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封面
    封面
    2015 (1):  0-1.    
    摘要 ( 649 )   PDF(3391KB) ( 3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录
    目录
    2015 (1):  0-1.    
    摘要 ( 597 )   PDF(306KB) ( 6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冰冻圈过程对中国干旱区水文环境的影响评估
    胡汝骥,陈曦,葛拥晓,刘时银,赵林,姜逢清,王亚俊
    2015 (1):  1-6.    
    摘要 ( 899 )   PDF(2523KB) ( 959 )  
    冰冻圈过程对中国干旱区的水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阐述了通过系统分析、比较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干旱区积雪、冰川和冻土的站点观测资料及遥感数据而得出的中国干旱区冰冻圈的变化。主要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到2008年,中国干旱区80.8%的冰川有退缩。由于中国干旱区的冰川中85%以上的面积都小于1.0 km2,属小型冰川,这个退缩态势的持续可在未来十年至几十年减少冰川条数。与冰川变化相反,中国干旱区积雪面积稳定,超过8.8×105 km2。积雪的初始和终止日期无明显变化。冻土方面,由于平均地温变暖,高山冻土下限深度从1992年到2008年减少了7.7 m,发生着自下而上的迅速退化。综合这些结果,文中提出了几点应对这些变化对水文环境影响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土资源
    内蒙古主要湖泊水资源及其变化分析
    汪敬忠,吴敬禄,曾海鳌,马龙
    2015 (1):  7-14.    
    摘要 ( 1222 )   PDF(1584KB) ( 1311 )  
    通过分析内蒙古地区主要淡水和微咸水湖泊的水量、水质状况,对近50 a来不同类型湖泊变化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呼伦湖的水量最大,达52.1×108 m3;哈素海水量最小,仅0.18×108 m3。哈素海为淡水湖,矿化度仅0.6 g·L-1,其余湖泊均为微咸水湖,其中达里诺尔湖矿化度最高,达6.1 g·L-1,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与乌梁素海、岱海和红碱淖相同。哈素海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2+-Mg2+-HCO-3-SO2-4;而呼伦湖为HCO-3-Na+。内蒙古地区湖泊总体上呈现出水位下降、面积收缩小、水量减少、水体咸化的特征。湖泊水质变化与湖泊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湖泊水量增加水体淡化,反之咸化。淡水湖泊哈素海水质基本稳定;呼伦湖、岱海、达里诺尔湖和红碱淖水体矿化度升高较快;而乌梁素海由于受水利工程与农业灌溉等的影响,湖泊水量较为稳定,但水体矿化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期长江源区湖泊扩张特征及其成因
    段水强,刘弢,曹广超,吴庆,李燕,刘希胜
    2015 (1):  15-22.    
    摘要 ( 913 )   PDF(3093KB) ( 1025 )  
    选取长江源区1976—2010年5期遥感影像,解译面积大于1 km2以上的92个湖泊面积。结果表明:1976—1992年,长江源区大部分湖泊呈萎缩状态,扣除多尔改错扩张外,中小湖泊面积萎缩了3%;1992—2001年,湖泊面积由801.6 km2增加到844.5 km2;2007年和2010年,湖泊持续扩张,面积分别达到866.8 km2和927.5 km2,2010年的湖泊面积较1976年增加了15.7%;2007—2010年湖泊扩张强度最大。同时,分析了研究区1959—2010年的气候水文变化,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52 a呈显著上升趋势,年蒸发量在1959—1980年呈下降趋势,以后趋于稳定,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在1998—1999年间出现了突变上升。湖泊面积对气候、水文的响应关系表明,近期的湖泊扩张主要由降水引起。与青海湖、黄河源等地相比,长江源区气候、水文、湖泊面积发生转折的时间要提前7 a左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安灞河水源地地下水位埋深的变化及RBF模型预测
    董艳慧,周维博,马艳,卜卿,闫少芳
    2015 (1):  23-28.    
    摘要 ( 1202 )   PDF(1596KB) ( 1226 )  
    为了探究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位回升的修复效果,对西安市灞河水源地1984—2005年的地下水开采量及水位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减少开采量后,潜水和承压水位埋深进行了模拟和预测。以蒸发、降雨、径流和人工开采量作为输入变量,利用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06—2023年的潜水和承压水位埋深。1984—2001年的数据用于模型的训练,2002—2005年的数据用于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灞河水源地潜水和承压水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023年潜水和承压水位较2005年最大上升幅度分别为1.5 m和1.24 m,仍比1984年水位分别低11.28 m和13.34 m,回升速度较慢,2023年承压水位降落漏斗依然存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中段南北坡典型流域基流及其影响因素
    李倩,李兰海,尚明,郭玲鹏,张飞云
    2015 (1):  29-34.    
    摘要 ( 975 )   PDF(1007KB) ( 1349 )  
    采用滤波估算方法,对位于天山中段南北坡的开都河与玛纳斯河流域1958—2007年50 a的实测日径流资料进行基流分割,分析两流域基流变化特征。并利用两流域气象资料,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两流域基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流域基流50 a来比较稳定,呈微弱的上升趋势。气温和降水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对两流域基流影响较为显著。气温对春季和秋季两流域基流影响均大于降水。气温和降水是开都河与玛纳斯河流域基流的重要影响因子,以雪冰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河流,气温是流域基流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滤波法在天山北坡军塘湖河流域流量基流分割中的应用
    张文娜,刘志辉,王荣军,胡铭,姚俊强
    2015 (1):  35-39.    
    摘要 ( 911 )   PDF(1772KB) ( 976 )  
    基流不仅在水安全、非点源污染评价、水资源调查和评价、水资源优化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流域产汇流计算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以军塘湖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2009—2011年日径流量数据,运用最小平滑值法和数字滤波法分别对其进行基流分割。从分割后基流指数的稳定性,基流过程线的合理性来看,数字滤波法优于最小平滑值法,并且滤波参数[WTBX]β[WTBZ]越大,次数越多,分割得到的基流越小。以最小平滑值法分割的结果为基准,结合军塘湖河流域特征,数字滤波法中参数[WTBX]β[WTBZ]为0.85时,经过正—反—正3次滤波,估算的基流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状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3—2010年中亚地表土壤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景凯,郭华东,李新武
    2015 (1):  40-47.    
    摘要 ( 724 )   PDF(2709KB) ( 1115 )  
    综合利用3组AMSRE地表土壤水数据产品,运用集合分析的方法,生成中亚2003—2010年4—10月月均地表含水量数据,而后结合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数据,分析了中亚8 a来地表土壤水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气温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亚地区地表土壤水含量从西南向东、向北逐渐降低。② 中亚地区植物生长季及春、夏季地表土壤水均以变干为主,而秋季则以变湿为主。③ 集合分析数据时空分布与降水类似,与气温相反。在时间变化趋势上,中亚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夏季降水急剧减少而气温显著上升对中亚地区植物的生长是很不利的。④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气温升高是导致中亚植物生长季土壤干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EM38电导率仪土壤水分探测研究
    蒋志云,李小雁,张志华,张思毅,李柳
    2015 (1):  48-55.    
    摘要 ( 902 )   PDF(1235KB) ( 1023 )  
    通过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地开展EM38电导率仪监测实验,结合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及土壤样品分析,探测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壤表观电导率([WTBX]ECa[WTBZ])具有显著相关性([WTBX]r=0.822**, P[WTBZ]<0.01),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验证了表观电导率的深度响应函数,指出土壤水分可近似替代土壤电导率对土壤表观电导率的贡献,即土壤水分是决定土壤表观电导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建立土壤水分与土壤表观电导率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模型预测结果较可靠([WTBX]R2=0.65[WTBZ])。EM38电导率仪探测退耕地土壤水分具有可行性,探测结果可为揭示农牧交错带土壤水文过程及土壤—植被系统演化过程提供方法与数据支持,并为该地区土壤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疏勒河流域玉门—瓜州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
    赵玮,何建华,马金珠
    2015 (1):  56-64.    
    摘要 ( 905 )   PDF(2143KB) ( 800 )  
    综合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技术,研究疏勒河流域玉门—瓜州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地下水化学类型从无明显特征逐渐向SO2-4-Na+型水演化。岩盐、芒硝、石膏的溶解对Ca+、Na+、SO2-4及Cl-的影响较大,同时决定着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反向阳离子交换对Ca2+、Mg2+的浓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芒硝与岩盐溶解的Na+促进了地下水与含水层介质的离子交换,随着交换到水中的Ca2+、Mg2+离子浓度增加,碳酸盐沉淀,HCO-3减少。另外,河水和反硝化作用也对地下水的SO2-4、NO-3和K+的含量有影响。该研究可为采用水化学研究地下水资源属性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与气候灾害
    近50 a来青海干旱变化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汪青春,李凤霞,刘宝康,胡玲
    2015 (1):  65-72.    
    摘要 ( 771 )   PDF(1832KB) ( 908 )  
    选取青海高原有连续观测资料的27个站月降水量,利用SPI干旱指数方法计算1961—2010年每月的干旱指数。得到发生干旱的年代及各年代的站数,对其空间分布、基本气候特征及干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各地都有干旱发生,3—5月干旱多发地分布在东—南部,向西北部减少;6—8月在东部的局部地区及玉树东部地区;9—11月在东部和南部地区。近50 a来,干旱范围和干旱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两者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春季下降较为明显。青海一般发生的大旱年主要是春旱及春夏连旱。大范围的干旱大多发生在夏季;在没有发生干旱的年份,局地旱情不可避免;气候变暖对青海干旱影响不突出,而降水的增多是青海干旱减少、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变化背景下甘肃近半个世纪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窦睿音,延军平,王鹏涛
    2015 (1):  73-79.    
    摘要 ( 846 )   PDF(4837KB) ( 1232 )  
    利用1956—2012年甘肃省境内28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等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甘肃省不同空间尺度的气温变化特征。结论如下:近57 a甘肃省、河西及河东地区均表现出明显的暖化趋势,三者气温年际变化基本符合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缓慢下降,70年代中期至2005年持续升高,2005年之后呈下降趋势;甘肃省及河东地区气温突变年份为1993年,河西地区在1994年发生气温突变;甘肃省气温空间分布呈中部低,两头高,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气温突变前后甘肃省气温空间变化符合全球变化规律,主要是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年轮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陈晶晶,李钢铁,秦艳,刘洪娥,张国盛,黄荣凤
    2015 (1):  80-87.    
    摘要 ( 969 )   PDF(4144KB) ( 863 )  
    以浑善达克沙地榆树为材料,采用年轮气候学分析方法,研究年轮结构特征及其时序列变化,分析年轮宽度、早材宽度和晚材宽度年表的敏感度、信噪比等基本统计量以及年轮结构指标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目的是为浑善达克沙地过去气候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沙地榆具有典型的环孔材结构,早晚材界限明显。年轮结构指标中的早材宽度、晚材宽度与年轮宽度时序列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晚材宽度与年轮宽度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8[WTBX](P<0.001)。[WTBZ]年轮宽度年表和晚材宽度年表的平均敏感度、信噪比以及样本总体代表性明显高于早材宽度年表。通过差值年表和标准化年表各指标的比较,认为差值年表更适合用于年轮气候学分析。用差值年表的年轮指数值与温度和降水进行相关分析和响应函数分析,沙地榆的年轮结构指标与多项气候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沙地榆的年轮结构指标可以用来重建该地区的过去气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奎屯哈希勒根51号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张慧,李忠勤,王璞玉,怀保娟
    2015 (1):  88-93.    
    摘要 ( 812 )   PDF(1902KB) ( 809 )  
    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即奎屯河上游支流哈希勒根河源区。继1998年对冰川末端和运动速度的首次观测之后,相继开展了多次重复测量,完成了冰川面积测量和首次雷达厚度测量。结合冰川实测资料和已有相关研究,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964—2006年哈希勒根51号冰川面积共减小了0.123 km2,年平均退缩率约为0.19%,相比低于天山地区的整体水平(0.31%)。冰川末端累计退缩84.51 m,年平均退缩率为2.01 m。对于冰川运动速度,1999—2006年整体偏低,各流速点的年际变化较小,且略微有下降的趋势;7 a间物质平衡年际变化较小,整体表现出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64—2010年冰川厚度减薄了约10 m,年均变化率约为0.22 m。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相比,整体消融趋势稍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温与降水形态关系研究-以开都河流域为例
    姚亚楠,徐俊荣,郭玲鹏,尚明,李兰海
    2015 (1):  94-101.    
    摘要 ( 1182 )   PDF(2675KB) ( 1364 )  
    基于开都河流域4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与不同降水形态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海拔高程探讨不同降水形态下的降水频次和降水量与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降水形态的降水频次与降水量发生在同一气温区间的比率变化。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高程站点的降水频次和降水量与气温的分布关系基本呈单峰形态变化,各个站点95%的降雪频次和95%的降雨频次发生在不同的气温区间,95%的降雨量和95%的降雪量发生的气温区间分别小于95%的降雨频次和95%的降雪频次发生的气温区间。降雨形态下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越低越容易降雨,且降雨量增多;降雪形态下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越低越容易降雪,但是降雪量却随海拔的升高,温度越高降雪量越大。随着气温由低至高的变化,降水形态逐渐由降雪形态转变为降雨形态,并且在转变过程中4个站点具有各自不同的临界气温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西走廊东部暴雨气候特征及天气特征
    王荣喆,钱莉,钱沛泉
    2015 (1):  102-107.    
    摘要 ( 955 )   PDF(1640KB) ( 947 )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1961—2012年暴雨日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暴雨日数时空分布差异大,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暴雨日数迅速递减;年暴雨日数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4 d·(10a)-1;一年中暴雨集中在6—9月,且大多在白天。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检验,河西走廊东部年暴雨日数从1963年开始增加,1985—2012年为显著增加。根据暴雨天气发生的物理机制和高低空环流配置,将暴雨出现的500 hPa大尺度高空环流形势归纳为副高西部冷槽型、副高西部西南气流型、河套阻塞高压型3大类,其中大量级暴雨出现在高空河套阻塞高压型中。针对高空500 hPa 3种暴雨形势,给出了700 hPa对应的低空典型环流特征,并总结分析了每种暴雨类型的环流特征及影响程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克苏地区冰雹时空变化和灾害特征
    买合皮热提·吾拉木,热苏力·阿不拉,玉苏甫·买买提,王红岩,阿不力米提江·阿布力克木
    2015 (1):  108-115.    
    摘要 ( 860 )   PDF(3631KB) ( 734 )  
    选取阿克苏地区10个气象站44 a逐个降雹过程资料和政府减灾部门34 a的灾情信息,对该地区降雹和受灾时空变化特征、降雹强度、活动规律及致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东西部各存在1个多雹中心,降雹以周期短、强季节性特征为主,多数县市中等以上强度降雹占降雹频次的75%以上,雹灾呈高发、强发的态势。位于西部的阿瓦提、阿克苏、温宿和位于东部的沙雅、新和等县市受灾最严重,雹灾空间分布特征与降雹强度、路径、出现季节和地域特征等密切相关,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因地制宜的防雹业务,减少该地区农业雹灾损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30 a新疆达坂城风区大风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曹兴,万瑜,陆辉,魏文寿,贾健
    2015 (1):  116-122.    
    摘要 ( 1514 )   PDF(2621KB) ( 991 )  
    利用新疆达坂城风区1981—2010年的逐月大风日数、平均风速、风向等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其大风年、季、月的时间变化特征及趋势,同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法,对大风进行突变和周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来,大风日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倾向率为-31.3 d·(10a)-1,其中夏季减少速度最快;平均风速减小倾向率为-0.55 m·s-1·(10a)-1,2002年后风速开始明显减小,秋季平均风速减小趋势最为显著;风区主导风向为偏西风(WNW、W)和东南风(SE、SSE),随时间的变化,由春季的偏西风转为冬季的东南风;大风日数、平均风速分别在1997年和2001年出现突变性减少(减小),在不同时段内均存在多个振荡周期,但4 a左右的高频振荡周期一致性较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雨雪转换期强降雪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
    李一平,德勒格日玛,江靖
    2015 (1):  123-131.    
    摘要 ( 829 )   PDF(4699KB) ( 788 )  
    对照实况降水及天气背景资料,应用赤峰站、通辽站、呼和浩特站以及海拉尔站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12年11月初连续出现在内蒙古的2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一方面,为了提高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雨雪转换及降雪天气过程预报的分析、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在探讨新一代雷达产品对雨雪转换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降雪过程中的雷达回波特征揭示出2次降雪过程均为稳定性降雪过程;降雪回波强度基本小于35 dBz,大都在30 dBz以下,高度在5 km左右;回波强度梯度小,回波顶高较低;强降雪时段“牛眼”型结构明显,存在低空急流;降雪期间风随高度顺转,为暖区降雪;雨或雨夹雪期间有明显的零度层亮带,亮带距测站近,高度低;由雨或雨夹雪转为降雪后,回波强度有所减弱,回波顶高有所降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景观生态
    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范围
    时鹏, 陈利顶,肖峻,汪亚峰
    2015 (1):  132-139.    
    摘要 ( 729 )   PDF(1531KB) ( 873 )  
    廊道式建设工程深刻影响沿线的区域生态与环境,定量化开展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地确定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的空间范围,是客观、准确评价工程建设生态影响的前提。目前,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难以确定合理、标准化的评价范围,同时,存在评价因素单一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特征,归纳了典型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范围及其确定方法,结合国内外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相关规定,建议通过类比分析、整合分析、样线法、缓冲区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分区域、分生态因子确定廊道式建设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范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河陕西段潜流带污染特征及其对河水的影响
    陈佳,宋进喜,杨小刚,张波,李佳选
    2015 (1):  140-148.    
    摘要 ( 803 )   PDF(1472KB) ( 934 )  
    河流潜流带沉积物间隙水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其污染物迁移转化对河水的影响,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实验测试分析,2013年6月和12月对渭河陕西段4个研究点沉积物中含水率、有机质(OM)的特征和总氮(TN)、总磷(TP)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分别对TN、TP、有机质在沉积物、间隙水和河水的迁移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 有机质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大体呈现随深度增加而波动下降的趋势,但眉县在12月的10 cm以下反而随深度增加而上升;② 沉积物中TP、TN在夏季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55 mg·kg-1和13.52 mg·kg-1,在冬季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48 mg·kg-1和2.91 mg·kg-1,含量偏高,属严重污染,且夏季污染程度高于冬季。沉积物、间隙水和河水TP、TN含量的比较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汇”与“源”的关系,沉积物间隙水TP、TN含量高于河水TP、TN含量,具有向河水释放的趋势;③ 相关性分析表明,间隙水与河水中的TP、TN和有机质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和沉积物中的TP、TN相关性不明显,夏季各介质氮磷间的相关性较冬季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尘天气对大气湿沉降中金属元素的影响——以新疆昌吉市为例
    刘玉燕,刘浩峰,张兰
    2015 (1):  149-154.    
    摘要 ( 905 )   PDF(670KB) ( 8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鲁木齐市能源结构调整对冬季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魏疆,陈学刚,任泉,张克磊
    2015 (1):  155-160.    
    摘要 ( 732 )   PDF(2170KB) ( 1077 )  
    2012年乌鲁木齐市耗资121亿元对冬季采暖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旨在改善冬季严重大气污染状况,提高大气环境质量。能源结构的调整势必导致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选取通常污染最严重的1月为研究时段,对2009年和2013年相同时段大气污染物的日均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能源结构调整后,SO2浓度下降显著,各区域间的降幅也存在差异;NO2浓度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各异;PM10的浓度变化不显著,不同区域间差异较小。从南到北的方向来看,随着城市北扩和开发力度的加强,市北区的污染物浓度呈上升趋势。从城市总体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分析,能源结构的改变对大气环境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带来的污染也日趋严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次暴雨过程云中液态水微物理属性垂直分布
    李浩,邓军英,刘岩,王文彩,安静宇,陈勇航,何清,杨莲梅,丁逸洲,张萍
    2015 (1):  161-167.    
    摘要 ( 1037 )   PDF(1852KB) ( 1392 )  
    采用美国宇航局NASA的CloudSat卫星加载的云廓线雷达反演资料2BCWCRVOD和2BCLDCLASS,以2008年4月28日发生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的暴雨过程为例,分析云中液态水粒子有效半径、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等微物理属性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云层分布在1~12 km高度, 但云中液态水分布在6 km以下。云中液态水粒子半径的高值区出现在云层的中部,而峰值出现在约3 km高度处,云体边缘是低值区,且有效半径小于5 μm 的粒子在所有高度均有分布,占所有粒子的71.19%,在3~4 km高度层分布比例最大。大于20 μm的粒子仅占1.27%,且集中分布于云中液态水中部2~5 km;液态水含量随云层高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液态水含量大于500 mg·m-3仅占0.08%,且分布在2~3 km;云中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在垂直高度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云层越低,云中液态水粒子数浓度越高,粒子数浓度小于20个·cm-3,占25.26%,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浓度大于60个·cm-3的粒子占12.28%,主要分布在2~5 km,且云层中部偏下处分布较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灌木地景观生态分类初探
    宗召磊,周华荣,冯滌成,常轶深,袁蕾
    2015 (1):  168-175.    
    摘要 ( 861 )   PDF(1189KB) ( 860 )  
    通过对国内外灌木群落、景观分类文献的分析,建立了灌木地景观概念;针对新疆灌木地景观的特点,提出了灌木地景观生态分类方法,构建了新疆灌木地景观分类系统。采用景观区、景观类和景观型3级分类体系,将新疆灌木地景观分为3个景观区、9个景观类、97个景观型。以ArcGIS为技术支撑,根据新疆灌木地景观分类系统的特点,对研究区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等专题图件进行配准、融合、相切和叠加,绘制了新疆灌木地景观分布图,初步统计出新疆灌木地景观分布状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IS的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
    程淑杰,朱志玲,白林波
    2015 (1):  176-183.    
    摘要 ( 981 )   PDF(2900KB) ( 1515 )  
    适宜的人居环境对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30 m×30 m的栅格为基本单元,运用RS和GIS技术,对原始影像数据进行解译、提取、运算和分析,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得到宁夏中部干旱带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模型(HEI),并对适宜性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① 宁夏中部干旱带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介于16.05~84.90之间,整体生态适宜性较高。空间格局表现为:除东北角少数乡镇外,从西南方向到东北方向适宜性逐渐提高,从南到北适宜性逐渐提高。② 研究区发展受水资源限制较大,适宜性地区沿灌渠和水系呈带状分布。高度适宜区占7.64%,较适宜区占11.49%,一般适宜区占27.42%,临界适宜和不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45%。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以期为宁夏境内生态移民区选址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风成沉积物源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杜世松,伍永秋,黄文敏,李拓宇,蒿承智
    2015 (1):  184-191.    
    摘要 ( 1110 )   PDF(837KB) ( 1074 )  
    风成沉积物的物源追踪对于重建干旱区地表过程、恢复区域过去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历史以及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种不同类型风积物的环境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我们厘清物源变化与气候变化以及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在回顾了风成沉积物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单矿物地球化学等物源示踪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物源分析方法的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物源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抛物线形沙丘研究现状与进展
    武胜利,马倩
    2015 (1):  192-197.    
    摘要 ( 926 )   PDF(983KB) ( 1931 )  
    抛物线形沙丘是发育在土壤水分、植被条件较好的内陆荒漠区以及沿海地带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地貌类型。沙源、区域风况、植被和水分状况4个因素控制着抛物线形沙丘的发生和发展,其形态演变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貌及土地沙漠化的演化过程。本文从抛物线形沙丘的形态、分类、成因及发育模式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抛物线形沙丘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柳林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
    范龙江,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史兴民
    2015 (1):  198-204.    
    摘要 ( 1093 )   PDF(2299KB) ( 914 )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在黄河晋陕峡谷段柳林县三川河支流沟口内,发现了疑似全新世黄河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剖面。根据磁化率、烧失量、CaCO3、粒度成分测定的实验结果可知,四层沉积物磁化率、烧失量较低,CaCO3含量较高;结合野外观测、粒度特征分析、C~M图和粒度分布频率曲线,表明四层河流沉积物具有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WD)特征。通过地层分析和OSL测年,证明在距今3 200~2 900年前,黄河晋陕峡谷经历了一个洪水期,发生了多次大洪水事件,此时正值我国历史的商末—西周初期,造成了社会动荡和历史转折。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古洪水SWD的基本特征,为晋陕峡谷特大古洪水事件洪峰水位和流量的恢复,黄河水资源开发、防洪减灾和水土保持都奠定了科学基础,对揭示区域气候水文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红外相机陷阱技术的蒙新河狸(Caster fiber birulai) 活动节律
    刘冬志,黄效文,初红军,刘元超,张帆,陈刚,戚英杰
    2015 (1):  205-211.    
    摘要 ( 948 )   PDF(4098KB) ( 893 )  
    2013年4—11月,在新疆布尔根河狸自然保护区5个蒙新河狸家族内布设20台远红外相机,共拍摄蒙新河狸有效照片4 991张。采用4种啮齿类动物活动模式指数(日活动强度差异指数[WTBX]α[WTBZ],夜行性指数[WTBX]β[WTBZ],峰值指数[WTBX]γ[WTBZ],活动强度指数[WTBX]θ[WTBZ])分析蒙新河狸不同季节活动节律。结果表明:除4月、11月外,蒙新河狸日活动差异不大;蒙新河狸各时间段夜行性指数[WTBX]β[WTBZ]值均高于0.542,表明蒙新河狸属于典型夜行性动物;4—10月,蒙新河狸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双峰型,20:00—22:00和次日6:00—8:00有2个明显的活动高峰。11月,由于河狸家族之间栖息地环境不同,水流、水文差异导致河面结冰速度不同,双峰特征也不明显。在布尔根河狸自然保护区,由于河谷林茂密和蒙新河狸的夜行性,用传统方法不易获得蒙新河狸的活动信息,而红外相机陷阱技术较少受到环境条件和研究人员的限制,可为蒙新河狸的长期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