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5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8-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山地生物多样性
    封面
    2018 (01):  0-1. 
    摘要 ( 356 )   PDF(1298KB) ( 4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用经验径流系数推算全球径流深度分布场
    梁书民, 于智媛
    2018 (01):  1-11.  doi: 10.13866/j.azr.2018.01.01
    摘要 ( 1240 )   PDF(2159KB) ( 1328 )  
    摘要:通过回顾110 a的全球径流量估算历史,以中国为样本区域,通过求算样本区域的径流系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出了径流系数经验公式。基于径流系数经验公式和高分辨率降水深度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了全球水资源的高分辨率空间分布场,计算得出全球(不含南极洲)径流量为47 884 km3,平均径流深度为359 mm;内流区径流量为1 663 km3,平均径流深度为58.4 mm。将31个内流区径流量的计算结果与有关文献进行比较,发现下垫面蒸发和人类利用耗散对地下径流及地下水增量变化在水资源核算中的重要性,计算得出的内流区径流量与实际值较为接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山地生物多样性
    目录
    2018 (01):  2-2. 
    摘要 ( 419 )   PDF(306KB) ( 4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中国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变化比较分析——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为例
    李开明, 陈世峰, 康玲芬, 李忠勤, 李生德, 文强
    2018 (01):  12-19.  doi: 10.13866/j.azr.2018.01.02
    摘要 ( 1138 )   PDF(1288KB) ( 786 )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为例,比较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自20世纪中期以来的变化。结果表明:物质平衡亏损、平衡线高度上升、活动层温度升高、厚度减薄、运动速度降低、末端退缩、面积和冰储量减少是两类冰川的主要变化趋势;大陆型冰川变率有加大或者大于海洋型冰川的表现,并且两类冰川的变化幅度差距有逐渐缩小或趋稳的迹象。进一步分析认为:两类冰川消融退缩的主要原因是气温上升,重要因素是冰面反照率降低,而气候环境、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加速消融机理等差异,是造成两者变化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与气候
    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光合有效辐射特征
    高黎明, 张乐乐, 陈克龙, 毛亚辉
    2018 (01):  50-56.  doi: 10.13866/j.azr.2018.01.07
    摘要 ( 959 )   PDF(1116KB) ( 623 )  
    光合有效辐射(PAR)是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基于青海湖流域小泊湖和瓦颜山湿地气象站观测的辐射资料,对高寒湿地PAR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站点的太阳总辐射(Q)和PAR值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Q和PAR一日之中的最大值出现在13:00左右,在一年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光合有效辐射系数(ηPAR)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7月,主要与这个时期青海湖流域大气水汽含量最多有关。最后,利用瓦颜山数据基于晴空指数(Kt)和太阳总辐射(Q)构建出了一个PAR日值估算模型,并在小泊湖进行了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模型能够满足不同天气条件下青海湖流域PAR的估算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4 a中国西北地区来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商沙沙, 廉丽姝, 马婷, 张琨, 韩拓
    2018 (01):  68-76.  doi: 10.13866/j.azr.2018.01.09
    摘要 ( 1119 )   PDF(1801KB) ( 1027 )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961—2014年191个台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IDW(反距离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 a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增温速率最大,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来降水量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几年上升速度较快。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进入21世纪后冬季降水增加。多年平均气温较高区域集中在南疆地区、祁连山东南部,其中升温较明显区域集中在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地区西南部分地区。降水量表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降水量较多区域集中在祁连山东南部,降水量较少区域集中在南疆地区,其中降水增加较明显区域集中在北疆地区、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地区。从西北地区近54a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可以看出,西北地区有向暖湿转变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0 a云雾山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罗瑞敏, 郭梁, 程积民
    2018 (01):  77-84.  doi: 10.13866/j.azr.2018.01.10
    摘要 ( 1097 )   PDF(1483KB) ( 625 )  
    研究云雾山典型草原生产力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制定合理应对措施,是云雾山植被重建和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1992-2011年气候数据和相应的草地生产力调查资料,分析了云雾山草地生产力、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a来研究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冬春季增温高于夏季;年降水呈下降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仅7月降水量显著下降。2夏季增温及干旱导致云雾山草地生产力及气候生产潜力下降,此外,冬季增温也抑制草地生产力的提高。3研究区气候资源利用率为53%,尚有一半的生产潜力有待开发;适度利用、改良草场,增加人工草场培育是进一步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气候
    1964—2015年阿牙克库木湖时序变化的气候响应
    李均力, 白洁, 王亚俊
    2018 (01):  85-95.  doi: 10.13866/j.azr.2018.01.11
    摘要 ( 1629 )   PDF(6473KB) ( 1038 )  
    获取长时间序列的高山内陆湖泊变化信息,对研究高山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阿尔金山库木库勒盆地的阿牙克库木湖为研究对象,利用Corona、Landsat、HJ1A/1B等形成的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50 a来湖泊的年度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并结合降水、气温等数据分析与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阿牙克库木湖在1964—2015年面积由580.15 km2增加到1 000.70 km2,增长率为8.24 km2·a-1,并在2014年超越博斯腾湖成为新疆第一大湖。湖泊面积在1964—1995年呈小幅度的萎缩或扩张,面积变幅仅为-0.12km2/年,在1995年以后湖泊呈阶段性的面积扩张,面积突变点分别在2002年、2006年、2010年和2012年,近20年湖泊面积增长率为20.9 km2•a-1,从1998年后的月度变化曲线来看,湖泊面积月度变化曲线逐年上升,且面积的阶跃变化在2002年、2006年和2010年表现显著。降水变化很好地印证了湖泊面积的阶段性变化,其中湖泊月度面积曲线与月度降水曲线的响应延迟时间由1个月转为2~3个月,湖泊面积在冬季的逐年扩张与冬季气温急升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资源
    荒漠河岸林建群植物的水分利用过程分析
    陈亚宁, 李卫红, 陈亚鹏, 周洪华, 郝兴明, 朱成刚
    2018 (01):  130-136.  doi: 10.13866/j.azr.2018.01.16
    摘要 ( 878 )   PDF(1813KB) ( 781 )  
    荒漠河岸林植物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建群植物水分利用过程,对制定生态保育恢复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西北干旱区塔里木河和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物水分来源、根系水力提升过程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解析了不同胁迫环境下胡杨、柽柳等荒漠河岸林主要建群种的水分利用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在塔里木河和黑河下游不同地下水埋深和干旱胁迫环境下,荒漠河岸林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和生存策略有较大差别。在水分来源上,胡杨和柽柳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但塔里木河下游的植物根系对水资源的利用较黑河下游更加多元化;在水分分配方面,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表现出更强的水力提升能力和更显著的水分再分配效应,地下水埋深是造成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差异的主要原因,地下水位越深(7 m以内),胡杨受干旱胁迫越大,胡杨根系的水力提升能力亦越强。目前黑河下游的生态已处于平衡维持和发展阶段,而塔里木河下游广大地区的荒漠河岸林植物仍处于严重的干旱胁迫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尔沁沙地典型草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张晶, 左小安, 吕朋, 岳喜元, 张婧
    2018 (01):  137-143.  doi: 10.13866/j.azr.2018.01.17
    摘要 ( 961 )   PDF(1502KB) ( 683 )  
    以科尔沁沙地长期封育草地的19种植物为对象,分别测定植物高度(Height)、比叶面积(SL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碳含量(LNC)、氮含量(LNN)5个植物功能性状,比较不同生活型(一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和功能型(C3植物、C4植物)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性,探讨沙地内典型草地不同植物功能性状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多年生植物的LDMC极显著大于一二年生植物,且C3植物的高度显著大于C4植物;对于一二年生植物而言,C3植物的LNC显著大于C4植物;对于C4植物而言,多年生植物的LDMC和LNC显著大于一二年生植物。植物功能性状相关分析表明,SLA与LDMC极显著负相关,LNC与LNN极显著正相关。科尔沁沙地长期封育草地植物不同生活型、功能型的功能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多年生C4植物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