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封面
    封面
    2019 (1):  0-0. 
    摘要 ( 1448 )   PDF(1205KB) ( 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录
    目录
    2019 (1):  0-0. 
    摘要 ( 256 )   PDF(309KB) ( 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泛第三极环境与绿色丝路
    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地带与寒冷干旱核心区域
    郑度, 赵东升
    2019 (1):  1-6. 
    摘要 ( 3113 )   PDF(1204KB) ( 446 )  
    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地带位于高原主体西北部地势最高的部分。该区域气候极其寒冷干燥,属于高原亚寒带,高山高原地貌多被横向断陷盆地所切割;多年冻土发育,冰缘作用普遍;自然过程年青,高山寒漠土壤浅薄;生物区系成分交错,高寒荒漠景观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需加大自然保护建设与管理。高寒荒漠地带腹地为寒冷干旱核心区域,是全球高原高山区域,具有独特地位的地生态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咸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力克木, 葛拥晓, 王亚俊, 胡汝骥
    2019 (1):  7-18. 
    摘要 ( 915 )   PDF(4937KB) ( 591 )  
    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如今缩小到原来面积的约1/10。咸海究竟如何形成,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咸海水系(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新特提斯海的退却以及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与海平面下降等区域和全球要素共同作用下,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亚洲水塔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咸海水系,从形成至大约20世纪中叶,湖泊面积与水文格局大致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掠夺式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咸海危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洲中部高山降水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

    孙从建, 张子宇, 陈伟, 李伟, 陈若霞
    2019 (1):  19-28. 
    摘要 ( 526 )   PDF(2333KB) ( 234 )  
    为了揭示中亚高山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不同尺度下干旱区水文循环的研究,分析了亚洲中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地区18个站点的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结果表明: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较为明显,表现出夏半年高、冬半年低的变化趋势。3个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除昆仑山外,天山和祁连山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均低于全球大气降水线,说明这些地区的降水受到较强的蒸发影响。研究区各站点降水稳定同位素均呈显著的温度效应,区域内降水量效应不明显。春、夏季昆仑山地区3站点的降水δ18O高程效应较明显,降水δ18O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其余地区没有明显的高程效应。除昆仑山地区西合休外,亚洲高山地区氘盈余(d)总体表现出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LMDZ模型的西北干旱区水汽再循环率分析

    余秀秀, 张明军, 王圣杰, 邱雪, 杜铭霞, 周苏娥, 孟鸿飞
    2019 (1):  29-43. 
    摘要 ( 490 )   PDF(4793KB) ( 240 )  
    局地水汽再循环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我国西北干旱区水汽再循环的绝对量虽然有限,但对区域降水的贡献(即水汽再循环率)却不容忽视。本文基于嵌套同位素模块的LMDZ模式模拟数据,运用同位素混合模型,对西北干旱区19792007年水汽再循环率的时空特征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外来水汽对降水的月尺度和年尺度贡献率都明显高于再循环水汽,季节上呈夏高冬低,年际上呈逐渐上升的态势;而再循环水汽的贡献率较低,呈夏季低冬季高且逐年下降(冬半年植物蒸腾水汽的贡献率在年际上呈上升趋势)的特点。外来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存在空间差异,山区附近的值往往较高,荒漠平原区的值则较低。就地表蒸发与植物蒸腾而言,地表蒸发对降水的贡献率整体低于植物蒸腾,但在小范围地区也有相反的规律。外来水汽和地表蒸发水汽的贡献量与其贡献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而植物蒸腾水汽在山区的贡献量高于荒漠平原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沿线分区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分析比较

    郝林钢, 左其亭, 韩春辉, 李佳璐
    2019 (1):  44-51. 
    摘要 ( 945 )   PDF(1651KB) ( 311 )  
    “一带一路”沿线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分析,对支撑沿线区域发展意义重大。基于“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分区及用水研究,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分析了“一带一路”产业用水量和GDP的地理集中度,采取用水结构指数和产业结构指数分析了分区用水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差异,应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一带一路”全区用水量与GDP的匹配度进行研究,计算了“一带一路”分区基于数列的用水量与GDP匹配度。结果表明:① “一带一路”第一产业用水量和GDP产值的集中度在三大产业中均为最高,主要集中在东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② 不同分区分产业用水量和GDP产值占各分区总量的比值,在空间分布差异上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一、第三、第二产业;③ “一带一路”全区第三产业用水结构与GDP产值匹配度最差,南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匹配度最差的分区。分析成果有助于系统了解“一带一路”区域用水和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为深入分析分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关系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洲中部干旱区绿洲水热匹配与生物、农业技术适应性分析

    潘旭东, 王江丽, 吴玲, 张建萍, 赖先齐
    2019 (1):  52-57. 
    摘要 ( 673 )   PDF(949KB) ( 224 )  
    亚洲中部干旱区“中亚天山北坡—新疆天山北坡—甘肃祁连山北坡”山前平原,在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期均为社会、经济、文化最繁荣的重要地区。而一个地区某生物的生长发育除与降水、气温有关外,还与当地的水热匹配特征密切相关。中亚天山北坡区段水热不同步—新疆天山北坡区段水热较同步—甘肃祁连山北坡河西走廊区段水热同步的生态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天然动植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使某些生物在研究区内各区段间形成了发生中心区、扩散区及无发生区的规律性分布;不同区段多项绿洲农业技术的差异性也反映出其对当地水热匹配特征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与植物生理

    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冠层穿透雨的发生与分布特征

    杨新国, 古君龙, 王兴, 陈林, 王磊, 宋乃平, 曲文杰
    2019 (1):  131-138. 
    摘要 ( 486 )   PDF(1435KB) ( 388 )  
    为进一步认识荒漠草原带状人工中间锦鸡儿林(Caragana intermedia)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水文过程机制,通过对行生和散生中间锦鸡儿冠层穿透雨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 两者对降水变化响应显著,但是差异不显著。散生和行生中间锦鸡儿穿透雨百分比变化范围分别为25.6%~96.5%Cv = 23%)和25.4%~96.1%Cv = 19%),穿透雨量均值分别为7.55 mm7.40 mm。穿透雨量与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都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是穿透雨百分比与降水特征参数以幂函数关系为主。② 冠层下穿透雨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穿透雨百分比普遍随距灌丛基部距离的增大而线性增大。 “旱区”集中出现在散生中间锦鸡儿灌木的基部,向外百分比逐步提高;行生中间锦鸡儿则出现了多个旱区和雨极镶嵌分布的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冷荒漠草本植物数量特征对不同水分输入和气象因子的响应

    范连连, 李耀明, Nataliia Terekhina, 马学喜, 马杰
    2019 (1):  139-146. 
    摘要 ( 426 )   PDF(1353KB) ( 177 )  
    草本层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沙漠稳定、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分通常以积雪和降雨形式输入到土壤,输入方式及数量变化对荒漠植物的存活和生长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草本层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增减积雪的方法,共设置4个积雪处理(0,50%,100%,200%积雪,其中100%积雪为对照),于2009—2016年春季调查草本植物的数量特征和物种丰富度,分析草本植物数量特征对水分变化的响应;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年份一年生荒漠草本植物数量特征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含水量与积雪厚度成正比,相应的草本植物的幼苗密度与积雪水当量、表层土壤含水量成正比关系;2009—2016年,年内积雪量的变化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各积雪处理间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2009—2016年自然处理下年际间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2015年物种丰富度显著小于其余年份。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发现,物种丰富度年际变化主要受幼苗建成期的降雨调控,并且干旱年份过后的湿润年份物种丰富度不受前一年降水的影响,说明荒漠草本植物层片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处理下,不同年份草本植物旺盛期的存活数量与大气干旱程度(空气饱和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值为0.611,P<0.05),与生长季的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R2值为0.162, P>0.05),说明大气干旱程度更能表征荒漠草本植物生长峰值期的存活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与气候资源

    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来的气候记录集成

    张东良, 李寅波, 杨运鹏, 兰波
    2019 (1):  176-185. 
    摘要 ( 464 )   PDF(2167KB) ( 177 )  
    在综述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文献中所包含气候信息的地理一致性。就气温而言,基于阿尔泰山北部湖芯、树轮和冰芯重建的气温序列真实记录了北半球的重要气候事件,包括罗马最适宜期(0400年)、黑暗时代冷期(400600年)、中世纪暖期(8001200年)、小冰期(14001860年)和现代暖期(自1860年以来)。由太阳活动主控的太阳辐射变化是过去2 000 a来阿尔泰山北部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过去150 a来大气CO2的增加是现代暖期(自1860年以来)升温的主导因素。就降水而言,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的降水变化趋势显示,高降水时段出现在0450年、600800年、10501300年、16501860年,低降水时段出现在450600年、8001050年、13001650年、18602000年。此外,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并不支持所谓的“暖干—冷湿”水热配置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6 a新疆北部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张 扬, 楚新正, 杨少敏, 郭 超
    2019 (1):  212-219.  doi: 10.13866/j.azr.2019.01.24
    摘要 ( 271 )   PDF(2160KB) ( 110 )  
    根据新疆北部40个站点1961—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北疆地区近56 a气候变化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变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气候总体呈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的暖湿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4 ℃·(10a)-1速率上升,年降水量递增速率12.05 mm·(10a)-1;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气温在1991年发生突变后升高,降水量1987年出现突变后逐渐增多;年平均气温变化表现出6 a、14 a和28 a周期性规律,降水量变化有4 a、12 a和22 a的规律;在空间上,气温增速东西大于南北,降水量增量山区多于平原和盆地,西部多于东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