2024.09.09
    摘要 ( 102 )   HTML ( 7 )   PDF(3142KB) ( 76 )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示驱动因素和空间异质性,并利用趋势面映射耦合协调度全域分布。结果表明:(1) 由经济发展带动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综合发展指数由2006年0.29增长至2021年0.65。(2) 河西走廊水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不同趋势上升,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向磨合阶段升级;协调度经历“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五个阶段。(3) 区域空间异质性逐渐发展为减小趋势,2021年空间分布表现出东南部发展优于西北部格局,金昌和张掖逐步成为河西发展优势区域。(4) 城市化率、排污总量、节水灌溉面积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发展起到较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对河西走廊经济-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布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
    王佳爽, 高晓瑜, 李为萍, 池曌男, 张家鹏, 吴怡萱
    2024 (9):  1538-1547.  doi: 10.13866/j.azr.2024.09.10    cstr: 32277.14.j.azr.2024.09.10
    摘要 ( 76 )   HTML ( 6 )   PDF(6004KB) ( 63 )  

    潜在蒸散量(ET0)对流域水文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分析ET0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塔布河流域及周边7个气象站1981—2023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P-M)公式估算流域ET0并分析其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采用Beven敏感性公式计算季和年尺度ET0对关键气象要素的敏感系数,并探究敏感系数的变化趋势;结合气象要素多年相对变化率定量分析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 塔布河流域年ET0以4.09 mm·(10a)-1的速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多年均值1024.51 mm;空间上,年ET0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2) 年ET0对各气象要素敏感系数绝对值大小排序为:相对湿度>最高气温>风速>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春季、秋季和冬季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夏季对最高气温最敏感。(3) 影响年ET0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是最高气温和风速,贡献率分别为4.86%和-4.37%;春、夏、秋、冬四季ET0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分别是最高气温、风速、风速、相对湿度。最高气温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下降是流域ET0上升的主要原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
    蒙古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物候的累积影响
    张巧凤, 于红博, 黄方
    2024 (9):  1548-1559.  doi: 10.13866/j.azr.2024.09.11    cstr: 32277.14.j.azr.2024.09.11
    摘要 ( 74 )   HTML ( 6 )   PDF(3497KB) ( 54 )  

    蒙古高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厘清蒙古高原干旱时空动态及对植被物候的影响,利用SPEIbase 2.9数据集和基于累积NDVI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反演的植被物候数据集,分析1982—2022年蒙古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干旱对植被返青期和枯黄期的累积影响。结果表明:(1) 不同尺度SPEI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干旱化趋势加剧、干旱化面积明显增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干旱化尤为严重。(2) 植被返青期提前和推迟的面积占比分别为50.03%和49.97%,枯黄期推迟和提前的面积占比分别为67.85%和32.15%;荒漠草原返青期和枯黄期主要表现为推迟趋势,针叶林和森林草原北部返青期显著提前、枯黄期呈推迟趋势。(3) 蒙古高原(荒漠除外)79.62%的区域植被返青期与1~12个月尺度SPEI呈最大正相关,干旱尺度主要为中期尺度,尤其7~9个月尺度的干旱对植被返青期影响明显;54.15%的区域植被枯黄期与SPEI呈最大负相关,干旱尺度主要为1~3个月尺度。其结果对防御蒙古高原干旱及对植被物候和生产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气候情景下中国沙棘的地理分布及动态变化预测
    陈松清, 东红芳, 岳怡锋, 郝媛媛, 刘新, 曹先宇, 马骏
    2024 (9):  1560-1571.  doi: 10.13866/j.azr.2024.09.12    cstr: 32277.14.j.azr.2024.09.12
    摘要 ( 83 )   HTML ( 4 )   PDF(5058KB) ( 47 )  

    探究影响中国沙棘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模拟其潜在适生区,以期为中国沙棘的种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评估MaxEnt模型精度,综合贡献率、置换重要值及刀切法筛选中国沙棘主导环境因子并判定其适生范围,应用MaxEnt模型模拟并预测中国沙棘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 模型精度较高(平均训练AUC=0.953),能够有效模拟中国沙棘的潜在分布。(2) 年降水量(325~650 mm)、海拔(1200~3850 m)、最冷季度平均温度(-7.25~1.25 ℃)、最干月份降水量(1~4 mm)是影响中国沙棘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3) 中国沙棘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及内蒙古地区,云南和贵州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未来气候改变,不仅迫使中国沙棘向西北方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以及云贵高原地区扩张,而且使得东南方向低纬度、低海拔分布区明显收缩,但整体分布面积增大。海拔和水热条件是影响中国沙棘分布的主导因素,未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应将沙棘产业重心向西北中高海拔地区偏移,并对中国沙棘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及利用,以实现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兴安岭南段蒙古栎粗根非结构性碳对不同坡向的响应
    刘艺伟, 魏江生, 黄利东, 赵鹏武, 舒洋, 李慧敏, 曹立春, 张婷
    2024 (9):  1572-1582.  doi: 10.13866/j.azr.2024.09.13    cstr: 32277.14.j.azr.2024.09.13
    摘要 ( 86 )   HTML ( 6 )   PDF(5051KB) ( 47 )  

    在半干旱区,掌握树木根部碳储存规律对探究水分胁迫影响地上、地下器官碳分配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湿润年)、2022年(干旱年)、2023年(正常年)的生长季每月采集不同坡向(阳坡、半阳坡、阴坡)蒙古栎粗根样本,测定非结构性碳(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粗根NSC组成以淀粉为主,粗根NSC及其组分含量随5月、6月、7月、8月、9月的顺序递增且差异显著(P<0.05)。(2) NSC含量及淀粉含量随湿润年、正常年、干旱年的顺序递增;不同坡向淀粉含量随阳坡、半阳坡、阴坡的顺序递减,且二者均差异显著(P<0.05)。(3) 通过对粗根NSC及其组分影响的主导因素分析,坡向因素影响大,反应了粗根NSC对潜在蒸散量梯度反应敏感。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干旱环境下地下器官对树木生长碳分配的调节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植被恢复潜力
    戚曌, 闫峰, 席磊, 曹晓明, 邹佳秀, 冯益明
    2024 (9):  1583-1592.  doi: 10.13866/j.azr.2024.09.14    cstr: 32277.14.j.azr.2024.09.14
    摘要 ( 63 )   HTML ( 8 )   PDF(11462KB) ( 22 )  

    评估黄河流域砒砂岩区的植被承载力,可以为流域植被建设和土地退化问题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典型分布区为研究区,基于植被在不同地形因素下的差异性分布划分为不同的砒砂岩生境类型,分析2000—2022年不同生境类型下植被变化趋势,并通过植被覆盖度反演得到的地上生物量定量化探究其承载潜力。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总体植被覆盖度每年以3.7%的速率缓慢增加,其中裸露砒砂岩区增长速率最高,覆沙砒砂岩区增加速率最低。2022年全区地上生物量相对于2000年增长了115.5%,达到219.49 g·m-2,其中覆土砒砂岩区地上生物量年均值最高(185.29 g·m-2)。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及地上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类似,呈东南方向高,西北方向低。对照实际地上生物量发现裸露、覆沙、覆土砒砂岩区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现有量分别占其可承载潜力的75.2%、80.9%、84.2%。总的来说,各区域植被呈现增加趋势,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其中裸露砒砂岩区增加潜力最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SPA模型和电路理论的晋西北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李可璇, 张蕾, 李豪, 张恩月, 李育桢, 宋彩云, 刘庚
    2024 (9):  1593-1604.  doi: 10.13866/j.azr.2024.09.15    cstr: 32277.14.j.azr.2024.09.15
    摘要 ( 84 )   HTML ( 5 )   PDF(8346KB) ( 32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关键一环,是科学开展生态修复的关键和难点,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相关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工作。本文以晋西北为研究区,通过形态学空间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Analysis,MSPA)模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识别生态源地,采用电路理论识别与提取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及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从而给出对应生态修复策略。结果显示:2000—2020年晋西北生态源地数量及面积均呈现增加的趋势,20 a间生态源地总面积从1898.43 km2增长到2026.17 km2,空间分布呈现南部集中连片,北部零散分布的特点;生态廊道数量与长度先增加后减少,空间分布上南部保持短且密集,中部和北部由长且稀疏趋向短且密集。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中,生态夹点面积总体下降,20 a间从262.89 km2下降至194.34 km2,夹点普遍分布于生态廊道的两端邻近生态源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偏关县、平鲁区、神池县和朔城区;生态障碍点整体呈现增加趋势,20 a间从324.61 km2增长到504.72 km2,随后又减少到338.86 km2,障碍点普遍分布于生态廊道的中段,由聚集分布转变为均匀分布。研究综合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时空演变特征及研究区生态本底,提出针对性生态修复策略,即加强夹点和障碍点的小流域、小区域治理,减少人为干扰,以期为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绿洲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特征——以伊犁河谷为例
    郝潘潘, 刘志有
    2024 (9):  1605-1614.  doi: 10.13866/j.azr.2024.09.16    cstr: 32277.14.j.azr.2024.09.16
    摘要 ( 86 )   HTML ( 8 )   PDF(4318KB) ( 52 )  

    伊犁河谷是维护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保障区,其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相协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指数模型、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伊犁河谷2005—2020年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以及两者协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20年伊犁河谷各县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总体上缓慢提升,大体呈现以伊宁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降低的发展态势。(2) 2005—2020年伊犁河谷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表现为波动增长趋势,并与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密切相关。(3) 2005—2020年伊犁河谷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为高耦合关系,中心城市协调性高于边缘城市。(4) 伊犁河谷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程度主要受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开发强度、土地产权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