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封面与目录
    第42卷第4期封面与目录
    2025 (4):  0-0.    
    摘要 ( 118 )   PDF(9235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与气候
    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年代际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刘精, 郑育琳, 刘艳, 李晗薇
    2025 (4):  577-588.  doi: 10.13866/j.azr.2025.04.01   
    摘要 ( 317 )   HTML ( 65 )   PDF(19295KB) ( 219 )  

    为探讨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形成机制及潜在外强迫影响,本文采用1979—2023年新疆89个站降水资料及滑动EOF方法获取降水主模态演变特征,并围绕主模态及其环流配置和相关海温积雪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在2005年前后由全区一致型转变为南疆西部型。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偏少)分布与乌山阻塞强盛(减弱)、中亚低涡活跃(衰减)、孟加拉湾反气旋偏强(偏弱)以及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正(负)位相密切相关,高、中、低纬系统异常分布导致来自北冰洋、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以及里咸海等地的4条水汽输送带增强(减弱),环流异常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型(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海温及北大西洋三极型(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海温异常的影响。南疆西部型降水偏多(偏少)主要受里海至贝湖的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径向偶极波列以及塔什干低涡增强(减弱)影响,其与前冬东欧-西西伯利亚积雪东多西少(东少西多)偶极异常显著相关。关键区积雪异常可通过“积雪-土壤湿度-大气反馈”过程促使西西伯利亚至贝湖的纬向偶极波列及东欧至伊朗高原的经向三极波列形成,进而调整新疆北部东西风辐合辐散异常及塔什干低涡强度变化,建立影响南疆西部型降水分布的物理途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TVDI的新疆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李晓鹏, 李康, 雷双, 贾富贵, 徐静
    2025 (4):  589-599.  doi: 10.13866/j.azr.2025.04.02   
    摘要 ( 256 )   HTML ( 46 )   PDF(13937KB) ( 134 )  

    干旱是影响新疆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及时开展干旱监测对于新疆地区保证粮食安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1—2020年间MODIS数据的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探索新疆地区干旱分布特征及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 新疆地区年均有78.7%的区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近20 a TVDI均值为0.58,整体处于轻旱水平。(2) 新疆地区未来干旱情况有所缓解,TVDI下降速率为每年0.0017,81%的地区有逐渐湿润的趋势。(3) TVDI与气象因子呈现弱相关,与海拔呈现强相关关系。干旱程度较高时,未利用地对TVDI的贡献率较大;干旱程度较低时,草地对TVDI的贡献率较大。未利用地面积和干旱呈现正相关关系,林地和草地面积与干旱呈现负相关关系,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林地和草地覆盖对缓解干旱具有积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北东部一次强降水形成机制及能量来源
    石霞, 刘维成, 陈晓燕, 黄玉霞, 谭丹, 伍继业
    2025 (4):  600-612.  doi: 10.13866/j.azr.2025.04.03   
    摘要 ( 192 )   HTML ( 27 )   PDF(17007KB) ( 85 )  

    利用2020年7月10日甘肃省陇南市站点逐小时降水观测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降水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等特征,并引入大气湿位能(Moist Static Energy,MSE)研究了对流活动的不稳定能量来源。结果表明:(1) 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强度大、局地性明显和对流性强等特征;500 hPa受高原短波槽影响,冷暖空气交汇明显,700 hPa为偏南气流并配合有气旋性切变,具备较好的水汽和动力抬升条件。(2) 强降水发生伴随MSE充放能过程,强降水到达峰值前MSE不断累积,大气处于充能状态;到达峰值后MSE明显减弱,大气处于放能状态。(3) 不同垂直高度的大气充能机制存在差异,对流层低层MSE垂直输送起正贡献,水平平流为负贡献;中层水平平流为正贡献,且以经向平流为主,垂直输送为负贡献;高层MSE增加主要由纬向平流引起。(4) 对流层低层MSE受水汽垂直输送的影响;中层MSE受水汽相关的潜热能控制,MSE增加主要为偏南风异常造成水汽经向平流;高层MSE由内能项主导,MSE增加主要由西风叠加西暖东冷的温度梯度造成纬向平流所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腾格里沙漠表土磁化率的指示意义
    霍斌昱, 郭本泓, 刘成英, 徐恒明, 蒋宇强
    2025 (4):  613-621.  doi: 10.13866/j.azr.2025.04.04   
    摘要 ( 145 )   HTML ( 11 )   PDF(5844KB) ( 195 )  

    解析磁化率指标在干旱区沉积物中的指示意义对理解干旱区过去降水历史和粉尘物源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干旱区表土磁化率变化指示降水还是物源仍存争议。腾格里沙漠位于季风边缘区,已开展了丰富的物源工作,是研究沙漠表土磁化率指示意义的理想区域。本文采集了腾格里沙漠大范围表土和石羊河表层沉积物样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腾格里沙漠表土磁化率、百分比频率磁化率与降水相关性较低(R2=0.01和R2=0.02),不能指示降水变化。结合前人结果综合分析发现,沙漠表土磁化率的空间差异较大时,具有反映物源变化潜力;沙漠表土磁化率空间变化较小时,不能有效区分物源。在干旱区开展气候环境研究时,应用单一磁化率指标解释物源和环境变化时需充分考虑其多解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喀喇昆仑山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警戒面积研究
    罗希, 阿里木江·卡斯木, 刘英, 包安明, 袁野, 于涛
    2025 (4):  622-636.  doi: 10.13866/j.azr.2025.04.05   
    摘要 ( 157 )   HTML ( 26 )   PDF(24349KB) ( 66 )  

    周期性形成的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然排水导致的洪水灾害对下游构成严重威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展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的监测预警研究尤为必要。本文基于1990—2023年的多源光学遥感数据,分析了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变化以及突然排水情况,利用面积-体积经验公式和历史洪水数据,以最小排水体积为临界值,推算出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的警戒湖面面积。同时,通过建立排水体积与净洪峰流量的关系,验证了警戒面积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在过去的34 a间共发生了20次突然排水事件,其中17次形成突发洪水,1996—2009年和2015—2019年是反复蓄水和排水的两个不稳定期。冰湖警戒面积为1.046 km2,其突然排水产生的净洪峰流量为418 m3·s-1。尽管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呈下降趋势,但其引发的洪水灾害风险并未降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与基本径流叠加仍可能对下游构成威胁。当冰湖面积接近警戒面积时,应密切监测冰湖的变化,同时结合水文站基本径流情况进行早期预警。本研究提出的警戒面积指标及其确定方法为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的预警监测提供了科学支撑,对叶尔羌河流域洪水灾害预警有一定参考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腾格里沙漠东北缘飞播30 a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樊昊, 唐国栋, 赵振宇, 李锦荣, 邓春涛, 王海兵
    2025 (4):  637-645.  doi: 10.13866/j.azr.2025.04.06   
    摘要 ( 163 )   HTML ( 19 )   PDF(8559KB) ( 32 )  

    为明确腾格里沙漠东北缘1992年飞播造林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累积效应的影响。本文以飞播区形成的沙拐枣群落和混合群落(花棒+沙拐枣)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累积效应。结果表明:(1) 植被恢复显著提升飞播区土壤养分含量,沙拐枣群落与混合群落的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分别增加60%~105%、123%~161%、129%~149%、145%~261%,其中沙拐枣群落增幅显著高于混合群落及裸沙样地(CK)(P<0.05)。养分垂向分布呈表聚效应,0~10 cm土层含量显著高于150~200 cm土层。(2) 两种群落对0~200 cm土层养分累积均呈正向效应,且随深度增加效应减弱(P<0.05);沙拐枣群落的正效应均值(0.39)显著高于混合群落(0.29)。(3) 沙拐枣群落与混合群落的土壤养分恢复指数分别为62.19%和51.63%。研究表明腾格里沙漠东北缘飞播造林30 a后,土壤养分显著改善,沙拐枣群落对养分累积的促进作用稍优于混合群落,可为干旱区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及稳定维持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晋西黄土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特征
    陆善洪, 毕华兴, 赵丹阳, 管凝, 韩金丹
    2025 (4):  646-657.  doi: 10.13866/j.azr.2025.04.07   
    摘要 ( 141 )   HTML ( 6 )   PDF(6749KB) ( 209 )  

    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流域不同林龄(18 a、22 a、26 a、30 a、33 a、40 a)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使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探究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0~100 cm土层土壤磷组分(H2O-P、NaHCO3-P、NaOH-P、D.HCl-P、C.HCl-P、Residual-P)分布模式,明晰不同林龄刺槐林地土壤磷组分变化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不同林龄刺槐林地0~100 cm土壤深度下的平均土壤全磷含量为:30 a(590.44 mg·kg-1)>26 a(571.68 mg·kg-1)>22 a(527.05 mg·kg-1)>18 a(517.83 mg·kg-1)>33 a(490.71 mg·kg-1)>40 a(464.49 mg·kg-1);6个林龄中土壤磷组分占比为:稳定态磷>残留态磷>中等活性态磷>活性态磷。(2) 土壤磷各组分则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0 a刺槐林的土壤磷各组分含量最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全磷及土壤磷组分的含量均减少。(3) 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pH分别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要因素。造林初期的刺槐林土壤磷组分逐渐积累,在中林龄时达到高峰,随着林龄的增长磷的限制效应逐渐增强,达到成熟后土壤磷组分逐渐下降。因此,从磷分含量限制的角度而言,在30 a时适当施用磷肥可改善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后期的磷缺乏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种植物基固沙剂对风沙土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
    刘玥, 郭强, 袁立敏, 党晓宏, 蒙仲举, 董菁
    2025 (4):  658-667.  doi: 10.13866/j.azr.2025.04.08   
    摘要 ( 164 )   HTML ( 11 )   PDF(8230KB) ( 37 )  

    植物基固沙剂是一种以全植物成分为主的环保型固沙剂,其能够有效固沙,且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分解成分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为明晰植物基固沙剂固结层的物理特性及其对沙质耕地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本文选取3种植物基固沙剂(沙蒿、亚麻、刺槐)及6种施用量(0.5 g·m-2、1.0 g·m-2、2.0 g·m-2、3.0 g·m-2、4.0 g·m-2、5.0 g·m-2)开展水分入渗与蒸发模拟试验,并以喷洒等量纯净水的风沙土为对照(CK)。结果表明:(1) 施用植物基固沙剂可改变土壤物理特性,固结层抗压强度表现为:刺槐>亚麻>沙蒿>CK,喷施刺槐、亚麻、沙蒿固沙剂后固结层平均抗压强度分别较CK增加了109.38%、95.06%、58.46%,同种固沙剂抗压强度随其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固沙剂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最大用量较CK提高3.76%;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均呈现递减趋势,最大较CK降低44.55%、47.65%、53.62%。(2) 喷施植物基固沙剂可有效减缓水分的入渗速率,表现为亚麻固沙剂(29.53 min)≈刺槐固沙剂(29.52 min)>沙蒿固沙剂(29.03 min)>CK(26.08 min),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刺槐和亚麻固沙剂入渗时间呈现U型变化趋势,沙蒿固沙剂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3) 喷施植物基固沙剂可有效减缓土壤水分蒸发速率,3种固沙剂均表现出2.0~4.0 g·m-2施用量效果较为显著。(4) 当固沙剂施用量为2.0~4.0 g·m-2时, 既可保证保水效果又能有效预防水分入渗过慢的问题。该研究为新型固沙剂的探索及在沙质耕地土壤风蚀防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与环境
    基于GeoDetector-MCCA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与多情景模拟——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例
    张艳, 杨维新, 吕韬
    2025 (4):  668-681.  doi: 10.13866/j.azr.2025.04.09   
    摘要 ( 214 )   HTML ( 15 )   PDF(20342KB) ( 189 )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及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和混合元胞自动机(MCCA)模型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开展2035年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林地草地覆盖度较高,耕地面积显著下降,且耕地和草地之间的转换最为明显。(2) 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包括高程、气温、降水、距农村居民点距离和人口密度,各驱动因素交互作用后的q值均有所增大。(3) MCCA模型在研究区土地利用模拟过程中有良好的模拟精度,总体精度达到0.903;2035年不同情景模拟结果各异,自然演变情景耕地、未利用地收缩,其余地类均扩张;耕地保护情景保持了耕地现状存量,草地面积下降明显;生态优先情景林地、草地面积上升显著;经济发展情景表现为更积极的开发模式,建设用地显著扩张。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管理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关系研究及预测——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例
    孟庆帅, 巩钰, 刘小燕, 童新, 王东民, 谢国英, 刘廷玺
    2025 (4):  682-694.  doi: 10.13866/j.azr.2025.04.10   
    摘要 ( 205 )   HTML ( 11 )   PDF(10236KB) ( 50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竞争显著增强,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抉择成为重要问题。首先,本文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明晰黄河流域内蒙古段1998—2022年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其次,利用改进LSTM(Long Short-Term Merory)模型基于四种综合调控方案对系统未来5 a发展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各盟市的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数分布区间分别为[0.47~0.57]、[0.47~0.87]、[0.42~0.58],表明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子系统整体协调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社会经济子系统虽相对较高但仍有发展空间。(2)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各盟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在0.67~0.80之间呈逐步上升状态,整体变化幅度为19%。(3) 通过对未来情景预测发现,阿拉善、巴彦淖尔与乌兰察布三盟市采用水资源-社会经济联合调控改善力度最大,乌海市采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联合改善力度最大,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与鄂尔多斯市采用水资源-生态环境联合调控改善力度最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演化及多情景模拟
    王立媛, 张勇
    2025 (4):  695-707.  doi: 10.13866/j.azr.2025.04.11   
    摘要 ( 207 )   HTML ( 22 )   PDF(12091KB) ( 78 )  

    对兼具重要生态功能的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态势进行探究,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甘肃省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时空维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空间布局及相互转移情况,并采用FLUS模型,模拟了2035年惯性发展、城乡融合、规划约束和生态修复四种情景下土地利用转型情况。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且不同地类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 受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在耕地向草地、林地转移,以及建设用地向耕地、草地转移。(3) 在城乡融合和规划约束两种情景下,土地利用模拟结果较为合理,兼顾了耕地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可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为甘肃省未来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了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木垒鸣沙特征研究
    王靖淇, 屈建军, 王彦希, 李梦超
    2025 (4):  708-717.  doi: 10.13866/j.azr.2025.04.12   
    摘要 ( 171 )   HTML ( 7 )   PDF(16224KB) ( 26 )  

    新疆木垒鸣沙以独特的声学特征与环境条件闻名,其形成受沙源多样性以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风沙活动共同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比木垒鸣沙与巴丹吉林沙漠鸣沙、敦煌鸣沙的矿物成分、粒径组成及表面结构,并将木垒鸣沙按照不同粒级分组进行声学特征测试,揭示其发声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木垒鸣沙矿物以石英为主,但长石含量(34.9%)显著高于巴丹吉林沙漠鸣沙(15%)和敦煌鸣沙(18.3%),可能与形成年代较晚和干旱气候抑制风化相变有关。(2) 木垒鸣沙粒径以中沙为主(71.44%),分选良好且呈现粗化趋势,与巴丹吉林沙漠鸣沙和敦煌鸣沙的细沙主导特征(>90%)差异显著。(3) 沙粒表面多孔结构(撞击坑与化学溶蚀坑)起到“共鸣箱”作用,影响鸣沙的发声。(4) 声学特性主要与粒径大小有关,中沙基频最高(834.412 Hz)、声压均方根值最大(0.0045 Pa),音调明亮且响度突出,是木垒鸣沙声学质量优于其他区域鸣沙的重要原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炭改良的风沙地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稳性
    淑敏, 同拉嘎, 红艳, 青云
    2025 (4):  718-729.  doi: 10.13866/j.azr.2025.04.13   
    摘要 ( 154 )   HTML ( 5 )   PDF(3670KB) ( 192 )  

    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的C、N、P含量内稳性是调控脆弱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机制。针对科尔沁沙地风沙土C、N、P化学计量失衡及有机改良效应不明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了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燕麦种植系统元素计量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CK)、生物炭添加组(低量B1:3%、中量B2:5%、高量B3:10%)和秸秆添加组(低量S1:3%、中量S2:5%、高量S3:10%),并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与内稳性理论,解析了植物(燕麦)、土壤和微生物的C:N:P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 中高量生物炭(B2和B3)显著优化了系统的养分循环,在调控C、N、P分配方面优于秸秆。具体表现为:生物炭对燕麦茎叶的C、N、P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根系C、N、P含量,尤其B3梯度下,根系C、N、P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5.2%、65.2%、71.4%,较秸秆S3梯度分别高出28.7%、60.2%、14.5%。同时,生物炭显著提升土壤和微生物C、N、P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40.2%、157.8%、81.2%和95.3%、88.7%、134.7%,较秸秆S3梯度分别高出118.4%、81.4%、17.5%和61.2%、21.7%、43.5%。此外,生物炭显著降低茎叶、根系及微生物的C:N和C:P,同时提高土壤C:N和C:P,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而秸秆处理未显现此效应。(2) 生物炭和秸秆添加下,根系的内稳性较弱,对外源养分输入的响应更为迅速,而茎叶和微生物的内稳性较强。(3) 植物和微生物的C、N、P元素内稳性整体表现为C>N>P,比值内稳性表现为N:P>C:P>C:N。综合而言,生物炭通过增强植物(燕麦)对N、P的吸收和同化,显著提升了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固碳和元素内稳性,其中高量(B3)生物炭效果最为显著。本研究为沙地农业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及生物炭资源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生态
    中国区域作物气象产量统计预报研究进展
    方锋, 王静, 贾建英, 王兴, 黄鹏程, 殷菲, 林婧婧
    2025 (4):  730-753.  doi: 10.13866/j.azr.2025.04.14   
    摘要 ( 162 )   HTML ( 12 )   PDF(10363KB) ( 25 )  

    准确的作物产量预报对于政府提前了解作物产量信息、合理规划农业生产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气象因子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基于气象因子建立的气象产量预报方法和技术体系为作物产量预报提供了重要参考。气象产量预报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实现,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率高,是目前中国区域应用最广泛的气象产量预报技术。本文综述了气象产量预报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关键气象因子、气候适宜度和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在中国区域的应用现状。通过广泛地搜集和调查,详尽地给出了各统计学方法所应用的作物品种和研究区域,选取的气象因子类型、数量和时间尺度,气象指标的多种计算方法,以及采用的建模技术等应用现状;阐述了各统计学方法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中的应用效果;评述了统计学方法的集成模型效果,比较了各统计学方法的预报准确率。通过这些深入调查,明确了作物气象产量统计预报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关键气象因子方法虽然易于业务化且模型参数获取方便,但由于主要考虑光照、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可能会忽略其他气象因子及气象灾害的作用;气候适宜度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作物生长所需的光温水资源,但该方法主要关注气象要素的平均态,且时间分辨率较低,难以反映短时灾害性天气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方法可以客观地预报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丰歉趋势的影响,但在确定真正的相似年方面存在挑战。这些问题导致了预报结果的不稳定性。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通过融合更多来源的数据(如卫星遥感、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等),引入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新的统计方法(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结合作物生长机理模型,建立基于农业、气象、遥感、人工智能的集成技术体系,构建适用于不同时空尺度、高效、高精度的产量混合预报模型,通过开展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的适用性分析,进一步提高农业气象精细化、准确化和全面化的服务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供氮水平下宁夏枸杞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研究
    窦家晅, 徐利岗, 苑蒙飞, 汤英
    2025 (4):  754-765.  doi: 10.13866/j.azr.2025.04.15   
    摘要 ( 145 )   HTML ( 7 )   PDF(13293KB) ( 43 )  

    为探明宁夏枸杞养分需求规律,以4年生“宁杞七号”为研究对象,基于无土栽培营养液循环利用试验装置,以氮素浓度为控制指标设置4个处理(150 mg·L-1、210 mg·L-1、270 mg·L-1和350 mg·L-1),监测枸杞长势、产量、品质指标,并检测全生育期枸杞对各营养元素的吸收量。结果表明:枸杞对大中量元素的吸收量为N>K>Ca>Mg>P,微量元素为Fe>B>Mn>Zn>Cu;春梢生长期N、K吸收最高分别为1.578 g·d-1、0.954 g·d-1,始花期P、Fe、B吸收最高为0.029 g·d-1、9.321 mg·d-1、3.935 mg·d-1,夏果期Ca、Mg、Mn、Zn、Cu吸收最高,为0.254 g·d-1、0.764 g·d-1、1.113 mg·d-1、0.498 mg·d-1、0.184 mg·d-1;产量与N、P、K吸收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8、0.84,与各微量元素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利用TOPSIS熵权法分析确定T4处理(N素浓度350 mg·L-1)最优,则生产1000 kg枸杞干果需吸收N 269.92 kg、P 5.96 kg、K 133.93 kg、Ca 135.73 kg、Mg 48.81 kg、Mn 534.04 g、Fe 1729.08 g、Zn 96.79 g、Cu 41.08 g、B 737.49 g,利用比例为N:P:K:Ca:Mg=10:0.22:4.96:5.03:1.81,Fe:Mn:Zn:Cu:B=10:3.09:0.56:0.24:4.27。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犁河流域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评价
    黄伟豪, 兰珊, 张艺圩, 张恒瑞, 曹文馨, 赵心玥, 郭雅欣, 陈朋朋, 李少帅, 吴文良, 王庆刚
    2025 (4):  766-774.  doi: 10.13866/j.azr.2025.04.16   
    摘要 ( 171 )   HTML ( 14 )   PDF(3872KB) ( 118 )  

    充分利用水资源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当前伊犁河流域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目前缺乏农户对已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评价研究。本文通过对伊犁河流域11个县市98户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户进行调查,从农户的视角对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农户占92.9%,分别有89.9%、99.9%、52.1%、50%、87.7%和98.0%的农户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灌溉条件优化、农作物产量提升、耕地平整度提高、耕地障碍物减少、田间道路优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仅有9.2%和30.6%的农户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减少了农药和化肥施用。与小规模种植农户(种植规模<6.667 hm2)相比,大规模种植农户(>6.667 hm2)对提升耕地平整度、减少障碍物、修建田间道路、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农药施用和提升产量方面的感知更明显。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满意度均较高,但与少数民族农户相比,汉族农户对产量提升和田间道路优化方面的感知更为明显。本研究表明农户对于伊犁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满意度较高,尤其在灌溉条件提升、田间道路优化和机械化提升和产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建议后续逐步提升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态化水平,从而促进流域农业发展的绿色生态转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