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964—2014年柴窝堡湖面积的时序变化及驱动因素
    李均力,胡汝骥,黄勇,包安明,王亚俊,潘俊,李东阳,李蓉
    干旱区研究    2015, 32 (3): 417-427.  
    摘要1024)      PDF(pc) (7230KB)(1518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关于露点温度计算的探讨
    张志富, 希爽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2): 275-281.  
    摘要4806)      PDF(pc) (638KB)(4069)    收藏
    利用目前常用的几种纯水平液面和冰面饱和水汽压计算公式,进行露点温度计算的对比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20~50℃,各公式计算饱和水汽压结果相差较小,冰面水汽压离散度相对较大,具有描述饱和水汽压的能力。通过假设空气饱和的理想试验发现,利用饱和水汽压公式反算露点温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管是通过液面饱和水汽压公式还是冰面饱和水汽压公式,在0℃以上的计算大部分公式都能保持较小的误差,在0℃以下计算得到的露点温度与真实的露点温度差值随温度的降低迅速增大。同时,假设空气相对湿度为50%时的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样一旦湿球温度计结冰,需要进行溶冰操作时,那么湿球温度很小的误差,将对露点温度的计算造成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7)
    3. 随机抽样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姚淑霞, 张铜会
    干旱区研究    2012, 29 (3): 547-552.  
    摘要2787)      PDF(pc) (717KB)(3738)    收藏
    在随机抽样中,常通过样本均值来估计总体均值,而样本容量的选择是估算样本均值的关键。以统计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植物种组成与植被高度、盖度及密度等历史数据集,得到了这些生态指标在随机抽样中的必要样本容量和确定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当这些指标的变异系数不超过相应的变异系数时,① 沙地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必要样本容量在7~15之间;② 沙质草地和固定沙丘植被高度、盖度、密度和植物种数的必要样本容量分别为11, 8, 28和15;③ 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0~30 cm土壤含水量的必要样本容量分别为32和12。这为今后在该区域或者类似地区研究这些指标,对样本容量的合理选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4. 中亚(五国)干旱生态地理环境特征
    胡汝骥,姜逢清,王亚俊,李均力,李耀明,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力克木,罗格平,张建明
    干旱区研究    2014, 31 (1): 1-12.  
    摘要2675)      PDF(pc) (4893KB)(3723)    收藏
    中亚五国位于地球陆地北半球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级干旱区,地处青藏高原西侧的帕米尔高原西北坡,成为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揭示其生态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已成为中亚五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自1989年以来,国际合作研究注重亚洲内陆干旱区的生态地理环境科学问题。为此,基于该区域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出发,来论述中亚五国的地理环境形成、演变及其基本生态特征,籍以力促中亚五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平衡和快速发展,造福当地的社会和人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
    常运华, 刘学军, 李凯辉, 吕金岭, 宋韦
    干旱区研究    2012, 29 (6): 972-979.  
    摘要3448)      PDF(pc) (1244KB)(3292)    收藏
    含氮化合物从大气中移除并降落到地表的过程称为大气氮沉降(N deposition),它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化石燃料燃烧、氮肥施用、畜禽养殖等人为活动,致使活性氮的排放量增加,这部分氮素最终以干/湿沉降的方式返回到地球表面,以营养源和酸源的形式介入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改变了氮素的自然循环。中国是全球氮沉降3大热点地区之一。在简要回顾大气氮沉降的研究历史后,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大气氮沉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不同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环境氮素损失的评估、氮沉降监测分析方法的改进、有机氮沉降研究与中国氮沉降现状,氮沉降纳入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前景及氮沉降监测网络的发展等方面。鉴于氮沉降研究的复杂性,建立全国性的监测网络,辅之以模型模拟将是今后关注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5)
    6. 低影响开发(LID)生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
    李家科,刘增超,黄宁俊,张佳扬,李怀恩,沈冰
    干旱区研究    2014, 31 (3): 431-439.  
    摘要1795)      PDF(pc) (1557KB)(3112)    收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市下垫面改变和降水径流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低影响开发措施之一,生物滞留技术对于消纳、净化降水径流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国内外生物滞留技术研究动态的全面分析,重点阐述了生物滞留系统的构成要素、生物滞留技术对径流水质净化效果和水量的调控效果及其水质水量模拟模型研究状况;从生物滞留技术的净化机理、效能、影响因素、模拟模型、设计等方面,探讨了该技术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该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如生物滞留系统对N、P去除的提效技术、生物滞留技术本土化应用机理、生物滞留技术的设计方法、生物滞留系统的堵塞机理及防堵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为该技术的完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环境改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基于CRU资料的中亚地区气候特征
    黄秋霞, 赵勇, 何清
    干旱区研究    2013, 30 (3): 396-403.  
    摘要2893)      PDF(pc) (2751KB)(2861)    收藏
    基于中亚地区1971—2000年的CRU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中亚地区30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沙漠地区是中亚最为干旱的地区,也是气温最高的地区。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冬季和春季降水多,夏季和秋季降水少,气温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哈萨克斯坦的降水呈现西多东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且西暖东冷。中亚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新疆与中亚五国的气候有明显差异,新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天山山区,气温增暖明显,最高和最低气温与中亚西部的变化趋势相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3)
    8. 蒸散发观测研究进展及绿洲蒸散研究展望
    赵文智, 吉喜斌, 刘鹄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3): 463-470.  
    摘要3257)      PDF(pc) (372KB)(2750)    收藏
    蒸散发是绿洲水文循环中最重要的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之一,开展绿洲蒸散发研究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从叶面、个体、田间到景观尺度,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蒸散发观测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荒漠绿洲的特点及研究现状,指出应加强: ① 涡度相关技术在异质性强的绿洲的应用技术研究;② 如何分割蒸散发中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以及时空动态、驱动机制和调控机理;③ 瞬时蒸散量与累计蒸散量的估算问题;④ 田块、灌区、绿洲等不同尺度观测模拟与对比验证等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8)
    9.  基于InVEST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以陕西省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包玉斌,刘康,李婷,胡胜
    干旱区研究    2015, 32 (3): 622-629.  
    摘要1128)      PDF(pc) (1392KB)(243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中尺度大气数值模拟及其进展
    黄菁, 张强
    干旱区研究    2012, 29 (2): 273-283.  
    摘要3892)      PDF(pc) (1318KB)(2347)    收藏
    首先,以MM5,RAMS,WRF模式为例,简要介绍了各模式的动力学框架、物理过程以及应用情况,同时比较了当前国内外几种著名的中尺度数值模式性能。其次,归纳分析了积云、行星边界层和陆面过程3种主要的参数化方案。积云参数化方案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对流调整、大尺度水汽辐合和质量通量3类方案,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分为总体行星边界层、高分辨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大涡模拟3部分,概括了每种方法的特点;还分析了陆面过程参数化的发展过程、非均匀下垫面参数化和目前主要的陆面模式。然后,简要概括了客观分析方法和3类主要的资料同化方法。最后,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中尺度大气数值模拟今后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开展中尺度大气数值模拟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2)
    11. 基于TM卫星遥感影像的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分析
    贾宝全, 邱尔发
    干旱区研究    2013, 30 (2): 347-355.  
    摘要2980)      PDF(pc) (2440KB)(2295)    收藏
    利用2006年和2010年8月的TM卫星影像,通过定量遥感反演手段和相对亮温分析方法,反演和分析了西安市城区相应时间点上的热场温度。结果显示:其城区平均气温由2006年的26.28 ℃提高到2010年的28.14 ℃,5 a间升高了1.86 ℃。期间高温区域在市区的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扩展,尤其以东南部的扩展范围和强度为大。从相对亮温情况来看,全市缺乏极强热岛,整个市区以弱热岛占绝对优势,2010年和2006年其面积比例分别为61.11%和58.64%;其次为绿岛,其面积比例在2010年和2006年分别为34.08%和35.98%;中等热岛和强热岛所占比例极小。绿岛面积减少的最大区域在西北部的汉长安城遗址南部以及市区东南部的三兆、东伍一带;而强热岛在2010年呈星点状分布在东郊的灞桥纺织城、西二环附近的西安电工铸造厂和西安电压力容器厂、长安区的河池寨等地。从相对亮温热力斑块的转移概率矩阵看,最稳定的热力景观斑块类型为弱热岛斑块和绿岛斑块,2006—2010年,其保持不变的面积分别达79.41%和67.82%;而最不稳定的景观类型为中等热岛和极强热岛,其发生变化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0.73%和64.18%。从西安市区热场变化的原因来看,城市建设的影响最大,其中人口增长、建成区范围扩张和房地产开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气温升高也是西安市热岛效应加剧的另一促进因素,而城市绿化建设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局地的热岛效应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2)
    12. 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吴淼, 张小云, 王丽贤, 陈曦, 张捷斌, 包安明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3): 455-462.  
    摘要3186)      PDF(pc) (566KB)(2261)    收藏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多条大型跨境河流均发源于境内。但由于吉尔吉斯斯坦山地面积占优势的国土地貌特点,其淡水资源大多以开发难度较大的高山冰川、湖水和深层地下水的形式存在,河川径流占全部水资源量的比重较低。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方面,河川径流量的大小与海拔呈正相关;湖泊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山地;冰川的分布主要表现为随海拔和坡向的不同而产生空间的不均衡性。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该国水能资源丰富,建有多座大型水库;在社会经济领域用水中,除市政生活用水较多取自地下水外,农业和工业用水主要来自地表水源,其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绝大部分,是影响全国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水利用效率不高以及跨境河流的水分配等原因,吉尔吉斯斯坦也存在着灌溉用水相对紧张的情况。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该国部分水体还出现了面积缩小(水位下降)、污染等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8)
    13. 近50 a中国≥10 ℃有效积温时空演变
    刘少华, 严登华, 翁白莎, 邢子强, 王刚
    干旱区研究    2013, 30 (4): 689-696.  
    摘要1980)      PDF(pc) (2078KB)(2048)    收藏
    根据全国583个气象站点近50 a(1961—2010年)日均气温资料,以ArcGIS为技术平台,采用反距离插值和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了我国≥10 ℃有效积温等值线中心和典型有效积温带面积的变化规律,以及≥10 ℃有效积温、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10 ℃有效积温的时空分布在1985年前后差异性显著。≥10 ℃有效积温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变化率在0~10 ℃•d•a-1,≥10 ℃典型有效积温带整体北移显著。≥10 ℃有效积温为0~3 400 ℃•d的区域面积显著减小,而 ≥10 ℃有效积温为3 400~8 000 ℃•d的区域面积明显增加,增速达2.0×104  km2•a-1。1985年后我国≥10 ℃有效积温起始时间提前和持续时间增加的区域面积显著增加;有效积温的起始时间整体有所提前,提前幅度集中在0~4 d•(10a)-1;有效积温持续时间均有所增加,增加梯度集中在0~6 d•(10a)-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新疆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贺晋云, 张明军, 王鹏, 辛宏, 黄小燕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3): 499-508.  
    摘要2398)      PDF(pc) (462KB)(1960)    收藏
    通过对1990年以来新疆气候变化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将新疆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应对措施及预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结果表明:整体上,新疆的气候正在向暖湿化方向转变,这一变化事实导致了该区域水热的重新配置,对水资源和农业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4)
    15. 新疆山地针叶林乔木胸径-树高关系分析
    李利平, 安尼瓦尔·买买提, 王襄平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1): 47-53.  
    摘要2587)      PDF(pc) (466KB)(1956)    收藏
    树木的生长包括了径向生长和垂直生长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受到树木本身的控制,同时也受森林立地条件的影响。通过分析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南北坡以及昆仑山区11个地点120个样方的胸径-树高关系。结果表明:昆仑山的尖削度(taper)显著大于其余3地,其潜在最大树高(potential height, H*)显著小于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随着海拔的升高,针叶林尖削度显著上升,潜在最大树高显著下降;随年降水的增加,尖削度显著减小,而潜在最大树高显著增加。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分析表明,尖削度和潜在最大树高受年降水、坡向和林型等因素影响较大,而受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小,说明新疆山区针叶林胸径-树高关系主要受水分的影响,即水分是生产力的限制因素。胸径-树高与气候的关系具有区域分异,在北疆,尖削度受坡向、坡位和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而受年降水的影响较小;在南疆,尖削度主要受年降水和坡向的影响,其次是年平均气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4)
    16.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格局研究
    陈曦, 姜逢清, 王亚俊, 李耀明, 胡汝骥
    干旱区研究    2013, 30 (3): 385-390.  
    摘要2232)      PDF(pc) (6002KB)(1918)    收藏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北半球陆地温带、暖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干旱区域。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与环境十分脆弱,自然资源和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从发生学的观点,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需求。研究认为:山地森林草原-盆地平原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是一种复杂、而又完整的内陆生态地域系统,是亚洲中部干旱区最显明,最基本的自然生态地理区域,具有最根本的生态地理格局特征。深刻认识、科学掌握和解读干旱区的地域规律性——生态地理格局。对建设美丽中国,特别是中国干旱区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3)
    17.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计量模型研究
    魏疆, 王国华, 任泉, 刘志辉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5): 896-900.  
    摘要2618)      PDF(pc) (517KB)(1914)    收藏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月耗煤量、逆温层厚度及平均风速与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月浓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耗煤量和逆温层厚度是导致大气污染物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且采暖期逆温层厚度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远大于燃煤排放造成的影响。对污染物月浓度与气象因子及耗煤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Y=a+b1X1+b2X2+b3X3,得出逆温层厚度对不同污染物的浓度影响存在差异,其中逆温层厚度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较风速更显著。风速在非采暖期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作用大于采暖期,对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差异较大,关系较离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5)
    18. 新疆植物特有种的地理分布规律
    程芸, 袁磊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5): 854-859.  
    摘要4334)      PDF(pc) (918KB)(1908)    收藏
    通过对新疆82个区划单位的植物特有种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植物特有种约271种,隶属38科119属。受气候影响,植物特有种的区域分布水热条件较优越的山地丘陵区显著多于荒漠平原区;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及帕米尔高原的山谷为新疆植物特有种的集中分布区;塔里木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平原区因自然环境条件严酷,特有种分布较少;准噶尔盆地具有特殊的气候条件和植物区系起源,特有种植物分布相对较多,共118种,占总种数的43.5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0)
    19. 新疆山地针叶林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李利平, 刘怿宁, 唐志尧, 郭兆迪, 方精云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1): 31-39.  
    摘要2968)      PDF(pc) (747KB)(1904)    收藏
    通过对阿尔泰山、天山北坡、天山南坡和昆仑山11个点120个针叶林样方的调查,研究了新疆山地针叶林群落结构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山北坡针叶林树高、胸径、总胸高断面积以及蓄积量最高,其次是阿尔泰山,而天山南坡和昆仑山较低;4个地区的立木密度无显著差异。在不同森林类型中,昆仑柏类林的胸径、树高、总胸高断面积以及蓄积量都低于其他类型。新疆山地针叶林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平均胸径和总胸高断面积随海拔升高显著下降,随年降水的升高显著升高,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显著下降。新疆针叶林群落结构主要受年降水、坡向和湿润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20. 抛物线形沙丘研究现状与进展
    武胜利,马倩
    干旱区研究    2015, 32 (1): 192-197.  
    摘要902)      PDF(pc) (983KB)(1899)    收藏
    抛物线形沙丘是发育在土壤水分、植被条件较好的内陆荒漠区以及沿海地带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地貌类型。沙源、区域风况、植被和水分状况4个因素控制着抛物线形沙丘的发生和发展,其形态演变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貌及土地沙漠化的演化过程。本文从抛物线形沙丘的形态、分类、成因及发育模式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抛物线形沙丘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1. 盐碱土微生物功能群季节动态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牛世全, 杨婷婷, 李君锋, 达文燕, 杨建文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2): 328-334.  
    摘要2519)      PDF(pc) (442KB)(1804)    收藏
    选取河西走廊东端永登县6种盐碱土壤类型,对各样地微生物功能群的季节动态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盐碱环境中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夏季出现峰值,真菌数量在秋季和冬季出现峰值;不同微生物功能群基本上只有一个峰值且峰值出现的季节不同,与碳循环相关的纤维素分解菌功能群的峰值出现在冬季,与氮循环相关的微生物功能群一般在夏季或秋季出现峰值;②硝化细菌数量和反硝化细菌数量是影响土壤理化因子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磷是影响微生物量的主导因子;③用土壤理化因子对各种微生物功能群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可得到理想的方程;④可以将有机质、pH和有效磷含量作为该地区土壤肥力特性的重要因子来考虑,微生物量对土壤肥力特性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1)
    22. 基于Biome-BGC模型的天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
    韩其飞,罗格平,李超凡,叶辉,冯异星
    干旱区研究    2014, 31 (3): 375-382.  
    摘要2010)      PDF(pc) (1865KB)(1772)    收藏
    以天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对BiomeBGC模型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了校正,模拟了1959—2009年气候变化及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碳收支(NEP)和土壤呼吸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JP2]1959—2009年该区森林生态系统年均NPP为547.97 g·m-2·a-1,年均NEP为61.24 g·m-2·a-1,[JP]表现出适度的碳汇效应,但碳汇效应整体呈递减趋势;在设定的温度、降水情境下,NPP和NEP对降雨变化的敏感性,较其对气温升高的敏感性强;在平均气温升高、降雨量不变的情景下,森林生态系统NPP呈微弱增加态势,但NEP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为气温升高,导致土壤呼吸增强。通过分析气温在干旱区的正负效应,表明气温升高促进了天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干旱胁迫在该区域不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6)
    23. 论地表能量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李宏宇,张强,赵建华
    干旱区研究    2012, 29 (2): 222-232.  
    摘要2409)      PDF(pc) (2238KB)(1764)    收藏
    地表能量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困扰地-气相互作用的难点之一。总结国际和国内一些观测试验不同下垫面的能量平衡状况,介绍了表征地表能量平衡状况的常用统计方法,并对能量不平衡的不同因素进行了探讨。浅层土壤热储存,由气温变化、光合作用和植被热储存等引起的地上热储存,以及垂直平流都会影响地表能量平衡。此外,由于不同能量分量足迹的差异,不均匀下垫面会影响通量观测的代表性和准确性,而且还会诱发中尺度环流和大尺度涡旋等复杂大气运动,不平稳的大气状态和夜间非充分混合的湍流,同样会困扰湍流通量的观测。为此,在对湍流通量严格质量控制的基础上,从单点涡动相关(简称EC)系统的平流热通量修正、多点EC的通量空间平均和大孔径闪烁仪(简称LAS)等通量足迹较大的通量修正等方面,对能量不平衡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建议在湍流混合不充分时,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地表潜热;并对EC水汽通量与蒸渗计观测的真实地表蒸散进行了简单讨论,提出了大型蒸渗计算地表潜热通量的可能试验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1)
    24. 黄河宁-蒙河段流量变化及周期研究
    刘俊秋, 史文娟
    干旱区研究    2012, 29 (3): 413-418.  
    摘要2533)      PDF(pc) (1557KB)(1733)    收藏
    采用小波分析法,对黄河宁夏-内蒙古河段青铜峡站和头道拐站46 a(1961-2006年)的流量资料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频域尺度下2站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同步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小波方差图,确定了黄河宁-蒙河段年均流量具有18 a和31 a的主周期变化规律。对其结果进行小波系数过程线的检验,得到2站流量丰枯变化趋势,并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宁-蒙河段流量将处于偏枯期。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降水量减小和用水量增加外,水库的运行也起到关键作用。此成果可为黄河上游的水资源保护和预测及宁-蒙河段水沙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25.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是新疆盐渍化耕地改良的重要途径
    樊自立, 乔木, 徐海量, 张青青, 李和平, 张鹏, 周生斌, 卢磊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5): 737-743.  
    摘要2531)      PDF(pc) (1917KB)(1719)    收藏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土壤积盐严重,根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2005年遥感影像解译和实际调查,新疆现有耕地面积5.05×106 hm2,其中盐渍化耕地面1.62×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07%,占新疆中低产田60%以上,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盐渍化耕地大多分布在地下水较高的地区,如冲积扇扇缘地下水溢出带、大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中下部及淡水湖湖滨平原,这里地下水矿化度不高,含水层富水性好,有些还具有承压或自流水分布,是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地段。在这些地方开发地下水既能增加灌溉用水量,解决春旱和灌溉高峰期缺水问题,又能降低地下水位,使耕地实现稳定脱盐,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5)
    26. 通径分析在SPSS逐步线性回归中的实现
    宋小园,朱仲元,刘艳伟,赵宏瑾
    干旱区研究    2016, 33 (1): 108-113.  
    摘要1614)      PDF(pc) (666KB)(171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1)
    27. 1982—2012年全球干旱区植被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郑艺,张丽,周宇,张炳华
    干旱区研究    2017, 34 (1): 59-66.  
    摘要619)      PDF(pc) (6402KB)(170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利用GRACE重力卫星监测新疆天山山区水储量时空变化
    许民, 叶柏生, 赵求东, 王建
    干旱区研究    2013, 30 (3): 404-411.  
    摘要2498)      PDF(pc) (2783KB)(1695)    收藏
    利用经过高斯平滑滤波处理的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逐月的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数据,反演得到新疆天山山区水储量变化,其空间分辨率为1°×1°,结合同时间段该区域31个国家气象台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研究天山山区近8 a来的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山区水储量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表现为东、西部多,中部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时间上,水储量变化与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两者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天山山区平均水储量变化趋势的年内分布总体上1—12月呈递增变化;1—3月为负增长,最大负增长为21.7 mm•a-1,出现在2月;4—12月呈正增长,最大月份出现在11月,增长趋势达到29.9 mm•a-1。水储量变化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天山山区近几年夏季降水有所增加造成的。2003—2010年天山山区水储量变化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每月下降速度为4.8 mm,8 a间水储量变化减少约13×108 m3,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转暖、冰川消融加速、山前绿洲灌溉及生活用水量增加,导致山区水储量变化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29. 三江源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赵之重, 赵凯, 徐剑波, 肖志峰, 崔江锋, 洪钟
    干旱区研究    2014, 31 (6): 1031-1038.  
    摘要1430)      PDF(pc) (5092KB)(1692)    收藏
    基于2001—2010年的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MCD43A3),分析三江源地区地表反照率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规律,并结合该地区14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探讨地表反照率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地表反照率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与该地区高程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10 a 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09,集中分布在0.15~0.25。从年际变化来看,研究区地表反照率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变化不显著;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从冬季到夏季逐渐减小,从夏季到冬季逐渐增加,低值时段为6—9月,变化近似于“U”字形。温度和降水能够通过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表层含水量进而影响地表反照率;在季节尺度上,地表反照率受春季和秋季气候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冬夏两季地表反照率与气候因子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和负相关共存的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30. 原油污染对土壤吸附水中二溴甲烷的影响
    沈亚琴, 苏玉红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6): 986-989.  
    摘要1841)      PDF(pc) (853KB)(1683)    收藏
    通过分析水中二溴甲烷在原油开采区土壤中的吸附作用, 探讨其在土壤中的吸附机理及原油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二溴甲烷在原土及原油污染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线性方程, 土壤有机相(包括土壤有机质和原油单独相)的分配作用在吸附机制中占主导地位。当原油含量较低时, 水中二溴甲烷在油污土壤中的吸附系数值小于未污染土壤, 原油污染增大了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 而水中二溴甲烷在高原油含量污染土壤中的吸附系数远大于未污染土壤, 原油污染减弱了二溴甲烷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